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29101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的” 教学法

虚词“的”在现代汉语中常常附着在其他词、词组或句子上,主要用作助词,起辅助作用。或用在词语中表示结构关系,或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因此,助词“的”可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句末语气词。虚词“的”由于与英语“所有格”在语法与语用上存在异同交织的对应关系,在对外汉语中成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结构助词“的”的教学

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定中结构”,用于词末则构成名词结构。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常用的具体语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比如:给我看看那件蓝色的毛衣。/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给他送了一份精致的礼物。/那个漂亮的女孩是他的妹妹。/我们应该带着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结构助词“的”的理解,可先由学生总结例句中划线部分的共同点。让其了解这些都是“(定语)+的+(名)”的结构,相当于英语中的“形容词+名词”形式。然后,重点讲解“的”前面部分都是带有描述性质的词语,而其后则都是名词。最后,让学生明白,在这一结构中,是由“的”之前的定语修饰“的”之后的名词,其意在说明该名词的属性或状态。

同时,在重点讲解之后,应加强对教学重点的巩固练习。可以给学生一些常用名词,比如:女孩、眼睛、田野、歌声……让他们先自由组成词组,比如:可爱的女孩、大大的眼睛、夜晚的田野、动听的歌声。再进一步组成句子,比如:那个可爱的女孩在看书。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或者让学生用“(定语)+的+(名)”的结构来填充句子,比如:那里有一个 湖泊。她是一位 奶奶。我想买一件 衣服。

此外,在讲解“的”用于说明所属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采取对比法或翻译法进行教学。比如:我的杯子――my cup.此例中的“的”,用在人称代词后,相当于英语中的物主代词。鼠标的右键――the right key of the mouse.此例中的“of”是所有格的标志,这一形式的中心语是“of”前的成份。猫的眼睛――the cat's eyes.此例则是“'s”的所有格形式,其中“的”与“'s”的位置与意思都是一样的。

经过以上讲解之后,老师即可给出结论:名词/代词+的+名词,即表示前者拥有后者。接着在相关及课外练习中,可以使用一些教具,让学生反复用“名词/代词+的+名词”的形式来描述事物。

对于“的”字短语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它指称人或事物,能作主语和宾语。例如:你看到的不是他。/红色的那件比较好看。/少不了你玩的。

其中,第一例是“短语+的”,作主语;第二例是“形容词+的”,作主语;第三例是“动词+的”,作宾语。在这几个例子中“的”前的短语或实词都是用来表示这一名词性短语的性质的。同时,应让学生知道,“的”字短语在句子里的意义是很具体的。

但是,必须让学生注意,“的”字短语若离开了句子,其具体性就会减弱,而具较大的概括性。比如“大的”,单从这个无具体语境的短语,并不能看出它是主语还是宾语,其所指的具体意义也无从得知,而只能从具体的句子中才能知道。例如:大的不能欺负小的。(作主语,指人)/我喜欢那个大的。(作宾语,一般指物)

“的”字短语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比如:“的”字结构指人的教学实践。先给出如下图示,再给出词语:司机。

学生可能并不能立刻说出答案,这时候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思考表达。比如:

老师:这个人在干什么?学生:开车。老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开车的人。

老师:“开车的人”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达?学生:开车的。

老师:所以图上的人是“开车的”。他是司机,也就是说司机是什么?学生:开车的。

这种图片展示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抓住所描述事物的性质,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的”字短语,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句末语气词“的”的教学

首先告诉学生,“的”作句末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判断句。其中用于陈述句的“的”又有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第一,“的”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应先给出常用例句,如:他不会来的。/今天会下雨的。/我相信你可以的。先让学生明白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再试着让学生去掉句中的“的”后,理解各句的意思。然后仔细区别辨析两种句子所表语义的差异,最终让学生明白,去掉“的”的句子所表示的是:情况本来如此,也是表肯定,分别说明:他不会来;今天肯定要下雨;相信你会做到。去掉“的”似乎并未影响句子的意思。但是,加上“的”后,我们明显感觉到肯定、确认的语气增强了。这,就是语气词“的”的作用。

