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四年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367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四年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第一篇】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四年级《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听取几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课堂中没有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我自己在讲,而且整节课的语速太快,没有关注学生的接收情况,今后我要努力做到在课堂上说话的时候有轻有重。再就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仅是就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数学的生活化应用的不够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了平行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一下生活中的平行的现象,而我忽略了这个环节。所以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东西太抽象,应用不到生活实践中来

《生活中的平移》教案示例【第二篇】

各位评委老师: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三)反馈练习 (四)实际运用 (五)感情点滴 (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 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 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 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 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 (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总结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平移与平行【第三篇】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每个顶点上标有字母的立方体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入:

1、(观察书上的拖拉机的图)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如果在直道上运行的话:拖拉机做平移运动、拖拉机的车轮印是互相平行的

板书:平行

2、(观察铅笔平移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板书:平移和(平行)

二、在活动中理解平行

1、画一画:在格子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2、找一找:看书上的小鱼图,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平行的。

3、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打开看看哪些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小组活动:每个同学自己先折一折,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的

4、说一说:

(1)在生活中,找一找平行线

(2)在课本上的图片中找一找平行线

三、画平行线:

1、你会画平行线吗?

指名一学生示范画平行线(或老师示范画),学生说说方法。

2、师生总结,要求每个人掌握画的方法。

3、学生实践试画

四、实践活动:在小组里进行

学生在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探索不同面上的平行线。

新教案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线的过程。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袋、长方形纸、每个顶点上标有字母的立方体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出平行线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1)汽车在直道上行驶过后,车轮留下两道笔直的轨迹;

(2)直行110米跨栏跑道上,刘翔遥遥领先,勇夺奥运冠军;

(3)一个以升降晾衣架为主题的电视广告。

学生任选一个场景说说: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如:在直道上运行的话,汽车做平移运动,汽车的两道车轮印是互相平行的。)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

板书:平移和(平行)

二、在操作中理解平行

1、利用学具袋中的板和小棒、三角板移一移

(1)学生用小棒(可以进行命名ab cd)进行平移运动,然后同桌间说一说

(2)学生用三角板在学板上进行平移运动,然后同桌间说一说平移前后三角板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3)学生看小鱼图,找一找,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让学生较深刻地意识到,通过平移能得到平行线,平移前后的对应线是互相平行的,为后面的画平行线作铺垫。)

2、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打开看看哪些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小组活动:每个同学自己先折一折,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的

平行线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一条直线独立存在,还能出现平行的关系吗?

(让学生明确平行这种位置关系的相互依赖性)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找一找平行线

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平行线,你们能说说吗?

(在这里要明确生活中的平行线在什么地方,要表述清楚。)

三、画平行线:

1、谁能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 (学生自主尝试,老师了解学生的画图方法)

学生会出现多种画图方法,如:利用三角板上现成的平行线画线;用三角板直觉平移操作画线;等等。

2、老师让学生演示不同的画法,再让他们说说这么画的理由、想法,在讨论 中改进和完善方法。

3、师生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 ,接纳最优化的方法,并逐步掌握它。

4、学生实践试画(由于本班人数太多,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切实掌握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初步试画后同桌互学互帮:我画你看,你画我看,发现有错,及时纠正。)

三、实践活动:在小组里进行

学生在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探索不同面上的平行线。

对原教案的反思及对新教案的简要说课

我的新教案教学环节设计是:第一步,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平移和平行。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本课中平行线的原形在生活中就很常见,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在这里,新教案还增加了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刘翔110米跨栏奥运夺冠和生动的晾衣架电视广告,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到本课的数学发现和数学探究中来。第二步,在操作中探索平行的特点、本质(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就可以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新教案中,增加了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板和小棒、三角板进行平移运动的操作,并说说平移前后三角板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以便学生能较深刻地意识到,通过平移能得到平行线,平移前后的对应线是互相平行的,为后面的画平行线,突破难点作铺垫。.第三步,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寻找,以至将来的运用。也就是让我们的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第四步,画平行线。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原教案中,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都是在老师给定的图形中寻找的,缺少了自主的发现。而画平行线,老师用个人方法的呈现,学生的被动接受,代替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方法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思路被牵制,方法也显得单一。新教案中,在画平行线这一步,老师先不做方法的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的方法,给他们一个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在肯定可取之处的基础上,在交流讨论中,改进和完善画平行线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接纳最优化的方法,并逐步掌握它。

小学四年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第四篇】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加强动手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现就以《平移与平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片断一:刚刚我们学习了平行线,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化认识平行线。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说说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生折纸后汇报折纸情况。

生1: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交*在一起。

生2:我折出来的折痕没有交*在一起,但折痕是斜的。

师:那折痕延长后会怎样?

生2:延长后会相交。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折出来的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在一起。

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3: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师:下面我们就用纸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

生操作,汇报折法。

生4:我是竖着折。

生5:我是斜着折。

生6:我是横着折。

师:那你们怎么判断它们是一组平行线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很简单。只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处处相等就可以了。

师:有道理,不过有时候眼睛是很难看准的。

生2:我用平移的方法,拿一枝铅笔和其中一条折痕重合、平移,看是不是能平移到另一条折痕上。

师:这个方法很好,但要注意控制好方向。

生3:拿一根小棒,和折痕之间的距离一样长,放在中间,平移这根小棒,这很容易看出折痕之间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生4:用尺子量一量两条折痕之间的长度,首尾中间各量数次,如果一样长,说明它们是一组平行线。

生5: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和刚才画图的方法一样就可以判断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验证折痕是否平行,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

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手思考,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

一、强化动手实践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就要改变“耳听口说”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平移铅笔”、“找平行线”、“画平行线”的操作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内化平行与平移的关系和平行的特点。又通过本环节“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成规”。在学生已学习了平行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智慧之花也在迸发。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题策略:(1)用铅笔平移的方法来判断。(2)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小棒来判断。(3)用尺子量两条折痕间的长度。(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判断。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来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挥儿童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9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