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国内科技论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69651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国内科技论文精彩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国内科技论文【第一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价由中信所主办,其分析数据由万方数据提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评选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评选科技精品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收录18种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大致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中国科技期刊的评价要与国际期刊评价在方法和理论上保持一致,为中国科技期刊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2.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具体实际,确定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指标。3.要突出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计算。(一)指标得分及总分计算方法。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几个主要学术指标,通过隶属度转换、加权评分,最终得出每一种期刊的综合指标排序值。式中:S为期刊综合评价总分;μi为评价指标i所对应的权重,i=1,2,…,n;ki为评价指标i的值归一化结果;x为评价指标i的值;xmin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小值;xmax为本学科内评价指标i的最大值。(二)评价体系及其指标。由于学科的差异,指标数字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评价以学科划分单元,单元内综合评价,各期刊总分的计算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考核的指标及权重也有所不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列次的指标调整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标所占权重占绝对主导(5年0%;8年0%;年0%;6年80%)。从指标及其权重的变动,可以隐约看到评价机构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相关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体系共包含6个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并对各指标赋予不用的权重。相较于以往的评价体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削弱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导指标);增加了开放因子评价指标。(三)评价指标特点。从微观角度出发,某一刊物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平均引文数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也相应提升;随着他引率的提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相应下降,开放因子相应提升;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指标无关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带有强烈的指导,其总体目标为:通过平均引文数,提升国内科技期刊整体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基金论文比,提升国内科技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通过构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开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数6大指标的评价体系:①鼓励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数,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②鼓励期刊增加基金论文数量,提升论文整体学术水平;③为了避免因自引过高而影响国内期刊声誉,鼓励通过他引的方式提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④通过开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围内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气学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展现状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及期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均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气学科主要计量指标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响因子明显高于国内整体水平,但他引率与篇均引文数均低于国内整体水平。(一)期刊总分。对38种期刊总分进行统计,其中种期刊总分高于平均值,占%,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几种优秀期刊优势比较明显,说明优秀期刊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各项指标均位于学科前列。与往年相比,学科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变化不大,12种期刊总分大于40,占%。(二)期刊总被引频次。对38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种期刊总被引高于平均值,占%,中间段期刊较多,两端期刊较少,3种期刊优势明显。总被引频次最大值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因此,导致学科内绝大多数的期刊在该指标上表现不良。种期刊总被引大于10,但在计算得分时,《新疆石油地质》(第名,总被引12,比学科内%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学报》(第一名,总被引08)的%。(三)期刊影响因子。对38种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12种期刊影响因子高于平均值,占%,6种期刊优势明显,多数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几种优秀期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因子的优势。影响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倍,差距较往年被进一步拉大,《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不断提升,但绝大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却停滞不前。由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影响因子全国排名第一,导致部分期刊在指标数值实现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得分却较往年下降。种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石油钻探技术》(第名,影响因子,比学科内%的期刊优异)得分却只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一名,影响因子)的%,同时,第二名得分仅为第一名的%。(四)期刊他引率。对38种期刊他引率进行统计,1种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区间较小[,],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选刊原则中一票否决的影响。综合评价总分靠前的几种期刊他引率均较高,有可能是他们已感知到他引率对总分的影响,在办刊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减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为最小值的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11种期刊他引率大于,绝大多数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与指标数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断块油气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决,以上两刊物的其他指标均在学科内排名靠前。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分。(五)期刊基金论文比。对38种期刊基金论文比进行统计,23种期刊基金论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论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线排列。基金论文比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倍,比值在进一步缩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论文审核越来越严格有关。12种期刊基金论文比大于,越来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论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适当地增加了基金论文的数量。该项指标得分中,指标数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数。对38种期刊篇均引文数进行统计,17种期刊平均引文数高于平均值,占%,总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数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数据显示,优秀刊物在不断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数期刊并没有重视该项指标。篇均引文数最大值为最小值的倍,第一名数值在不断上升,而最后一名却在不断下降,导致比值在不断拉大,同时,也存在与影响因子相类似的问题,即学科内整体发展不均衡。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大于17。(七)期刊开放因子。对38种期刊开放因子进行统计,15种期刊开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学报、勘探类、化工类期刊排名靠前。开放因子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认为:指标大小与同专业方向期刊数量多有关;最高分可提升空间不大,而最低分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分,因此该指标归一化时,分母将维持在24的水平。15种期刊开放因子大于。统计石油天然气学科核心期刊各指标的平均值及得分情况,考查学科主要指标平均值的得分情况: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为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开放因子,篇均引文数得分最低。假设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相同,施加权重后的得分情况即为相关指标的贡献水平。但是,实际工作中,各指标从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难度系数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标分析

