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生产部管理制度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0001

【导言】此例“生产部管理制度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产管理1

关键词:MES技术;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整体进步,办公自动化与基础网络建设等信息手段已经在我国大多数流程型企业实现了普及,这也使得流程型企业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推动力,而如果流程型企业生产能够较好应用MES技术,其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获得极为有力的支持,而为了确保这一支持的真正落实,正是本文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

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下的流程性生产企业正向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发展方向就需要得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支持,这种支持需要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生产过程监控、能耗严格管理、控制优化等五个方面。(一)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对于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这一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来说,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该类企业需要实现真正的预防性维护所致,而在这一管理的支持下,企业就能够通过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实现潜在隐患的发现,这对于流程型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自然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1]。(二)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全面的生产质量监控与跟踪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实时参数分析、主要参数变化跟踪,而这些工作就使得产品的质量波动问题能够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2]。(三)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监控中,这一需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流程性企业需要较高质量的把握自身生产工艺过程,而通过生产过程的监控,生产计划的有序进行、生产参数的合理保证就将得到较为有力的支持。(四)能耗严格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这就使得流程性企业的能耗降低、污染降低诉求日渐强烈,而这一诉求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能耗能耗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要求对于流程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3]。(五)控制优化、除了上述几方面外,控制优化同样属于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控制优化指的是生产过程的优化,这一优化的高质量展开将有效实现流程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MES概述

对于MES来说,其本身能够较好参与到企业的维护管理、设备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资源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数据采集等工作中,而这些就使得MES能够较好满足上文中提到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也将为流程型生产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提供充足动力。

三、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一)MES技术应用原则、为了保证MES技术更好应用于流程性生产企业中,我们就必须明晰这一应用的原则,而结合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尽量使用成熟技术、实现模块间的无缝集成、制定不同时期EMS技术应用规划等三个方面,而这些原则的严格遵循就能够较好实现流程性企业MES技术应用中的风险规避,MES技术的应用效果也能够由此更加明显的展示出来。(二)MES技术的规划、在MES技术应用的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我们必须做好MES技术的规划,笔者将这一规划由易至难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生产数据采集、分析展开,第二阶段围绕采集数据的深层挖掘展开,而第三阶段则围绕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展开。通过这种由易至难的MES技术应用,笔者刚刚提到的MES技术应用原则就由此实现了较好遵循[4]。结合MES技术的规划,流程性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就能够实现装置层的信息化、车间作业信息化、企业ERP建设的三阶段发展,这对于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就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四、结论

在本文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MES的相关概念、MES技术在流程性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等内容,希望这一系列内容能够为相关流程性生产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作者:王仙丽 单位: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余勇。应用MES技术优化分组加工工艺过程[J].科技与创新,2015,03:151-152.

[2]朱丽娜,许春停。面向离散型企业的MES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01:49-52.

生产管理2

1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饲料生产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农业部令2014年第1号)中规定内容。首先要明确生产过程涉及的各岗位人员职责,解决干什么;第二、要明确各岗位应遵守的操作规程,并熟练掌握运用,解决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等;第三、生产过程要实行计划管理,抓好生产记录,克服盲目性,避免出现差错;第四、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树立改进意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促进饲料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2文件管理重点关注工艺文件、操作规程文件管理

