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62082

【导言】此例“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

关键词 班级文化 高职教育 文化育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其核心是班级发展理念和社会贡献能力。在“生源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着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把文化育人落实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方方面面,使教书育人与文化育人双管齐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1 学情分析——有忧也有喜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生源除了政府订单培养、企业合作办学等途径外,通常都属于第五批次(注:一本、二本、三本、高专、高职),因此,由于高职教育低门槛,导致生源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能力素质差。①目光浅短、功利性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心胸狭窄,妄自尊大;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等。②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妥善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也是高职教育从一诞生至今就扛起来的责任和使命。幸运的是,高职学生可塑性很强,每一个活动都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对他们而言是极好的锻炼提高机会。③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班级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其意义不容轻视。

2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大致途径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无论如何,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象当然是学生。对于刚入校的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讲,思想上十分放松,纪律上惯于自由,行为上难以自觉,管理上难度较大。因此,新生入学后,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袁贵仁部长曾说过: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是整个大学的事,是和校园文化分不开的。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建设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促成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感,为职业发展固牢基础

职业价值感是指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自我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估计,对社会回报的满意程度。现代职业价值包括个人认同、自我价值、个人成长和成就感、人际交往、经济价值、安全价值、伦理价值等方面。高职学生在内心深处极其需要外界对他们有一个平等、客观、尊重的认同和评价,他们畏惧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低门槛”的事实,或者说他们内心不够自信。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视觉(环境文化之类)、听觉(语言文化之类)、行动(班级活动与社会实践之类)、心理感化(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之类)等诸多方面帮助高职新生隐藏高考的失落感和对理想大学的落差的调适,从而较快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因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恰当的评价,要正确看待职业的地位,正确看待职业的待遇,正确看待职业的苦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力,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班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班级的发展理念④和学风上,而体现专业特征的班级建设理念和学习风貌,无疑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志。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动力是自觉的内在驱动力(如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学习毅力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学习能力是由前两者直接驱动而产生的学习新知识并付诸实践的智力。先进的班级发展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造就优秀的学习风气,优秀的学风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力,从而磨炼成锋利的“宝剑”,凝聚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内涵。班级规章制度既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大学生学习力;班级文化氛围以一种柔性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凝聚大学生学习力,⑤有组织、有特色、有朝气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诚然,学习力的提升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夯实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本”,从而达到构筑大学精神高地,冲出生源门槛洼地。

有利于磨炼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后发赶超”提供正能量

开展一系列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建设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主旋律。没有特色的班级不叫有文化,没有文化熏染的班级不叫大学生班级。班级作为大学 的重要组织,就像家庭一样,孕育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种子。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大学生个性才华和主人翁意识,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才。⑥紧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自身特点,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概况有所认识,增强职业方向感;举办职业问题辩论赛(如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或演讲赛,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沟通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展个人作品设计挑战赛、墙体文化创作赛(如教室、寝室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各种主题班会、参观革命先烈陈列馆等等,如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文化中熏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成长,在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文化中成熟,在技能性职业文化中成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身心得到锻炼,个人才华得到施展,视野得到拓展,认识得到升华,胆量得到壮大,表现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铺平道路,为高职学生实现“后发赶超”式发展积累正能量。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个人未来发展力。就业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就业率这个“数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和对口率这个“质量”上。只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毅力、有恒心,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能够创造出自身满意的、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成绩,这就是个人未来发展力。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及上述一系列活动,学生选择性参与,不仅可以发挥个人特长,还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学校宽松的大环境和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离不开具有创新才华的班级辅导员。没有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全力支持,没有学校大环境文化氛围的衬托,班级文化建设也缺乏后劲和活力;没有善于创新和思考的辅导员,班级建设就失去了导航,更谈不上什么文化;没有善于管理和纳才用贤的辅导员,就不可能组建一支优秀的班级管理队伍,不可能形成特色的制度文化,不可能组织开展有系列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活动。

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建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副部长曾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分三步走,大约到2020年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无疑在技能方面成绩显著,连老百姓都明白“在本科学知识、在职院学技术”的道理。而且也有不少职业院校学生成为社会佼佼者,比如2004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赵鹏,20)山草香●(07年7月成为全球首位考取H3CIE证书者。2005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阳作为全国唯一一名专科毕业生入选“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骄傲和自豪。不过,职业教育已是大众化教育,2012年全国1288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近1000万人,职业院校硬件、软件(如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条件又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呢?当然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做的不错,那毕竟只有200所。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已经连续几年出现高考生投档人数远远低于招生计划,甚至“零投档”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满足于“不出事”,学生安全第一、发展第二,结果天天强调安全,安全问题却屡现不止;“文字功底很高”各种创新提得很响,实际工作却做得很差或者说实际工作做得很多但不切实际;校园活动开展不少,学生却是被动或被迫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很少,学生为应付检查使然……