根据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暂将六大指标分为两类,即不可控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开放因子)和可控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不可控指标是指按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编辑部暂时无法开展针对性工作提升的指标或指通过开展工作暂时无法有效提升的指标;可控指标是指通过论文审核、作者补充修改、编辑加工等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的指标。(一)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某一指标得分是以极差作为分母,将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定义为指标单元数,并就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单元数(表1)。综合考虑各指标权重后,用各指标权重除以各指标单元数表示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度,得到各指标单元对总分的贡献排名(表2)。由指标单元对总分贡献排名看,他引率贡献最大,其次是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因此,在不考虑各指标单元提升难度的情况下,提升他引率、影响因子和篇均引文数能提升较大的总分。(二)不考虑权重指标分析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学科期刊各指标的发展不平衡,提升各指标单元所对应的工作量可能不同,因此,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标准差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离程度的一种度量,计算各指标数据组的标准差(表3)。为消除单位不同对各指标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计算指标数据组的变异系数(表4)。变异系数越小,变异(偏离)程度越小。由各指标数据组变异系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他引率变异系数最小,其次是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影响因子变异系数最大,不考虑指标权重的情况下,他引率对总分的提升效果最佳,影响因子提升效果最差。

国内科技论文【第二篇】

1出版机构的责任

1.1发表优质学术内容。《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6]。科技期刊在传播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版机构应该:1)强化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期刊的出版应该以发表和传播精品内容为己任,不断推进期刊成为本学科领域内最优秀的期刊。2)避免发表粗制滥造的低劣信息,避免单纯以满足为目的来获取收入的逐利行为。SCI指挥棒造成的发表要求,大量到国外的期刊上,很多“掠夺性期刊”或巨型OA期刊掠夺性现象应运而生[7]。这些期刊利用科研工作者的压力,或通过电子邮件寻找目标,或通过中介机构向作者推介期刊,作者时需支付高额论文处理费(APC)。无论是否严格进行同行评议,这些期刊多数在网站上都声明其遵循了国际同行评议标准,对论文进行了同行评议。2020年2月,科技部的《关于破除科技论文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中宣布:“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8]12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通过综合评判期刊载文量、作者国际化程度、拒稿率、APC、期刊超越指数、自引率、撤稿信息等,列举了具备风险特征、具有潜在质量问题的学术期刊[9]。“掠夺性”期刊还催生了工厂的产生。“掠夺性”期刊和巨型OA期刊的掠夺现象需要通过行业治理、社会监督,不断促进优胜劣汰,改变低质量期刊滥发论文的局面。国际上,多个学会或出版平台如ALPSP、DOAJ、INASP、ISSN、LIBER、OASPA、STM、UKSG和出版商联手创建了网站ThinkCheckSubmit,帮助作者识别“掠夺性”期刊。同样,中文“掠夺性”期刊是抛弃学术期刊质量性(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公正性、导向性办刊原则,忘记了学术期刊初心,纯粹以掠夺作者稿件处理费为目的的期刊[10]。国内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学会应该进一步加强治理,帮助作者识别“掠夺性”期刊网站,甚至期刊假网站或“”网站。3)避免为追求影响因子的不当自引或联盟引用,杜绝为追求经济利益或评价指标的各类不端行为。1.2注重学术、文字质量和传播质量。学术期刊内容为王,除了学术内容质量,文字质量和传播质量也是优秀出版物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出版物读起来行云流水,给人耳目清新的感觉。