工艺文件。工艺文件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说明和生产设备清单3个文件。工艺文件应明确企业产品名称、产品剂型和相应的工艺参数,文件应至少设定以下参数:粉碎工艺设定筛片孔径,混合工艺设定混合时间,制粒工艺设定调质温度、蒸汽压力、环模规格、环模长径比、分级筛筛网孔径,膨化工艺设定调质温度、模板孔径。生产工艺流程图。应关注绘制的规范性—使用标准的饲料加工设备图形符号(GB/T24352)或设备小样图绘制。应关注流程的准确性—生产工艺符合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要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工艺流程图应体现二级混合,即有2台混合机(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第十七条第3款:有2台以上混合机);流程图中应体现除尘风网系统,且满足农业部公告第1849号要求;注意共线生产的问题,符合1849号公告要求;有立筒仓的生产企业,立筒仓应当配备通风系统和温度监测装置。应关注流程的一致性—工艺流程必须与实际生产相一致,科学合理。应关注编号的完整性—按照生产工序,在每个设备图形符号或小样图旁边标注设备应编号,编号应与设备清单中的序号相一致。工艺说明。按照实际生产顺序,依据工艺流程图,逐一对每个工序的加工过程进行文字描述。应当反映以下内容:a.成套加工机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规模、产品类别、配料精度、产品混合均匀度、粉尘浓度、噪声和总装机容量等指标。b.按照工艺流程及生产步骤,说明每一生产工段的步骤、目的、原理、实施方式、实施效果等内容(1867号公告要求)。生产设备清单。填写生产设备清单应关注以下“三性”:a.清单的完整性—按工艺流程图中的工艺设备编号,逐一顺序编写,每一台设备都应有唯一的编号。b.清单的对应性—设备名称应与工艺流程上的编号一一对应。c.清单的真实性—型号、技术参数等应与设备铭牌或该产品说明书一致。操作规程文件。岗位操作规程,也叫《作业指导书》,具体内容就是指导该岗位的人员正确操作步骤、操作方法、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即明确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达到何标准?未达到怎么办?注意事项是什么?以《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岗位操作规程,是开展饲料生产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按照工艺流程规定,饲料生产企业应制定以下10个主要岗位操作规程:小料配制岗位操作规程,小料预混合岗位操作规程,小料投料与复核岗位操作规程,大料投料岗位操作规程,粉碎岗位操作规程,中控岗位操作规程,制粒岗位操作规程,膨化岗位操作规程,包装岗位操作规程,生产线清洗操作规程。

3重点设备管理

饲料生产企业应建立合适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制定关键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并完好保存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记录等档案,并实行“一机一档”管理。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是定期的,要事先做计划。而维修记录大都是突发性的。两者性质不同,一张是健康卡,另一张是病历卡,不能合二为一。记录内容要全面、准确档案内容。设备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规格型号、制造基本信息厂家、联系方式、安装日期、投入使用日期等基本信息,操作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维护保养记录等。设备清洁。本项管理主要指饲料生产完成后,对生产设备中残存料、产生的粉尘等残留物的清理。设备润滑。设备进行润滑或清洗应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中规范使用润滑油和清洗剂。防止润滑油或清洗剂会渗出侵入到饲料产品中去,造成饲料产品的化学污染。

4生产现场管理

现场环境。保持生产现场整洁干净,地面平整,无污垢积存。小料及其原料盛放器具。盛放器具或者包装物要做到“专桶专用、专袋专用、一品一勺”,不得交互使用。盛放器具和包装物上有明确标识。采用包装袋盛放的,应规定或限定最多使用次数。盛放器具或包装物应做到“批用批清”。不得使用易碎、易断裂、易生锈的器具。(不碎、不断、不锈,易清理)现场物料存放。生产现场的原料、中间产品、返工料、清洗料、不合格品等应划区分类、整齐存放、清晰标识(名称、数量、日期)。生产现场管理的实施,要做到:有料必分类,有类必分区;区内料成垛,垛上必有卡;卡上信息全,信息合规范。除尘。粉尘的危害主要有两点: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厂内职工的健康伤害,当粉尘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能引起粉尘爆炸。根据设备情况、需除尘部位情况选择合适的除尘方式。

5生产安全管理

生产管理3

[关键词]生产管理;新形势;管理模式

1引言

当今时代市场动向瞬息万变,时代大潮流激流勇进,顺应时机是企业最应该把握的,产品能够及时投放于市场,能够被顾客快速地认可,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多数制造企业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于是生产管理作为应对时代变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生产管理,就是能够以最恰当的时机应对市场变幻的能力。生产管理是联系市场和企业的纽带,企业的管理经营者需要站在生产的第一线,投身于市场的最前沿。无论是在生产计划下达方面,还是原材料采购方面,如果能摸索出顺应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话,生产管理就能够表现出战略性预见的能力,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争夺战中成为当今时代的优胜者。

