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同性恋调查报告【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22383

【导言】此例“同性恋调查报告【通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同性恋调查报告【第一篇】

实践与态度

同性恋回避?漠视?还是面对

中国同性恋大事记

同性恋的现代成因趣谈

奥巴马承诺争取同性恋从军权

围绝经期妇女避孕节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鲜活细节刺探女人心中的性幻想

男人“性事”面面观

中国2000万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性压抑

张氏孕期怯症身亡——谈谈“妊娠合并心脏病”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面面观

人工授精,并非万能

第一代和第二代试管婴儿

第三代试管婴儿

囊胚期胚胎植入术

“人造子宫”的困惑

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及其应用

从精液分析说开去

试管婴儿技术与宫外孕

计划怀孕前的心理准备

当前女大学生性行为分析与性教育策略

日本法国已婚育龄女性避孕措施使用差异分析

了解“性”事提高“性”趣

一次完美性爱 持续两周快感

速解做爱后疲劳小窍门

过性生活要学会“五讲四美”

夫妻性交流六大禁区

心灵沟通,分居夫妻的激情维系

哪些人该防勃起功能障碍

男人坚持不“泄”五密招

男性购买安全套,不能一味要“均码”

人造精子:五年内女性可独立生子

国外解决性冷淡有新法

英国女性的性生活犹如“欲望都市”

意大利华人非婚生子现象令人忧

避免非意愿生育的“第三道防线”人工流产

补救措施应用的最佳时机——早孕阶段

徐晋勋少女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我国“少女妈妈”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西方“少女妈妈”现象面面观

医生手记:少女怀孕的危害

医疗服务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明天的妈妈 为了妈妈的明天——浅谈社会工作者和“少女妈妈”

和谐社会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

应对“少女妈妈”问题的政策、原则和措施

谁对“少女妈妈”及其带来的新生命负责——设立出生登记和身份确认制度的意义

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在闵行

同伴教育:有话大家说

上海市区家庭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生理知识的影响(续)

夫妻敌意与性障碍

工作并非性生活杀手

恋人们,同居前请三思

性生活融洽的秘诀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感染者人数增加

男性同性恋人群感染艾滋病危险增大

艾滋病离我们不遥远,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全球性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忠诚婚姻还是世界主流

非洲处女膜检查招惹是非

海外的性教育

同性恋调查报告【第二篇】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 一面。

关键词 同性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G 479 B 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9817(2007)07-0601-03

Cognition and Homosexuality Among 487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WANG H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d ucation on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ith interview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 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in 50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Xi'an. Results By the propaganda of media,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olerant to homo sexuality as well as understand it, and % would try it. About cognition of ho mosexuality,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whether homosexuality can transmit diseases or not, can destruct marriage system and so cial stability or not and it can become one kind of sexual orientations developi ng tendency or not in different gender (P<). In attitude to homosexuali t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different gender only on the question of “if people opposite homosexuality around you, can you still support it”。 Ne ither in cognition nor in attitud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stu 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Conclus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 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ar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but they still need to remodel in t heir normal marriage opinion.

Key words Homosexuali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同性恋是存在于人类少数人中的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性定向。《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 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对同性恋的定义是: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 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爱吸引力。这种性爱倾向指思想与感情而言,伴有或不伴 有性行为;与此同时,对异性成员可以毫无性爱倾向,亦可仍有减弱的性爱倾向或正常的性 行为。同性恋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已存在了几千年,史册里就 有“龙阳”、“断袖”和“娈童”之类的故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同性恋才越来 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专业的学者对同性恋问题的研 究日益深入;社会主流文化(包括“官方”的态度)对同性恋“亚文化”也越来越宽容;同性 恋人群的各类活动也从“地下”逐渐转到“地上”[1]。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同性恋现象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已处于恋爱、结婚的适龄期,对婚恋、性 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 度,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减少不当性 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先将西安高校分成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与独立院校(三本)3组 ,再从各组中随机选取样本组成此次调查的对象。共抽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和行 知学院500名一~四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其 中,男生244名,女生243名;年龄18~26岁。

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与个别访 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收集条目,再对调查条目进行合并 、筛选及删除。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生源、专业等人 口学资料;第2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13个项目,分为对同性恋的认知7个项目和对同性恋的 态度6个项目。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严格筛选,统一编码,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 所有被调查者都听说过同性恋并看到过关 于同性恋的相关报道,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的被调查者 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且不同性别的大学 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会传播疾病;%的 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会破坏婚姻制度及社会稳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同性恋破坏家庭与社会安定;仅有%的大学生认为同性 恋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比女生更认同于这种趋势。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见表2。

