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92269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彩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一篇】

主句:如何进一步推进医院科技创新工作转型提速发展?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拔尖人才,尽快改变学科人才‘原高峰少’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年轻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空军总医院院长王建昌掷地有声。

初春的北京,阜成路上行人匆匆。早上不到8点,位于西钓鱼台的空军总医院门诊楼里已是人头攒动,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好多都是慕名而来。

立足长远,基础雄厚,积淀深远,朝气蓬勃,历经六十多年发展,空军总医院的优秀专家团队及中青年优秀骨干队伍、优质的医疗服务,深为患者信赖。

“人才为政事之本”。进入新世纪,空军总医院坚持不断提升中青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群体,为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启动人才工程

2010年,一位患者以“畸胎瘤”入住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术中发现是肠系膜肿物,反复三次术中冰冻病理均提示为炎症,行小肠部分切除后患者恢复正常,但患病的真正病因一直无法弄清楚。科室副主任医师顾国利的心中总是惦记此事,在主任王石林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发现病人情况符合“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特征,这种病非常罕见,当时国外报道400余例,国内则不足50例。顾国利立即请病理科帮忙重新调阅病理切片,最终使病人得到确诊。随后,他将相关资料整理翻译后投向英国杂志并获发表。

在空军总医院工作的13年里,顾国利共发表医学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2篇、Medline收录3篇、国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8篇,参与撰写专著一部,被吸纳为医院新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青年委员,成为院里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

从年轻医生到拔尖人才,顾国利就是空军总医院打造中青年专家人才梯队的一个样本。在今年医院召开的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上,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郭睿、空勤科副主任医师崔丽以及干部病房6区副主任医师罗惠兰等中青年骨干医生专题汇报了全军“十二五”重大和重点课题进展情况,36名青年委员面对面与院领导就进行了学术热议。

如何进一步推进医院科技创新工作转型提速发展?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拔尖人才,尽快改变学科人才‘原高峰少’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年轻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空军总医院院长王建昌掷地有声。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超常举措。党委“一班人”迅速达成共识――加快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专家团队培养储备力度。在继承人才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空军总医院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改善福利待遇,构建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平台,制定了人才升级计划,培养扶持创新团队和优秀拔尖人才跻身国际前沿,努力打造“大师加团队”的人才方阵。

为拔尖人才提供成才环境

让优秀的青年专家挑大梁,继承发展精品学科,是空军总医院又一重要人才培养战略。医院以皮肤科、正骨科、肿瘤放疗科等重点学科为龙头,建立“专家带、岗位练、相互学”的培养模式,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引领作用,在以老带新中形成相沿成链的师承效应、高效为核的共生效应。

2010年3月,张先生在外地经诊断发现,左外耳道腺样囊腺癌手术后发生肺转移。考虑到当时的身体状况,医生认为他不再适合手术,建议他到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这里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γ(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

经过详细的检查与准备后,科室王颖杰副主任为他进行了左颌面部的“靶中靶剂量递增”调强放疗。2011年5月,继第一次伽玛刀治疗后14个月,张先生再次复查时发现双肺又出现多个转移灶,王颖杰建议再次进行伽玛刀治疗,仰、俯两个,共10个病灶。治疗结束后,张先生一般状况非常好,咳嗽、咯痰等症状消失了,饮食和睡眠也恢复正常。

王颖杰应用的,正是科室夏廷毅主任开创的非手术根治早期实质器官肿瘤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肿瘤新模式,即以采用高分次剂量、短疗程治疗模式为创新点,实现肿瘤诊断、分期、靶区勾画、治疗计划和聚焦照射的一体化。在夏廷毅倾心的传帮带下,王颖杰已经成长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擅长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放疗和综合治疗,是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芳林新叶催陈叶,清流前波让后波”。

而今,擅长用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骨科专家冯伟、冯宇俩兄弟;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症状的皮肤科专家史飞;口腔科逄键梁博士、心血管内科田建伟博士、肝胆外科冯志强博士等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各学科的骨干,挑起了科室建设的大梁,实力突出、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建设卓见成效,一个高素质的中青年专家团队已经崛起。

为后备人才搭建成长舞台

2012年2月25日,空军总医院西楼五层的学术厅内格外安静,仅有的声响来自于敲击键盘的声音,几十位身着戎装的医生端坐在电脑前,仔细浏览着屏幕上的每一道考题。这是医院公开遴选科室领导后备干部的“岗位胜任力测评”考试现场,大厅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医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各大医院纷纷进入人才的“亟需期”,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空军总医院领导越发体会到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系着医院的未来发展。因此,医院着眼于人才队伍的长远建设,开始建立科室领导“人才后备库”,并组织开展了公开遴选活动,擅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急慢性呼吸衰竭的呼吸科专家樊再雯,擅长小肠疾病临床诊治和双气囊小肠镜诊疗操作的消化内科专家宁守斌等10位医院科委会的青年委员通过公正的考核进入了科室领导后备干部行列。