2生产管理的模式

企业的性质不同,生产管理的模式也不相同。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管理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混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约束条件出现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生产滞后、计划变更太快太多导致无暇顾及、无法快速响应较短的交付周期的缺点。这种生产管理大多以订货式生产管理模式为主,即根据顾客的订单来组织生产的经营模式。流程大概为:企业接受顾客的订货后,组织设计开发部门根据顾客输入的技术指标进行研发设计,生产部门制订排产计划,物资采购部门进行原材料采购,工艺部门设计生产工艺路线及方案,最后制造部门进入生产阶段。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如订单临时加入、顾客临时取消、原材料采购不到位、设备故障等,都会给生产管理过程带来阻力。新形势下,高质量、低成本、短交付周期的要求显得日益重要,要求企业能够针对市场动向,尽快扭转生产能力。比如:需要在原材料未到手时,具备以减少库存来达到及时供应产品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拉开企业间差距的有效途径,见表1。正因为如此,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与订货生产管理模式不同。预测式生产即虽顾客的需求不确定,企业可根据市场前景情况以及顾客预期可接受度进行生产。预测式生产管理模式能够与现代化市场有效结合及协调,能够快速把握生产情况和趋势,赢得顾客信赖,为每一次生产打下坚硬的基础。

3生产管理的职能

生产管理的最基本职能即“最需要的时刻、最优质的产品、最低廉的价格”,这三方面的内容通常被称为生产三要素QCD(Q指的是质量Quality,C是指成本Cost,D是指交货期Delivery)。当今社会,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系列标准坚持和倡导的质量文化。同时交货期D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时间和速度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速度,就算产品质量再好,价格再实惠,因为脱离了时间和速度而销售不出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适应时代的变化过程中,应把握住生产管理的三种职能:一是管理职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行看似订货生产的预测生产;二是经营职能,关注市场动向和生产能力,促使向实际运行过渡期的迈步,洞察推测产品自身的发展空间、价格动向、技术动向;综合分析对手公司的优缺点;对经营提出可行的方案;三是整合职能,由点到线,销售、开发、生产相结合,提高整合企业的整体实力。

4生产管理业务革新的推动作用

建立全面功能性团队。(CFT)在环境复杂的今天,顾客的需求也不是单一的。为了满足顾客要求,依据不同的功能而分工的单一组织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单一功能和单一部门无法满足的全面功能性问题,必须要超越范围,将必要的人才组织集中,在有限时间组成CFT。基于企业的特点,人员的结构现状,科学合理制订培训计划、不断丰富以及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从而建立全面功能性人才梯队队伍。全面功能性团队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逻辑单元,要求团队内的成员技能全面,可以覆盖住设计、开发、生产、检验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各成员既具有相应的广度的技术知识储备,也需具备相应深度的技术知识储备,从而达到互补的作用。重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生产管理重视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组合。正确预见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同时考虑能积极克服消极影响,做出审慎的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性质不同,对环境中相关影响其能力的因素的敏感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不论是什么行业,都不可能无视世界的动向;二是致力于技术发展进步;企业的技术,不仅决定了市场的扩展速度,也能提高顾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三是优化企业结构,强调生产效率;各工序相互关联、功能连贯,可满足生产管理;四是全员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倡导所有员工参与,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协作工序。重视协作工序,协作工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登场的,它作为开发与生产并联式作业式的构造而受到瞩目。设计完成后再开始生产的串联式工作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协作工序并联式作业,设计、技术、制造同时进行,缩短产品开发的准备时间,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尤其要注重新产品研发的初始阶段,重视生产部门与开发部门的互相协作,设计、库存、生产、技术、检验、安全、物流等全面协调部署,在保持QCD平衡基础上,所有问题可视化、表面化,并能够快速响应、处理。通过协作保证产品雏形到成型的顺利实现,大大缩短产品从开发到生产的周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

5结论

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生产管理推行成功与否,与每个人、每个部门息息相关,企业应对严峻的市场变动,须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无论是销售、生产、或是设计研发,各个部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迅速顺应市场多样化和不确定的需求,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生产管理初探[J].航天工业管理,2009(5):31-34.

[2]张伟晨,王连学,王杰伟.基于精益生产思想的标准化管理[J].新技术新工艺,2014(5):71-73.

[3]李茂津.向丰田学什么[J].企业管理,2007(4).

[4]企业改善生产管理要点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5):37.

