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505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一篇】

一、现行政策及实施情况

主要通过建立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投入保障机制,促进人才优先发展。

1.优先保证人才密集领域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落实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等有关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据统计,2009-2013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人才密集领域的财政支出,从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增长%;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从%提高到%,提高了个百分点;占GDP的比例,从的%提高到%,提高了个百分点。

2.保障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重要核心项目,也是财政部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抓手。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部署,财政部按照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的原则,把重大人才工程作为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保障。据统计,2011-2014年,中央财政直接安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资金累计已超过400亿元,包括“高校毕业生基础培养计划”311亿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43亿元、“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16亿元、“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11亿元、“青年英才开发计划”6亿元、“文化名家工程”4亿元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之外,各机构部门还组织开展了各自领域的人才项目、计划,形成了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但是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领域,存在着统筹协调不够、定位交叉重复、资金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部分人才项目定位交叉重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都针对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国家扶贫办“雨露计划”,都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特别在人才密集的教育、科研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项目众多,很难分清每个人才项目的异同和特点。

2.项目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重叠加冠。由于各个人才项目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同一个人才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渠道申报多个人才项目,得到多个项目的经费支持,多头申报、重叠加冠、重复资助现象突出。如自然科学领域年轻拔尖人才,可能同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支持对象。

3.人才项目的层次不清。各级各类人才项目中,第一层级应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文化名家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然后是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人才项目;与此相适应,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资助标准以及其享受的荣誉、待遇等应有所区别,以体现部级人才项目的统领性、权威性。但目前有些情况相反,如部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对于自然科学领域入选者的资助标准是180万元,而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标准可以达到400万元。

三、有关政策建议

1.对现有人才项目进行统计摸底。建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对现有各类人才项目的目标任务、支持对象、实施时间、保障措施、取得成效等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破部门界限,合理布局人才项目,对部分定位不清、重复交叉的项目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2.建立规范的人才项目支持标准体系。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优化整合后的中央人才项目目录,财政部做好各类人才项目预算方案的综合平衡,规范各类人才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制定分层次、分领域的资助标准体系。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二篇】

关键词 :基础学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文中简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它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两大纲要文件中的重要计划,是关系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目前全国已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南大等19所高校入选该计划,率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行试点[1],每年资助1000名学生,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计划实施两年来,社会反响强烈,各界人士都在为营造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出谋划策。刘粤湘等人[2],曾对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2009-2010年度的推进与实施基本情况作了一个较为详尽的归纳性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近两年的实施情况,对各高校目前的实施现状和遇到的挑战做一个试探性的分析,做些扶持政策上的探讨。

1、各高校“计划”实施现状

“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上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未来基础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目前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招生、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高度重视,完善组织管理

各高校高度重视,进行全方位的部署和精心指导,专门设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部分高校成立学院或学堂进行统一管理: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学堂;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致远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励芸学院;兰州大学成立萃英学院;四川大学成立吴玉章学院;山东大学成立泰山学堂;武汉大学成立弘毅学堂等等。

部分高校即使没有成立专门的学院或者学堂,也都按照计划的目标要求,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设立专门试验班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如复旦设立望道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化英才班和实验班人才培养工作;南开大学开设“伯苓班”和“省身班”;浙江大学成立“求是科学班”。

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开展,各高校都成立了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等为负责人的领导小组以及专门的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并定期召开相关单位研讨会,协调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等。

培养举措与特色

各高校积极在学生遴选、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制度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举措,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国际交流等侧重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探索拔尖学生最佳培养模式,形成了显著的拔尖人才培养特色。

学生遴选方式多元化

多数高校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时原则上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质,并侧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外语应用以及数理基础测试水平等,力争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采取“高考录取+校内分流”的申请体制;计算机班则施行“奥赛+校内二次测试”的方式选拔;报考数学、物理、化学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相关教授考核后,也可直接就读;而生物班等重点实验班则将统一在本科高段学生中选拔人才。

各大学在培养过程中均实行多次选拔、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分流和择优递补,并将不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分流回普通班级中学习。

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高水平

各高校均配备最优秀的师资队伍,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国际国内知名教授进行授课。其中两院院士、“”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占相当比例。