大学生中认同同性恋的占%,认为法律应该接受同性恋的占%;会接受同性恋者 表白的占%;能接受亲友是同性恋的占%;如果周围人都反感,仍然能够支持同性恋 的仅占%,且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会尝试同性恋的占%。不同 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 ,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 传。常春[2]2002年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排序依次为报刊% 、电视%、同学朋友%、广播%,与笔者研究相似。此次调查还显示,%的大 学生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在痛苦之中,与李汉风[3]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李汉风的 研究表明,中国同性恋人群中60%的人感到极度痛苦,30%~40%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美国卫生部一项报告表明,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0%是同性恋青少年,且同性恋青少年潜 在的可能自杀率也比其他同龄人高2~3倍。因为受歧视,同性恋者9%~13%的人有过自杀 行为,30%~35%的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63%的同性恋者感到“相当压抑”,67%的同 性恋者感到“非常孤独”,超过50%的同性恋者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 活和工作[4]。本研究中,仅有58%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个结论与 国际上对同性恋的认识是一致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正式将同性恋排除于疾病范畴,并将它作为一种少数人的自然状态――与异性恋相平行的状 态[5]。我国2003年4月20日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对同 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 态。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仅在同性恋是否会传播疾病、是 否会破坏婚姻制度与社会稳定以及是否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调查还表明,%的同学认同同性恋。200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查显示,认可同性 恋和同性性行为的受访者仅为10%[6]。2004年,索阿娣等[1]对北京广院 学生调查表明,%的被访者认可同性之间的恋情。刘电芝等[7]2004年的研 究表明,18%的大学生对“同性恋倾向”在观念上持接受态度,4 2%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 宽容和理解。张龙杰[8]2005年的调查表明,%的学生表示赞成或认可同性恋 ,对同性恋持比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此次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同度又有提升,且认为 法律应认可同性恋的大学生占到68%。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 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将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能够接受同性恋表白的大学生占到 %,但会尝试同性恋的仅占%。

研究还表明,只有%的同学能够接受亲友是同性恋,曹宁校等[9]2003年的调 查显示,%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朋友是否是同性恋并不太在意。

此外,若周围人都反感同性恋,还会支持同性恋的只占%,这一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 差异。可能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 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4 参考文献

[1] 索阿娣,钟盎,周芝艳,等。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 青年研究,2004(4):30-38.

[2] 常春。同伴教育:崭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当代青年研究,2002(1):26.

[3] 李汉风。同性恋者,何时回归阳光下的生活。神州,2005(10):42-45.

[4] 《医学心理指导》编辑部。关注大学同性恋。医学心理指导,2006(8):4-12.

[5] 张书义。同性恋研究述要。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6] 湖南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结果惊人10%认可同性恋。重庆晨报,2002-10-31.

[7]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3):68-74.

[8] 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11):899-900.

[9] 曹宁校,邵长庚,张君炎,等。从小规模调查看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态度。 中国性科学,2002,11(4),31-33.

同性恋调查报告【第三篇】

近日,一项针对6万余名“黄昏恋”人群的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在寻找另一半时最重视对方的生辰八字和生肖属相;而超过三成以上的受访者坦言,对性的渴望是促使其寻找“黄昏恋”的主因。

观念改变更多子女支持父母一辈“黄昏恋”

这一调查由国内一家大型婚恋网站发起,选择该网站54-63岁及63岁以上的年龄段的注册会员作为调查对象,样本量总计6万3千余人。调查显示,“黄昏恋”如今已十分常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如今的子女大多对父母的“黄昏恋”持支持的态度。

根据调查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超过%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子女支持并主动帮忙为自己寻找另一半;%的子女表示尊重老人自己的意愿。明确表示反对父母“黄昏恋”的,仅占%。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黄昏恋”早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见不得人”的事,子女对于父辈“黄昏恋”态度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社会文明水平的进步。

迷信作祟寻找另一半先看命中是否“相克”

老年人寻找另一半,最看重什么因素?结果令人稍感意外。调查显示,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难以摆脱迷信思想的束缚,有%的受访者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作为考量另一半的首要因素:八字相合则有缘相聚,若命中“相克”则宁可忍痛割爱。

