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同性恋调查报告(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484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同性恋调查报告(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同性恋调查报告1

关键词同性恋;伦理;法律;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同性恋是一种少数人的性取向,其历史与人类出现的历史一样长;凡有人群的地方,同性恋的比例约占1%~5%。同性恋有绝对同性恋与相对同性恋之分。绝对同性恋者是先天的,一般认为与他们的基因有关。他们能与异性友好相处,并尊重异性,但唯独厌恶与异性上床。如果硬用异性婚姻强制他们上床,这相当于对他们强暴。同性恋也可由生活环境、社会风气诱导而成,如英国伊顿贵族公校,全收男生,全部住校,在校生不少成了同性恋者,到十六七岁才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社会上有些人是双性恋者:其中有的以同性恋为主,间有异性恋行为;有的以异性恋为主,间有同性恋行为。如果说绝对同性恋就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生理现象,相对同性恋就有心理的、社会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了。

几千年来,有的社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社会则对它崇拜,这些是否正确?有的社会认为这是违背伦理的伤风败俗,直至用刑罚对他们制裁,这是否合理?本文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对当代世界现状的考察,作一回答。

1、同性恋的历史与伦理法律的嬗变

西方同性恋简史及法律沿革概况

《性心理学》作者英国的霭理士指出:同性恋在许多未开化与半开化的民族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亚述人之间是有这个现象的;而埃及人,在四千年以前,把男色鸡奸的行为看得相当神圣,而认为霍禄士和塞特两尊神就有过这种行为。同性恋活动在民族风俗里往往很有地位,同性恋者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同性恋不但和宗教发生关系,并且和武德也有牵连。古代非洲北部的迦泰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仑人、古代黑海以北的西先人,以及后来北欧的诺曼人,都认为同性恋与其民族崇尚武德有联系。新几内亚海岸的马林安宁族盛行同性崇拜,年长者教导青年人如何与同性建立性关系。在欧洲文明发祥地古希腊,这种现象作为对古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而自然存在。同性恋在古希腊受人尊崇,人们认为它不但和武德有关,同时和理智的、审美的,甚至好的品性也有联系。古希腊的一些大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是同性恋者。同性恋的雅号之一,就叫希腊恋(greek love)。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同样盛行着同性恋。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在叙事诗中描写过女子同性恋,同时代的诗人马提雅尔、朱韦纳尔等也都有描写同性恋的作品。东罗马帝国皇帝贾斯丁尼安认为他在任期间,饥荒,地震,瘟疫是同性恋行为冒犯了上帝,亵渎了神明,所以他下令,将同性恋抓起来阉割、游行示众并处死。

基督教传人欧洲的初期,同性恋仍有相当势力,但基督教《圣经》反对一切不与生殖有关的性行为,认为那是对上帝的亵渎,于是同性恋声誉一落千丈,认为它是道德上的罪恶,在法律上即使把同性恋者焚烧也不为过。事实上,从中世纪到18世纪,欧洲人对同性恋者通常采取的惩罚方式就是把当事人当众活活烧死。

但是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并不能消灭同性恋现象。在军队里就不必说,在社会上一样流行,要不然,天主教的忏悔的科条就不会屡次提到它了。18世纪末叶,大革命前后的法国,因同性恋现象太多而受到国家严厉干涉。法国政府三令五申要禁绝这一社会现象,当事人将以“鸡奸”罪或“男色”罪而被焚,但后来以不能奏效而告终。《拿破伦法典》对同性恋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仍作出限制:双方必须是成人,而且彼此同意,同时完全私下行动,不涉及伤害社会风化,同性恋才不被视为罪行;但如果同性恋活动具有公开性质,且其中一方尚属法律上的未成年人,那么仍将受到严厉的惩罚。1861年以前的英国法律更是明文规定,同性恋者须判死刑,并且可以强制执行。甚至有人仅仅是患有异装癖,也被当作同性恋者处死,比如1828年,英国的一项新法案规定:“任何与人或动物从事鸡奸行为者,需以重罪处死。”而且还规定,鉴于过去鸡奸或强奸者常因“求证困难”而逃避责任,所以日后不必有“实际射精”的证据,而只需有“插入”的证据即可。直到1861年,这条严酷的法律规定才改为在监狱内服10年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

到了现代20世纪上半叶,同性恋仍然受到许多国家的法律制裁。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性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仍有二十几个州明确规定同性恋是一种必须受到法律制裁的病态行为。其中大多数州还根据所谓“心理变态的性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性行为”这两种程度不同、性质相异的罪名,分别处以不同的刑罚。至于那些没有对同性恋者以上述罪名作出法律制裁规定的其他州,则分别以猥亵、勾引、违反天性的交媾、在公共厕所里逗留、作淫媒、向同性出卖色相等罪名,将被告发的同性恋者送往监狱或矫正感化院等场所。不过,美国各州对同性恋者宣告缓刑的情况较多,这与美国性开放观念的广泛影响不无关系。

再如,法国的刑法典曾规定:对公开与同性进行违反自然的猥亵行为者,处6个月到3年监禁,并视情节程度分别课以1000到1500法郎的罚金。比起当年的《拿破仑法典》,这一现代刑法应该说是宽松多了。在德国,凡年满18岁的男子,与未满18岁的男子发生猥亵行为,或将自己供其作为猥亵对象者,处5年以下自由刑,并且还要课以罚金。在瑞士,法律规定对16岁以上未成年同性男女实施或使其忍受猥亵行为者;或利用他人之穷困状态和从属关系令同性之人忍受或实施猥亵行为者;或以与同性人猥亵为常业者,处轻刑役。致人死亡,且这种死亡是行为人可以预见的,处5年以上重刑役。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重刑役。以上程度不同的犯罪行为,被统称为“反自然之淫乱”罪。

