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论文范例精编3篇
【导言】此例“金融危机论文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金融危机论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对外贸易
相关理论综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催生了一批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它们主要关注危机发生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出现的原因,并且试图去对这些因素的出现进行预测。这些文章研究了国际贸易在解释金融危机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尤其强调了贸易联系在促成金融危机的相互传染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对这些作用的程度进行了检验。少数的作者通过考察危机对产出变动的影响研究了这些因素的作用。另外一些作者,比如Gutpa和al.(2004),Noy和Neuberger(2002),Dooley(2000)以及Hong和Tornell(2005)对货币、银行业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共生危机对产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一个将产出成本最小化的必要条件。
在众多的文献中,很少有文章涉及到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理论上,由于J-曲线的作用,货币危机将导致进口量的下降和出口量的上升:货币的名义贬值通常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贬值,至少相对价格的调整幅度跟不上名义汇率的调整幅度,对本国生产的物品需求上升提升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另外,银行业危机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的融资能力,从而具有促成衰退的作用,这将导致出口和进口都出现下降。
然而,这些试图对危机影响贸易的程度进行计量分析的作者都只得到了含糊的结果,这和该论题简单明了的理论架构相矛盾。近期的实例表明在货币和银行危机后贸易的表现随国别而差异较大。在墨西哥,总体出口量在1995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在1999年的巴西和1998年的泰国减少了大约6个百分点。由于贸易平衡的改善是危机复苏的一条主要途径,理解这些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表现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对于货币危机,本文采用Frankel和Rose(1996)研究结论,他们将货币崩溃定义为名义汇率的巨大变动(25个百分点)或者名义贬值的大幅度的增加(10个百分点)。对于银行危机,因为其本身的定义较主观,识别也更加复杂。根据Eichengreen和Bordo(2000),银行危机的发生必须观测到以下现象:银行挤兑,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储蓄停止转化成现金,现金在流通过程中索取比储蓄更高的溢价,银行的部门危机引发银行大部分系统的崩溃并且进一步引发对银行系统的财务支持和重建。一般来说,识别银行危机的唯一方法应该与观察到的具体事件相联系。只专注于具体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明确表现危机正在产生的高频率的数据。所以在大多数的研究中,比如Eichengreen和Bordo(2000),当观察到符合特征的一件或多件事件时,就认为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正在发生。本文使用Caprio和Klingebiel(2003)中的数据。他们的结论与前面的研究相符合,并且包含了足够数量的国家和年份。
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危机对贸易的影响是如此简单吗?如果不是这样,对于理论上存在的、不同的、起作用的传递渠道,该如何从我国的经验中去发现?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并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展开论述,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我国增强抵御危机能力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
出口对本币贬值的反应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唯一原因在于存在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最近的文献强调了国际债务和信贷约束在解释危机产生和影响方式上的作用。在危机发生之后,以外币结算(denominated)的国际债务增加,而同时以本币结算(denominated)的现金流量减少,企业的投资能力下降,这将削弱贬值带来的正面作用。
在经验研究上,国际贸易部门(tradablesectors)将更加容易受到这种负面作用的影响,因为出口企业由于在外汇市场上进入更加容易,从而也具有更多的外汇借款(Aghiar(2005),Kawaietal.(2003))。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这种行为存在明显的风险,企业却很少对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进行对冲。有趣的是,即使对贬值的预期不断增强,企业的借款和投资行为却不受此影响。(Galianietal.(2003))。更一般的是,基于企业水平的数据,研究表明在墨西哥(Patrapetal.(2003),PatraoandUrrutia(2004))、哥伦比亚(Echeverryandal.(2003))、秘鲁(Carranzaetal.(2003))和智利(Benaventeetal.(2003))这些国家,危机存在很明显的负面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
然而,以上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对货币危机在贸易流量和企业的出口决策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能从中得出关于竞争力的提高和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这两个分别起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相对力量的结论。
(二)汇率效应
金融危机引起的汇率波动,使得贸易国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外汇借款如何与汇率变动相互作用,产生对国际贸易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结果。即在于外延边际调整的重要性:当存在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时,汇率贬值将导致一些厂商退出出口市场—或阻止一些厂商的进入。同时,汇率变动也存在传统内涵的边际调整效应:由于必须支付更多的固定成本同时国外需求更加旺盛,继续留在出口市场的企业将出口更多。最终出口的总体变化将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力量:外延边际调整的负面作用和内涵边际调整的正面作用。
从进口角度考虑,外汇借款对进口的影响应该比较小,因为与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固定成本较低。然而,正如Deardorff(2000)所指出,如果以外币结算的外汇借款用于对进口行为进行融资,本币贬值后资产-负债表效应将对进口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后对贷款违约,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以后对贸易行为进行融资的成本。