此外,生活习惯也是老年人在“黄昏恋”过程中十分注重的因素。据情感专家分析,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养成已久,很难轻易改变。让两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老人去适应对方,存在极大困难。因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黄昏恋”告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老年人对婚姻质量的重视。

孤独难耐超三成老人征婚为满足性渴望

调查报告显示,%的老年人仍然有对性的渴望和追求,希望得到适当的性满足,而这亦是他们选择追寻“黄昏恋”的主因。据情感专家分析,老年人的性往往并非单纯的,也是满足男女双方相互认为还有必要的一种情感需要,它能给人幸福与满足,只是旧观念和社会的影响使得很多老年人不愿说出或抑制自己的需求。

同性恋调查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同性恋; 态度; 教学

同性恋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社会现象。据著名的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推测,中国的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即在中国约有3900~5200万的同性恋者[1]。但由于社会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种原因,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认同和尊重水平还比较低,同性恋者在生理、心理和人权等方面受到的歧视或者侵犯状况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代表了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思想较一般人群更开放、活跃,且可塑性强,他们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代表了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有关同性恋的教育,客观、公正地介绍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改变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提高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理解和尊重水平。目前国内探讨大学生同性恋教育的文献并不多,主要有高燕宁[2]、朱倩昕[3]等人的相关研究,本教学个案试图在此领域做一些探索以丰富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也希望得到学界的批评指正。

1教学实施与评价

课前调查

为了在有限的两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显著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在上课前笔者请同学们把他/她们对与同性恋有关的任何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写在纸条上,笔者再收集起来进行归类,以帮助笔者了解目前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了解程度,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所提问题归类如下:

(1):同性恋者如何进行性生活?与异性恋者有什么差异,如在达到方面?

(2)性心理:同性恋者的心理是怎样的?同性恋的恋爱感觉与异性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部分的同性恋中有一方会偏向于男生或女生的性格?

(3)同性恋的成因:为什么会产生同性恋?

(4)同性恋的概念及类型:同性恋有时间段吗?如果一个女性既喜欢女性又喜欢男性那她是同性恋吗?

(5)同性恋的生活状态:同性恋者有哪些异常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同性恋会长相厮守吗?同性恋者会幸福吗?同性恋者如何称呼对方?

(6)同性恋的社会问题:同性恋者是变态吗?同性恋符合社会道德吗?我们如何看待和接受同性恋者?如何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给这个人群?

教学实施与评价依据以上问题,基于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参考众多资料,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影片欣赏等教学环节。并采用角色扮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多媒体教学 第一部分是同性恋的性反应和。这部分是同学问得最多的,也是与同性恋相关的话题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安排在第一部分讲。这部分主要解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性恋在性反应上是不是与异性恋有差异,二是同性恋在具体的上与异性恋是否有差异,三是同性恋喜欢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教学中主要运用各种研究的详实、确凿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同性恋在性反应和上与异性恋没有明显差异,只不过的对象是同性而已。

第二部分是同性恋的定义及类型。在目前对同性恋没有统一定义的情况下,笔者选择了1972年Martin和Lyon对同性恋的定义介绍给学生,该定义主要从心理兴趣的角度来确定什么样的人是同性恋,注意区分了同性恋与同性,有利于学生把握同性恋的实质。在同性恋的类型中,主要帮助学生区分哪些是真的同性恋,哪些是假的同性恋,让学生明白同性恋并非完全出于本能,还与社会情境有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是探讨同性恋的成因。笔者简要地介绍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让学生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要追究同性恋的成因?并剖析了人们希望了解同性恋原因背后的一些心理:一是同性恋者不能生育因而不道德。但是现在社会上结婚但不生育的人越来越多,难道他们就不道德了吗?二是同性恋者文化的宣扬会诱导其他异性恋者“变成”同性恋者(特别是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同性恋者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见度有多高?同性恋者在人群中占少数还是多数?是同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还是异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三是为什么很少有人问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认为异性恋是“自然”现象,为什么少数人中存在的现象就不能是“自然”的?进而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角度提示同学以上的三种心理可以反映人们思想中存在的一元思维和异性恋霸权。在此基础上,又向同学简要介绍了酷儿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鼓励同学们课后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是介绍中西方同性恋简史。安排这部分内容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让同学们知道同性恋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自古有之,而且通过中西对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以帮助同学反思当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状况。

