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报告(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394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报告(优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转贴于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第二篇】

[关键词]

案例概念化;社交焦虑;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2)005-0368-05

为了帮助具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们不断寻找着更为精确的诊断方法和更为有效的咨询方案。要评估来访者对于某种咨询方法的适用性,仅靠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症状描述往往不够充分。案例概念化(case fornq_ulation)的出现填补了这部分空白。目前,学界对案例概念化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内容往往根据咨询师的流派不同而有所区别。如,sperry将案例概念化定义为:为了帮助咨询师进行治疗和预测工作,将几组数据和信息联接成为连贯模式的过程。而wolpe和Turkat将其定义为,一个将当前问题全部相互联系起来,解释问题的现状,预测问题将如何发展的假设。尽管这些定义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共同的内容。简而言之,案例概念化就是在一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就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为构建咨询方案提供指导蓝图。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愈来愈多地引入了案例概念化,这种方法可用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虽然不同焦虑障碍的具体症状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核心症状。首先,所有的焦虑障碍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上或者行为上的焦虑情绪表现;其次,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中都存在不合理信念。这些共性使得我们对焦虑案例的概念化有可能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实现。Boschen等提出的针对焦虑问题的认知行为案例概念化(Cognitive Behaviour Case Formulation Framework,CBCFF)就是这样一个整合的模型,该模型包括7种主要成分:①趋近行为和刺激源;②高度警觉;③经验信息;④神经质;⑤降低自我效能;⑥减少焦虑行为与安全信号;⑦焦虑减少。本文将使用此模型制订一个针对社交焦虑人群的个人化咨询方案,并综合评估其咨询效果。

1个案与方法

个案基本情况

来访者A,女,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大学后感觉不能适应,特别是宿舍同学关系问题对她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主动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来访者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比较顺利,和父母同住,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的喜爱,在同学中扮演“大姐姐”的角色。母亲对来访者的学习成绩方面要求比较严格,性格培养方面并不重视;父亲则管教比较少。上大学后来访者离开家住进宿舍,发现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许多”,不像原来一样只要学习好大家都会喜欢她。为了让同学对她有好印象常常对人言听计从,怕别人不喜欢而不敢自我表露,但是心里又觉得十分委屈、痛苦,感到同学关系问题令她无法应对。近一个月来,来访者感觉和人说话时身体紧张,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此常常引发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一见到人,特别是宿舍的同学就感到焦虑、担忧、恐惧,不想回宿舍,常常回家,想转系甚至休学。初次见面时,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外表正常,说话流利但声音小,愁眉不展。

来访者A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为65分,处于中度焦虑分数段;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总分为20分,其中回避分量表9分,焦虑分量表11分,分数较常模偏高。

来访者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因此可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症状。

咨询方案

在来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咨询师与其共同制定了一个CBCFF咨询方案,共咨询8次,每周1次,每次1h。

咨询过程

第1阶段(第1次会谈):摄人性会谈

收集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确定来访者的问题,共同制订咨询方案,初步建立咨访关系。

第2阶段(第2-3次):案例概念化过程

从第2次开始,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Boschen等提出的焦虑症的案例概念化模型。首先,咨询师对模型包含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来访者了解CBCFF的主要内容后,将案例的主要内容形成概念化,也就是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特的概念化模式图,更加明确清晰地认识自身焦虑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图1展示了来访者A的案例概念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咨询方案。来访者由于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扰而不愿呆在宿舍,频繁回家,这种回避行为导致了对同学及宿舍环境更加敏感,害怕自己因不会交际而被人孤立和厌恶;由此引发了头痛,无法专心上课和学习;学习效率的下降以及头痛的症状引发了进一步的焦虑,来访者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人际关系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来访者所使用的回避行为即呆在家中,熟悉而安全的环境能够暂时缓解其焦虑的症状,直到其又一次回到学校,如此循环往复。

由于案例概念化的过程是让来访者学习并使用一套之前从未涉及的模型,因此一次会谈时间并不足够,本咨询中安排了两次进行这一过程,并且在后面的咨询中要根据情况随时进行模型的调整和修改。

第3阶段(第4~7次):干预技术

在形成了只属于来访者个案独特的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后,按照每一成分的相对应咨询方法进行干预。本案中主要使用了以下4种干预技术。唤醒管理:根据来访者出现的身体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问题,咨询师选择了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呼吸放松训练法介绍给来访者,通过来访者的日常练习,逐渐学会在焦虑增加时灵活自如地使用呼吸放松技术,并且在睡前以及躯体紧张的时候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法作为一种放松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注意分散方法,它要求来访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呼吸,即将注意力从焦虑刺激上转移开,不要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情境当中的人际成分上面。