第二,“的”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还有另一种句型结构形式,即:主语+是+核心词+的。例如:

他今天是会走的。/这是真的。/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张三是很聪明的。在这种句子中,“是”后面是以形容词或动词为核心的词语,“是”与核心词一起对主语进行描写,说明主语“怎么样”;而“的”仍是句末语气词,起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在进行这种句式的教学时,可采用反复造句练习的方式。老师先给出一些常见事物及其属性,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事物及其属性,用“的”作句末语气词,造出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比如:主语(屋子、花、小李、桌子……)+是+核心词(干净、鲜艳、孝顺、红木……)+的。通过造句实践如:屋子是干净的。花是鲜艳的……如此反复练习,就能较好地学习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句末语气词“的”用于判断句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让学生牢记其句型结构为:是+名词性词组+“的”。例如,我们是一所学校的。/这桌子是木头做的。/这支笔是他的。/他是教书的。在这些例句中,“是”后跟的是名词性成分,“的”后省略了中心语,“是”为判断动词,连接前后的主语与宾语,“是”与宾语一起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是什么”。以上例子加上“的”后省略语即为:我们是一所学校的(学生)。/ 这桌子是木头做的(桌子)。/这支笔是他的(笔)。/他是教书的(人)。

通过以上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的”有结构助词与句末语气词的分别,因此,同一表层结构“是……的”的句子形式,在深层句法意义上,也有判断句与陈述句的区别。

三、动态助词“的”的教学

所谓动态,通常指动作或性状持续的过程,并非表示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当动态助词“的”置于动宾短语中,构成“动词+的+宾语”结构时,则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尤其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这是动态助词“的”与汉语中一般所谓动态概念的区别之处,也是对外汉语动态助词“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如何克服这一重点难点,有效地实现动态助词“的”的教学目的呢?我们认为,关键在让学生认识、理解和区分汉语中一般动态的概念与“动词+的+宾语”所表语义的不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对大量日常生活具体语句的学习理解,分析探索,从中发现特征,总结规律。因此,老师首先要给出大量的例句,如:谁做的饭?/他去年去的中国。/他在市医院看的病。/这是按处方配的药。……在读懂例句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找出例句中的动宾短语“做饭”“去中国”“看病”“配药”。单看这些动宾短语,很明显,是指动作或性状持续运动的过程,即表示一般的动态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例句中用在动宾短语中间的动态助词“的”及与其相应的“动词+的+宾语”结构:“做的饭”“去的中国”“看的病”“配的药”;再结合例句中的:谁(施事主语)、去年(时间)、在医院(处所)、按处方(方式)等。最后将“做饭”“去中国”“看病”“配药”与后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所表语义明显不同。前者表示动作或性状持续运动的过程,后者则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尤其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此时,再给出整个句子的结构:主语+(状语)+谓语动词+的+宾语。

在此后的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常见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让学生根据“主语+(状语)+谓语动词+的+宾语”的句型结构,用“的”作动态助词造句。比如:主语(她、李明、姐姐、老师……)+状语(在家、昨天、按菜谱、在课后……)+谓语动词(吃、买、做、布置……)+的+宾语(饭、苹果、菜、作业……)。通过实践练习,造出句子如:她在家吃的饭。老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在对句型结构逐渐熟悉以后,可让学生自己举例造句。如此反复练习,就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态助词“的”的用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卫明。英语中的's能表示什么?[J].中学英语之友(新教材初一版)2012,(10).