国际期刊出版经验表明:1)出版机构应具备完整的编辑手册,指导和培训编辑以科学的精神认真进行文字加工,保证科学语言表述的严谨性,避免表述的冗余和杂芜;2)期刊出版机构还应该建立出刊后自审、年度审读等审查机制,文字质量奖惩措施,保证和加强期刊的文字质量不断提升;3)精美的构图、新颖的封面、高品质的印刷和装帧都是构成优秀出版物的重要元素,多数一流的期刊都有一流的封面创意,配合重点文章传播的短视频、网站头图等增强论文传播的设计[11]。这些方面,国内科技期刊值得进一步学习和尝试,加强探索。1.3提升效率,快速出版传播。让优秀的成果最先、广为传播,既是作者的心愿,也是出版者重要的责任。开设病毒肺炎(COVID-19)优秀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优先出版能力的一次应急实战,对适应优先出版而优化的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生产制作、上线等流程的一次全面的演练,对各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了全面检验。2020年疫情初期的统计数字表明,文章从投稿到网上,平均用时,与国外知名出版平台相差无几。不同于国外预印本未经同行评议上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平台的所有论文均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刊出时滞大幅度缩减,缩小了与国外期刊的差异,吸引了国内一批优秀科研论文首选在国内优秀期刊平台投稿和优先出版。作者十分重视论文首发确权时间、发表流程时长、平台的影响力及传播力,因此,加速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有影响力的优先平台,就能吸引优质稿件回流,让更多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2]。出版效率是信息传播力和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2019年停止纸刊订阅,2021年转向持续出版模式(优先出版与正式出版整合为一次在线发表)。文章完成同行评议和文字编辑立即在线发表,研究人员可更快地发现和引用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2020年12月推出“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平台”,正是考虑在确保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优化稿件审核和出版流程,大力压缩各流程时滞,提高出版效率,构建快速交流的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服务作者[12]。国内平台需要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国际通行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加强数据的多平台交割、共享、互联,提升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力,增强国际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13]。1.4全面的政策声明和管理制度。1)期刊出版机构管理制度应面向关联的各方,明确责任和权力的边界。内部出版管理制度主要面向编辑和出版人员,应实现编辑与经营分开,保证编辑独立。2)政策声明面向读者、作者、审稿人,其为科学出版的核心精神应该是一致的,编辑出版决策中公平、公正、开放、透明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和每1篇稿件,重视阴性结果和负面成果的客观发表,鼓励交流与争鸣,保障作者权益。3)每本期刊创刊时都有明确的宗旨与目标,期刊应按既定方向制定出版定位与政策,向作者提供完整、翔实、清晰的投稿指南和常见问题说明,包括期刊的出版周期、接受的内容范围、写作规范、同行评审方式、稿件决策流程与标准、科研伦理及利益冲突表述与审查机制、版权与复制使用规则、数据共享机制、申诉与复议机制、勘误或撤稿程序、优质稿件绿色通道、必要的免责声明等。国内科技期刊在撤稿方面总体不够规范,或视而不见,或淡化处之,或网站一删了之。4)遵循论文缴存政策和数据支撑存储规定,规范提供数据,约定数据使用规则。5)对侵害作者、出版机构、期刊权益的行为严谨核实,妥善处理。包括侵犯他刊版权、一稿多投、不合理撤稿等行为。6)在更广义领域上,期刊出版机构的责任还体现在如下方面:对作者、审稿人、编辑的科学出版工作进行合理评估和评价,对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对认可和致谢。创建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社区等探讨文章科学价值的平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7)认真研究新兴技术,向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必要的工具,助推智能辅助、科学评价、开放科学等新理念的实现。目前,一些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科学出版。例如丹麦高科技公司UNSILO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无监督概念提取”技术来分析稿件,提取结论与要点,总结研究内容,帮助编辑或审稿人做出决定[14]。8)期刊出版机构还应建好一体化出版平台,提升出版效率和展示效果。为体现社会责任和担当,应做好科学传播,积极开展科学普及。