在西班牙,同性性行为被视为可构成破坏个人贞操罪。对同性实施强暴的妇女,需处短期监禁的惩罚。在奥地利,对于已满18岁的男人与同性少年之间有猥亵行为者,处6个月以上至5年以下自由刑。从事男性间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性猥亵者,如不属于与少年猥亵的情况,处2年以下自由刑。在格陵兰,法律规定与18岁以下同性发生性关系者,等同于与幼女发生性交罪。明知或发生性行为时疏忽对方年龄,或者主要利用自己年龄和经验优越于对方的条件,与21岁以下同性性交或发生其他性关系者,定诱奸罪。此外,在西方各国,女同性恋者一般比男同性恋者较少遭到起诉,只是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以及美国佐治亚州,有特别的立法,或在刑法中不排除处罚女同性恋者的犯罪活动。有一些国家则明确规定,只处罚男同性恋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同性恋者同居现象甚至是“结婚成家”现象的出现与增多,国外不少异性恋主张者纷纷发难,他们指出:如果把同性婚合法化,将会从社会道

德和意识形态上损及许多异性婚家庭。如果允许与异性已婚者再结成同性婚,就会侵害已婚者合法异性配偶的婚姻权利,其行为是否构成重婚罪?合法异性配偶的财产继承份额会不会因此而减少?等等。这些问题,显然是西方法律所无法回避的。

同性恋历来受到舆论谴责,同性恋者也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哪怕是对自己的亲人。

但20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性自由”运动以来,同性恋者抓住机遇,一次又一次把它作为一种“少数人的权利”提出来,要求社会舆论承认它存在的地位。美国是60年代“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同性恋者在美国的势力也最大。

美国著名的性学家金西在“性革命”前20年的1948年就当时美国同性恋者情况发表了调查报告。他与同事调查了5300名成年男性白人,发现这些人进人成年以后,仍从事同性恋活动的占37%;绝对同性恋者占4%;兼搞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占18%;有同性恋冲动,但未搞同性恋的占13%。在5300人中,35岁以上未娶妻者,从青春期后一直搞同性恋的过半数。1953年,金西又发表对5940名白人妇女的调查报告,发现同性恋比例虽低于男子,但也高达13%,其中绝对同性恋者占3%。西方的同性恋研究者们后来都肯定金西的两次调查报告具有代表性,并且发现,在各人种、各阶层、各行业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同性恋现象。

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各地同性恋者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组织,并组织了多次争取合法权利的活动。在首都华盛顿,同性恋组织有80多个,在波士顿也有约70个。1969年,美国曾爆发全国性的同性恋者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允许他们恋爱、结婚。在纽约市格林威治村,有一个同性恋酒吧――石墙俱乐部,一次,警察与里面的同性恋者发生冲突,数千名同性恋者聚集起来,示威抗议警察的“暴力”时间长达4天之久。这次事件得到了全美各地区同性恋者社团的广泛支持。旧金山作为世界同性恋者的大本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游行。同性恋者们在“我行我素”的口号下,开始了争取“平等、自由、人权”的斗争,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的婚姻、夫妻权利”、“同性恋夫妇遗产继承法”等等。由于他们人数较多、居住集中,而且大多是中产阶级,平均收入也较高,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政治力量。1971年6月27日,纽约5000多名同性恋者穿过曼哈顿大街向中央公园进发,进行所谓的“同性恋大军”示威游行,参加者不仅有成人同性恋组织的代表,电有包括来自哈佛、哥伦比亚、拉特吉尔斯和宾夕法尼亚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同性恋组织的代表。1979年lO月,美国各地的同性恋组织又联合发起“向华盛顿进军”的全国性示威行动,参加示威的同性恋者近10万人之多,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从英国、墨西哥、新西兰等国赶来参加的外国同性恋者。在这次示威游行中,示威者们会见了30名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代表,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全国性的同性恋权利法案,还要求总统行政命令,以禁止政府部门、军队以及与国家订有合同的私人企业对同性恋者的就业歧视。争取到合法结婚成立家庭的权利,是部分国家同性恋者多年斗争的一项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权思想的深入人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荷兰(2001年)、比利时(2003年)是最早给予同性恋者结婚权利的国家。2004年,这个问题在美国又有了突破:在激烈的争议后,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从2004年5月17日凌晨零时起,马萨诸塞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批准同性可以合法成婚的州,从此时起,同性爱侣可以合法登记结婚。为此,同性恋者17日凌晨在州市政厅前自发举行了狂欢节般的盛典。当日有成千对同性爱侣办理结婚手续。2008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裁决,推翻了同性恋结婚禁令。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5时起,同性婚姻法生效,数十对男女同性恋伴侣涌到加州举行婚礼。加州是继马萨诸塞州之后成为第二个正式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州。旧金山市长纽瑟姆还替一对共同生活了50多年,现年80多岁的女同性恋人证婚。

在美国,同性恋者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1971年,在旧金山,一个郡长公开向那里的万名同性恋者致谢,因为是他们选他当了郡长。1978年秋季巴利当选华盛顿市市长,其当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同性恋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在旧金山,该市同性恋者占选民总数20%,当地政府官员轻易不敢得罪他们,甚至还允许同性恋者进入警察部门任职。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则宣布把六月份订为向同性恋致敬的月份,借以肯定同性恋对美国社会的贡献,他说,因为性取向而全盘否定一个人是不公平的,并承诺,将尽最大努力,为那些有非传统性取向的人,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及变性人,争取平等,他也打算取消目前美国军中所实施的(不问、不说)的同性恋政策。在克林顿之前,美国是不准同性恋从军的,1993年,克林顿废除了这个实施了半个多世纪的禁令,但是在国会及军中保守势力的施压下,克林顿对军中同性恋采取不问不说的政策,所谓的不问不说就是军方不得询问军人的性取向,当事人也不得对他人透露,假使同性恋身份不小心曝光,会被要求强制退伍。这种作法,显示出军队中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取向歧视。有万名美军因此政策而离开军队。2010年美国众参两院先后批准取消这个规定,即允许同性恋者参军。