除了授课师资外,各高校重视组建导师队伍作为学生个性化指导的后盾。导师们在指导学生规划学业、课外阅读与科学研究、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科研训练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大部分高校力争落实“教授治学”的制度与模式,聘请一批国际知名教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和项目管理。如,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学堂首席教授”和“清华学堂项目主任”岗位,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等人担任各班首席教授,负责制订本单位项目培养方案,组织协调项目实施[2];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成立“专家委员会”,由由相关学科知名专家组成。负责教学方案制订,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的规划建设,指导教学安排、建设评估等[3]。

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

各高校培养方案强调突出个性化的培养,基本实行小班培养模式,体现精英教育培养理念,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强调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造就学生优秀的学术素养。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鼓励学生在满足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基础课程,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选课计划;上海交大通过讨论课、专业研讨课、暑期研讨班、大师讲坛和学术会议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山大学鼓励学生个性化、跨学科专业的课程选读,培养学生通过多视角及领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各相关院系积极配合参与“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等,都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部分高校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诸如经费、条件、空间等各方面的支持。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把较大的空间用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和阅览室等,尽力为学生营造沟通交流、自由思考的创新学习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多种课堂外学习形式,如学术讨论班、科普讨论班、经验交流会等,自我激发科研兴趣,锻炼科学思维、演讲及表达能力。相邻的自然科学研究院是致远学院有力的师资来源,研究员全部来自海外一流大学,他们与致远学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科学态度。

此外,各高校还通过邀请世界级学术大师以访问、学术报告和学生座谈的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深化国际化培养模式

为适应拔尖计划学生培养需要,各高校深入挖掘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多数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模式。如,中国科技大学在2011年夏季和秋季学期启动首批面向基础学科英才班的双语或全英文课程,由“”教授领衔开设。南京大学采用将国际教学资源“请进来”的方式,开设国际化课程,目前已经与芝加哥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等多所著名高校开展针对性的国际专项合作。

此外,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优越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或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的群体当中。

2、“计划”实施过程遇到的挑战

选拔优质生源仍有难度

目前,我国很多中学生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基本上不再补充新知识,仅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习题强化。在这样“炒冷饭”、枯燥的教育方式下,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创新意识,对培养拔尖人才非常不利。仅仅通过大学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培养知识探究精神,短时间内难以成效。而现行的教育体制,高校只能从高三的学生中选拔学生。

免试直升研究生比例尚需提高

相对于基础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仅仅本科四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拔尖人才的培养阶段具有连续性,应当尽可能地为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建立起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机制。目前,各高校举全校之力推动“计划”实施之时,由于部分政策没有及时配套,免试直升研究生推荐指标非常有限,国家又未出台专门的指标倾向,造成学生的出路陷入瓶颈。

优质师资过度集中

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学院管理拔尖学生,为拔尖学生聘请了校内外最好的师资。各高校里基础学科的高水平教师通常过度被集中到“计划”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这些教师往往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兼顾普通院系的教学工作,造成普通班教师资源配备缺乏。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与高校里其他相关院系对计划的支持力度。

培养模式还需多元化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结合各高校的宣传资料和部分相关会议上的汇报内容,在组织架构、师资队伍配备、组织保障等宏观层面是较为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的培养模式类似,如设立专门班级、集中优质师资、邀请国外教授担任课程主讲、举办名家讲坛等。但是多元化体现不足,细节落实层面上来看,尚未真正形成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毕竟,各高校都有自身特色,科学人才培养并不雷同商品生成,不是统一模式就能培养出未来科技领袖。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主动应对基础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3、讨论和建议

建议教育部能够出台更多相应配套政策

给予高校更多的学生遴选自

学生选拔没有统一的规则,对于参与“计划”的学生,必须要选拔具有科学潜质、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而不是单单只看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应该鼓励高校多元化进行学生遴选。

据调查,目前高三一年多进行习题强化,使得学生对知识探究并无太多兴趣,造成学生只为考名牌大学的较强功利性。如何及早发现并制定较为更为优化的选拔方案尚需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考虑多与知名中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深入中学名校,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着手尽早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制定系列课程、丛书及科研见习计划等。同时,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将人才选拔前移到高中,全面追踪和选拔优秀学生,使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不被高考指挥棒截断,允许高校在高中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学生。

建立激励机制,相应增加学生面试直升研究生指标

各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是指望成为未来的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能够逐步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队伍。所以,建议试点专业的免试直升研究生指标能够有相应配套政策,在给高校下放指标时,突出保障试点专业的学生,确保大部分试点专业的本科生可以免试攻读研究生,确保试点专业学生能够优先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留学候选人。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注重教学