2编辑的责任

2.1承担出版机构的责任。作为出版机构工作人员的编辑,通过工作合同服务和服从于出版机构,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机构行使职权。编辑应遵守工作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和指导方针,代表出版机构严格履行出版机构声明中承诺的出版、财务、版权、传播等方面的责任。对出版行为中的各种情况尽到合理注意和必要提醒,比如作者引用第三方图表是否涉及第三方版权,注意获得许可后合理引用;论文出版过程版权合同的合理签署与内容合法传播使用等。除承担出版机构的责任外,编辑直接面向作者、读者和审稿人,又有其特殊的个体责任。2.2面向作者的责任。1)面向作者和稿件,编辑需要初步审核作者身份和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在稿件审理和发表阶段,编辑应对涉及人的研究进行严格伦理审查、关注基金标注的规范化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15]、进行高效的同行评审、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文字加工、合理安排出版时效、认真对待作者提出的申诉、客观对待阴性结果和负面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争鸣。2)在工作中时刻以作者利益为先,注重原创成果的首发确权。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向《Nature》投稿,《Nature》编辑要求修改,但同期有与该文结果部分相似的文章在《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发表,如果修改后再审将导致后续发表时间较晚,张辰宇的原创工作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承认。他带着《Nature》审稿意见改投《CellResearch》。收稿后,李党生主编带领编辑团队48h内审稿完毕,决定修改后立刻发表。该研究在生命科学中开辟了“细胞外RNA”的新领域[16]。3)避免侵害作者利益,审稿中保护作者的隐私和稿件信息,加强对审稿人的培训,避免审稿人在审稿中泄露或不合理使用信息,避免审稿延误时间。发表中保证作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完整性。2.3面向读者的责任。1)保证学术质量,严谨执行审稿制度,对拟发表的内容优中选优,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2)做好科学传播。科学传播中的内容会给不同维度读者多样的学习角度。认真审核并明确标识出版中涉及的作者信息、基金支持信息、利益冲突声明等信息。注意标明信息的版本和的时间节点,利于读者对溯源[11]。3)积极开展公众科普,让科学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4)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中,注重学术文章向科普转化中的内容多重审核。社交媒体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快速表达成为必然。在追求信息快速传播的情境下,要特别注意突发事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重视保证学术质量的措施。顶级期刊也难免因为数据审核不严格造成撤稿事件[11]。正如生物伦理学家Turner指出:急于发表COVID-19相关论文暴露出欠缺严谨性,影响到“学术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期刊”[17]。2.4面向审稿人的责任。1)与出版机构和编委会共同制定审稿指南、审稿模式和具体要求,开展好审稿和终审工作。2)建好审稿人数据库,详细分类;管理审稿人,有针对性分配稿件,审稿数量合理;确保审稿人明确潜在的利益冲突,避免评审偏见;定期催审,警示审稿时间过长的审稿人,无原因的拖延审稿既是对编辑部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3)积极发现、培育审稿人。定期开展审稿人培训,介绍科学评价(手段、方法、经验)的进展,坚持保密原则,避免审稿人不合理利用稿件相关信息。4)在当下的学术生态中,存在着作者推荐伪造审稿人和操控审稿现象,这是编辑千方百计防范却终有疏漏的。编辑应尽到核实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的责任,避免出现某些中介机构或不良作者钻编辑失察的空子。5)做好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作者转达合理的审稿意见,组织好涉及争议问题的往来沟通及答复。

3审稿人的责任

审稿既是荣誉性工作,又是甘当人梯的奉献性工作。审稿人在审稿中理应负责任、讲信誉、多贡献。3.1对作者的责任审稿人由编委会成员和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人员担任,在审稿过程中应秉持科学、公正精神,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先进性、准确性、简洁性,并合理判定刊用与否,认真提出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编辑部。如有可能,审稿人审稿过程中应加强对稿件的修(删)改,指导作者修改文稿,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应避免有意无意地带有个人色彩的非理性评价,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曾报道过审稿人违规的案例:WillamBoden博士课题组历时7年完成COURAGE研究,指出药物与支架治疗心绞痛在死亡率和心脏病发作方面无明显区别,论文投稿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稿件提交给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专家MartinLeon审阅,但在前,他在一个研讨会上公开批评COURAGE研究。这显然违反了保密原则和Ingelfinger法则[18],因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出了5年内禁止他向该杂志投评述和综述类文章,并禁止他评审他人论文。3.2对编辑的责任1)在审稿过程中,应积极快速回应编辑的审稿邀约,尽快按照审稿时间完成审稿。如因时间或专业不符等原因不能审稿,应尽早告知编辑部。避免拒绝审稿或邀约无回应、拖延审稿、无效审稿等知识隐藏行为[19]。专业方向不匹配时,尽量向编辑部提供合适的审稿人建议,帮助选择到更合适的审稿人。2)审稿过程中除遵守保密原则外,也要注意稿件、作者或作者所在机构与审稿人有无潜在的个人或财务利益冲突,如有则应回避。3)审稿务求客观、详尽,意见具有建设性,帮助作者提升文章质量。如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一稿多投或剽窃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应尽快告知编辑部。

