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科研能力评价范例【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7342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科研能力评价范例【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导师意见、教学科研能力评价【第一篇】

导师意见(包括对该生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业务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评价)

XXX同学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积极上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刻苦努力,系统学习了 软件工程硕士 研究生的全部课程,成绩优良。在读期间,参与了 将金盾工程中已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 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关于中间件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锻炼了自己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并能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用于实践。所撰写的论文具有一定技术与应用价值。

XXX同学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担任班委工作积极负责,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基础扎实,多年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个软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有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有丰富的技术开发实践经验。所撰写的论文基于一个商品化软件产品的开发,已经在部分单位使用,效果良好。

该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主要对 领域进行研究,参加了、、等个项目的科研、开发和组织工作,发表了论文(论文题目),已经具备 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再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治学态度端正严谨,培养了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

该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主要对 数据库集成 领域进行研究,参加了、、等个项目的科研、开发和组织工作,发表了论文,已经具备 一定/较强/很强/ 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再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治学态度端正严谨,培养了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

***在科研方面比较认真,在教学之余能投入不少精力进行科研工作,近几年来在核心期刊及普通期刊公开发表二十余篇论文,曾承担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教育部课题一项,博士后资助课题项目一项,以及其它多项研究课题,积累和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科研作风踏实认真,具备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水平和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认真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勤于备课,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能坚持教学相长,在教学之余认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把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很好的协调起来,并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研究论文,目前已经在核心期刊等各类期刊上发表了近二十多篇论文,正在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并完成了其它多项各级别的课题,并积极参与了两项国家级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承担课题的能力,治学态度严谨认真,科研作风实事求是。

***对待教学工作同样严肃认真,能够按照各项教学工作部署积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跨专业多学科背景优势,备课与讲课功底比较扎实,教学知识面比较宽,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科研能力评价【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

何为科研评价?笔者认为,科研评价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与肯定,是科研活动价值的一种体现,是科学研究课题,也是对科研主体、科研方法以及科研过程的价值评判。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评价能力对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对改善科研评价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一方面,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它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环境、资源配置、未来人才的科学培养。我国现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拥有一定体系,较为系统规范地以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量为评判依据,注重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及数量,这一规则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社科类科研中并作为青年教师和学者的部分评价内容。然而,这种被一些高校认可的评价体系在现阶段存在着单一化问题。因此,为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评价能力,改善科研评价现状,则需要高度重视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研评价的思想意识

科研评价是高校学者对真理知识的一种求真状态,高校学者对知识的求真精神的追求,则需要提升评价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却缺少这种思想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研评价在部分高校学者眼中成为学术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并非了解科研评价是什么,科研评价有多么重要,因此,部分学者欠缺应有的科学评价思想意识。(2)部分高校具有较多高层次的人才和管理者,但在这些高层次的人才中能够重视和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人数却占少数,多数学者并不经常共同研究科研评价中的问题以及科研评价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3)处于中层的科研学者虽然会根据教育部或者高校的指示关注并构建符合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但多数学者仅仅是根据指示做事,形成的科学评价体系并不具有个性特点,缺乏相应的创新精神以及部分青年学者应有的活力。(4)高层次的科研学者大多是年龄偏高的教授,并不都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且不容易接纳青年学者好的有创新性的科研评价思想,一时难以接受和采纳有意义的重要建议。高校教授以及高层次学者科研评价思想意识的欠缺已成为部分高校的现状,该现状淡化了有思想的青年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将缺乏严谨求真,追求创新的科研思想,从而滞后、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评价体系给高校的学术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科研评价体系偏离实际

正确且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要符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地选用符合自身条件的正确合理的科研评价方式,该种科研评价体系将成为科研评价的方向。其中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包含评价体系中忽略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存在的分类差异。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成果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值增长在理论与制度上的作用,因此,回报较慢但社会价值较高,其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且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为使其更良性地发展,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依靠合理的制度保障提升。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哲学、历史、管理、经济、政法、社会等不同学科的背景上,理论差异也反映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目的和性质的差异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大体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即从事某一特定的历史理论进程研究或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比的方式形成对社会意义的指导策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因其对社会进程和经济进程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因此差异性需要利用间接方式进行辨别,但这并不代表差异性不存在或可以被忽略。我国现阶段所采用的评判体系,借鉴自国外自然科学对于高水平论文的评判经验,以科研绩点和科研工作量作为评判标准[1]。这一评判标准因其简单易操作性,被国内许多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

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强化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

强化思想意识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较为有效的科学办法。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然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掌握其完整科学体系的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系列讲话为前进方向和核心指导思想,坚定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价值观。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党近期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伟大且有意义的理论创新。作为高校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工作者,应当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和重要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解决问题,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同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并将系列讲话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这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引领者的高度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在不断加强思想意识、学习思想理论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如果在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同时忽视了其所指引的方向,就有可能陷入盲目状态,严重的则会误入歧途。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的东西所迷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格外重大,这将要求高校高层次哲学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领会系列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观点以及立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来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将该指导思想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相结合,达到对该思想的真学、真懂、真用的境界,以此强化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

