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例【汇编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例【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一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认同;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114―03
政治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尽管这种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受到主导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它并未因此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形成政治秩序和维持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内容,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西北少数民族世居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五个省区,其中维、回、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十几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藏、蒙古、裕固、土、锡伯等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俄罗斯等民族信奉东正教。西北民族地区总面积接近3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近三分之一,总人口接近大约2000万,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西北诸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的态度和认识,其本质是对于国家的认同的感情。要加强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互相离不开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与其历史演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型政治文化,它具有宗教性、服从性、封闭性、疏离性等特征。但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人格、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等方面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政治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逐渐深入,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也呈现出世俗性、自主性、开放性、进取性、融合性等特征。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多民族国家凝聚力的统一,是一切国家认同的前提,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西北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在此层面有两项内容,第一是对国家代表性形象的认同,对国徽、国旗、国家领导人和一切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家标志的认同。第二是对主权国家认同。是对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国家概念的认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各个民族和整个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定是各个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西北少数民族对政治制度认同的基本条件。认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系统。通过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让西北少数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同的基本条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都一律平等,各个民族只有实际发展的先后,没有历史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本民族应有的贡献。要通过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来完成这些认同,这是克服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高傲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有效途径。
四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西北少数民族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的难度大于东中部地区,既因为自然地理、社会条件、基础设施等硬件较差,也有自身素质欠缺等原因。因此,西北少数民族的改革开放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捕捉机遇、迈开步子,迎头赶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关键。只有这样,西北少数民族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实质上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否正确传递、接受和认同,并进而影响我国政治体系是否运行顺利的大问题,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把握跨学科研究的机遇,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随着西部大开发,我们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大历史关头,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的民族宗教认同、国家和政治认同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这是与全国其他区域少数民族都迥然不同的。既有民族的共同特点与共性问题,又是包含着不同地区社会和经济、文化特点的局部(区域性、社区性)问题。就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研究本身而言,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周平、王宗礼和丁志刚等人在其政治学论著中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使我们获益匪浅。遗憾的是并没有此方面的专题调研资料,亟须政治学、社会学实地、实证研究的关注。
(二)解决社科工作者的实践需求,进一步为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并考虑到西部实际客观的需求,我们必须从中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具体实际情况来研究、设计它们各自的发展道路,如果不积累和分析这种微观的实证的具体的田野调查资料,而是笼统地研究所谓全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问题,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易流于空洞而无用。任何科研的知识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实际调查,其成果也要为少数民族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以政治文化角度对此进行具体、实证的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以探索、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其政治生活,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 的民主权利,还要使各族人民具备相应的政治文化素质,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进行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使人民都能够充分享有和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而且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在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和价值的当然评判者。如何使少数民族充分明了自己的主体身份,从而能动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形成相应的政治信念和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加强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其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大众化。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满足了新时期西北民族地区对发展先进政治文化的需要,又对西北民族地区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政治秩序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具有稳定高效的政治文化,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对于加速实现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区域软实力,为西北地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软实力”是区域综合实力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理想情操、创新的价值理念、不懈的创业激情去凝聚人心、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战胜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期间,维持社会稳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十分必要,成功有效的政治文化建设既有助于培养起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对国家政策和政权的支持,又有助于形成民主法制的观念和增强公民意识。反之,则有可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比如藏独、疆独等事件的出现。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对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维护这些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异同,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虽然多种多样,存在差异,但是超越民族超越利益的共同核心价值观是存在的。“印度学者巴赫拉根据本国‘民族一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为了使许多民族共同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国家,非常需要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统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共享的‘共同文化’,这是历史中各民族长期共享的社会伦理、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它能够把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各民族联系到同一个政治实体之中”。对我国来说,这个共享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
(四)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实施改革措施等提供理论依据、评价参考和智力支持的可行性依据。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文化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分析,对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因素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时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理性目标和有效途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以为西北乃至全国少数民族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提供可借鉴的典型实践范例。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篇】
正因为人们认为偏僻地区的校园文化不存在,觉得校史研究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所以偏远地区学校的校史大都简单、零乱、散失、残缺,校史研究基本为零。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它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积累着。它不仅仅是指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学环境的亮化和美化,也不仅仅指课外活动的开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强化,还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更新、作息时间的安排、师生与学校规模的变动。一切的一切,只要在校园内已经存在或发生、正在形成或发生的事物或事件,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是记载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是对学校发展轨迹包括校园文化产生、形成过程的真实记录。不管是已经形成、正在形成还是将要形成的校园文化,最后都必将成为历史,而这,就是每个学校的校史的主要内容。