生产管理流程4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 电网施工; 实物资产管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 统筹考虑各项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企业资产的健康水平、设备的可利用率以及设备的寿命周期水平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等因素是现代电力企业经营成本与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运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平台、管理方法和内控制度可以防范资产流失,减少运行成本的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电网施工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全面提升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一、电网施工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

电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野外工程施工为主,并且资产数量多、类别多、使用部门多、资产分散。在旧的管理体制下,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价值管理,资产实物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致使资产与设备分类标准并不一致、信息管理系统互不兼容,业务信息传递难以顺畅。一方面,财务部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另一方面,实物管理则由物资公司(生产用资产)、综合服务公司(非生产用资产)、分公司(具体资产使用部门)等多种形式分管负责,由于管理需求和目的不同,存在各分管部门制定的设备范围、分类标准与资产管理存在不一致、管理明细各不相同等现象。在信息化初期,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导致软件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这些信息系统彼此之间数据不兼容,从资产采购到设备投运以及后续运行维护,各分管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流转,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资产卡片与设备信息不一致,统计分析报表失真,对管理决策起不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也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体系,资产管理存在隐患,不能满足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同时,由于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管理侧重于价值管理的现象,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缺乏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理念,实物资产管理不到位,尤其对资产的维修、消耗、调拨、报废、处置等后期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忽视其他低价值资产的管理;重视生产用资产管理,忽视非生产用资产管理;重视在账在用资产,忽视账销案存资产,以及各类低价值电子类办公资产无序购置等现象。缺乏统一、科学、实用的管理手段,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外延式粗放型的管理手段,致使各类别资产在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控制风险。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亟需一套科学规范的全方位、全范畴的实物资产管理系统。

二、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资产不能再以单纯的价值标准进行划分,往往一些低价值的电子信息产品不易管理,强化资产管理手段,扩大资产管理的覆盖范围,是企业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

2.通过树立全新的资产全方位、全范畴、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建设涵盖企业自用全部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共享体系,改变过去各部门分散、独立管理的局面,实现“一站式”管理。由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转变为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使资产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始终保持密切协作、及时沟通,从综合考虑全局性、实用性出发,树立资产管理工作要为全局服务的新理念。

3.加快推进实物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企业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推进先进可行的资产管理平台,建立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资产全方位管理模式,对各项资产的计划申请、合同签订、采购分配、入库、领用、维修、内部租赁、租赁结算、调拨、转让、盘点、报废、处置等各项资产活动进行规范流程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才能达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有效集成,使所反馈的信息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变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资产管理的在线控制。通过建立基于信息联网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公司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控与准确反映,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干预,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同时以快捷方式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产全过程控制,改变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现象,有效解决部门独立管理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寻求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统一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三、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适用性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涵盖资产全过程管理,包括了计划申请、采购分配、合同签订、入库、领用、维修、调拨、报废、处置、转让、盘点、租赁计划、租赁、退租、租赁结算以及资产的配件更换、消材领用、残值回收等的管理流程,实现了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全公司、本部门以及使用人所属范围的各项资产多方位的信息查询和统计,为资产的优化配置及有效使用提供翔实的依据;同时提供了资产使用各阶段的费用管理,可以对某一资产全寿命过程的使用费用进行分类统计;此外,系统提供了透明的辅跟踪资产管理流程,方便了人员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透明化、一站式的管理手段消除了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了各项资产全过程控制、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了对“实物”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改变了原有资产管理只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忽视其他低价值资产管理,重视生产用资产管理,忽视非生产用资产、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现状及各类低价值电子类办公资产无序购置、管理不善等不良习惯。

系统的管理流程设计严格按照各管理部门及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实现,避免了人为干扰因素,有效地防范了各类风险,各个环节全部以计划申请的初始数据进行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同时避免了重复劳动,保障了制度的执行,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人性化的技术手段,又注重系统的现实性与经济性,在每个环节操作的同时还提供管理流程,使用方法易于理解、操作简单,掌握起来快捷、方便,使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系统专门设计了权限控制的模块,由公司信息中心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需要,通过相关审批环节而进行设置调整,满足了各级管理人员的数据要求,同时也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可靠。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企业现有网络平台,结合标准化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了管理范围,涵盖了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公司自用资产。通过梳理、完善和优化各环节相应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收集、分析和运用资产全寿命管理相关基础数据和信息,使资产的增减变动、使用维护每时每刻均处于受控状态,保障了账物相符,实现了实时监控,同时为资产的购置及合理配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实现了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产能的目标。