暴露:暴露是本案例中应对焦虑情绪的行为技术的核心。咨询师鼓励来访者通过暴露的方法着手改变其需要处理的目标行为,即人际交往回避行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人际暴露的级别和具体内容,并进行练习。具体内容包括现实暴露以及想象暴露(如同学向自己发火)。通过逐级暴露,反复体验焦虑水平下降的过程,来访者在进入相应焦虑情境的时候焦虑程度就会逐渐下降。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制定适宜的暴露等级,确立有效的暴露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暴露针对焦虑情绪起作用。在本案例中,来访者选择如下事件作为逐级暴露的内容:和同学一起聊天(焦虑分数20,满分100);被同学拒绝(焦虑分数40);同学向自己发火(焦虑分数60)……以此类推。在制定适宜的暴露等级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商定适度的惩罚措施,当来访者采取人际交往回避行为的时候给予惩罚刺激,如将手放在凉水中1分钟(本案例的咨询是在冬天,所以可以通过此惩罚刺激引起来访者一定程度的不愉受)。

本案例中仅安排了一次以暴露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但暴露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来访者多次反复练习,因此咨询师将暴露练习作为每次家庭作业的内容。通过不断的练习与进步,使来访者逐渐建立起应对焦虑情绪的信心。

认知重组:cBT取向的咨询师认为,焦虑情绪来自于我们的不合理信念,识别并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是应对焦虑情绪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使来访者明白,是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因此自己对此负有责任;然后通过认知策略,如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关注积极想法等进行认知重组,将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现实的、可信的、积极的思维模式。

来访者A的不合理认知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以偏概全的消极观念,以及对社交情境“糟糕至极”的想法,其与此相关的核心信念为“我不行”。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是改变的第一步,只有来访者对其消极信念更加敏感,才有进一步改变的可能性。针对一些焦虑性认知进行认知重组,对来访者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想法(如,她不和我打招呼就是不喜欢我)进行识别和纠正,用合理有效的替代想法予以替换(如:她不和我打招呼可能是没看见我)。然后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想法记录表”,让来访者记录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访者通过案例概念化对自己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并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进行修正,从而促进了暴露等技术的进行,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相结合,使得积极转变加速发生。

抑制安全行为,放弃安全信号:减少安全行为的次数和放弃安全信号是来访者进步的明显标志。来访者A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离开令其焦虑的人际环境,即避免和同学、舍友接触;减少安全行为意味着减少回避社交行为。如图1所示,来访者的安全信号是“回到家中”;那么完全地放弃安全信号并不是指来访者不再回家,而是不再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过于频繁地回家,即回家的次数至正常范围(如,1周1次),这就是完全放弃安全信号。这是咨询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可能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逃离焦虑情境而引发的焦虑水平上升,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坚持不使用安全行为,成功应对焦虑来增强自信--也就是说,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不用离开人际情境而焦虑水平也得到下降时,自我效能感就得到增强。在放弃安全信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通过上述技术以及咨询师的鼓励和支持,来访者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对适应当前环境的信心也会逐步增强。

第4阶段(第8次会谈):结束咨询

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回顾了前面所讲过的知识内容以及来访者的改变历程,并针对咨询目标和来访者的现状进行咨询效果评估。然后咨询师向来访者阐明,咨询结束后焦虑问题并没有消失,还有可能发生反弹的情况,来访者需要对此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和来访者共同讨论预防复发的具体措施。最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告别,结束咨询。

2结果

量表评分:咨询后患者SAS得分降为49分,不足以达到轻度焦虑的评价标准;SAD总分为14分,其中回避分量表5分,焦虑分量表9分。

咨询师评价:与咨询前相比,来访者的焦虑情绪症状明显减轻,生活适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言谈举止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减少,能够适当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问题,。

来访者自评:不总是想着逃回家了,也不想转系了,呆在宿舍和教室等环境也不再觉得特别焦虑了,能够跟舍友和同学自然相处了。

3讨论

本文呈现了一个基于Boschen等所提出的模型的社交焦虑案例的CBCFF咨询个案,结果显示来访者通过这样一个方案进行焦虑问题的心理咨询能够在多方面减轻已有症状。有研究者认为,将CBT与案例概念化相结合能够获得较好的咨询结果,这在本案例的咨询方案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案例概念化使来访者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根据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安排相应的干预手段,这样的方案具有案例概念化和CBT取向的双重优点。尽管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并没有完全认同案例概念化的效果,但本案例的结果表明,CBCFF能够在某些方面促进焦虑患者恢复的过程。