美国在旧金山、纽约、华盛顿、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专门设有同性恋公寓、同性恋电影院、酒吧、舞厅等场所。在纽约和旧金山,分别有《纽约人》和《海湾区报道》等供同性恋者阅读的报纸,还有同性恋的杂志、画册在上述城市出版。

近年来,随着同性恋问题成为世界的热点问题,文学界、电视界也常常涉及它。台湾电影李安导演的《喜宴》直接描写了同性恋引起的家庭矛盾,大陆电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描写了同性恋倾向。两部电影都在国际上得奖,这与它们触及世界热点问题不无关系。美国出版了一批描写同性恋的生态与心态的“同性恋文学”。首屈一指的是作家爱德蒙・怀特的纪实小说《欲望之邦》,它是对全美同性恋现象的概括与总结。2005年9月李安描写男同性恋的电影《独臂山》获6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6年1月电影《独臂山》获美国63届电影电视“全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原创歌曲四项大奖。电影《独臂山》将同性恋者镜头拍得很美。艺术正在逐渐改变同性恋者的形象。

中国同性恋历史概况与当代法律

中国关于同性恋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尚书》。《尚书・伊训》一段话,提到“三风十愆”,说“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风之一叫“乱风”,乱风包括四愆,其一是“比顽童”(即与娈童在一起)――这表明商代贵族官僚中已有同性恋的现象。

“比顽童”成为乱风之一,以致伊尹对商王太甲的训诫里不得不特别提出。周代同性恋亦不少见。宋代

所辑《太平御览》引《逸周书》,其中有“美男破产。美女破居”之说,这里的美男与美女相提并论,这又是说的同性恋。《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的是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诗经》中的《郑风・子衿》有些学者考证为两男相悦之词,原诗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外《诗经》中《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篇中有“狡童”,“狂童”,“狂且”,“恣行”,“维予二人”之类词句,可能都与同性恋有关。

先秦至汉国君的同性恋行为不绝于史。文献中同性恋的例子很多。后来“分桃而食”、“龙阳之好”、“断袖之癖”,成了有同性恋隐语性质的成语。

“分桃而食”讲卫灵公和美男子弥子瑕的同性恋关系。见于《韩非子・说难》和刘向的《说苑》。美男子弥子瑕受卫灵公宠爱。卫国当时有一条规矩,私自偷用国君御用马车者,罚砍去双脚。一次弥之瑕听说母亲得急病,竟擅自动用御用马车急驰回家探视母病。卫灵公听说此事,非但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夸弥之瑕有孝心,为了尽孝,竟忘了自己犯了砍脚之罪。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去果园游乐。弥子瑕尝了一只鲜桃,觉得味道很好,就把剩下的半只给卫灵公尝。臣下对国君如此是很不礼貌的。可灵卫公非但没有怪罪弥子瑕的失礼,反而称赞喜欢自己,是情之所至。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就要降罪于他,并把他过去偷用御车之事和将吃剩下的桃子让国君吃的旧账也翻出来,加以治罪。

“龙阳之好”说的是魏王与龙阳君同性恋的事。见于《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一齐在船上垂钓。龙阳君钓的鱼越来越大,但钓着钓着忽然哭起来。魏王忙问:爱卿为何如此。龙阳君说:臣开始钓鱼时满心欢喜,后来钓到大的就扔掉先前的小鱼;臣不禁联想到,如今臣有幸照料大王的起居,在朝中有了显赫的地位,可普天之下,貌美艳丽之人多不胜数,外面传说,臣受大王恩宠,是以色行事;臣深忧自身就像方才被扔掉的那些小鱼一样,臣离被弃之日恐怕是为时不远了,如此臣能不伤心落泪吗?魏王听了,不觉笑道:原来这么回事,这种流言,爱卿何不早告知寡人呢?于是魏王向全国公布诏令:今后再有私下议论龙阳君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断袖之癖”讲的是汉哀帝宠幸董贤的事,见于《汉书》。汉哀帝宠幸董贤,午睡也睡在一起,董贤常常枕着哀帝的胳膊。一次,哀帝一觉醒来,刚想爬起身,可董贤压着自己衣袖还在酣睡。为了不惊扰董贤,哀帝竟用刀子割断了自己衣袖才得以起身。可见汉哀帝对同性恋对象董贤疼爱之深。

潘光旦先生合并《史记》和《汉书》中的《佞幸传》的内容,认为前汉一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个把同性恋对象,或有同性恋倾向。

魏晋六朝时期狎呢娈童已公开化,平常言行著述都常提起。有些人因迷醉导致功名沉滞,甚至有夫妇同爱娈童的,有为娈童而与妻妾断绝关系甚至杀死她们的。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官妓制兴盛,同性恋转入低潮,文字记载较少,未能形成大的气候。到了明代,同性恋又开始抬头,而且愈演愈烈。明代各级官吏喜好男色,则文字记载更为多见。如《渔矶漫钞》中记有:浙江海盐有个名叫金风的绝色男妓,被朝廷工部左侍郎严世蕃(别号为东楼,奸相严嵩之子)看中,两人成天形影不离,甚至发展到严世蕃白天离金风不吃,夜间离金风不睡。后来金风年长色衰,失宠于严世蕃,过着贫困生活。

