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平均数》数学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9631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平均数》数学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均数【第一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和求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

二、复习求

1.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米的人在平均水深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需要哪些条件?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加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

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

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8~10题。

《平均数》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2 3 4 5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平均数【第四篇】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  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练习目标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二、指导练习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三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四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五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平均数》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探讨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

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9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