(二)加强科研评价的理论学习

上文提及“科研评价在部分高校学者眼中大多是学术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并非了解科研评价是什么,科研评价有多么重要”,针对该观点则应适当加强科研评价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过程中,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并将个人特点以及真正的理论知识与科研评价有机结合,从高校实际出发,结合个人创新特点以及研究特点创造出符合当今实际和基本原则的科研评价方案,做到平衡学科建设、正视科研岗位以及坚持科研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也避免单一的制度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要针对高层次教授难以接受和采纳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的重要建议的现象,要求高校科研教授掌握科研评价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科研评价的水平以及提升科研评价管理能力,从而做到真正掌握科研评价的理论知识,做到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三)明晰科研评价的学科性差别

科研评价体系的偏离实际是部分高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科差异性也是不切合实际问题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教师的科学研究评价,应注重学术创新、注重研究等突出特点,应以实际效用为导向,平衡学科建设多样性。强化不同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指导作用,为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科学有机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各高校应根据学科属性和其研究特点等内容建立理工和人文、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科研评价体系。按照其科研工作量以及科研的相关获奖情况进行权衡与打分,通过较为完备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之间不同职称评价体系,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基础性的评估与打分,在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估中进行科研方面的奖惩,并将该奖惩结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在科研评价中,应该更注重于科研中新方法、新理论等原创性成果,但科研评价体系也应坚持同行评议和量化形式评价方式相结合,应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同时注重同行评审,重点关注同行专家的创新实质性评估。同时,为鼓励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和冷静研究精神,对经过长期研究仍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失败的“长线”课题,经同行专家严格鉴定后,可给予肯定性评估。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科学研究环境,进一步形成更加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的不科学性与不合理性,提高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加强科研评价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改善问题的方法。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从而鼓励高校青年学者不断追求上进求真、积极创新的科研精神,激发青年学者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第三篇】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

一、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中职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中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不断反馈的有效信息为基础,同时,建立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适应的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久提高。

为了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运行机制,根据教育部《中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要点》和《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制订本实施办法。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一)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包括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办学特色目标、规模层次目标、发展目标等。

(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由学校、处室、专业部、教研组、学生教学信息员四个层次构成。

1、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

主要包括教学副校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学校教学督导组、学校教学质评小组、教务处、专业部和教研组等相关机构。校级教学质量监控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教务处起主要作用,它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监控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

(1)教学副校长的职责:

1)主持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日常工作;

2)主持制定各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案、体系及文件; 3)主持召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会议;

4)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的研究;

5)在校长办公会议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6)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2)、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的职责 1)领导和组织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统一领导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 3)组织、协调学校教学督导组、学校教学质评小组、教务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处及各教学单位等部门在监控体系中的工作关系;

4)监督各处(室)及教学单位等部门执行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情况; 5)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 6)对重大问题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

(3)、学校教学督导组的职责

1)负责学校教学督导的日常管理工作;

2)制订教学督导与评价的相关制度;

3)聘请社会、行业人员参与教学督导工作;

4)制订相关教学督导与评价的计划并督促实施和总结;

5)深入课堂听课,并对听课对象作出评定和写出评语;

6)负责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

7)教学督导与评价信息反馈。(4)、学校教学质评小组的职责

1)制定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评价办法; 2)审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3)接受教师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申诉。

(5)、教务处在监控体系中主要行使下列职能:1)制定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质量标准或规范;2)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并监督实施; 3)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规划,并负责提出专项评价标准; 4)负责审定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进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 5)组织制定和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6)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 7)根据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

2、专业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

包括专业部教学督导小组和听课小组,其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其主要职责是:1)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质量监方案制定本部门质控计划,开展评教、评管、评学工作;2)负责对本专业部教研组、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自行完成教学质量等级的初步确定;3)负责组织对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的评价;4)负责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5)对本单位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与建设措施,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6)接受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7)负责有关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

3、各行政处室(1)、教导处的职责 1)负责学校课堂教学督导的日常管理工作; 2)制订课堂教学督导与评价的相关制度;3)制订课堂教学督导与评价的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总结;4)督促各系(部)开展课堂教学督导工作;5)负责课堂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 6)负责课堂教学督导与评价信息反馈。7)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包括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与聘任等;8)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需要合理配备师资;9)做好有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信息、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10)根据有关的反馈信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调控工作;11)做好兼职教师的聘任、培训计划,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12)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2)学生教学信息员:做好学生学风及第二课堂教育的调控工作。

(三)教学质量标准系统

质量标准系统就是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集合。各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和辅导答疑、考试和考查等环节)、实践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

要制定备课、理论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实验教学、实习、考试与考查等各个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材建设与选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质量标准。