金融危机如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一)金融市场不完善
金融危机通过世界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影响我国的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面对高额的固定成本,金融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比如在借取外国货币或取得贷款方面存在约束,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和出口决策的形成将产生作用。
(二)国际借贷发生
存在对国外货币的借款行为时,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果一家厂商通过借入外汇的方法对进入出口市场所面对的固定成本进行融资,人民币的贬值将导致出口厂商数量的下降和出口量的下降。另外,汇率变动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微小的贬值产生和传统观点一致的结果,即竞争力的上升将导致出口的上升;同时如果变动幅度较大则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影响渠道众多
贸易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取决于诸多因素。只有货币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是明确地表现为负的。在货币危机之后,出口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为了评估不同影响渠道的重要程度,我们需要考虑企业的借款行为和部门的专业化方向。因为不同的固定成本、外部依赖性以及替代弹性意味着危机具有不同的效应。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互相影响,对于外部依赖性更高的行业,固定成本更可能产生作用;在使用大量外部融资的行业,外汇借款和信用约束影响出口对危机的反应。所以,金融危机通过不同渠道向国际贸易传递效应的效力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特征的部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流量的变动表现也不相同。
(四)短期与长期效应
危机对出口影响的长期和短期效应不同。事实上,在短期和中期,由于传统的竞争效应,货币危机往往对出口具有扩张的效应。但是负面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往往会持久地削弱企业的投资能力。所以,在长期,必须明确蒙代尔-佛莱明效应是否能够克服其它效应。Cespedes(2005)发现,由于负面的资产负债表效应,金融危机导致短期产出发生明显的下降。但是,是否对于贸易存在相同的效应仍然是不明确的。当只是考虑出口而不是总产出时,虽然竞争效应更大,但是同时贸易也更加容易受到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较高固定成本的存在需要大量外汇借款来加以融资。甚至这种效应对贸易的影响更大也更持久,因为进入出口行业的固定成本成为了沉淀成本。如果企业为了进入出口市场必须支付沉淀成本,在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一般不会频繁地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所以,较大的汇率冲击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的作用对出口具有更持久的负面影响。
结论
本文对现有文献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为更好理解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贸易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区别了汇率变动的较大幅度的冲击和较小幅度的冲击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效果。本文的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研究了那些影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起作用的方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操作可能有利于从危机中复苏,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研究结论认为货币危机对进口和出口都有负面作用。这个负面作用对出口的影响更加持久,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出口市场存在的固定成本和譬如在外汇借款方面存在的金融不完善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effect)。波动性可以解释进口在危机发生之后减少的原因。出口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化方向,当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更大的替代弹性,并且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使用更少的外部资本进行融资时,货币危机对出口可能更加具有正面作用。
因此,我国可以从四个方面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为各行业的进出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汇率制度,降低在危机发生时,由于国际借贷导致的贸易市场的剧烈波动。改善产业结构模式,减少危机传导的渠道。保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适当的宏观调控将危机对我国贸易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尽量降低。
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金融危机论文范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危机论文2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对策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金融危机概述
2007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 prime 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 [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论文网。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 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 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 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4.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论文网。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影响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 ,(08).
[4].谢志忠,游少萍,陈念东.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J].中国林业经济,2007 ,(1).
金融危机论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