第五部分介绍同性恋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同性恋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台湾男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以及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在介绍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时,笔者把自己于2009年4月参加国际性、文化与社会研究会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研讨会所听到的报告:2008年中国女同性恋的生存状况研究报告[4]介绍给同学们。同时让学生通过同性恋者自己主办的宣传媒体了解这一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期“拉拉风向标”的节目(一档由女同性恋者自办的网络广播),内容是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宠物情结[5],主要是反映女同性恋者在没有伴侣或者伴侣不在身边时如何通过养宠物来度过寂寞时光。

通过前面五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同性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开始进入这次课最核心的内容――第六部分: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者。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同性恋不是病,列举了美国、联合国和中国分别于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在官方文件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除名的情况。随后向学生呈现了2009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宣传画,让学生了解今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同爱无国界(Homosexuality Knows No Borders),目标是:让普通民众、特别是少数族群了解同性恋议题和性别多元,同时,也将消除对变性者的恐惧和歧视纳入议程。其次,通过呈现国内外同性恋者的真实照片,帮助同学消除对同性恋者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其中男同性恋者是:现任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台湾同性恋游行中的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是:现任冰岛女总理汉娜•希格劳多蒂、2007年当选的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长黄英贤以及2009年2月14日在北京前门通过公开拍摄婚纱照向世人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两位女同性恋者。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让同学对同性恋的相貌、气质及职业的多样化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避免将同性恋者的形象妖魔化或刻板化。

第七部分介绍当前的同性恋平权活动。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与法律方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呼吁消除同性恋歧视的宣言和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二是为同性恋平权的学者和学生社团;三是大众媒体对同性恋者的采访报道;四是同性恋社区为争取自身权益开展的各种平权活动,包括同性恋组织创办的网站、出版物,以及社会活动等。特别是展示了各国或地区同性恋者的游行活动图片,向学生展示同性恋者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所做的努力。

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如何帮助同性恋者。首先,强调帮助的着力点是提高同性恋者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改变其性取向。其次,指出帮助的前提是自己对同性恋者能尊重、平等对待,没有反感心理,对于同性恋者没有误会或刻板印象。第三,指出同性恋者可能会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向同性恋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前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对同性恋的态度的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参考周励志的问卷而制成[6]),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同性恋者也可以担任公职”一项外,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态度均有显著甚至极其显著的变化。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为了了解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在教学现场没有现身的同性恋者的情况下,笔者只能通过表演间接地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者的可能态度。笔者布置的小组讨论和角色表演题目是:如果你的一位同性恋好友失恋了,你将如何帮助他/她?要求在10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出同学把帮助的过程分角色进行表演。当听到笔者的要求时,很多同学面露难色。笔者让第一组同学表演时,四个同学互相推诿,经过笔者的鼓励和劝说,终于有两个女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表演,她们分别扮演女同性恋者和她的朋友,前者通过电话向后者倾诉失恋的痛苦,后者进行劝慰。刚开始表演的时候,两个人的声音都很低,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听不到,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她们才以正常的音量说话。以前的性教育课上,学生的发言表现基本上是比较大方、自然的,但针对同性恋这个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让同学亲自模拟同性恋者以及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人,一些同学的表现就不那么放松、自然了,这也说明让学生真正接受同性恋者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鉴于第一小组的表现,笔者没有再要求后面的小组表演,只要求他们说出解决办法。但也有一个男生小组主动要求表演,表演内容是一对男同性恋者闹分手,其中一个的朋友分别与他们交谈,劝两人和好。三位男同学的表演均比较自然大方,特别是扮演其中一位男同性恋的男生把自己对男友的抱怨表现得惟妙惟肖。

影片欣赏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同性恋者的感性认识,体会和理解同性恋者的情感与社会困境,笔者选择了在课余时间播放香港的同性恋题材电影《蝴蝶》。当天共有22位同学自愿前来观看,在长达130分钟的影片播放全程中,除了两位同学中途有急事提前离场,其他同学均看完了整部影片。观看过程中,同学们聚精会神,表情严肃。有一个女同学每当看到两个女主人公在一起的镜头就用手把眼睛遮起来。大多数同学看完电影后的神情是严肃的、沉重的或者是若有所思的,显然同学们已经深受影片感染。

2结论

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能比较明显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由于笔者此次的教学内容均是围绕课前调查学生所提问题展开,针对性强,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所以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歧视态度。

教学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调查与观察相结合。虽然通过书面态度测试反映出来的本次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通过后面的学生角色表演就可以看到学生在现实中的正向态度实际上没有在书面测试中表现的那么显著,因此我们对于涉及同性恋这个敏感性话题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注意评价手段多样化,避免评价的以偏概全。