[2]易莉莎。浅谈“的”字短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比拟 巴掌大 估大量 估小量 估实量

一、引言

汉语中,“巴掌大、巴掌小、米粒大、拳头大、绿豆大、黄豆大、豆大、芝麻大、碗大、碗口粗、筷子长、瓶口宽、烟筒、豆腐块儿厚、膝盖深”等短语是通过“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模糊性的语义量,我们称之为“拟估式模糊量短语”。这类短语由“名词+形容词”构成,董晓敏(2005)称之为“估量短语”,并且对该短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进行了研究。

董晓敏(2005)指出,该短语中的形容词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多是往大里说的积极量度形容词(例如“大、粗、长、宽、高、厚、深”等),也有一些是往小里说的消极量度形容词(例如“小、细、薄”等)。该短语中的名词具有[+熟知性][+典型性][+无指性]这三个语义特征。所谓熟知性的名词,一般是指家具类、生活日用品类、食品类和人的身体器官类名词。所谓典型性的名词,一般是指那些占据了一定空间位置、能凸显事物某方面形体特征的具体事物名词。例如“芝麻、纽扣、乒乓球”凸显了颗粒状形体特征,“筷子、面条、钓竿儿”凸显了长条状形体特征等,这些名词都是典型性的名词。抽象概念的名词和集合概念的名词一般不能进入此类短语,因为它们没有典型性特征。所谓无指性的名词,一般是指该名词的表现对象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否则就是有指名词(陈平,1987)。例如“天大的事”中的“天”就是无指名词。无指名词一般表示一种类名,着眼点是名词的抽象属性,而不是语境中具有这种属性的某个具体事物。总之,拟估式模糊短语的整体语义特征是它们都表示一定的程度量值,这种量值不是明确的定量表达,它或是一种估量,或是一种模糊量,其中该短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如“核桃”)是“拿实物比较”(丁声树等,1961),或者是“以名词的所指作为量度的标准”(熙,1982),是用比拟手法来表示一种估摸的量度。拟估式模糊短语在句法功能上,不仅可以充当定语、宾语、谓语中心语等,还可以用来回答“多+量度形容词”的提问,说明某事物的量度特征。比如问:多大?回答是:核桃大。

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学界对拟估式模糊短语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平面,对语用平面的特征关注不够,而语用功能恰恰是此类短语最重要的特征。本文以“巴掌大”为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代表,在对此类短语的语义平面进行补充考察的同时,详细考察其语用功能,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拟估式模糊量短语表达的语用性量度义是否有差异;2.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3.在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或言外之意)上,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是否模糊不清。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为了论述方便,本文还是分开阐释。

二、基于语料库的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差异

本文以“巴掌大”为关键词,检索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以下简称CCL语料库),得到247条相关语料。从“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出发,这些语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大”,该类短语是往大里估量,是“夸大估、估大量”的意思;第二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小”,该类短语是往小里估量,是“缩小估、估小量”的意思;第三类中,“巴掌大”的语用性量度义侧重于表示“实际大小”,该类短语是往实里估量,是“据实估、估实量”的意思。举例分析如下(文中语例全部来自CCL语料库):

(一)“夸大估”

(1)如今女儿甜甜已长到15岁,她常常对镜子望着脖子上巴掌大的疤痕伤心落泪。

(2)李白的情形更好,背囊里满是巴掌大的银锭。

(3)地主老爷叫长工从几里路外挑水浇庄稼时,特别叫剩点水浇蕺耳根,好让他们在巴掌大的肥肉吃腻之后,把蕺耳根用精制的佐料拌着吃,消消饱胀。

例(1)~(3)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大量(量度大)”。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1)中,一个15岁的小姑娘,她的脖子的总面积也不会太大,况且这伤疤是15岁之前就已经落下的,那时候脖子的面积应该更小一些,说话者用“巴掌大”来描述伤疤的大小(或者严重程度),即使是小孩的巴掌,也已经让受话人感觉到伤疤的面积其实很大了。再加之后文的“伤心落泪”,更加反衬出伤疤的“面积大、程度重”。因此,例(1)中的“巴掌大”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例(2)中的“巴掌大”明显有往大里估即“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因为前文已说明了李白的经济情况很好,很有钱,而且银锭的大小一般是可以用手握持的,如果和巴掌一样大,无法握持,则充分说明“巴掌大”的银锭在语用义上是往大里估,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倾向性。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知道例(3)中“巴掌大的肥肉”也是夸大的说法,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倾向性。“肥肉”切成“巴掌大”一般是不合情理的,况且该句的上下文还有“吃腻”、用蕺耳根“消消饱胀”等提示“肥肉大”的语境语。这些都说明例(3)中的“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具有夸大的语气,呈现出“夸大估、估大量”的语用义。