在目前的教师职称晋升体制下,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提交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再由同行专家对成果给予学术评价,以教学为主的教师难以得到晋升。所以,往往带来部分负面效应,如部分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搞科研、写论文,对教学则敷衍了事;责任心较强的年轻教师迫于晋升压力,难以科研教学两头兼顾,造成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下降,教学任务往往成为青年教师的负担。

国家除了在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充足的前提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合理的管理制度或者教师职称晋升指南,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或参与教学建设。如果确实需要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可以是教学研究成果,如公开发表的教研论文、公开出版的教材、开发的教学课件,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成果,如课程建设、教学获奖、教研获奖、荣誉奖励等等。迫使高校能够发展一批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研究为主的优质教学师资队伍。

不能急于进行高校“计划”实施绩效评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年后,优秀的学生才可能在社会上成为领军人物。所以短时间内就以成果论英雄,并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建议国家层面应该鼓励高校注重营造培养拔尖学生的氛围,将人才培养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能期望在大学阶段培养出国际级学术大师,不能以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学科竞赛数获奖量等作为高校“计划”实施好坏的参考指标。更要有以多少院士、长江学者、科研突出的人参与该计划,担任主讲教师,作为一个评判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没有量化的标准,我们需要考虑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的要求,立足大学自身发展,回归大学本质,让大学自身对自己进行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构建大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校内部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议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课程设置体现高校自身学科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各高校进行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调研,深入对比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深入思考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学科特色,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自身条件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融入

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从而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即使是基础课教学也要注重将个性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视野,切合学生特点,挖掘学生科研潜质,引导学生加入科学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反哺教学,注重研究型教学

重点突出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研究型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判断能力。如,在目前学科发展较快的生物学领域中,尽管国外教材厚,国内教材薄,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推行国外的教材。因为国外生物教材注重讲述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摸索。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在我国现行的教学过程中非常缺乏,可以学习国外大学课程,应该注重概念分析,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广泛而又复杂的内容。

建议各高校依托科研资源培养师资队伍,促使青年教师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提升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以教材形式出版,开展面向师生的“学术沙龙”,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成果及科学前沿信息,以教学案例的方式内化于课堂教学中;将科研的经历和创新的思维传授给学生,从而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的社会下,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启迪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

稳定师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需要制定出一套政策激励机制来吸引顶尖学者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的队伍中,形成一支稳定的由海外一流大学著名教授、院士、“”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落实导师制,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氛围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尽早获得“名师指路”的机会,产生专业归属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和相关学科所在院所积极推行学业导师制度,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形成从学校到院系到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培养体系。

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低年级学生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推崇学业导师制度,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环境、良好学风和良好的学术交流的氛围,让学生真正热爱基础科学,热爱学术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常规化、稳定化

在弄清楚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的前提下,选择性地与国外知名高校共建教育联合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国外访学基金,支持学生海外短期或者长期交流交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实行课程学分互认,与国外知名高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选修特色课程;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国际交流学习的经历。

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派遣方式。如,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到国外知名学校进行交流,平时则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允许高年级学生的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修读课程,甚至参与国外科研实验室的课题,拓宽专业视野。

为孵化新兴学科打下基础

当今科学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知识的交叉渗透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交叉科学时代已然来临,如数学和金融、数学和生物、物理和生物、计算机和金融等等多学科的融合。“计划”的实施,激励了众多知名学者走在教育前沿,致力于造就引领未来的科技领袖,为未来社会提供急需人才。由此,可以多方面促进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融合、彼此渗透而生成一类新学科,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孵化一门成熟的新兴学科。所以,需要适当打破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传统单一学科的教育理念,改革指向单一学科的学术资源的分配、教师编制及学术评价等;实现“教授治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形成“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的格局。

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计划”

当今科学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知识的交叉渗透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交叉科学时代已然来临,如数学和金融、数学和生物、物理和生物、计算机和金融等等多学科的融合。“计划”的实施,激励了众多知名学者走在教育前沿,致力于造就引领未来的科技领袖,为未来社会提供急需人才,服务于社会。希望社会各界里力量能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氛围帮助国家和高校共同推进“计划”实施。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

[2] 刘粤湘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拔尖学生培养,中国地质教育,2011年第2期,P14-21.