明代书生士子及庶民阶层中同性恋风气也较常见,无论京城或是外省均不乏其例。王书奴在《中国娼妓史》一书中,概括地叙述了明代庶民阶层同性恋风气的主要特征:(1)男色以福建中部“契兄弟”、“契父”为最甚;(2)犯人、士兵也未能免俗;(3)同性恋风气盛于江南而渐渐扩散到中原地区;(4)明代男妓常以鸡奸行为献媚于狎客;(5)男妓有南北之分;(6)东南地区男妓清秀灵巧,西北地区男妓稍逊一筹。也许正因为男妓风气极盛,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以至于朝廷不得不进行法律干预。朱沃的《萍州可谈》中记有:至今京城与各地那些无赖的男子,以男色换取衣食,而过去从未明令禁止过。直至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年-1118年)期间,才开始立法告捕,规定男娼和女娼,一经告发,各罚当事人一百棍;凡告发者,每人赏钱五十贯。此外,《明律》有禁止鸡奸的条文,等等。

清代逐渐取消官妓制度。清代中叶后明令禁止京官狎妓。然而清代的同性恋之风,在顺治时已成气候,延及康熙、雍正、乾隆,则趋于极盛,直至光绪中叶,男风仍风靡于社会。

清代在广东一带还一度出现女同性恋的风气。张心泰的《粤游小志》中载有:广州女子盛行结盟拜姊妹的风气,名为“金兰会”。女子出嫁后便回到娘家,有的甚至出嫁后从未与丈夫同居过。她们一定要等到结盟姊妹都出嫁时,才各自返回自己的夫家。如果在此之前,催促威逼过紧,这种结盟姊妹就可能相约自杀,以示抗拒。后来,“金兰会”风气又发展成两女同居,其中必有一女以丈夫自居。这股风气从广州顺德起始、渐渐蔓延至番禺、沙茭一带,而且变本加厉,连当时的广东省会也常有所见。人们称此为“拜相知”,凡是这类仪式的参加者,她们互相之间情深意笃,如胶似漆,有的竟然终生不嫁。

当时女同性恋风气盛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男子同性恋的影响,一是清代海禁开放后广东最早受到西欧风气的影响,一是广东女子当时有获得自由职业和经济独立的机会,从而能脱离家庭和夫权的束缚关系。

综上所述可知,从商周至清末,同性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绵延不绝,一般它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着;一旦社会环境对此宽松,它就以半公开的状态出现,动辄成为一股社会风气。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瓦解,同性恋受到社会鄙视,它从此也就又转入隐蔽状态。新中国建立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风气严肃,同性恋被视为流氓行为,它们就更深地转入地下,国内对此现象研究偏少,调查统计资料也很不完全。

目前中国同性恋者有多少人,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据《文汇报》2004年8月18日报道:学界测估中国同性恋者约有4000万左右。一般说来,人群中的同性恋的比例为2%~4%。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涉及到有关性方面的话题时,人们总是抱有某种特殊的敏感心理,觉得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悄悄话。至于同性恋,那更是羞于启齿,令人作呕的肮脏之物了。不少人还认为,同性恋是西方的舶来品,是“性解放”思潮的产物,凡是同性恋者,都是道德败坏、思想意识不健康之人,等等。还有不少人主张,对同性恋者及其行为,决不能姑息养奸、心慈手软,而是一要反对、二要打击。平时还要对他们严加控制和管理,以免他们成为有伤风化、扰乱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更多的人则把同性恋者视为被讥讽、挖苦、嘲笑、批判和私下议论的对象,而不把他们

作为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普通公民对待,使得同性恋者处处感到置身于受压抑、遭冷遇的社会氛围之中,从而酿成了不少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当然,这只是人们态度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上述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善。许多专家学者大力呼吁,正确对待同性恋者。我国司法界考虑到国际上对待同性恋者日益宽容的态度,对国内同性恋者的态度是理智和谨慎的。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订后的新刑法中均没有处罚同性恋行为的专门法律条款,但是按照1979年刑法类推原刑,如果发现同性恋或其他性变态行为(如“露阳癖”、“摩擦癖”、“窥淫癖”等)具有社会公认的罪错性质、为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不容时,也是要受到刑法分则条款最相近内容的处罚的,一般以流氓活动罪论处。而在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中取消了类推原则,实行了“罪刑法定”原则。这样,同性恋就不能当犯罪处理了,或者说,不视为犯罪了。社会上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也日趋宽容。李银河、张北川、方刚等学者、记者关于中国同性恋现状调查的文章、书籍得以公开发表、出版。2004年8月18日《文汇报》第ll版刊登了1篇新华社供文汇报的专稿,名为《生存在包容与尴尬之间――我国同性恋人群生存现状调查》,文章的小标题为:“实际数未增生活渐公开”,“婚姻,最难逾越的障碍”,“我国正统计同性恋人群”。在同一版面上文的右下角又刊登了新华社的另1篇稿件《同性恋≠艾滋病》。《文汇报》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的有关同性恋的稿件,这是一个标志:同性恋者的处境及其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的更多重视。这也预示着中国同性恋群体的境遇将有进一步的改善。