(二)“缩小估”

(4)丁玲的家乡临澧,是个开车不用10分钟就可以转一圈的小镇,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四处晃动着丁玲的影子。

(5)青石岭村连块巴掌大的平地都没有,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死胡同。

(6)所以居民们更加珍惜这儿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半山坡巴掌大一小块热土,也要种上蔬菜,种上树苗。

例(4)~(6)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小量(量度小)”。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4)中,一个小镇再怎么小,也不会像一个巴掌那么大,说临澧小镇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显然是侧重(或者极言)其小,而不是说这个小镇真的如巴掌大。同样的道理,例(5)中的“青石岭村”再怎么小,也能找到一块“巴掌大”的平地,绝不会连一块“巴掌大”的平地都没有。例句中的说法主要是利用“缩小估”的语用义来达到极言其小的语用目的。例(6)中,能够种菜和种树的土地再怎么小,也会超过“巴掌大”。显然,这里的“巴掌大”也是往小里估量的,旨在表达出极言其小的语用义。

(三)“据实估”

(7)他习惯于随身带着自称为“小小的行头”――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儿,一个铅笔头,随时随地用最小的字记下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8)在灯光闪烁,人流如织的信息展台上,忽然看见一个巴掌大的电脑,打开后是一块大约4×5英寸的液晶屏。

(9)一张小报般大的纸平铺在路边,用石头压住四角,巴掌大的字写着几行:“家庭装饰,瓷砖,木地板,壁纸,涂料,木工活”。

例(7)~(9)中,“巴掌大”在语用倾向上侧重于表达“实量(实际大小)”。根据日常认知经验,例(7)中,随身携带的小本本,的确有巴掌大小的,这样可以放在口袋里,的确很方便。例(8)中的“巴掌大的电脑”指的是“掌上电脑”,其液晶屏大约4×5英寸,和一个巴掌的大小差不多。例(9)中,根据生活经验,希望找到活儿干的师傅在路边等待雇主的时候,在一张报纸大小的纸张或者板子上写上工种,字号以巴掌大小为宜,以便作为广告招牌。可见,例(7)~(9)中,“巴掌大”的语用义都是以“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量度义”,具有“据实估、估实量”的语用倾向。

总之,“巴掌大”这类短语所表达的量度义的大小具有语用倾向性。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往大里估、夸大估、估大量,也可以往小里估、缩小估、估小量,还可以往实里估、据实估、估实量。

三、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

根据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可知,在语义平面,像“巴掌大”这样的拟估式短语具有语义模糊性。其语义模糊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形容词本身的模糊性。“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形容词与“一斤、三尺、五米、七个、九次”等数量词相比,形容词表义的模糊性明显较强。这是因为“形容词从整体看缺乏指称性,具有描绘性,因而导致其语义具有模糊性”。(杨希英,2006)

第二,表达手法本身的模糊性。像“比喻、比拟、比照”等修辞手法,本身就具有表义的模糊性特征,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在表义上具有模糊性。用“巴掌大”这样的短语来描述的对象,都不是“巴掌”本身,这种用一种事物去描述另一种事物的做法(或者叫修辞手法),其本身就是非精确的语义表达。在“巴掌大”这一短语中,“巴掌”称为喻体,而喻体在语义上表现的是本体的某种性状、特征,往往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态度,喻体表达了一种临时状态,不是本体的根本属性。喻体表临时状态的特征与本体概念之间不可能分类型紧密联系,即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存在概念距离(张美兰,2002)。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之间是有概念距离的,具有一定的语义差异,用喻体来表达本体,难免导致表义的模糊性。当然,这里的语义表达是语义平面的意义表达,而非全指语言意义,因为语言意义除了句法层面的意义,还有语义层面的意义和语用层面的意义。