4媒体传播者,期刊、媒体评价者的责任

媒体传播包括网站及不同新媒体渠道的展现、转载或引用。媒体传播者的责任主要包括:1)信息展现规范。任何一个环节均应确保分类标引数据表述的准确性。2)准确勘误可溯源。网站进行文章内容的信息更正时,要保留原始错误版本及更正的新版本,新旧版本进行关联。3)转载务求确切。有些期刊在转载其他期刊发表的文章后,不在显著位置标明转载来源,不使用原文献的DOI。转载期刊的文章上线时间节点在后,当2篇同样的文献在数据库中存在时,检索时后上线文章会因时间排序在前,造成转载文献的引用比原期刊发表的文献引用次数还多。在这样的例子中,转载期刊有责任,数据库也应尽到必要的审查和修正责任。4)表达关注与规范撤稿。必要时可对某些有争议的文章表示关注。有些期刊网站或数据库平台,在撤稿时把稿件直接下线了事。规范的做法应该永久保留被撤的文章,在显著位置标明撤稿字样。5)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应避免“隐含作者”的价值扭曲,避免新媒体语境“对话”中的媚俗趋向,避免多媒体“超文本”变异带来的伦理失范,对此应加强审查和监督[20]。期刊评价者或媒体评价者会对期刊的地位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期刊评价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形成科学的评价办法,公正评价。在期刊评价中,要避免方法的偏倚带来期刊是否被收录的不良的影响,不同的分类势必对杂志的排名造成影响。例如,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分类于临床诊断学类期刊,而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检验类杂志与护理类杂志、部分影像杂志,以及康复、急诊、疼痛等杂志分类在一起,虽同属临床医学类期刊,检验医学与外科学、内科学等同属医学的一级学科分类,但检验医学期刊不具有可比性。学术期刊发展已有很多新的变化,数据增强、多元传播、开放获取,调整期刊的评价方式以及社交媒体传播角度的评价显得很有必要。应改变传统的主要基于文献引用计算影响因子方式,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和价值。“以刊评文”或“以刊评人”的评价指标导向对科研方向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会造成作者避害趋利。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和社会媒体评价指标,应更加多元和客观地评价期刊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21]。

5结束语

中国科技论文【第三篇】

三管齐下,纠“不正”之风

当谈到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李志民认为,当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科研导向,第二是舆论环境,第三是具体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科研导向对整个学术环境影响很大。如果片面强调论文数量,本来1篇很好的文章就会给拆成两篇甚至3篇来发表。在一些硬指标的压力下,抄袭、剽窃论文等不端行为就容易产生。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他说,“近年来,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取消了对大学在SCI和EI的排名等,但是由于国家大惯性大,具体落实起来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些机构出于商业目的每年仍旧在排这个名次。”

他指出,评价一所大学或者评价一个教授,不能以的数量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在论文很少的时候,的多少确实可以反映一个教授的水平;论文多了以后,就又提出了论文的引用率、他引率、期刊的影响分子等评价指标。然而以前提出的这些指标都比较量化,容易导致个别人弄虚作假。所以,现在提出了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就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而言,结合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考量一所大学或一个教授的水平高低,主要是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具体评价指标就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授权的专利数量、专利的实施与企业合作等。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同行加强交流也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从2004年开始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教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排名,包括每个学校有多少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有多少国际学术组织中的理事、国际会议上做过多少报告等。排名结果于每年的12月底向社会公布。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舆论环境上,要引导科研人员围绕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开展科研工作”,“比如说很多高校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建设呢?”李志民主任对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予以详细地阐述,“一流大学有很多具体的标准,比如在学生来源、就业等方面,在学校教学大楼、科研实验环境等硬件设施上要一流,但是还有很重要的条件是一流大学中的教授必须是一流的。”