2、现当代法律对同性恋的宽容趋势

及其法理依据

从上面的历史回顾可知,中世纪时,西方社会对同性恋采取了十分严厉甚至是迫害的态度,到近代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法典》方开始转向相对宽容,不过当时英美两国政府严峻的态度未有明显的松动。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很多心理学、精神病和性学大师发现把同性恋归于道德问题是不科学的和主观感情化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量科学成果先是在数地区否定了视同性恋为疾病的传统学说,继而在世界科学界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舆论和政府对同性恋的态度转向更大的宽容,这可以著名的“沃尔芬登(Wolfenden)报告”为标志。这是英国“同性恋和卖淫行为研究委员会”(也被称作“沃尔芬登委员会”)于1957年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个报告论证的目的是要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划出界线。它认为法律的职责是调整公共秩序,维护可接受的公共风俗标准(用中国习惯的说法就是不“有伤风化”),而不是侦察人们的私生活。该报告力主避免通过建立公共法规去建立道德风尚;公共法规要规范或禁止的是那些有伤风化或损害社会秩序的性行为。因此报告建议:成年人之间的同性恋性行为不宜纳入刑罚范围。在英国,到1967年制定的《两性关系犯罪行为法》,沃尔芬登报告中的上述建议已得到立法上的贯彻和体现,同性恋不再被视为犯罪行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发表了《有关男女同性恋问题的政策声明》:“1、美国心理学会支持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73年12月15日采取的行动,将同性恋从该学精神疾病的正式条目中删除。因此,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以下决议:同性恋并不导致对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和职业能力的损害。而且,美国心理学会呼吁所有的精神卫生专家发挥引导作用,消除长期以来将同性恋倾向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的偏见。”既然同性恋者是正常人,那么对他们的歧视就是不对的。因此该声明第2点写道:“2、关于对同性恋者的歧视,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了以下涉及同性恋者民事和法律权利的决议:美国心理学会反对所有诸如就业、住房、供应和执照方面对参与或参与过同性恋活动的人们的公开的和私下的歧视,重申证明这样的判断力、能力或可信赖性,对这些人不应该比对其他人更加苛求。而且,美国心理学会支持并呼吁在地方、州和联邦层次上颁布民事权利法,为发生同性恋行为的公民提供目前基于种族信仰和肤色等的其他人所得到的保障。而且,美国心理学会支持并呼吁取消所有歧视性法律,比如针对成年人私下同意的同性恋行为的法律。

以上情况最终导致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把同性恋排除于心理障碍疾病范畴之外,并将其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态。现在西方许多学者把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差异比喻作不同人种间的差异,或左利手与右利手(习惯于用哪只手)的差异。

在我国的历史上没有过西方中世纪对同性恋者残酷迫害的记载。如前所述,在我国当代,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订后的新刑法中也没有处罚同性恋行为的专门法律条款。但是按照1979年刑法类推原则,如果发现同性恋或其他变态行为(如“露阻癖”、“摩擦癖”、“窥淫癖”等)具有社会公认的罪错性质、为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不容时,也是要受到刑法分别条款最相近内容的处罚的,一般以流氓罪论处。而在1997年修订后的新刑法中取消了类推原则,实行罪刑法定原则,这样,同性恋就不能当犯罪处理了。从司法实践来看,目前在我国,同性恋性行为如不涉及下列四种情况,司法部门不予追究。这四种情况是:l、性强暴;2、性交易;3、针对未成年人;4、当众公开进行或多人同室进行。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主流社会舆论对同性恋还是鄙视的,改革开放以前,也曾有过对同性恋者不恰当的刑事处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界对国内同性恋者的处理采取了理性、谨慎的态度。1991年8月6日,安徽省无为县政法委员会与公安局收到一封“控告信”,指责林姓女子与潘姓女子为同性恋者,要求“严惩社会丑恶现象”。县政法委员会与县公安局十分重视此案,转两女所在镇派出所调查审理。办案人员鉴于中国法律没有设“同性恋罪”,只能建议对当事人拘留15日。县公安局与巢湖地区行署公安处对此案进行了专题研究,难定结论,只能上报省公安厅;省公安厅又转中国最高警方――国家公安部。1991年11月6日,巢湖地区行署接到了公安部的批复:“什么是同性恋,以及同性恋的责任问题,在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你们所反映的问题,原则上可不予受理,本案具体如何处理,可与检察院、法院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这个批复在1993年总第8期的《国际旅行卫生》上公开发表。公安部的指示已成为以后警方处理同性恋问题时的依据。据《健康报》1994年12月20日报道,全国多学科的专家在北京聚会研讨同性恋现象,一致认为异性恋大众应当与同性恋群体建立相互理解、宽容的新型关系。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萧乾曾为此发表专文《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指出此类转折“标志着我国对这一特

殊现象(按:指同性恋)已采取了开明态度”,这是我国克服既有成见,作与现代社会并驾齐驱的努力。1996年初,上海司法机关对以敲诈勒索为目的威胁要告发同性恋隐私的两个犯罪分子判处了有期徒刑各1年6个月。这表明我国司法界对同性恋的看法已有更大转变。

数百年来同性恋被认为是寻找邪门歪道的刺激、属于败坏世风之列,其理由之一是,异性恋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方式,同性恋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但同性恋者则认为,同性恋本身是人类感情的一种表现。而从感情需要上来说,异性恋并不比同性恋高出一筹。至于繁衍后代的功能也不是同性恋不应得到认可的理由。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女婚姻不是为了生孩子,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归宿”。是的,同性恋只是少数人的习惯行为;而问题恰恰在于:少数人的权利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现代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法律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但是西方的民主、法治的观念中还有这样一个精神: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但如果少数人的权利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有冲突怎么办?即在什么条件下才可承认少数人的权利呢?西方法律文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应享有这个行为的权利。大多数人的喜恶不能作为否认个人权利的唯一立法依据。当代西方文化的立法思想是要求人们认真看待少数人的权利;只要少数人的同性恋行为不有伤风化或损害社会秩序,就应予以宽容与保护,不诉诸刑罚,舆论上也不予谴责,生活上不加歧视。