四、拟估式模糊量短语的语用义在主观上并不模糊

“巴掌大”是一类通过“比拟”和“估摸”的方式来表达模糊性的量度义的短语,这种模糊量其实只是语言形式上的,或者说是语义平面的模糊性量度。在语用平面,“巴掌大”的语用义是清晰的。这种清晰主要体现在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性或者言外之意)上,表明了语言使用者的鲜明态度。表面上尽管是模糊性的、不精确的,但实际上却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在语用的主观倾向上,“巴掌大”是反差性的间接语义表达。在整个短语组合中,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却以“大”与此“小物”相组配,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受话人积极地对表达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语义计算。使用者在考虑所言的对象到底是大还是小时,就会出现“夸大估”或者“缩小估”的修辞性的会话含义,具有极强的主观语用倾向。如果整个短语不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而是以“世界、地球”等“大物”跟“大”匹配组合,构成“世界大、地球大”这样的拟估式短语,那么整个短语的语用修辞特色就丧失殆尽。像“巴掌大”这类由“名词+形容词”构成的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其中的“名词”和“形容词”在量度义上的反差越大,整个短语表义(主要是语用义)的效果就越好。而“名词”和“形容词”在量度义上的反差越小,整个短语表义的效果就越差,比如“世界大的疤痕、地球大的雨点”等短语的表义效果显然很差。这是因为“世界”是“大物”,与“大”匹配没有形成反差,表义不顺畅。要使“世界大的N”这个结构表义顺畅,语用修辞效果突出,名词“N”就不能是具体的事物名词,而应该是抽象的无法确定大小的名词,比如“心灵、梦想”等,这样就可以与“世界大、地球大”进行完美匹配组合,构成像“世界大的心灵、地球大的梦想”这样具有较强修辞特色的表达式。另外,像“心灵、梦想”等这些无法确定大小的抽象名词,不仅可以跟表示“大物”的“世界”匹配组合,而且还可以跟“巴掌”等“小物”匹配组合,从而构成像“世界大的梦想、巴掌大的梦想,世界大的心灵、巴掌大的心灵”等具有合理的会话含义(语用倾向和言外之意)的短语。

在“名词+形容词”构成的这类拟估式模糊量短语中,名词和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的反差,整个短语的表达效果才会好。这也部分解释了像“巴掌小”这类短语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笔者在CCL语料库和互联网上都没有检索到“巴掌小”的用例。实际上,“巴掌小”的现实用例也是有的,只不过这样表达的修辞效果较差。因为“巴掌小”这样的组合是直陈式的直接语义表达,具有较弱的语义计算性。以“巴掌”这样的“小物”作比,顺势以“小”与之相配,这就相当于直接告知受话人表达者的真实意义――旨在言其“小”,就不会产生反差性的会话含义(语用倾向或者言外之意),语用效果自然较差。跟“巴掌大”相比,“巴掌小”的含义相对单一,主要是极言其小,而不像“巴掌大”这类短语既可以极言其小(缩小估),又可以极言其大(夸大估),还可以极言其实(据实估)。

五、结语

“巴掌大”是一种拟估式模糊量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三种主观性的语用义,分别是夸大估(估大量)、缩小估(估小量)和据实估(估实量)。在语义平面,由于形容词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称性的语义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义模糊性,使得“巴掌大”这样的短语具有模糊性的语义。在语用平面,由于该类短语中表示“小物”的名词和表示“大”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极大反差,使得该短语在语义表达上具有极强的主观计算性,从而导致该短语整体上呈现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观语用义,丰富了会话含义,进而产生了较好的语用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

1987,(2).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5,

(3).

