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热选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高中化学论文【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化学论文【第一篇】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参与化学课堂与实验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在抽象思维、化学思维方面的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期望能为相关化学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改革逐渐推进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基于化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更多地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元素,为学生营造熟悉、轻松的化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参与化学课堂以及实践的兴趣,使其能够将自身所学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提升化学学习的效率。
一、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将化学知识具体地加以呈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其中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难以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仅仅利用教材当中的理论内容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实践能力和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化学学习能力与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化学课程当中的抽象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增强化学课堂的活跃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与原理,在头脑中形成生活与化学之间的链条,使其能够自然、灵活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与生活,从本质上来讲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生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源头以及根本目标。开展高中化学教育活动,并不是将化学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强硬地让学生对化学公式、原理以及概念等内容进行记忆,而是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慢慢消化,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在化学课堂上所处的被动地位,主动分析化学现象,探索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当中观察事物的化学性质与反应,合理应用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化学课程的逐步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对化学知识当中的生活元素进行了细化分析,提升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活跃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1、将生活作为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与优化。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综合性,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内容较为繁杂,并且与实际生活当中的事物、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素材进行细致挖掘,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教学方案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脉络与框架,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化学教育模式,打破化学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化学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化学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求知与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与实践,从而有效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关于“乙醇”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与乙醇相关的物体图片,如白酒、香精、燃料等,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乙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同学们依照价键原理推理一下,它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通过为学生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将与乙醇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之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乙醇产品与用途,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此种物质的认识,以及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乙醇产品。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实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丰富与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生活经验方面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而是要逐步对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仔细考察与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更多地对化学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多种多样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本质目标,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情感,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动力、主观意识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乙酸”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妈妈在炖鱼时,在锅中加了点醋,鱼肉的腥味就被去除了,并且还变得十分鲜美,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此时,学生会开始积极思考,联系自己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经验来寻求答案。教师可在一旁进行适当引导:乙酸也可以称之为醋酸,而鱼之所以会存在腥味,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胺化物成分,呈弱碱性,食醋当中含有醋酸,能够与鱼中的胺化物产生反应,结合成为中性盐,因此可以去除鱼肉的腥味。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乙酸能够被应用于教学实践生活当中的哪些地方,如去除水壶内水渍等用途,使学生能够将化学课程内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化学课堂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展化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实践方法合理、灵活地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应用,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前,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在编排高考题目时,出题者经常将生活当中的事物与现象融入试题中,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要促使课堂能够回归生活,实现实际生活现象与化学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实际生活现象转换为化学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把充足的热情与求知欲望投入化学学习中,增强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节课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我国的金属冶炼历史。如,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冶炼出了黄铜;在春秋时期,已经研究出了良好的冶炼铁金属的技术手段。通过讲解类似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专注力。此后,教师可以进入正题,向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常识,大家熟知的冶炼手段与技术都有什么呢?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应用了冶炼技术呢?”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引出一些生活中的冶炼现象,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对这些冶炼方式以及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推理,促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化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知识在本质上与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考察与分析,将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现象引入化学课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深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联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玲.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135-136.
[2]唐学宏.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2021:2122-2126.
高中化学论文【第二篇】
摘要通过探究式教学,实现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学会合作讨论,依照客观规律,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构建民主范围,鼓励大胆质疑。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这一学科,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自己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也让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过程中与科学研究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方面、和谐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无疑就成为了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实现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学会合作讨论,依照客观规律,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毫无疑问,学生需要有对问题解答的好奇心与兴趣,才会愿意去进行探索。问题是探索的第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索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问,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而创设情境的具体方法,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毕竟化学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化学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当中的运用作为切入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这个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进行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知识的研究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食物在夏天会比冬天更容易腐烂,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现象能得出怎样的结论?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与探索,学生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将会越快。当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之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更乐意逐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内容被转变为问题,是将本来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进行转化,变成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当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对所要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又令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已有知识与眼前的事实发生了冲突,对这些情况感到困惑,才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比如,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有关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学过的有关碱的性质,学生都能一下子回忆起碱可以与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那就是白色胶状沉淀消失。接下来可以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氢氧化铝这种碱能否与碱发生反应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肯定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两种碱是不可能发生反应的。之后教师布置实验的任务,提出探究内容,即“氢氧化铝能否与碱发生反应?”然后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让学生们非常困惑,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居然最终消失了。这与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是相矛盾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各种趣味性,以及科学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一定要严谨,不断进行对真理的探索。
三、构建民主范围,鼓励大胆质疑
科学探究活动不适合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一个自由而轻快的气氛无疑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的自由,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不敢发言、害怕出错和失败的心理,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来。并且,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学生的探索合作者、指引者,教师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热情,对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结论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研究与大气污染有关的问题时,就可以将探究问题提前公布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相关的研究,具体可以是“酸雨的形成与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当学生对这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提出内心的疑问,对酸雨形成的原因提出更多的疑问。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更加愿意主动地进行探究。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帮助与指导,让学生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材料为探究学习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探究的数据进行处理。为了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还可以鼓励他们到专门的探究性站进行注册,选择感兴趣的探究课题,促使学生利用资源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高中化学论文发表【第三篇】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课堂
摘 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和谐共处的氛围。
高中化学论文【第四篇】
一、协调学生实验的综合指导方案
1.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模式的协调。
这需要教师进行实验目的的讲授,再进行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等的讲说,最后再进行实验步骤及其注意情况的讲解。在日常实验实践中,很多学生仅仅是死套模式进行实验,难以进行其实验积极性及其主动性的激发,很多学生都是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实验,而不是其实验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化学实验方法制定中,那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其思维开拓发展的实验,称之为探究性的实验。其具体实验可以放在知识教学前。比如,在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分析实验,这种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保证其积极的探究,进行其测量方法的得出,解决其仪器问题,设备误差等问题,积极地训练学生进行仪器类的实验,保证学生对其基本原理及其基本使用方法的深入了解,保证其能够利用这些仪器进行有效的测量实验。
2.实验题在化学试卷中的分数比例是比较大的,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良好的实验理论知识,是很难得到高分的,这就又凸显了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及其分组实验,积极做好相关的实验训练工作,保证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其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就离不开自主式探究实验的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想学的问题,更好地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日常教学效益。为了满足上述实验工作的需要,需要进行预习、实验、实验报告等三个步骤的协调。在实验的开始,首先要保证学生具备基础的实验基础英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工作的开展,从而保证其积极做好实验报告,保证其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在试管内进行,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用箭头表示每一步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做好相关的阅读思考、讨论及其笔写工作,保证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其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
3.在具体实验中,学生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操作,积极做好相关的现场观察工作,保证对实验现象的积极记录。
进行实验室的规章的严格遵守,保证实验过程的秩序良好性,充分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药品的积极节约,保证其仪器的爱惜,要保证仪器的整体清洁性,更要保证自身及其周边同学的安全性。实验做完之后,就需要学生写好相关的实验报告,这需要学生明确到几个实验步骤,落实好实验的目的分析,进行实验原理的分析,进行实验用品的分析,进行其现象及其原因的积极解释,进行相关实验理论数据信息及其结果的处理,积极做好相关的实验讨论工作,更有利于其进行基础知识的加深及其巩固,保证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在实验时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为弱化了学生具体知识点的落实,就会削弱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让探究的过程和双基的落实和谐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双基,以扎实的双基指导探究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
二、结语
高中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协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其实验应用素质,满足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