如此看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再不能关在笼子里,必须面向学生主体不能(由管理者)一厢情愿、必须面向学生实际不能高调空谈、必须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力不能急功近利。基于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学生)自身特点,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在专任教师队伍(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问题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造就一大批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用深厚实用的专业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孕育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就必须在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就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学生自觉、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渠道通畅的发展与监督共存体制,形成“事有人做、善始善终;事有人管、科学高效;人事共管、重在管事”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把学生的职业价值感、学习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远期发展潜力作为教育与学习全过程的着力点,突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管理、结构性紊乱和功能性错位,构建科学和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满足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L芑鹣钅浚?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班级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相关性研究”(编号:12QN001)

注释

① 周春丽,李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于对策。世纪桥,:90-91.

② 田茉云。人文精神·人格魅力·人格化管理——高职院校班级主体文化建构的思考与探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1-24.

③ 冯丽。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校园文化。辽宁高职学报,(4):96-97.

④ 肖文冲。用先进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卫生职业教育,(1):44-45.

⑤ 张光玲,吴惠。基于大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班级文化建设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79-8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认同;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114―03

政治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尽管这种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受到主导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它并未因此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形成政治秩序和维持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内容,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西北少数民族世居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五个省区,其中维、回、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十几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藏、蒙古、裕固、土、锡伯等民族信奉藏传佛教,俄罗斯等民族信奉东正教。西北民族地区总面积接近3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近三分之一,总人口接近大约2000万,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西北诸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的态度和认识,其本质是对于国家的认同的感情。要加强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互相离不开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与其历史演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型政治文化,它具有宗教性、服从性、封闭性、疏离性等特征。但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人格、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等方面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政治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逐渐深入,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也呈现出世俗性、自主性、开放性、进取性、融合性等特征。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多民族国家凝聚力的统一,是一切国家认同的前提,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西北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在此层面有两项内容,第一是对国家代表性形象的认同,对国徽、国旗、国家领导人和一切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家标志的认同。第二是对主权国家认同。是对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国家概念的认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各个民族和整个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定是各个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西北少数民族对政治制度认同的基本条件。认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系统。通过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让西北少数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同的基本条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都一律平等,各个民族只有实际发展的先后,没有历史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本民族应有的贡献。要通过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来完成这些认同,这是克服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高傲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有效途径。

四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西北少数民族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的难度大于东中部地区,既因为自然地理、社会条件、基础设施等硬件较差,也有自身素质欠缺等原因。因此,西北少数民族的改革开放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捕捉机遇、迈开步子,迎头赶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关键。只有这样,西北少数民族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实质上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否正确传递、接受和认同,并进而影响我国政治体系是否运行顺利的大问题,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把握跨学科研究的机遇,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随着西部大开发,我们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大历史关头,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的民族宗教认同、国家和政治认同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这是与全国其他区域少数民族都迥然不同的。既有民族的共同特点与共性问题,又是包含着不同地区社会和经济、文化特点的局部(区域性、社区性)问题。就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研究本身而言,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周平、王宗礼和丁志刚等人在其政治学论著中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使我们获益匪浅。遗憾的是并没有此方面的专题调研资料,亟须政治学、社会学实地、实证研究的关注。

(二)解决社科工作者的实践需求,进一步为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并考虑到西部实际客观的需求,我们必须从中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具体实际情况来研究、设计它们各自的发展道路,如果不积累和分析这种微观的实证的具体的田野调查资料,而是笼统地研究所谓全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问题,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易流于空洞而无用。任何科研的知识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实际调查,其成果也要为少数民族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以政治文化角度对此进行具体、实证的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以探索、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其政治生活,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 的民主权利,还要使各族人民具备相应的政治文化素质,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进行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使人民都能够充分享有和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而且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在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和价值的当然评判者。如何使少数民族充分明了自己的主体身份,从而能动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形成相应的政治信念和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加强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其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大众化。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满足了新时期西北民族地区对发展先进政治文化的需要,又对西北民族地区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政治秩序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具有稳定高效的政治文化,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对于加速实现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区域软实力,为西北地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软实力”是区域综合实力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理想情操、创新的价值理念、不懈的创业激情去凝聚人心、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战胜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期间,维持社会稳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十分必要,成功有效的政治文化建设既有助于培养起少数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对国家政策和政权的支持,又有助于形成民主法制的观念和增强公民意识。反之,则有可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比如藏独、疆独等事件的出现。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对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维护这些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异同,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虽然多种多样,存在差异,但是超越民族超越利益的共同核心价值观是存在的。“印度学者巴赫拉根据本国‘民族一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为了使许多民族共同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国家,非常需要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统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共享的‘共同文化’,这是历史中各民族长期共享的社会伦理、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它能够把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各民族联系到同一个政治实体之中”。对我国来说,这个共享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