在本案例中,来访者通过案例概念化的过程,为自己的问题制作了一张形象化的模式图,通过这张模式图,来访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自身的问题源自何处,为什么会给生活带来困扰,是什么维持着这样的恶性循环。这张模式图的扩展内容包括来访者的早期生活经验,以及由此诞生的各种信念和想法。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好的案例概念化不仅能显示连接想法和行为的消极循环,还能帮助解决某些来访者可能会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这些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这些事总是不停发生?为什么这些麻烦消除不了?我该怎么办才能好起来?本案利用CBCFF模型,将具体诊断转化为每次咨询中相应干预方法,这也证实了CBCFF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从咨询过程当中可以看出,当暴露练习产生效果时,来访者在人际场合的焦虑程度有所下降,惩罚次数也有所下降。暴露练习使来访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正确的信息,即人际交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难以忍受,和同学一起呆在宿舍或者教室也没有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可怕。多次暴露后,来访者逐渐习惯了焦虑情绪增加的过程,从而降低了焦虑程度。在暴露中,成功应对的经验能够增强自信,来访者发现自己能够逐渐地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待越来越长的时间,回避行为越来越少,从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此外,通过学习使用认知技术,来访者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和舍友一直对自己有敌意,而事实也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糟糕至极,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负有很大的责任,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将不合理信念替换为更加合理有效的新的信念。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逐渐减少,想法变得更加积极,自我效能感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由于CBCFF对个体独特性的重视,我们应该重视对来访者的问题以及最开始的症状触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各部分事物综合地、系统地联系起来。如,来访者一开始仅提到自己和宿舍某一个同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和扩展,咨询师逐渐了解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两个对象之上。只有对来访者的问题有较为宏观的把握,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概念化模式图。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们应该注意:没有一张案例概念化的模式图是完美的,需要随时用新的信息来补充和更新这张模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案例概念化的个体性和复杂性要求咨询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参考多种CBT工作手册也有助于制定更为综合、全面的咨询方案。

4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作为一个个案,研究结果并不能推广到所有涉及焦虑问题的咨询过程当中。虽然本文所用的CBCFF咨询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国内目前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实证的研究。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来验证该咨询方案的实际效果。

[1]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7.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报告【第三篇】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所在大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教育价值观

部分大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16%的大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1、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2、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

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二)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大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大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找到好工作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大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报告【第四篇】

一、调查结果

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教育与企业的需要脱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情感问题: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部分同学通过爱情排解心理压力,有的女同学或者男同学过于腼腆,和异性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师(9%)、学长、学姐(6%)、心理咨询员(5%),而有38%的大学生选择不找任何人。

调查结果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大学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调查结果显示:当周围朋友存在心理问题时,87%的大学生会开导他、8%的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无所谓、对外宣传他有问题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表现了大学生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

85%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

在问及多长时间去一次心理咨询室时,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一个学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选择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的大学生达85%。

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不大,前来咨询的学生人数不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信任度低、咨询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前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95%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时,95%的大学生表示要认真对待,根本不用在意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68%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依次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68%)、解答一些思想问题(56%)、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50%)、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30%)、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39%)。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在不同的年级、性别需要辅导的内容不同,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心理辅导员能对自己提供一些帮助。

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最应该加强的工作是深入学生中多沟通。

调查中:5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深入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 2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12%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仅有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二)高校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三)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四)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学习方式和就业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实现多形式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下基层、到西部去、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第五篇】

关键词 职业咨询 叙事法 分析

作者简介:杨海燕,深圳沙井职业高级中学。

在国内,叙事方法运用于各种社会咨询领域,如:精神分析的咨询,家庭咨询,学校咨询,医学及教学范围。而在欧美国家,叙事法由于能够结合社会背景环境,能适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已被运用到了职业咨询领域。叙事职业咨询法,不同以往的职业咨询法,它除了关注当事人心理个性特征外,还关注他们的成长经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一、 叙事法职业咨询的概述

(一)叙事职业咨询的定义

叙事职业咨询法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职业指导人员的协助,澄清故事内容和意义。在职业咨询中,说故事不仅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还可以让当事人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自己职业人格、职业能力和职业意义。