同性恋问题之所以近年来又受到人们关注,这与80年代艾滋病(AIDS)首先在美国部分男性同性恋者中被确认有关。这一事实使得同性恋者成为西方国家右翼政治家和一些教会冷酷攻击的目标,从而使整个同性恋群体蒙受不白之冤。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异性性行为传播的。艾滋病的发病率在女同性恋群体中最低,她们发生艾滋病及其他性病的可能性远逊于男女异性恋者。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歧视和排斥同性恋群体是错误的还在于,歧视的结果会迫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和健康的同性恋者转入地下,因而不能接近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这对与艾滋病的斗争极为不利。正是考虑到上述的重要事实,为了全人类的健康利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了“共同迎接(AIDS)挑战”、“共享权利、同担责任”(在AIDS方面人皆享有被他人宽容的权利,人皆肩负宽容他人的责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希望”等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其内涵也包括呼吁大众对同性恋者持宽容态度。这是文明人类的理智之举,它已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中国的伦理学界、社会学界的部分学者曾提出“出台一部《反歧视法》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反对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人的歧视,其中也包括反对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切实保障他们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合法的权利。如果真能有这样的法律出台,中国的人权状况将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早在2003年,就托朋友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相关提案代为转交全国人大,2006年“两会”期间她第三次请朋友将相关提案转交全国政协会议,但由于中国的大环境及时机尚不成熟,故均未获批准。

3、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浪潮及其启示

21世纪以来同性恋合法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首先在欧洲形成浪潮,并有向北美洲、澳洲甚至南部非洲和南美洲发展的趋势。到2009年11月为止,世界同性婚姻已合法化的国家有: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兰、西班牙、德国、芬兰、瑞士、葡萄牙、比利时、英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南非、新西兰、克罗地亚。部分地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一些高官公开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2009年2月1日下午,北欧国家冰岛,66岁的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正式宣誓就任该国过渡政府总理。西于尔扎多蒂不仅是冰岛首位女总理,也是世界上首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府首脑。欧洲其他坦诚自己同性恋身份的高官至少有这些:德国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2001年竞选市长时在党代会高声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民意支持不降反升,两月后顺利当选市长。法国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早就公开同性恋身份,2001年当选市长,但2002年遭袭击,腹部被刀刺伤。挪威2002年结婚的财政部长克里斯提安・福斯是当时与同性恋伴侣登记结婚的各国政要第一人。英国剑桥市长詹妮・贝利30岁变性(男变女),现在其伴侣也是变性人。英国前国防大臣迈克尔・波蒂略、法国总理府国务秘书罗杰・卡卢奇等也都曾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以上欧洲高官消息引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9月30日综合消息“欧洲涌现多名同性恋高官,民众看重诚信而非性取向”(编辑岳连山)。这些事实表明,绝大多数欧洲人在观念上已经不认为同性恋违背伦理,不是什么需要隐瞒的丑事。

同性恋调查报告2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 一面。

关键词 同性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7-0601-03

Cognition and Homosexuality Among 487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WANG H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d ucation on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ith interview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 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in 50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 Results By the propaganda of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olerant to homo sexuality as well as understand it, and % would try it. About cognition of ho mosexuality,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whether homosexuality can transmit diseases or not, can destruct marriage system and so cial stability or not and it can become one kind of sexual orientations developi ng tendency or not in different gender (P<). In attitude to homosexuali t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different gender only on the question of “if people opposite homosexuality around you, can you still support it”。 Ne ither in cognition nor in attitud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stu 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Conclus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 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ar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but they still need to remodel in t heir normal marriage opinion.

Key words Homosexuali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同性恋是存在于人类少数人中的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性定向。《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 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对同性恋的定义是: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 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爱吸引力。这种性爱倾向指思想与感情而言,伴有或不伴 有性行为;与此同时,对异性成员可以毫无性爱倾向,亦可仍有减弱的性爱倾向或正常的性 行为。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已存在了几千年,史册里就 有“龙阳”、“断袖”和“娈童”之类的故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同性恋才越来 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专业的学者对同性恋问题的研 究日益深入;社会主流文化(包括“官方”的态度)对同性恋“亚文化”也越来越宽容;同性 恋人群的各类活动也从“地下”逐渐转到“地上”[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同性恋现象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已处于恋爱、结婚的适龄期,对婚恋、性 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 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减少不当性 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先将西安高校分成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与独立院校(三本)3组 ,再从各组中随机选取样本组成此次调查的对象。共抽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和行 知学院500名一~四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其 中,男生244名,女生243名;年龄18~26岁。

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与个别访 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收集条目,再对调查条目进行合并 、筛选及删除。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生源、专业等人 口学资料;第2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13个项目,分为对同性恋的认知7个项目和对同性恋的 态度6个项目。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严格筛选,统一编码,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所有被调查者都听说过同性恋并看到过关 于同性恋的相关报道,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的被调查者 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且不同性别的大学 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的 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破坏婚姻制度及社会稳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破坏家庭与社会安定;仅有%的大学生认为同性 恋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比女生更认同于这种趋势。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见表2。

大学生中认同同性恋的占%,认为法律应该接受同性恋的占%;会接受同性恋者 表白的占%;能接受亲友是同性恋的占%;如果周围人都反感,仍然能够支持同性恋 的仅占%,且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会尝试同性恋的占%。不同 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 ,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 传。常春[2]2002年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排序依次为报刊% 、电视%、同学朋友%、广播%,与笔者研究相似。此次调查还显示,%的大 学生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与李汉风[3]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李汉风的 研究表明,中国同性恋人群中60%的人感到极度痛苦,30%~40%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美国卫生部一项报告表明,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0%是同性恋青少年,且同性恋青少年潜 在的可能自杀率也比其他同龄人高2~3倍。因为受歧视,同性恋者9%~13%的人有过自杀 行为,30%~35%的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63%的同性恋者感到“相当压抑”,67%的同 性恋者感到“非常孤独”,超过50%的同性恋者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 活和工作[4]。本研究中,仅有58%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个结论与 国际上对同性恋的认识是一致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正式将同性恋排除于疾病范畴,并将它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 态[5]。我国2003年4月20日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对同 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 态。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仅在同性恋是否会传播疾病、是 否会破坏婚姻制度与社会稳定以及是否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调查还表明,%的同学认同同性恋。200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查显示,认可同性 恋和同性性行为的受访者仅为10%[6]。2004年,索阿娣等[1]对北京广院 学生调查表明,%的被访者认可同性之间的恋情。刘电芝等[7]2004年的研 究表明,18%的大学生对“同性恋倾向”在观念上持接受态度,4 2%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 宽容和理解。张龙杰[8]2005年的调查表明,%的学生表示赞成或认可同性恋 ,对同性恋持比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此次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又有提升,且认为 法律应认可同性恋的大学生占到68%。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 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将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能够接受同性恋表白的大学生占到 %,但会尝试同性恋的仅占%。