他认为,一流的教授要有四个标准来衡量――国际期刊上要有文章、国际会议上要有声音、国际学术组织中要有地位、国际大奖中要有名次。“这些只是基本标准,要想做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流教授,还应有更高的要求。”他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国际期刊上不光要有文章,还要当编委,甚至要当主编、当编委会主任;国际会议上不光要有声音,还要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国际学术组织中不光要能当理事、当会员,还要能当理事长、副理事长,当学会主席、副主席;国际大奖中不光要有名次,还要做主要完成人。”

李志民还对学术氛围提出了建议: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应该有一个学术批评、学术讨论的氛围。“我们现在的科研氛围大多数是表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学报还设有读者反馈等一些讨论栏目。现在由于版面费的问题,学术讨论、学术批评的意见在学报上难觅踪影。再比如,现在项目验收的鉴定结论差不多都是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科技发展真如鉴定结论评价的那么先进,我国的科技水平也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种一味表扬的风气有碍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此外,他还指出了中一个常见问题:发表出来的论文都是经过修饰过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描述,成功的结果;而大量的失败事例却没有公开。“正是这些没有公开的失败结果才对科技进步有用,才可以避免再走弯路。如何让大家愿意把没做成功的事情公开,让其他人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以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从政府的角度,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来创造这样一种舆论环境,来鼓励科研人员把失败的事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采取措施,积极行动

“当然,要想使学术不端行为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光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具体措施上下功夫。”李志民介绍了科技发展中心近年来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举措。

“科技发展中心设有自己专门用来评基金、评奖励的专家库;同时,也建了一个学风不端行为的黑名单,记录在社会上揭露出来并且经过仔细核实过的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凡是进入这个名单的人,在获得相关科研支持上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说各种基金的申请、奖励申报中就作形式审查不合格处理。”“当然,我们也会定期更新这个库,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公正地把一些有过不良行为的人记录下来,督促其改正,建立一个相对公正的科研大环境。”

此外,他还介绍了科技发展中心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另一举措――创办“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搭建平台,打造学术新生态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创办的初衷是:搭建一个的平台,能够使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得到及时的交流;能够有效地防止论文在发表过程中的种种学风不正行为的发生,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加快速度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打破了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新观点和新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发表和推广,使科研创新思想能够得到及时交流。由于采取先发表后审评的方式,与传统期刊相比,要平均提前近一年的时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科技成果能够提前这么长时间发表出来,其意义难以估量。”李志民介绍,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论文可在一周内。“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声明不要论文的版权,著作权属作者本人所有,且鼓励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学术刊物投稿,在现存的评价体系中不影响作者的任何利益诉求,因而使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在国内交流,可以改变现在中国人研究出的成果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去评价的状况。

“国外有没有类似的网站?”“在国外也有与此类似的网站,主要是纸质期刊的补充,期刊准备录用的文稿先在网站上发表,一般叫做预印本。预印本实际上和期刊投稿没有什么区别,在文章能够成为预印本之前,还是需要经过评审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比国外的预印本更加快捷。”

有效规避“不正”之风

“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不但加快了速度,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他举例说:比如,某位科研人员有1篇很好的文章投到了某学报,发表之前需要请同行来先进行评审。这时不端行为就有可能会发生。如果评审者和被评者的研究进展相当,评审人就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要求被评者拿回修改。而评审人则可能会将其科研成果抢先在另一期刊上发表,这样最先研究出成果的那个人只能干吃哑巴亏。“这是传统过程中没法规避的问题。”

此外,由于是采用网上的形式,还对规避论文的抄袭、剽窃等行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的纸质版本,因为订阅量有限,看到的人很少,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的电子版文章,如果有抄袭、剽窃等现象就很容易被检索出来。”李志民透露,在开始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还有很多老师担心在网上发表电子版论文会加重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作弊者只需拖拖鼠标就可以变成另1篇论文。但经过实践后发现,随着访问量的逐渐增大,其实监督力度会随之加大,抄袭、剽窃现象很容易被发现,这反而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开通论文评论的功能,注册用户可对在线的所有论文进行评论,与论文作者及其他用户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们还制定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规范作者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行为。一旦发现有作者违反上述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将在查实其不良行为的事实后,在网上公开谴责,并取消其已在线发表的论文,收回刊载证明。同时将其列入有不良行为者名单,禁止其三年内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同时通知其所在单位,建议对其进行其他处罚。可以说,从2003年10月创办至今,‘中国科技论文〈WWW.〉在线’已成为了一个非常正规的学术网站。”