[4]何洪峰。论“NA的N”结构[J].黄冈师专学报,1997,(17).

[5]李军,任永军。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认知分析[J].青

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7]杨希英。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境明确语义的功能[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

[8]张菲霏,张黎。“名词+度量形容词”结构研究[J].文教资料,

2009,(18).

[9]张美兰。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

[J].汉语学习,2002,(1).

[10]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语序;虚词;词尾;表意

1.能愿动词的特点

表示可能和意愿的动词叫能愿动词,能愿动词具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语法特点。

(1)表示能够的:能、能够、可能(……????);可以、会(……????/……????)。

(2)表示应该的、必须的:应,应当,必须,应该(……??)。

(3)表示必须的:要,需要,想,想要(……?? ??);愿意,情愿,肯(……?? ??);敢,敢于(??……);不准,不许,不得(……? ??? ??)。

2.能愿动词的语法特点

(1)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但“必须、得、要”不能。如:你能去,我也能。 我敢去,你敢吗?我可以进去吗? 可以进去。/可以。

(2)能愿动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形式表示疑问。如:错误应该不应该批判?老师能不能来?

(3)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4)能愿动词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能愿动词单独作谓语,在句尾时,后边加的“了”,是表示情况变化的语气助词。如:他以前不肯说,现在肯了。

(5)能愿动词中,除“得”“敢于”外,都可用“不”否定;只有“能、能够、想、肯、敢”能用“没有”否定。有的能愿动词可采取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必须”,相当于韩语中的“……? ?? / ……??? ??? / ……?????”,不得不去 (?? ??? ??),不可以防(???? ??? ? ??),不能不说(??? ??? ??)。

韩语中有“???……??? ? ?? / ???……?????”的格式,但在汉语里,动词前边用了“不得不”时,动词后就不能再用“不行”或“不可”。可见,“不得不”与韩语的“???”用法不同。

(6)能愿动词最经常的用法,是放在动词前构成动词短语或放在动词短语前构成更复杂的动词短语。由于能愿动词和它后边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很难判断它们是修饰关系还是动宾关系,所以,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运用。这种短语主要是作主谓短语或主谓句中的谓语,但它也可以充当其他成分。如:我愿意(作谓语)参加这次会。能(作主语)当一名教师是我的理想。他保证能(作宾语)完成这个任务。衣服湿得能(做补语)拧出水来。

(7)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有些表示时间、处所的状语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能愿动词前,又可放在动词前,但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如:今天,你能走吗?(重在今天,问是否今天能走);你今天能走吗?(重在能走,问今天是否能走);你能今天走吗?(重在今天走,问能否今天走)。

(8)表示能够的能愿动词仍可加带有可能补语的动词短语的前边,强调某种可能性。

3.“想、愿意”的用法

(1)“想”表示愿望、打算,相当于韩语中的“……?? ??/……? ??? ??”,否定用“不想”(……?? ?? ??/……? ??? ??),“别想”(……? ??? ?? ??)。如:我想升学。(?? ????? ??);他不想升学。(?? ????? ?? ???);你别想升学。(??? ??? ??? ?? ??)。

(2)“愿意”表示客观意愿,有“乐意、喜欢”的意思,相当于韩语中的“???/……? ??”,否定用“不愿意”。

4.“肯”的 用法

“肯”表示主观意愿,有“愿意”的意思,相当于韩语中的“……?? ??/……?? ????”。否定用“不肯”。如:他肯帮助别人。(?? ????? ???? ????);他不肯说。(?? ???? ?? ???)。

5.“配”的用法

“配”表示“有资格”的意思,相当于韩语中的“……? ??? ??”。否定时用“不配”(……? ??? ??)。肯定句中“配”前面常有“只、才、最”等副词,多用于口语。用“配”的句子,主语限于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如:小张配当代表。(???? ??? ? ??? ??);他不配当代表。(?? ??? ? ??? ??);他最配当代表。(?? ?? ??? ? ??? ??)。

