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端午的鸭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068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端午的鸭蛋【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端午的鸭蛋【第一篇】

端午的鸭蛋(简案)

西周中学 夏君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第二篇】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1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端午的鸭蛋【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

语言训练、品读、讨论

四、教学手段

传统 黑板

现代 PPT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

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1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1分30秒)

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 说鸭蛋”。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9分钟30秒)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不能超过10分钟)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对襟的纽扣上,它就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11)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过渡:读《端午的鸭蛋》,我们读出了汪曾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淡淡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汪老说他所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是除净火气、感伤后,达到恬静、淡泊的韵味。所以也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你能从课文描写鸭蛋的句子中找出这样“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尝试着读一读并做一点赏析吗?请大家自由的朗读。(2分钟)(过渡到第二板块“品鸭蛋 悟生活”)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还可以有什么味道呢?风味、韵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隽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1分钟)

第2、3小节——故乡情

(1)“我的`家乡是水乡······”:语句长短不一,平淡直白却味道十足,让人心头痒痒,仿佛就是一个熟识乡人在与自己拉家常一般。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男生读)(作者为何能如此纯熟的介绍家乡?对家乡的热爱,一边说一边想,就是要把家乡的物产介绍给异乡人。)

(2)“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十分恭敬的意思,用外乡人的语言侧面体现出故乡咸鸭蛋的名气之大。有点调侃,却也很自豪,读来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特别注明”“惊奇不已”等词也有这样的强调作用。读时需要加重语气。(我和学生一起读)

(3)“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穷地方”有作者自嘲的口吻,传达出复杂的情绪,说的异乡人对故乡其他事情的忽略,对故乡的误解。(“我”为什么会不大高兴呢?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似乎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不允许别人说他不好,或者说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爱的程度。)(全班齐读)

(5)“确实是好”“所食鸭蛋多矣”“完全不能相比”:完全是见过大场面的阵势,对平常鸭蛋丝毫不放在眼中,对故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语言是诙谐有趣味的。(这里的感叹号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家乡自豪感。)(全班读)

(6)“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要读出一种自得之情。另外引用《腌蛋》一条,既写出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又表达出自豪之情,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7)“质细而油多······”: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故乡鸭蛋的色泽之鲜艳和口感之醇厚,令人向往,回味无穷。

(8)“吱——”:拟声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那种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了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要读出传神的功效。这其实是一种夸张,是一种惊喜的表现。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可以说是“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9)多处的修辞:“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这几处文字,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鸭蛋的颜色,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有比喻,有对比,除了绘色,还绘形绘声。连京城的鸭蛋都不好,正是表达了作者浓郁深厚的故乡情感,看出他对故乡鸭蛋的由衷喜爱,并因它而自豪。

(第三小节整个小节可以做全班的齐读。)

(10分钟)

(作者不仅仅介绍了高邮的鸭蛋吧,他还写到了鸭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种用途。我们再来看看4、5两小节文字。反之亦然)

第4、5、6小节——生活味

(10)“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鸭蛋,把无生命的鸭蛋赋予他们生命和生活的情趣,这似乎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无处不在。

(11)“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白描的手法、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作者不忘儿时吃鸭蛋、玩鸭蛋的风俗,充满童心童趣,正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正是这种感情,使作者对儿时的风俗记忆愈深。(女生读)(汪曾祺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民俗中保留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感情”。)(这里还要有一个提问:作者对哪些场景记忆犹新?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等生活场景是作者记忆犹新,作者正是对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后仍然能够信笔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儿童们悠闲的生活滋味让他印象深刻。这或者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丰子恺笔下的《竹影》一样,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吧!)(“挑”字的妙处:有选择性的,不是随便的选,表现了孩子选择鸭蛋的慎重态度,写出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美好怀念。)

(8分钟)

4、小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总结,汪曾祺语言的平淡而有味,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善用古诗文、活用地方话、多用修辞格、妙用感叹号。这样便写出了“故乡情、生活味”。

5、结束语: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学们在吃鸭蛋、吃粽子的同时,一定也能咂摸出些许滋味吧。(2分钟)

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端午的鸭蛋【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1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1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教学反思

通过此课的设计,自己对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兴趣浓厚,课下搜集材料十分认真,学完本课后,学生对我们中国的各种节日都知道了更多。我觉的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6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