[3] 山东大学台上学堂,泰山学堂的管理机制:省略/?id=39.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Status and Exploration of Challenges

for the Test Plan to Cultivate Top Students in Basic Discipline

HONG Wei LI B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0, China)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三篇】

第二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建立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激励全市各类人才为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范围为本市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单位、非公有制企业中直接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工作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选拔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确保质量。

第四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的条件: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成果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全市同行业中有较高的威望,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近3年来有下列情况之一:

(一)获得过省(部)三等或市(厅)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和哲学社会科学奖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

(二)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或三项(含三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其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引进、消化、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其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四)被列为市级以上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完成人或负责人,研究成果处于省、市领先地位;

(五)在经济管理(包括财政金融管理)等工作中有重大改革和创造,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本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

(六)在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所领导的企业经济效益、纳税额和职工工资年增长率名列前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

(七)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所创建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且在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承担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并有两项以上相应的成果的人员;

(八)在全市卫生医疗行业,主持市以上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技术精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3篇以上专业论文的人员;

(九)在文艺、体育、新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专业技术造诣较深,作出较大贡献,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专业奖项的人员;

已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和“555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不再作为市拔尖人才推荐人选。

第五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人选可优先从作出显著成绩的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县区级拔尖人才中产生。在本市工作3年以上的外地(外籍)人才符合条件的,也可推荐。

第六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负责会同市人事局、科技局具体组织实施。选拔程序为:

(一)公布条件。下发通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推荐条件、办法和程序。

(三)资格审核。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科技局,对上报的推荐对象进行资格审核和初选。

(四)社会公示。初选对象名单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公示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五)组织审批。经公示后的人选名单,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审议批准。

(六)命名。市拔尖人才由市委命名,并颁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证书》。

第七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有下列待遇:

(一)参政议政。各级党代会代表中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党员中遴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经济(包括企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文化艺术等界别委员,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中遴选;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对拔尖人才应量才重用,对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要大胆提拔;积极组织拔尖人才建言献策,发挥其在规划管理、项目论证等宏观、微观决策中的咨询作用。

(二)参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注重发挥人才群体优势,提高组织程度,有计划地组织拔尖人才直接参与重要科研课题、技术攻关的具体指导,发现并培养一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应优先安排,科研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对其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应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

(四)保证拔尖人才办公、科研开发等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单位为他们提供必备的办公设施及图书、报刊资料。

(五)拔尖人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指标限制,优先予以聘任;亦可优先参加评聘市内有效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拔尖人才参加各类人才评奖评选活动。

(六)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经年度考核称职以上,每月发放100元津贴,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解决。

(七)对拔尖人才实行医疗保健制度。在管理期内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具体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八)本市引进的外地拔尖人才,报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享受本地拔尖人才同等待遇。

第八条每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为3年,具体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其主要管理措施为:

(一)协调服务。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对市拔尖人才进行综合管理服务,包括提出拟订和修改有关政策的建议,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待遇,组织推荐、选拔、考核、报批等工作。各县区委组织部及市直有关部门协助做好有关管理服务工作,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二)培训教育。市拔尖人才的政治理论教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3年内至少轮训1次,时间不少于20天。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所在单位每年为他们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脱产业务学习或参观考察,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

(四)走访联系。市委组织部、所在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要与市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通过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年开展一次拔尖人才慰问活动。

(六)跟踪考核。市委组织部对市拔尖人才进行日常跟踪考察,了解掌握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工作业绩等情况;所在单位结合专业技术年度考核,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工作目标考核。管理期满时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经考核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不再列入拔尖人才管理。

(八)动态管理。在管理期内,犯有错误造成不良影响,或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年度考核不合格;创新能力不强或在同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技术示范作用不充分,工作成效不明显,不宜继续作为拔尖人才管理的,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请市委取消其拔尖人才称号。管理期内调离本市的不再享受有关待遇。管理期满,重新进行调整补充,原列拔尖人才根据考核结果,符合选拔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拔为拔尖人才;不符合条件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的,不再列入拔尖人才管理。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四篇】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聚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速人才智力高地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工作目标:到20010年,全市知识分子总量达到2万名以上,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00名;受到专门技能培训的企业、农业劳动者分别占到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50%、30%以上;全市以专家、科技副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使“技术参与分配”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专家咨询服务团

