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国内科技论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72388

【导言】此例“国内科技论文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内科技论文1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人兽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理论发展,都是从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步丰富与提高而发展出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在国内较早从事专题史研究的冶金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历史的积淀,理应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是对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科的术语、概念;学科理论的提升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体系完善、结构严谨的科学技术史的二级学科。

当然,科技史研究的外史研究之转向,是以内史研究之成熟为基础或前提的。随着国内科技史研究之内史研究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科技史研究应走出内史研究的门槛,从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通过考察科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外在因素的关系,从而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作为国内科技史研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冶金史研究,也必须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因为科技史研究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变,不仅仅是科技史研究对象的演化与扩展,更是研究思路与视角的重大转换。

中国科技论文2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 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 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国内科技论文3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Physiology》、《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AmericanReviewofRespiratoryDisease》及《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中华内科杂志》中占%,《中华肿瘤杂志》中占%,《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中华医学杂志》中占%。《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中华医学杂志》为%,《解放军医学杂志》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和%。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和%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动物实验的条件:%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5.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为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操作者安全,以及减少动物模型处理因素的干扰作用,对实验动物进行恰当处理是必要的。调查中发现,%的文章未记述麻醉剂,%的文章未记述处死方式。有较多的文章写着“处死后……”,但未谈如何处死。有%的文章叙述了施加实验因素时所采用的方式,有%的文章记述了所用动物模型的制法或依据,考虑到了采用不同的模型处理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如何实施实验因素的方式是应当记叙的,但该调查中发现竟有%的文章未谈及。

6.动物实验设计的问题:动物实验设计也应当参照并遵守临床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2]:随机化、重复、对照。根据实验动物的情况,有时还应当在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发现,%的实验未随机分组,%的实验未设对照,全部文章均未使用双盲法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中国科技论文4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Z009 化工环保

T006 化工机械

CODE 期刊名称

T101 化工进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设备与管道

T007 化工学报

T009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D604 化学分析计量

T025 化学工程

T567 化学工程师

T076 化学工业与工程

T501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D506 化学进展

D011 化学试剂

D018 化学通报

D030 化学学报

D501 化学研究

D037 化学研究与应用

T931 化学与黏合

T553 化学与生物工程

Z017 环境保护科学

Z005 环境工程

Z021 环境工程学报

D024 环境化学

Z55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Z506 环境科技

Z004 环境科学

Z003 环境科学学报

Z002 环境科学研究

Z521 环境科学与管理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

H049 环境昆虫学报

Z035 环境卫生工程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656 环球中医药

M631 黄金

Y040 火箭推进

N005 火力与指挥控制

N007 火炸药学报

X011 机车电传动

N069 机床与液压

N672 机电工程

R099 机电一体化

S004 机器人

N040 机械传动

M004 机械工程材料

N051 机械工程学报

N050 机械科学与技术

N057 机械强度

N047 机械设计

N054 机械设计与研究

N028 机械设计与制造

* N063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N053 机械与电子

N682 机械制造

N51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R025 激光技术

F045 激光生物学报

CODE 期刊名称

R514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R521 激光与红外

R028 激光杂志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G719 吉林中医药

E007 极地研究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N014 计量学报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49 计算机仿真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6 计算机科学

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9 计算机应用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C094 计算物理

S718 技术经济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G638 检验医学

G477 检验医学与临床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045 建筑技术

V523 建筑节能

V014 建筑结构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S635 建筑经济

V005 建筑科学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47 建筑学报

Y564 舰船科学技术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5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ODE 期刊名称

H700 江苏农业科学

H199 江苏农业学报

G046 江苏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H28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H701 江西农业学报

中国科技论文5

三管齐下,纠“不正”之风

当谈到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李志民认为,当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科研导向,第二是舆论环境,第三是具体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

“科研导向对整个学术环境影响很大。如果片面强调论文数量,本来1篇很好的文章就会给拆成两篇甚至3篇来发表。在一些硬指标的压力下,抄袭、剽窃论文等不端行为就容易产生。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他说,“近年来,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取消了对大学在SCI和EI的排名等,但是由于国家大惯性大,具体落实起来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些机构出于商业目的每年仍旧在排这个名次。”