教学方法需要增强艺术化的教学。鉴于同性恋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见度低,知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但难以让学生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对同性恋者产生理解和认同。从学生观看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强烈反应来看,我们有必要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能从人性的高度对同性恋者产生情理交融的理解与认同。

3讨论

教学内容要根据同学们的知识和思想现状,注意适度,否则可能起到的是反面教育的效果。如学生没有意识到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笔者认为就不必在教学中过多地谈及这个问题,以免本来就对同性恋者存有歧视的人们又将同性恋与艾滋病联系起来,反而会将同性恋污名化。

另外,既然教学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那么课堂教学也需要一些同性恋者的现身支持,勇敢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对这个人群有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变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否则仅仅通过知识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笔者所在的西部山区性文化比较落后,人们对于同性恋者还不够宽容,所以真正让同性恋者现身课堂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高燕宁主编。同性恋健康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

2 高燕宁,梁霁。凿壁偷光:复旦同性恋健康课程人文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6,15(3):24-27.

3 朱倩昕,贺杏。对咨询人员的态度干预研究――以对同性恋的态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7,9:776.

4 Xiaopei He. The Emerging Tongzhi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China[Z]. The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f Contested Innocence―― Sexual Agency in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IASSCS Conference 2009),15-18 April 2009,Hanoi, Vietnam.

5 .

同性恋调查报告范文【第五篇】

西南地区“男同”感染超10%

2008年3月,一项针对男同性恋群体的调查在全国61个城市悄悄展开。这项调查由卫生部主导,在为期4个月的两轮调查中,共有18000多位男同性恋参与。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男同性恋者人群的艾滋病毒感染率为%。2009年3月~5月,这项调查再度展开,统计结果显示,感染率达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前后三轮,我们总共调查了56000多人,基本上把疫情分布弄清楚了,其中西南片区感染率比较高,贵阳、昆明、成都、重庆同性恋感染率超过10%。”

三年沉寂如今暴发

2005年,中国男同性恋人群感染率仅为%,而这两年传播速度“异军突起”。吴尊友举例:“在西南地区的几个城市,过去每100人只能检测出一个呈阳性,现在则有10个人感染。”卫生部每两年公布的艾滋病新增人数无疑证实了此说。2007年,卫生部公布的新增5万人艾滋病感染者中,同性性传播导致的感染占%;2009年,新增感染者估计为万人,虽然新增病例速度放慢,但同性性传播却飙升到%。

吴尊友指出,在目前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已是一个暴发疫情。所谓暴发,即短时期内,造成很多人感染。“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曾经走过了缓慢扩散的过程,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大约是2006年前后,之后就开始快速传播。明年的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增长。”

可能向普通人群蔓延

联合国报告显示,尽管亚洲的艾滋病流行长期集中在一些特定人群,即性工作者及嫖客、注射吸毒者和男男者,但如今艾滋病的传播正逐渐扩展到低危人群。

2004年,卫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中国有500万到1000万男同性恋者。不过有专家认为,调查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如今的数字可能超过千万。西方对同性恋歧视主要是在宗教界,而东方的歧视却是在民间,因此中国大量同性恋者往往被迫以婚姻作为保护伞,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

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估计男同性恋90%以上会选择结婚,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的结论则是:生活在大城市、受过大学教育的男同性恋80%会进入婚姻或已在婚内。由此可见,中国“同妻”(男同的妻子)数量庞大。如果说过去男同性恋结婚,同妻受到的只是生活中不幸婚姻的折磨,但现在不断上升的艾滋病则成了她们生命的潜在威胁。

吴尊友透露:“我们无法知道同妻的感染率,但调查显示40%~74%的男同性恋都和女性发生性关系,艾滋病的传播会进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

社会文化氛围很重要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郝阳强调:“艾滋病在同性恋间传播,对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张北川教授更是忧心忡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艾滋病将很快蔓延至妇女人群和异性恋人群。”

早在1993年,北京就曾发现男同把艾滋病感染给妻子的案例。而这些年的艾滋病干预工作,张北川亲眼目睹过类似的悲剧。“同性大多采取地下的方式,这就为艾滋病大流行创造了条件。”他一直担心,当一些人获知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流行的趋势时,会进一步强化歧视。他特别强调,不要因为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高就歧视他们。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12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