6.“值得”的用法

“值得”是有价值的意思,相当于韩语中的“……? ??? ??”。否定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相当于“……? ??? ??”。如:这本书值得一看。(? ?? ? ???);这点小事不值得表扬。(??? ?? ??? ??? ??)。

参考文献:

[1]韩东吾。朝汉翻译理论技巧[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表示时间短的词【第四篇】

关键词:介词 语义学 释义 功能 义位结构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17-01

汉语作为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需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这两种语法手段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而介词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汉语“介词”一名出自《马氏文通》(1898),“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意者,曰‘介字’。‘介字’云者,尤为实字之介绍耳。”这一开创性的提法主要就介词这一类别和介词的功能做了解释,奠定了汉语介词研究的基本格局。介词是虚词的一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附着在其他词语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也可以做补语或定语等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中许多介词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词既是介词,又是动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介词本身还具有连词等词性。本文中对介词语义的考量只限定在介词范围内,对于它所兼备的其他词性不做分析。本文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常用介词的释义,采用贾彦德《汉语语义学》(2001)中关于义位结构式的符号规定,对以下5类常用介词中的5个介词按照功能的不同概括出它们各自的义位结构式。

一、自、当、到、从、由

这五个介词都以表示处所、时间、方向为主。以“自”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从;由:~古以来/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他~小在这儿长大。”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起点)]

[F1(处所)∨(时间)∨(方向)]

{C(自字短语)[(状语)∨(补语)]}

二、以、按照

这两个介词以表示方式为主。以“以”为例。

《现汉》释义:“①用;拿:~少胜多/喻之~理。②依:~次就座。③因:何~知之?④〈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⑤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数量的界限:~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

[H(表示)(界限)∨(凭借)]

[F1(方式)∨(时间)∨(目的)]

[C(以字短语)状语]

[W前置]

三、对、对于、关于、除了

这四个介词都以表示对象为主。“对”“对于”表示涉及的对象,“关于”表示涉及的对象的范围。使用“对”和“对于”时,只能说主体对客体怎么样,而不能反过来,而且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保留的动词性较强。以“对”为例。

《现汉》释义:“用法基本上跟‘对于’相同:决不~困难屈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

[F1(对象)]

[C(对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X(保留的动词性较强,比“对于”意义更广泛)]

四、和、跟、同、比

这四个介词都表示比较,但前三个介词是以表示对象为主。“和”“跟”“同”是介词,又是连词。作为介词,其前后两项互换位置后意思会跟原来完全不同,而且前边可以插入修饰成分。另外,比较高下的时候用的是“比”,表示异同的时候用“跟”或“同”。以“和”为例。

《F汉》释义:“表示相关、比较等:他~大家讲他自己参加抗战的故事。”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前)副词]{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异同)]

[F1(对象)∨(比较)]

[C(和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五、把、被、叫、让、给

这一组介词都表示受事、施事。“把”字的作用是引出受事。“被”“叫”“让”“给”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以“把”为例。

在使用介词“把”的句子中,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动词重叠式,更为常见的是其前后有一些别的成分。而且,“把”字的宾语在意念上总是有定的。“把”字的宾语也有表示施事的,在这种情况里动词大多是表示消极意义的不及物动词。

《现汉》释义:“①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者,整个格式有处置的意思:~头一扭。②后面的动词,是‘忙、累、急、气’等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整个格式有致使的意思:~他乐坏了。③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者,整个格式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正在节骨眼上偏偏~老张病了。”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处置)∨(致使)∨(不如意)]

[F1(对象)∨(受事)∨(施事)]

[C(把字短语)状语]

[Y引出受事]

[X(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

对于汉语中常用介词义位结构式的分析,这里只能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而且,关于义位结构式在符号标记上的规定现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这也给分析工作带来了不便。尽管如此,仍然希望基础性研究能对汉语介词的语义分析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92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