(二)叙事职业咨询的意义

叙事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从客体的方式看待自己,而以一种主观的方式管理自己。叙事咨询法并没有将个体视为故事的组合,而是将故事视为职业指导人员可以作为客观测量的工具。

叙事法以故事的方式看待个体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概念,而不将其视为静止的个性。它包括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个体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意义叙述他们的主观认知以及对待世界看法。

(三)叙事职业咨询的三个维度

叙事职业咨询包括三个维职度:职业人格,人生主题和职业适应,这其实也是职业建构理论的三个主要领域。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职业人格是个体神话与故事中的自我;而人生主题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它能激励个体圆满完成人生故事;职业适应是主人公为了实现他们职业人生的目标,如何在他们人生的故事中冲破障碍。个体的行为与他们的人生主题和职业适应能力有关。可见,叙事法有助于解释个体怎样通过故事形成自我认同,成为他们人生故事中的主角;有助于让他们探索,如何基于他们的生活主题建构有意义的生活。有效的叙事职业咨询,能从这三个维度帮助当事人发展成熟的职业自我,适应他们的职业环境,建构他们的职业生涯故事。

二、 叙事法案例及分析

(一)帮助小霍认识职业自我

1.具体案例。小霍是会计班高二学生,爱好英语,为人开朗有主见,与同学关系融洽,这一天,上完职业指导课,她来到我办公室。

小霍: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指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小霍:我不知道……

指导老师:那你在做什么的时候觉得比较开心呢?

小霍:和同学一起聊天啊、逛街啊、读英语的时候比较开心。

指导老师:读英语开心的是什么呢?

小霍:那次英语演讲比赛……

指导老师:噢,演讲比赛,那是什么样的情况啊,可不可以多说一些啊?

小霍:上次参加区里举行的英语演讲比赛,当时有一个看图说话的环节,很多选手不知道有这个环节,他们都有点懵了,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但是我感觉还好,就看一图想了一想,搜索自己知道的英语单词,就这样讲下去了,其实我的词汇量并不多。

指导老师:嗯,那次的表现好,不是由于词汇量多,那你看到了自己的哪些能力啊?

小霍:我的应变能力好,相对来说我也算沉着冷静,遇到事情不慌。(笑)老师这么看我其实也很不错啊。

指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小霍:上个学期我主持了心理社团的活动。在接到任务后,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和指导老师沟通之后,我们准备了一些物品,整个活动都是我在主持,中间有一个同学在活动中扭了一脚,当时我停下来,当其他同学将受伤的同学扶到校医室,接着我们继续活动下去。但同时我会关照同学们注意规则,以防再出现状况。整个一个多小时下来,虽然我很辛苦,但我看到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指导老师都表扬了我,还有大家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老师,我是不是可以在主持人和人力资源这方面发展? 其实我也很喜欢和人打交道的……

2.案例的分析。小霍的叙事咨询,主要涉及的职业人格方面咨询内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小霍说出“不知道”时,指导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职业咨询方式与小霍面谈,而是关于人格方面的追问,“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涉及他人评价时,不是用,“你觉得自己善于做什么?”这样的中性词,用的是一个褒义词“在做什么的时候你觉得比较开心?”这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优势来考虑问题。在经过老师的追问下,小霍进行了一定的自己分析和探索,尤其当小霍将故事说出来时,其实她自己已经找到了问题答案。

(二)让阿梅树立职业理想

1.具体案例。阿梅,女,17岁,在家休学有一年多了,开学被家长送到学校,当她走进我的办公室的时候,我有种排斥感,她带着一股烟味,短发,身上有刺青,很明显,她有一种不情愿的情绪,夹杂着好玩的心情,她张望了办公室的环境,当问到她儿时的记忆是什么时,她以一种说别人家的事情的态度回答到:“父母常常在外面打牌,回到家动不动打我。”我说:“嗯,我知道你的经历了,让我们来谈谈你的未来和你的梦想吧” 当她谈到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公主时,她的眼睛亮了,在我的内心,我无法将这两种反差同时理解,但我很严肃地处理这个问题,我问她公主对她意味着什么?