研究还表明,只有%的同学能够接受亲友是同性恋,曹宁校等[9]2003年的调 查显示,%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朋友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在意。

此外,若周围人都反感同性恋,还会支持同性恋的只占%,这一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 差异。可能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 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4 参考文献

[1] 索阿娣,钟盎,周芝艳,等。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 青年研究,2004(4):30-38.

[2] 常春。同伴教育:崭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当代青年研究,2002(1):26.

[3] 李汉风。同性恋者,何时回归阳光下的生活。神州,2005(10):42-45.

[4] 《医学心理指导》编辑部。关注大学同性恋。医学心理指导,2006(8):4-12.

[5] 张书义。同性恋研究述要。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6] 湖南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结果惊人10%认可同性恋。重庆晨报,2002-10-31.

[7]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3):68-74.

[8] 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11):899-900.

[9] 曹宁校,邵长庚,张君炎,等。从小规模调查看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态度。 中国性科学,2002,11(4),31-33.

同性恋调查报告3

实践与态度

同性恋回避?漠视?还是面对

中国同性恋大事记

同性恋的现代成因趣谈

奥巴马承诺争取同性恋从军权

围绝经期妇女避孕节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鲜活细节刺探女人心中的性幻想

男人“性事”面面观

中国2000万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性压抑

张氏孕期怯症身亡——谈谈“妊娠合并心脏病”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面面观

人工授精,并非万能

第一代和第二代试管婴儿

第三代试管婴儿

囊胚期胚胎植入术

“人造子宫”的困惑

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及其应用

从精液分析说开去

试管婴儿技术与宫外孕

计划怀孕前的心理准备

当前女大学生性行为分析与性教育策略

日本法国已婚育龄女性避孕措施使用差异分析

了解“性”事提高“性”趣

一次完美性爱 持续两周快感

速解做爱后疲劳小窍门

过性生活要学会“五讲四美”

夫妻性交流六大禁区

心灵沟通,分居夫妻的激情维系

哪些人该防勃起功能障碍

男人坚持不“泄”五密招

男性购买安全套,不能一味要“均码”

人造精子:五年内女性可独立生子

国外解决性冷淡有新法

英国女性的性生活犹如“欲望都市”

意大利华人非婚生子现象令人忧

避免非意愿生育的“第三道防线”人工流产

补救措施应用的最佳时机——早孕阶段

徐晋勋少女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我国“少女妈妈”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西方“少女妈妈”现象面面观

医生手记:少女怀孕的危害

医疗服务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明天的妈妈 为了妈妈的明天——浅谈社会工作者和“少女妈妈”

和谐社会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

应对“少女妈妈”问题的政策、原则和措施

谁对“少女妈妈”及其带来的新生命负责——设立出生登记和身份确认制度的意义

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在闵行

同伴教育:有话大家说

上海市区家庭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生理知识的影响(续)

夫妻敌意与性障碍

工作并非性生活杀手

恋人们,同居前请三思

性生活融洽的秘诀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感染者人数增加

男性同性恋人群感染艾滋病危险增大

艾滋病离我们不遥远,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全球性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忠诚婚姻还是世界主流

非洲处女膜检查招惹是非

海外的性教育

同性恋调查报告范文4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 一面。

关键词 同性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7-0601-03

Cognition and Homosexuality Among 487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WANG H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d ucation on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ith interview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 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in 50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 Results By the propaganda of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olerant to homo sexuality as well as understand it, and % would try it. About cognition of ho mosexuality,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whether homosexuality can transmit diseases or not, can destruct marriage system and so cial stability or not and it can become one kind of sexual orientations developi ng tendency or not in different gender (P<). In attitude to homosexuali t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different gender only on the question of “if people opposite homosexuality around you, can you still support it”。 Ne ither in cognition nor in attitud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stu 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Conclus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 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ar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but they still need to remodel in t heir normal marriage opinion.

Key words Homosexuali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同性恋是存在于人类少数人中的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性定向。《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 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对同性恋的定义是: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 续表现倾向,同性成员具有吸引力。这种倾向指思想与感情而言,伴有或不伴 有;与此同时,对异性成员可以毫无倾向,亦可仍有减弱的倾向或正常的性 行为。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已存在了几千年,史册里就 有“龙阳”、“断袖”和“娈童”之类的故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同性恋才越来 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专业的学者对同性恋问题的研 究日益深入;社会主流文化(包括“官方”的态度)对同性恋“亚文化”也越来越宽容;同性 恋人群的各类活动也从“地下”逐渐转到“地上”[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同性恋现象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已处于恋爱、结婚的适龄期,对婚恋、性 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 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减少不当性 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先将西安高校分成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与独立院校(三本)3组 ,再从各组中随机选取样本组成此次调查的对象。共抽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和行 知学院500名一~四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其 中,男生244名,女生243名;年龄18~26岁。

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与个别访 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收集条目,再对调查条目进行合并 、筛选及删除。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生源、专业等人 口学资料;第2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13个项目,分为对同性恋的认知7个项目和对同性恋的 态度6个项目。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严格筛选,统一编码,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所有被调查者都听说过同性恋并看到过关 于同性恋的相关报道,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的被调查者 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且不同性别的大学 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的 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破坏婚姻制度及社会稳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破坏家庭与社会安定;仅有%的大学生认为同性 恋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比女生更认同于这种趋势。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见表2。