以国有、集体企业转轨改制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管理,完善机构,注重实效,重点突破,增强专家咨询服务团自身活力,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

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定期做好专家服务团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积极吸收新当选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加入服务组织。

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专家服务团成员每年要为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联系一个贫困村或一家亏损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或咨询服务;推广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服务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决策、企业改制和重点工程项目论证,不断强化专家咨询服务团参与领导决策的服务内容,办好《专家建议》内刊。

按照XX市委组织部要求,根据我市实际,以“科技帮扶百村转化”和“百家企业咨询服务”两项主体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专家团成员下乡下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个人,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有偿服务,或以智力、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开发服务实体,促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使“按知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参加服务组织、参与服务活动。

2、拔尖人才

推进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修订完善《市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好中选优,选拔对象向生产一线青年优秀人才倾斜。实行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公示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探索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实施量化目标考核,逐步使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挂钩、与个人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市管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好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局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范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严格上级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申报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注重拔尖人才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把市管拔尖人才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拔尖人才培训班,并通过起点较高的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鼓励拔尖人才在职自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对贡献突出或掌握紧缺技术的拔尖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创业绩、出成果,五年内力争2--4名优秀人才进入XX市管拔尖人才行列。

3、乡土人才

按照省委下达的乡土人才开发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XX市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乡土人才选拔的标准、程序,科学制定乡土人才选拔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到2005年,入库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各乡镇要深化乡土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培养计划,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乡土人才在场地、经费、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其技术特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好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名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要联系2--3名乡土人才,保证每名乡土人才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4、科技副职

科技副职作为所在乡镇、村科技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科学配置,严格管理,保证充分发挥作用。要重视科技副职的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对其中特别优秀的要提拔重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副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专职专用、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发挥好科技副乡镇长上引下辐的纽带作用,加强市、乡镇(区)、村三级的科技副职网络建设,推进“长、家”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新项目、新工艺特别是高、精、尖项目的引进。

进一步健全以乡镇科技人才工作站为基础的科技机构建设,保证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和设备的落实,确保科技副职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要科学安置,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做到智力资源与乡镇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挂职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5、引进、外聘人才

进一步加强人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机制,以京津石和外地工作的XX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XX市人才信息网”,坚持“聘、引”结合的原则,实施“借智兴藁”、“引智兴藁”工程和“技术联姻”计划,由市人才办牵头,各部门配合,使我市生产企业在京津石找到技术依托单位,促进企业发展。

对外聘、引进的科技人才,各部门要在其子女配偶就学就业、住房安置、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接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重点照顾。

6、青年人才

进一步加强全市3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青年人才库的建设,依照“边充实、边选拔、边培养、边使用”的原则,每年从青年人才库中选拔30--50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五年内把全市优秀青年人才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年推荐2--4名杰出人才进入XX市管青年拔尖人才行列,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要把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努力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分工

完善和规范知识分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切实担负起对全市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职责。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起草有关政策、文件和措施,对全市知识分子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统一管理、指导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事宜。

知识分子工作实行部门分工制,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科技局、科协、劳动人事局、人才中心、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市委组织部要深入调查研究,给市委当好参谋,把知识分子工作同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局面,推动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优秀知识分子、杰出科技人才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

团市委负责做好XX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考察工作,并协同组织部做好青年优秀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科协、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市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奖励计划,并抓好科技副乡镇长、农村科技副主任、科技副厂长的岗位培训。

劳动人事局负责做好全市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转干、晋升工资奖励等工作,对外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才中心负责为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并做好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入库管理工作。

经贸局、乡镇企业局负责做好国有、集体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干部、科技人才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做好本部门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

教育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的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文体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义演、义诊等活动,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财政局负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专项经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及体检费用的落实工作,并协助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工作中牵涉到的有关问题。

3、优化环境

各乡镇、市直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及我市制定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好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相关待遇,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每年定期召开知识分子表彰会,对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设立“XX市科技奖励基金”,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重奖;在《XX报》、电视台开辟专栏,对他们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以激励、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才献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全市社会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单位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及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慰问等形式,与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感情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环境,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

4、强化自身建设

根据省、市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十五”期间,建成“XX市知识分子工作信息网站”,负责各级各类人才信息的交流、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专业技术难题的征集、有关政策文件的等,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知识分子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

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用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集中精力把中央、省、市委制定的各项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政策落到实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79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