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

“我没有想到在SCI和EI收录国际期刊上会被中国科学家奉为如此的神圣。”李志民不无感慨地说,“其实SCI和EI对我国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想想看,中国人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发表、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讨论,而是先送到外国人那里去投稿、评价。等到一年以后,可以买到国外杂志的中国科学家才能看到。国家拿出钱来搞科研是为了什么?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科研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不利,也削弱了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尽管我们鼓励和提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但任何国际合作都是要建立在对自己国家有利的基础上的。科学无国界是指自然定律无国界。但人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技术的使用范围等是有国界的,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尽快地先在国内交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为在短时间内快速交流新成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当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可、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从以前纸质的学报等载体转变到现在的电子载体是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的。不过,这个转变还是挺快的。”他高兴地说:“目前,已经有二三十所高校正式认可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可以计算完成工作量,可以作为完成课题结题,研究生可以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等等。这比预期的进展还要快一些。”

“其实,把文章发表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版面费。”李志民说,学报这种模式是一种商业的异化,也是一种科学的异化。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但用来交流的平台(如学报)却被出版商垄断。要交版面费、查找论文要订阅期刊,检索文章还要购买数据库。知识的贡献原本是科学家的,却让出版商垄断,并且还要三层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因此,欧洲的科学家为了打破出版商的垄断,提出还学术本来面目。2003年始他们把三百多种学报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联盟,现在加入这一联盟的学报已经有两千多种,凡是投到这两千多种学报上的文章,只收取相当于一百美元的评审费,其他费用全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连这一百美元也免了,评审费由科技发展中心出。在网站上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论文网站。这一举措将改变目前的学术出版系统和整个学术生态。”他自信地说。

“能保证一直是免费的吗?”记者追问。

“一直会是免费的。”李志民承诺,“网站是政府出资办的,是公益性的。当然现在我们也在思考自身如何良性运作。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可以发展学术的个性化服务。现在网站上每天收到的投稿论文超过一百篇,审查后每天三十多篇。按这样的发展速度,以后可能每天会收到投稿七八百篇。所以,可以按照某个研究所、某位科学家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学术的个性化服务是可以适当收费的,这个费用就可以用来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

“技术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举例说,传统的学报好比胶片相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电子期刊好比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成为市场主流也就是五年的时间。五年前,传统的胶片相机公司还花钱刊登广告,攻击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不高、照得不清晰、冲洗贵、不方便等等缺点;五年后的今天,数码技术提高了,数码相机以前存在的缺陷解决了。胶片相机公司不得不顺应潮流宣布减小或停止胶片相机的生产。”

“您认为,不久后的某一天‘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的电子学术网站会不会完全替代纸质的学报,就像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一样?”记者问。

国内科技论文【第四篇】

与传统的保险险种相比,其特点优势不突出,不能充分反映出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保障。相应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中,科技保险中的财产险比重较大。以人保财产保险武汉分公司为例,其财产险占到公司科技保险业务的75%[3],而真正涉及科技创新过程的保险业务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有限。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的意愿不强,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参保的比率不足3%。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导致企业对科技保险了解不够;二是部分企业认为科技保险与传统的财产险区别不大,投保的意义不强。这也源于科技保险险种缺乏创新。三是科技保险保费过高,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资金匮乏,缺少闲余资金投保。配套措施有待完善。科技保险在国内外都属于新事物,发展时间短,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取。开展初期,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险种设计、费率厘定、损耗断定以及理赔方面,经营成本较大,但往往收效甚微,业务拓展与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以致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强。政府的补贴及税收优惠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截至2011年,开展科技保险的地方政府均出台了鼓励发展科技保险的政策,但缺乏补贴细则,可操作性不强[4],同时由于补贴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部分地区存在惜补现象。