四、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特点

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以资产全过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系统为手段,从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入手,基于会计与税法等法规制度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建立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资产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对各项资产活动进行流程控制,实现了资产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控与准确反映,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依据。特点如下:1.通过实现“一站式”的管理系统,达到价值管理、实物管理、运行使用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改变原有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规范统一管理。2.通过按照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设计制作统一的管理流程,对资产管理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有效防范风险;所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结合短信平台的通知功能,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并进一步实现无纸化办公。3.通过权限设置,实现不同管理层次对数据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申报、审批、查询、汇总等多种权限,实现资产管理到物、责任到人,全过程管控。4.系统有较完善的安全措施,除使用人员权限设置外,还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各种途径的非法访问,做到安全保密。5.同时要提供数据导出接口,便于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衔接。能随时与企业各项系统进行整合,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资产流程中随时提供流程图,使系统简单易用,使操作、学习同时进行。

总之,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结合电网施工资产管理特点,形成了与资产全寿命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完善的资产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公司资产的精益化控制。

五、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一)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1.台账设置:针对公司层级较多,系统支持各分支机构自定义本机构的台账分配规则,允许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办公用品等创建不同的台账。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情况、人员情况和资产分布情况自定义规则。系统按照规则自动划分资产数据到相应的台账接受管理。

2.实物管理:为了满足对资产实物的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实物采用条码标签管理,并对流程进行透明化的全过程管理。对实物资产所处的生命周期、品质状态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3.规范流程:为了加强日常实物资产的管理,使日常管理流程规范化和信息化,系统规范了以下各项业务流程,包括:计划申请、采购分配、合同签订、入库、领用、维修、调拨、租赁计划、租赁、退租、租赁结算、报废、处置、转让、盘点以及资产的配件更换、消材领用、残值回收等管理流程,实现资产使用过程中全生命周期管理。

4.全面的审批流程控制:审批流程是把原有的与实物资产相关的审批流程信息化。通过该流程可以提高各级人员的信息沟通效率,更及时地响应各种审批工作。流程管理结合公司人员管理,以岗位进行定义,人员变动不影响审批系统的进行。

5.仓储管理:具有对实物资产进出库管理的功能,该作业过程应该基于条码扫描技术与设备。

除此之外,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方面功能:开放的操作窗口,满足全员管理需求;严格的工作检查制度;专业的业务报表功能;详细的历史数据记录;集成条码相关的自动化设备,增强实物管理的自动化技术手段。

(二)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

实物资产管理具有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等特点,通过成功实施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上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这些特点使公司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控和掌握下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各类实物资产的综合情况,以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

通过对需求进行梳理,使系统分别对资产的静态价值管理、审批管理、仓储管理、盘点清查、报废处置进行了综合型的“一站式”管理。系统同时侧重管理资产的“实物”状态以及实物资产的操作,通过以条码应用为突破口,规范实物资产编码和提高实物资产作业过程中的识别速度和准确度,保证了系统信息的一致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

1.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资产实物盘点,以往需要中介机构的帮助才能完成,估计聘请中介机构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且效果不是很理想,无法与实物资产系统的管理效果相比。

2.通过初步分析,使用该资产管理系统之后,资产的使用效率应该能够提高25%左右。

间接效益:由于电网施工企业流动性强,实物资产管理的难度很大,这也就决定了资产管理模式对其他管理的辐射作用,其带来的管理效益可想而知。

六、实物资产全寿命管理系统的实施意义

(一)规范岗位工作,推进依法理财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公司资产管理与内部租赁核算制度,梳理了岗位工作内容,反思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实现了规范管理,有效促进资产管理职能的发挥,确保资产安全。

(二)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流程控制,进一步固化资产管理流程,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杜绝人为干扰因素,突出技术和专业管理,提高资产内部运转效率。

(三)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通过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优化了管理流程,使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加强了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使用,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流程控制、权限控制,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纠错防弊。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进一步加强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物资产管理系统涵盖了公司全部自用资产,建立了报批方便、流程快捷、账目清晰、责任明确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使资产信息、业务流程信息实时共享,实现资产全过程控制、全寿命周期管理。

综上所述,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质量,加深了员工对资产的认识,提升了资产管理水平,达到信息共享,实现了资产全过程控制;对于电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和企业效益的全面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小军。也谈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

[2] 何海燕。浅析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广西电业,2008(10).