(四)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实施改革措施等提供理论依据、评价参考和智力支持的可行性依据。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文化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分析,对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因素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时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的理性目标和有效途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以为西北乃至全国少数民族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提供可借鉴的典型实践范例。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3

一、 从理论角度看,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主义文化是具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的高尚文化文化。“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1]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越发的明显。中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处理,在举办国际性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以及在世界经济复苏中起到很多优良作用,都体现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强。这也印证了社会主的正确性以及时代需要性。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从哲学角度看,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它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自发地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众多,其中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作为一种先进的,优秀的社会意识,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导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实践继续向前。当前,我国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就在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从现实生活中看,发展先进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情,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使我国在世界文化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

毛泽东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可见正确的政治观点等于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是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策略,是对青年正确教育的根本保证,是稳定民心,增加人民凝聚力的重要方法。

当前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角逐,更有深层次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发展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仅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应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保卫国家安全重要战略举措,对保卫国家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 从部队实际来看,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深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保证军人拥有正确道德观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3]因此作为一名军人就更要有坚定的思想基础,部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尤为重要。

先进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社会主义信仰是部队高战斗力的保证。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当前全军及武警部队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核心就是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文化复杂多样的今天,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主要是大力培育当代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它有利于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作风,有利于筑牢全部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防线,确保部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永葆我军政治本色,成为国家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4

关键词:项目管理 存在问题 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

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一些重点的工程或者好的项目,企业文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公司在这些方面积极贯彻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实施纲要,规定项目文化建设的标准,雷厉风行,措施得力,规范到位,有声势,有实效,文化建设做得有声有色,而在小项目、差项目,企业文化就受到了漠视,行动迟缓,标准不高,没有什么实效。

(二)工作不够扎实

虽然有很好的实施方案方针,但是一些项目却没能将公司的文化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致使项目的文化建设与项目的实际管理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相符现象。此外,有的项目只是对工作部署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缺乏考核及评价体系,工作落实相当困难。

二、具体影响因素

(一)制度因素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纽带和桥梁,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企业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而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建设还将影响到关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等问题。企业的法律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大的文化环境对企业在约束和影响的反映,体现了企业制度文化的共性。而企业不同的组织形态以及管理形态则体现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经营特点,是企业制度文化中的个性因素。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文化实际上是共性和个性的良好融合。

(二)愿景因素

企业文化是为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愿景都不相符合,那么就实际而言,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并不是从企业发展中的愿景实践中产生和提炼的,也难以解决企业愿景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将对企业愿景的实现带来阻碍。由此,项目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企业文化的形式,都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目标实现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愿景是企业所需要创造的价值,是由企业中的各项目的愿景共同构成的。而企业项目的愿景具有多种形式。由此,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应以培养企业员工的共同项目愿景为文化形成的基础,使共同的愿景成为项目实施的持续推力。共同的企业项目愿景一方面能激励员工尽最大的努力,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员融合到一个项目体系中,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另一方面,项目愿景的形成是对项目成员做有利于项目发展事情的鼓励。同时也为项目成员的行动提供了指南,增加了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项目成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人才因素

企业的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前,企业项目管理向全球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上发展,社会上的证书热、培训热、软件热也是对企业项目管理持续发展趋势的切实体现。企业管理者逐渐重视项目管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的全部希望错误的寄托在某些咨询机构身上,幻想其是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良药。这种想法完全忽视了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事实上,项目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团队人员自身的素质的。

1.项目领导人员的素质问题

目前,企业中很大一部分的部门经理或者项目经理是从企业一线中提拔上来的。这一部分人员,到了经理岗位后,角色没有及时转变,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他们的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作为管理者的项目经理或者部门经理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更要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2.项目员工的素质问题

仅仅依靠高素质的经理,而企业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素质底下也难以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因为项目中大量工作是普通员工完成的,如果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或者不能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也不可能高效地完成相关的项目。企业项目团队中员工的素质主要包含着员工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技术素质。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管理体制,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项目管理,则必须提高员工的这三项素质。

第一,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首先,我们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政治理论的教育,通过此种教育,使员工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从而使他们培养出正确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其次,要组织员工积极参与道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因为理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职工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者,同时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第三,要搞好宣传活动,通过文化宣传,可以使员工不断激励自己上进,学会明辨是非,进而塑造美好的心灵。

第二,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企业如果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如果放松文化建设,那么企业发展就会变成无泉之水,很难再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突出企业的特色,并且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6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