科技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学分析

科技保险存在严重的供需不足问题,限制其支持高科技研究作用的发挥。要找出导致科技保险供需不足的原因,就要分析科技保险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动机、条件与现实约束。下面分别从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的角度,利用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理论分析导致供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为相关决策建议提供依据。科技保险供给乏力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公司会根据各险种的收益以及后续开发相关险种的投入决定其供给量。将保险公司的险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保险,一类是非科技保险。科技保险的供给量和价格分别为Q1、P1,非科技保险的供给量和价格分别为Q2、P2,保险公司的收益函数为R=P1*Q1+P2*Q2,成本函数C=C(Q1,Q2),设保险公司总成本一定,为C=C0;保险公司的利润f=R-C在总成本和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将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效分配资源。下面求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目标函数(式略)等式(3)即是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其含义为科技保险与非科技保险产品的价格之比等于二者的边际成本之比,即保险公司每种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就科技保险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险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一种新产品,承保的风险大,收益低;由于保险经营要遵循大数法则,在其业务量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风险和成本就会增加,使得保险公司的边际收益下降。因而,从保险公司角度,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保险公司在初始阶段不太情愿提供科技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会把有限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发展其他相对成熟的险种,提高保险的边际收益。目前科技保险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准备工作有待完善,保险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工作,如设计新险种,宣传拓展业务,开展理赔等,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的动力不足。科技保险需求有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高费率是制约科技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创业阶段,资金缺乏,虽然有保险需求但限于资金问题,往往选择不投保。特别是对于和传统保险区别不大的科技保险险种,投保的意愿更不强。下面从高新技术企业效用角度来分析。设企业效益函数为y(x)=y(x1,x2)x1代表科技保险数量,x2代表其他与经营有关的消费量。企业目前的资金总量为f,消费品的价格分别为p1,p2,该企业的预算约束为x1*p1+x2*p2=f。企业的决策是在既定的资金量下确定科技保险的数量以最大化目标函数h,(函数略)等式(6)是企业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每种支出的边际效用与单位费用的比值相等,即企业在每一方面的支出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对高科技企业而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究、市场开发方面,较少用于科技保险支出。对企业而言,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更大,即,保险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一种不必要的支出,如果科技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优势不明显,企业的需求更少,从而导致科技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科技保险的外部性

科技保险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外部性特征。当企业购买科技保险时,费用由企业独自承担,而技术研究成功带来的收益全社会都能享有,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而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同样,当保险公司提供科技保险时,保障了企业研发的正常进行,科研成功会导致新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更优质的服务,给社会带来收益,但保险公司承担了较大的经营成本和科研失败的风险,在现阶段保险公司获得的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表示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外部效应。假设企业技术研究成功会导致产品W的成本下降。在没有购买科技保险时,w的供给曲线是S1,需求曲线是D1,此时的消费者剩余是P1AP0,生产者剩余是P1AO。在企业购买了科技保险之后,降低科技保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了企业科技研发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技术研发的成功,导致产品W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至S2,相应产品W的价格出现下降,均衡价格下降至P2,消费者剩余为P0BP2,净增加P1P2BA;生产者剩余为P2BO;社会的总福利增加了,从P0AO增为P0BO,净增加量为ABO。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购买科技保险所产生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而购买成本由企业独自承担,说明科技保险的消费具有正的外部性,导致企业投保的意愿不强。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调。图2表示了科技保险外部性引起有效需求变化的过程。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边际社会收益为MSR,外部经济效应使得MPR<MSR,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上边际外部成本,由于边际外部成本为零,所以MSC=MPC。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点就是最佳科技保险需求量。就社会而言,从企业角度而言,最佳的科技保险需求量是Q1。显然,Q1<Q2,这就导致了科技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在Q2需求量下,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却使企业承担的保险成本增加,因而是企业不愿意承担的。只有在给企业一定补偿的条件下,企业才有可能增大保险需求到Q2,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同理可以从保险公司角度得到科技保险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同样在于其外部经济效应[5]。

中国科技论文【第五篇】

国内认可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每4年出版一次,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学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多少,依递减顺序排列并划分出一个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期刊区以及另外几个区,使每个区中的期刊载文数量相当,则核心区期刊数量与相继区的期刊数量成1:n∧2:n∧3:n∧4……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而有些杂志宣称的核心期刊,实际是由中国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其核心版即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因其权威性、全面性而广泛作为评定标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36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