生产部管理制度5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管理 衔接

一、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2014年初正式施行,同十几年前的旧版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更高,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财政部重点改动的环节,表明了政府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期望。

1、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准确性是会计工作最基础的目标。虽然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使得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态。该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准确性的缺失是由旧制度规定所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无法避免。新制度针对管理办法的落后,对相应规定做出了调整。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相比,有效抑制了固定资产虚增,按照经济业务实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并且准确反映出后期维修、改造资产价值增加等情况。权责发生制关注固定资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折旧、改造等情形的节点,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在高校的运用尚属首次,因此对会计人员在思想、专业技能水平、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范围缩小,管理从严

以前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较广、明细较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出多而杂的特点。新制度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重新做了定义。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到提高,并且把一些数额较大,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列为了存货,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如今固定资产少而精的管理方式要求会计人员集中精力管理好固定资产。虽然固定资产的范围有所减小,但是对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要求都提升了一大截,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3、合理确定折旧方法和年限

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每年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体现固定资产价值。过去16年里,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过折旧,这份工作对于 高校员工来说非常陌生,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会计人员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会计人员需要针对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要求其不断加深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学习。

4、提高各部门协调性

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高校内的很多部门,包括固定资产申报购置时的使用部门、采购时的物资部门、入库时的仓库部门。财务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离不开上述部门的配合,因此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资产价值需要采购部门提供资料,折旧需要依据使用部门定时汇报的资产状态进行计提。由此可见,为了管理好固定资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

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衔接期的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新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更快适应新制度的有关要求,首先应当对资产管理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匹配

高校在过去采购财务软件时,并未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同资产部门使用的管理软件缺少对接接口,两个系统较为分裂,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信息,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衔接的不通畅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财务处无法通过系统及时查询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耗损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在折旧时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了解到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情况,导致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同一资产价值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给管理造成了困难。

2、账目、账实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做到账目、账实相符。由于旧会计制度中并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通常局限于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严重缺失。正是因为制度的规定以及会计人员的不重视,个别高校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仅仅通过凭证、账簿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时,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无法查阅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前状态,极易导致账实不符。除此之外,资产部门、验收部门与财务部门入账时间存在不同步性,导致有账无实、有实无账。

3、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落后

高等学校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已被取代。然而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机财务软件,未建立集中的数据库管理,使得上级部门审查高校固定资产状况时必须前往高校,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第二,学校财务软件的内部封闭性导致固定资产申报购置部门的申报计划难以被高校其它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容易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浪费。第三,由于没有专人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更新较慢,偏离了信息化的初衷。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过渡时期的衔接对策

新版会计制度加大了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跨度也由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延伸到了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折旧、减值、处置)期间。目前高校正处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期间,为了更好地达到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做好衔接阶段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会计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管理做出严格要求。高校领导在旧制度的影响下,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认识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首先应当提高领导、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认识,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深刻了解在目前高校运营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筹划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对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单位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使用部门最为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状态,结合经验与判断,分析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等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了解,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组织相关管理工作的教育和培训。高校应当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在三级管理网络上各尽职责,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力。

2、加强清查,理清账目

高校固定资产过去存在着账物不实的情况,为了在新制度下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应当对过去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确保新制度执行初期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需要在衔接过渡时期开展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对高校当前固定资产的存量以及价值准确统计。清查过程中,做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计工作,准确区分并记录土地、文物、图书等不进行折旧的资产,确保将来计提折旧数额的准确性,也便于不同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3、建立开放性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

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高校要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方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调取和查阅。高校内涉及资产管理的人员都应当有权限了解固定资产申报购置、入账价值、后期管理等状况,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信息。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及时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更新。共享平台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申报购置、计提折旧等指示应及时处理,并分发到相应资产管理部门。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加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新旧会计制度过渡期间,高校应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正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制度衔接期间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创造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环境,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徐向丽、章新蓉:高校与医院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12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