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四)监控运行系统

监控运行系统指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制度的集合。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监控的先决条件,针对教、学、管三个层面的每一个环节要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做事有准则,处理有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要建立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与导师带教制度、教师任课资格审批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考核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规章制度。1.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

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应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提出和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远景规划,审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确立和正常运行,定期召开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

学校各处室、专业部第一责任人为处室主任、专业部主任。应执行并落实学校总体教育教学规划,有效保证学校教学工作在本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切实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畅通运行,抓好教学质量的定性定量考核,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明确、强化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教学例会制度。

学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议每两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教学问题。分管教学校长每一到两周召开一次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各专业部主任、教研组长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教学工作。

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专业部主任及公共课教研组长的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专业部要定期召开专业教研组长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新教师岗前培训与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

每年新进的教师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掌握教育科学基本理论,了解教学规律,明确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培训合格后,教研组为其配备结对子教师,制定岗前培训计划。在才老教师指导下,参加拟开课程的辅导、答疑、讨论课或习题课、实验实训课等教学环节,按照拟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较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基本熟悉全部教材,初步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了解各教学环节的工作程序,写出讲稿(教案)。须进实验实训室,参加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或到临床一线参加实践工作。

新教师在正式上岗前,由本人填写《新教师上岗试讲审批表》,经结对子老教师签署意见后向教研组提出申请,并进行试讲,经全体同行认真评议,教研组长同意,专业部领导审定认可后填写《任课资格审批表》。

4.教师任课资格审批制度。

为保证教学质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实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无教学经历的第一次开课的教师、非教师编制,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人员、跨专业开课的教师、新教师均需填写《任课资格审批表》,并进行试讲,审查通过后,方能开课。

5.新生素质调研制度。

全面了解学校新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为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就业提供服务。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收集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反馈有关职能部门。

6.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采取日常教学检查与定期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教学运行状态,以达到稳定教学秩序的目的,真正做到常抓质量不松懈。日常检查:以各级人员听课、抽查教学进度、教案、教学秩序、教师上课、实验实训设备、学生出勤为主,不定期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情况。

定期检查: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在各系部自查的基础上,由教务处进行抽查,并及时进行反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抓好整改措施,以保证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7.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学校教务处、专业部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建立教学督导的双向(校领导、管理部门、教师)信息反馈机制,注重发挥 “导”的作用,在 “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对全校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和咨询等作用。

8.听课制度。

加强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监控。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有利于各级领导检查工作,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为教师考核提供依据。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训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并通过适当途径将听课意见及时反馈至任课教师。

9.考核制度。

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10.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目的是通过了解学校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以及适应工作程度和上岗资格证书通过率等情况内容,达到了解学校教学质量水平,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主要是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问卷调查,掌握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供学校决策参考。

(五)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就是要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库,收集、整理、分析教学信息、资料和数据。

1、信息收集渠道:一是学校领导、督导室、考试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领导、专业部领导等人员的听课检查;二是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三是各类教学质量评价;四是学生的意见反馈;五是在校园网教务处主页建立教学信息留言板和信息电话,教务处有专人收集相关信息;六是召开师生座谈会;七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2、信息处理。因为收集到的信息,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也有属于表面现象的,有的是真实可靠的,也有虚假不实的,所以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评价意见更为深刻,向被评对象反馈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3、反馈信息。教务处将收集来的教学信息加工处理后,分类进行反馈。其中教师理论课、实践课教学评估分数及教学事故3种信息只在有限范围内反馈,其余信息则公开反馈。

三、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指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案的集合。是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室、实验室、考试与考查、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开展教学评价应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三个层次测评,即学校质评小组、教学督导及听课小组和学生评价。对教师,实验人员和见习带教人员用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进行评价,输入电脑后统一赋予分值,其中学生评价占50%,同行评价(教学督导、听课小组)占30%,学校质评小组评价占20%。

2、做好评教、评学工作

一是及时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听取、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教学质量、情况汇报;二是通过听课和各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三是教师开展评学活动,通过座谈会、教师对所授课班级的评价以及记“教室日志”等形式进行。

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使每位教师更了解自已的教学、工作情况,促进师生的相互沟通,加强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扬长避短,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质量监控奖惩系统

教学奖惩制度是评价结果与被评价者的切身利益全面挂钩,目的在于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效。

实施教学奖惩制度,一是把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奖励、评奖、评优挂钩,每学期按照评价结果,在全校排名前10的教师中评出教学质量优秀奖;二是如果评价结果连续两学期均居于后10名者,定为重点帮扶对象;三是教师晋升职称、教学成果评奖及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等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即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就取消资格。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监控的发展性功能,通过教师的自我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的发挥。要关注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更关注教师的长期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做好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科研能力评价【第四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韩刚,方辉,刘英杰,等。我国农业科技评价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2]王广,郭翔宇。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6(5).

[3]李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79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