苦菜花也有春天。偏僻地区的学校也有各自丰富的校园文化或校史研究资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湖南省江永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江永一中”)地处湘南山区,从1926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近九十个春秋。其间,停办近20年(1927至1945年),刚恢复又停办,直至1950年才稳定下来,由草创时期的两个初中班,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规模,由默默无名、荒无人烟的城隍庙到花团锦簇、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书声琅琅、热闹非凡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如果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校史,拨开历史时空的迷雾,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红军树下、四合院里,草创和发展时期留下的步云亭中、苏式楼前,该有多少令人叹惋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多少震撼人心的拼搏血泪和励志故事!加以整理和物化,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史,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园文化,就是江永一中的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相反,如果任其散失,就会像校园中处处飘香的桂花,花开繁华过后,一切重归尘土,重归寂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未曾拥有――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学校教育的发展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变迁,是校园文化产生、发展和形成特色与风格的过程。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处处留下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身影和痕迹,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出一代代师生教与学的风采与硕果。
通过校史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学校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可以认清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预知学校的发展趋势;可以高屋建瓴地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创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校史研究还有助于师生增强历史存在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自己本身就在创造或续写校园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振兴家乡、振兴祖国的壮志情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果有了丰厚的校园文化,却不把它作为校史的内容去研究挖掘,不知道感知爱惜它、分析利用它,不让它成为学校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那么,校园文化就得不到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盲目跟风或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扩展视野,充实心灵,振奋精神,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宿感,夯实学校底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学校品牌的预期目标。
这就好比一个人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道消费或投资,家里堆满锦衣玉食,却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一直在那里挨饿受冻,最后可能就真的成为一个没有物质和精神力量、没有灵魂修养的废人。换言之,离开校史文化学校就会成为一个考试升学的加工厂,一个缺少阳光和朝气的另类监狱。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蕴所在,是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原因。有了厚实的学校底蕴,学校师生就有了底气,师生的教与学就有了自豪与自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和影响下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务求丰富多彩,校史研究更不能可有可无。有了校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远大的目标;学校师生才会了解学校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创造历史;才能更好地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更自觉地再奠基石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厚度,更上层楼以提升校园文化的高度。
研究过后,校园文化就成为校史的一个个发展篇章,各个校园也就成为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文化绿洲,不仅让校园自身生机勃勃,还能影响周边的“气候”,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篇】
我们学校正推行文明校园建设,其中许多项目与语文高考有很大联系。
一、体现在语言表达题上:
有与“设计班徽编写班歌”活动类似的高考题,比如:(09年全国卷):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
(09年山东卷):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有与辩论赛活动相类似的高考题,比如:
(07浙江卷)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有与节目主持相类似的高考题,比如:(09年北京卷)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聚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险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
从上述高考实例中可以看到现在高考命题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一定是学生能够下手去做的,甚至是在他们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参与的事。
二、体现在高考作文上:
比如:08年汶川地震后我校组织捐款献爱心活动降旗活动,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而08年全国卷恰恰就是涉及到抗震救灾的,四川卷更是直接以“坚强”为话题来命题。
在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的今天,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偶然但更是一种必然。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得分能力仅仅是依靠讲方法背诵例文是不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学生痛苦作文主因之一,便是脑海中写作素材的缺乏,缺少生活,思维被禁锢在教室里,作文胡编乱造,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且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1篇佳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能。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这一过程就需要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而感悟的核心就是“感动、欣赏”。这里的“感动、欣赏”并不是单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甚至路人的一颦一笑。学会感动,学会欣赏,惟有如此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总之,近年的高考作文,审题难度明显下降,但加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倡导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这除了课内学习的课程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应该更多的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和思维面。而这些仅仅在课堂上是无法做到的;这时校园文化建设起去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四篇】
一、 从理论角度看,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主义文化是具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的高尚文化文化。“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1]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越发的明显。中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处理,在举办国际性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以及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起到很多优良作用,都体现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强。这也印证了社会主的正确性以及时代需要性。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从哲学角度看,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它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自发地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众多,其中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作为一种先进的,优秀的社会意识,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导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实践继续向前。当前,我国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就在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从现实生活中看,发展先进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情,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使我国在世界文化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
毛泽东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可见正确的政治观点等于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是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策略,是对青年正确教育的根本保证,是稳定民心,增加人民凝聚力的重要方法。
当前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角逐,更有深层次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发展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仅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应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保卫国家安全重要战略举措,对保卫国家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 从部队实际来看,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保证军人拥有正确道德观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3]因此作为一名军人就更要有坚定的思想基础,部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尤为重要。
先进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社会主义信仰是部队高战斗力的保证。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当前全军及武警部队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核心就是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文化复杂多样的今天,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主要是大力培育当代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它有利于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作风,有利于筑牢全部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防线,确保部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永葆我军政治本色,成为国家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