她开始说作为公主将会为她的人们做事,公主是仁慈、慷慨和美丽的大使。她将公主描述为苗条、身着得体。接下来的几次咨询,我们开始讨论这个公主做的事情。我们发现原来在她心目中,公主是一社会工作者。我说:“好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在十年内,你将训练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你想去什么样的大学学习?”她提到了广东的一所大学,我问道“你将在那里怎样学习呢?”“我不知道,是社会学心理学,或者其它类似的学科,”我问道“记得你17岁那年吗?你已经休学一年多了,回到学校你有怎样的变化吗?” 她说:“有一个职业指导老师帮助了我”我说:“她是怎样帮助你的呢?”她开始提到我们是怎样用电话与义工组织取得联系的。 我说:“是谁与义工组织联系的?谁打的电话?你还是她?”她答到:“是职业指导老师,但是我与义工组织约好去的会面”我说:“你记得当时你进去时,与社工握手的情境吗?记得你当时的样子和穿着吗?”我们对于将来回顾过去的这方面细节的讨论持续了几分钟,她谈论到会谈的一些细节,以及相关方面的信心。我没有再多说了。

在我们会谈一星期后,她对我说:“我想现在我们应该去找义工组织了,你说呢,你可以与他们联系吗?”我告诉她,我相信她会知道如何处理,当我们去那里时,她表现很出色。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现在她在学校学习工美专业,并且常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做义工,她也许不会像所期望的那样上大学,但她还是朝着自己的梦想方向继续。

2.案例分析。阿梅的案例涉及到人生主题与职业适应的内容,对于阿梅这一位有创伤经历的个体来说,与其探讨她的过去,不如引发其兴趣,激发其职业能力,让她关注人生意义,为未来的生活做一些改变。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梅的现实与理想无疑是脱节的。阿梅说的故事,虽然让职业指导老师感到惊讶,但老师并没有对阿梅的故事进行判断和评价,无形中增加了阿梅对老师的信任感,这也是职业咨询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阿梅能够带着兴趣继续其故事编写,才能使阿梅和指导老师在共同的分析和探讨中,找出阿梅心目中的公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职业,重新点燃阿梅成为公主的愿望,激发阿梅对人生主题的追求。

在明确阿梅的人生意义和主题后,故事还将继续,当然故事的内容有所变化,即要求阿梅编写,从17岁到成为社工的这一段故事。

三、 运用叙事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叙事法的初始阶段

在小霍的案例属于叙事法的初始阶段,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霍属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职业指导老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但对于不善言词的学生来说,职业指导老师运用叙事法时,需要进行更多的询问了。Savickas曾提出在故事探索中,常用的六个问题:第一,小时候的偶像(这应该是生活中的,书本里的人物,电视或卡通里面也可以。);第二,喜欢的杂志或电视节目(定期看的);第三,习惯和兴趣(在空余时间,你喜欢做什么?)第四,书――从小起一直都喜欢的书(也可以是电影或其它的媒体);第五,最喜欢的俗语或名言(最好是能描述生命的内容),也可以是T恤上的语言或标签;第六,最喜欢的学科目或最不喜欢的学科。以上的六个问题表面上涉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深层次却是与学生的职业人格相关,如偶像,儿时的偶像是学生向往的角色,偶像的所具有性格特征是学生想去模仿的,并且也可能形成的。喜欢的名言俗语也是如此,被学生反复记忆,按照其内容效仿,逐渐内化为其性格。

(二)叙事法的深入阶段

在阿梅的案例中,叙事会谈实际上进入了更为深入的阶段,也就是对当事人的人生主题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

1.当叙事法进入人生主题阶段时,需要职业指导老师提高注意力和总结故事的能力,这时候,老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倾听学生提到的第一件事;其次,总结故事――反馈他们所说的词,一起讨论当事人内在的模式和可能的主题;第三,将故事的讨论与目前主题相联系;第四,结合生活的兴趣;第五,将以上的内容与将来的教育、培训和职业目标结合。在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寻问过程中,学生在不由自主的思索中,也会慢慢地将人生的主题,或职业理想展现开来。

2.当叙事法进入职业适应阶段时,当事人的职业理想已经确定,咨询主题是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此时,职业指导老师需要在心中有明确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具体的内容:首先,明确可能的行为;其次,评价可能的行为;最后,明确具体的步骤。这些都需要让当事人对未来故事的进行编写,让他们说明如何在职业追求的过程中冲破障碍,达到理想目标。职业指导老师可以针对故事的细节提出疑问,使当事人在故事中进行思考和达到训练的目的,从而化为实际行为,正如阿梅的案例。

(三)叙事法的总结评价阶段

对于叙事法的评价,主要看咨询后的效果与否与预期理想一致。在阿梅的案例中,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结果,但是,阿梅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朝着理想的目前逐渐靠近,这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咨询的成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2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