他指出,评价一所大学或者评价一个教授,不能以的数量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在论文很少的时候,的多少确实可以反映一个教授的水平;论文多了以后,就又提出了论文的引用率、他引率、期刊的影响分子等评价指标。然而以前提出的这些指标都比较量化,容易导致个别人弄虚作假。所以,现在提出了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就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而言,结合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考量一所大学或一个教授的水平高低,主要是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具体评价指标就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授权的专利数量、专利的实施与企业合作等。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同行加强交流也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从2004年开始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教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排名,包括每个学校有多少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有多少国际学术组织中的理事、国际会议上做过多少报告等。排名结果于每年的12月底向社会公布。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舆论环境上,要引导科研人员围绕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开展科研工作”,“比如说很多高校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建设呢?”李志民主任对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予以详细地阐述,“一流大学有很多具体的标准,比如在学生来源、就业等方面,在学校教学大楼、科研实验环境等硬件设施上要一流,但是还有很重要的条件是一流大学中的教授必须是一流的。”

他认为,一流的教授要有四个标准来衡量――国际期刊上要有文章、国际会议上要有声音、国际学术组织中要有地位、国际大奖中要有名次。“这些只是基本标准,要想做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流教授,还应有更高的要求。”他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国际期刊上不光要有文章,还要当编委,甚至要当主编、当编委会主任;国际会议上不光要有声音,还要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国际学术组织中不光要能当理事、当会员,还要能当理事长、副理事长,当学会主席、副主席;国际大奖中不光要有名次,还要做主要完成人。”

李志民还对学术氛围提出了建议: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应该有一个学术批评、学术讨论的氛围。“我们现在的科研氛围大多数是表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学报还设有读者反馈等一些讨论栏目。现在由于版面费的问题,学术讨论、学术批评的意见在学报上难觅踪影。再比如,现在项目验收的鉴定结论差不多都是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科技发展真如鉴定结论评价的那么先进,我国的科技水平也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种一味表扬的风气有碍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此外,他还指出了中一个常见问题:发表出来的论文都是经过修饰过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描述,成功的结果;而大量的失败事例却没有公开。“正是这些没有公开的失败结果才对科技进步有用,才可以避免再走弯路。如何让大家愿意把没做成功的事情公开,让其他人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以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从政府的角度,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来创造这样一种舆论环境,来鼓励科研人员把失败的事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采取措施,积极行动

“当然,要想使学术不端行为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光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具体措施上下功夫。”李志民介绍了科技发展中心近年来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举措。

“科技发展中心设有自己专门用来评基金、评奖励的专家库;同时,也建了一个学风不端行为的黑名单,记录在社会上揭露出来并且经过仔细核实过的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凡是进入这个名单的人,在获得相关科研支持上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说各种基金的申请、奖励申报中就作形式审查不合格处理。”“当然,我们也会定期更新这个库,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公正地把一些有过不良行为的人记录下来,督促其改正,建立一个相对公正的科研大环境。”

此外,他还介绍了科技发展中心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另一举措――创办“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搭建平台,打造学术新生态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创办的初衷是:搭建一个的平台,能够使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得到及时的交流;能够有效地防止论文在发表过程中的种种学风不正行为的发生,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加快速度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打破了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新观点和新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发表和推广,使科研创新思想能够得到及时交流。由于采取先发表后审评的方式,与传统期刊相比,要平均提前近一年的时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科技成果能够提前这么长时间发表出来,其意义难以估量。”李志民介绍,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论文可在一周内。“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声明不要论文的版权,著作权属作者本人所有,且鼓励论文作者同时向其他学术刊物投稿,在现存的评价体系中不影响作者的任何利益诉求,因而使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在国内交流,可以改变现在中国人研究出的成果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去评价的状况。

“国外有没有类似的网站?”“在国外也有与此类似的网站,主要是纸质期刊的补充,期刊准备录用的文稿先在网站上发表,一般叫做预印本。预印本实际上和期刊投稿没有什么区别,在文章能够成为预印本之前,还是需要经过评审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比国外的预印本更加快捷。”