大学生中认同同性恋的占%,认为法律应该接受同性恋的占%;会接受同性恋者 表白的占%;能接受亲友是同性恋的占%;如果周围人都反感,仍然能够支持同性恋 的仅占%,且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会尝试同性恋的占%。不同 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 ,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 传。常春[2]2002年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排序依次为报刊% 、电视%、同学朋友%、广播%,与笔者研究相似。此次调查还显示,%的大 学生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与李汉风[3]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李汉风的 研究表明,中国同性恋人群中60%的人感到极度痛苦,30%~40%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美国卫生部一项报告表明,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0%是同性恋青少年,且同性恋青少年潜 在的可能自杀率也比其他同龄人高2~3倍。因为受歧视,同性恋者9%~13%的人有过自杀 行为,30%~35%的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63%的同性恋者感到“相当压抑”,67%的同 性恋者感到“非常孤独”,超过50%的同性恋者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 活和工作[4]。本研究中,仅有58%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个结论与 国际上对同性恋的认识是一致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正式将同性恋排除于疾病范畴,并将它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 态[5]。我国2003年4月20日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对同 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 态。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仅在同性恋是否会传播疾病、是 否会破坏婚姻制度与社会稳定以及是否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调查还表明,%的同学认同同性恋。200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查显示,认可同性 恋和同性的受访者仅为10%[6]。2004年,索阿娣等[1]对北京广院 学生调查表明,%的被访者认可同性之间的恋情。刘电芝等[7]2004年的研 究表明,18%的大学生对“同性恋倾向”在观念上持接受态度,4 2%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 宽容和理解。张龙杰[8]2005年的调查表明,%的学生表示赞成或认可同性恋 ,对同性恋持比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此次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又有提升,且认为 法律应认可同性恋的大学生占到68%。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 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将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能够接受同性恋表白的大学生占到 %,但会尝试同性恋的仅占%。

研究还表明,只有%的同学能够接受亲友是同性恋,曹宁校等[9]2003年的调 查显示,%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朋友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在意。

此外,若周围人都反感同性恋,还会支持同性恋的只占%,这一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 差异。可能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 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4 参考文献

[1] 索阿娣,钟盎,周芝艳,等。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 青年研究,2004(4):30-38.

[2] 常春。同伴教育:崭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当代青年研究,2002(1):26.

[3] 李汉风。同性恋者,何时回归阳光下的生活。神州,2005(10):42-45.

[4] 《医学心理指导》编辑部。关注大学同性恋。医学心理指导,2006(8):4-12.

[5] 张书义。同性恋研究述要。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6] 湖南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结果惊人10%认可同性恋。重庆晨报,2002-10-31.

[7]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3):68-74.

[8] 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11):899-900.

同性恋调查报告范文5

西南地区“男同”感染超10%

2008年3月,一项针对男同性恋群体的调查在全国61个城市悄悄展开。这项调查由卫生部主导,在为期4个月的两轮调查中,共有18000多位男同性恋参与。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男同性恋者人群的艾滋病毒感染率为%。2009年3月~5月,这项调查再度展开,统计结果显示,感染率达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前后三轮,我们总共调查了56000多人,基本上把疫情分布弄清楚了,其中西南片区感染率比较高,贵阳、昆明、成都、重庆同性恋感染率超过10%。”

三年沉寂如今暴发

2005年,中国男同性恋人群感染率仅为%,而这两年传播速度“异军突起”。吴尊友举例:“在西南地区的几个城市,过去每100人只能检测出一个呈阳性,现在则有10个人感染。”卫生部每两年公布的艾滋病新增人数无疑证实了此说。2007年,卫生部公布的新增5万人艾滋病感染者中,同性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占%;2009年,新增感染者估计为万人,虽然新增病例速度放慢,但同性性传播却飙升到%。

吴尊友指出,在目前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已是一个暴发疫情。所谓暴发,即短时期内,造成很多人感染。“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曾经走过了缓慢扩散的过程,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大约是2006年前后,之后就开始快速传播。明年的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增长。”

可能向普通人群蔓延

联合国报告显示,尽管亚洲的艾滋病流行长期集中在一些特定人群,即性工作者及嫖客、注射吸毒者和男男者,但如今艾滋病的传播正逐渐扩展到低危人群。

2004年,卫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中国有500万到1000万男同性恋者。不过有专家认为,调查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如今的数字可能超过千万。西方对同性恋歧视主要是在宗教界,而东方的歧视却是在民间,因此中国大量同性恋者往往被迫以婚姻作为保护伞,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

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估计男同性恋90%以上会选择结婚,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的结论则是:生活在大城市、受过大学教育的男同性恋80%会进入婚姻或已在婚内。由此可见,中国“同妻”(男同的妻子)数量庞大。如果说过去男同性恋结婚,同妻受到的只是生活中不幸婚姻的折磨,但现在不断上升的艾滋病则成了她们生命的潜在威胁。

吴尊友透露:“我们无法知道同妻的感染率,但调查显示40%~74%的男同性恋都和女性发生性关系,艾滋病的传播会进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

社会文化氛围很重要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郝阳强调:“艾滋病在同性恋间传播,对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张北川教授更是忧心忡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艾滋病将很快蔓延至妇女人群和异性恋人群。”

早在1993年,北京就曾发现男同把艾滋病感染给妻子的案例。而这些年的艾滋病干预工作,张北川亲眼目睹过类似的悲剧。“同性大多采取地下的方式,这就为艾滋病大流行创造了条件。”他一直担心,当一些人获知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流行的趋势时,会进一步强化歧视。他特别强调,不要因为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高就歧视他们。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73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