有效规避“不正”之风

“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不但加快了速度,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他举例说:比如,某位科研人员有1篇很好的文章投到了某学报,发表之前需要请同行来先进行评审。这时不端行为就有可能会发生。如果评审者和被评者的研究进展相当,评审人就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要求被评者拿回修改。而评审人则可能会将其科研成果抢先在另一期刊上发表,这样最先研究出成果的那个人只能干吃哑巴亏。“这是传统过程中没法规避的问题。”

此外,由于是采用网上的形式,还对规避论文的抄袭、剽窃等行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的纸质版本,因为订阅量有限,看到的人很少,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的电子版文章,如果有抄袭、剽窃等现象就很容易被检索出来。”李志民透露,在开始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还有很多老师担心在网上发表电子版论文会加重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作弊者只需拖拖鼠标就可以变成另1篇论文。但经过实践后发现,随着访问量的逐渐增大,其实监督力度会随之加大,抄袭、剽窃现象很容易被发现,这反而有效地规避了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开通论文评论的功能,注册用户可对在线的所有论文进行评论,与论文作者及其他用户进行学术交流。“另外,我们还制定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规范作者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行为。一旦发现有作者违反上述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将在查实其不良行为的事实后,在网上公开谴责,并取消其已在线发表的论文,收回刊载证明。同时将其列入有不良行为者名单,禁止其三年内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同时通知其所在单位,建议对其进行其他处罚。可以说,从2003年10月创办至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已成为了一个非常正规的学术网站。”

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

“我没有想到在SCI和EI收录国际期刊上会被中国科学家奉为如此的神圣。”李志民不无感慨地说,“其实SCI和EI对我国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想想看,中国人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发表、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讨论,而是先送到外国人那里去投稿、评价。等到一年以后,可以买到国外杂志的中国科学家才能看到。国家拿出钱来搞科研是为了什么?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科研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不利,也削弱了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尽管我们鼓励和提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但任何国际合作都是要建立在对自己国家有利的基础上的。科学无国界是指自然定律无国界。但人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技术的使用范围等是有国界的,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尽快地先在国内交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为在短时间内快速交流新成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当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可、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从以前纸质的学报等载体转变到现在的电子载体是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的。不过,这个转变还是挺快的。”他高兴地说:“目前,已经有二三十所高校正式认可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可以计算完成工作量,可以作为完成课题结题,研究生可以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等等。这比预期的进展还要快一些。”

“其实,把文章发表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版面费。”李志民说,学报这种模式是一种商业的异化,也是一种科学的异化。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但用来交流的平台(如学报)却被出版商垄断。要交版面费、查找论文要订阅期刊,检索文章还要购买数据库。知识的贡献原本是科学家的,却让出版商垄断,并且还要三层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因此,欧洲的科学家为了打破出版商的垄断,提出还学术本来面目。2003年始他们把三百多种学报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联盟,现在加入这一联盟的学报已经有两千多种,凡是投到这两千多种学报上的文章,只收取相当于一百美元的评审费,其他费用全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连这一百美元也免了,评审费由科技发展中心出。在网站上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论文网站。这一举措将改变目前的学术出版系统和整个学术生态。”他自信地说。

“能保证一直是免费的吗?”记者追问。

“一直会是免费的。”李志民承诺,“网站是政府出资办的,是公益性的。当然现在我们也在思考自身如何良性运作。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可以发展学术的个性化服务。现在网站上每天收到的投稿论文超过一百篇,审查后每天三十多篇。按这样的发展速度,以后可能每天会收到投稿七八百篇。所以,可以按照某个研究所、某位科学家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学术的个性化服务是可以适当收费的,这个费用就可以用来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

“技术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举例说,传统的学报好比胶片相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电子期刊好比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成为市场主流也就是五年的时间。五年前,传统的胶片相机公司还花钱刊登广告,攻击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不高、照得不清晰、冲洗贵、不方便等等缺点;五年后的今天,数码技术提高了,数码相机以前存在的缺陷解决了。胶片相机公司不得不顺应潮流宣布减小或停止胶片相机的生产。”

“您认为,不久后的某一天‘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的电子学术网站会不会完全替代纸质的学报,就像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一样?”记者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7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