建立科室领导“人才后备库”,是空军总医院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事关医院发展的一项长效机制。居传震政委介绍道:“对于遴选出的优秀后备干部,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旦出现领导岗位空缺,将优先使用这些人才;对于落选的人员,医院将明确其优缺点,制定长远的培养计划方案,通过岗位轮换、进修培训、执行重大任务等形式加任务、压担子,加快其成长步伐。”

医院设立培育基金,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对潜力大、后劲足、敢创新的拔尖中青年科技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政策上扶持、待遇中倾斜,为他们搭建成长舞台,每年从军人干部、文职人员、非军队编制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还树立了“大人力资源观”,突出“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注重能力、强调贡献”的理念,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加大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选拔力度;每年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医院进修深造,帮助他们规划青年学术生涯,量身定做培养方案。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4-0012-06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最早出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2009年底,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选择清华、北大等19所著名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学科率先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此相应,学术界开始就这一问题陆续发表研究论文。其中,清华大学学者叶赋桂、罗燕在《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发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对我国现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对如何适应教育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阐述了看法,给人以有益启迪。其中不少观点,笔者颇为赞同。但是,叶赋桂等关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的观点却有失偏颇。(以下引此文不再标注)这一观点不仅直接涉及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且直接涉及研究型大学整个人才培养,有必要认真斟酌。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非某一环节的突击培养就可达成

叶赋桂等在阐述“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时指出:“检视有关教育的报章论著,细析一些大学的办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人、很多大学都把人才培养等同于本科生培养,又把本科生培养等同于本科教学,更把本科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这显然是极其片面和狭隘的。实际上,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包括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应当说,当下叶赋桂等描述的“很多大学都把人才培养等同于本科生培养,又把本科生培养等同于本科教学,更把本科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情况确实存在,批评其“片面”、“狭隘”确有道理。但是,认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却是大可商榷的。

拔尖创新人才,具体是指与一般人才相比较而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类人才。拔尖的基本涵义是出众,超出一般。创新,具体是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或者是利用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体制、新的机制等,或者如熊彼特所言是实现新的组合,对旧的一切进行替代或覆盖。人才,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整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涵义,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大体可以理解为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具有远高于同时代其他人才的专业造诣、智慧及远见,其思想与工作对社会及人类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的人。我国现阶段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具体就是要培养适应当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能够引导相应科学群体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特别是能够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科学人才。这类人才的数量越多,结构越合理,国家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就会越强大。

但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受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仅在某一环节突击达成。一方面,它与早期家庭环境影响有重要关系。有人曾对2005-200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析,其中多数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是知识分子或者专业人员的比例高达90%,母亲是教师的比例高达40%左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等名分,其实反映了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我们或者理解为一种文化品位、趣味,或者理解为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或者理解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教育或引导方式,等等,他们在诺奖得主的早期启蒙与教育中都存在重大影响,在培养兴趣、引导好奇心、创造想象力、鼓励自己动手和冒险探索等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就是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思维方式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正是在这一系统的成长过程中,某些人由于特殊的天赋、潜质,逐渐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深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或是观察科学现象的慧眼与敏感,成长为超越众人的佼佼者。诚然,科学发展史上,确有极少数并未接受多少正规学校教育,后来也成长为科学大家,为科学发展和人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者。但是,这毕竟属于特例。

正是由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系统的培养过程,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鉴于自身过分依赖大量海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杰出创新人才的现状,2010年国家科学委员会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了《培养下一代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杰出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美国人力资本》报告,建议从幼儿园开始建立纵向的对天才学生的跟踪评价体系,提高甄别STEM学生的机会,尤其在少数民族和地区;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儿科医生甄别和培养STEM天才学生能力的培训。报告还建议父母、监护人、教育工作者、学生同伴和学生自己必须学会合作,创造一个鼓励卓越以及对每个学生的成功都给予表彰的文化环境,而不管这些学生的种族、性别、社会背景和地理位置如何。

实事求是而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优质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只能以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不仅是对大学前教育的系统拓宽和加深,而且是大学阶段最为全面的教育,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培养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均给受教育者打下比较牢同的基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能有效达成,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空档,人格养成存在严重缺陷,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只能是缘木求鱼。叶赋桂等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应该依靠研究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现实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正视问题,不回避问题值得肯定,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似乎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就不“关键”,本科教育就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依靠”。

这样看问题,也许会使人误认为在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问题上,本人是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同等看待、搞均衡主义。其实,是否应当将二者同等看待或者有差别地看待,只能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与特点来决定,绝不能人为地贴标签。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当然需要改革和创新,但是这种改革和创新只能以契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与特点为前提,而不是决定于人的主观愿望。也许还有人认为,从事实角度看研究生教育阶段更能出人才。其实,“更”本身就具有比较意义。研究生教育是比本科教育更高的阶段,当然更应当出人才。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只有本科教育在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实实在在地下工夫,研究生教育才会有质量更高的拔尖创新人才生源,否则研究生教育即使下再大力气,效果也未必如愿。根深才能叶茂,有了强大坚实的根基,才会有万丈高楼。根或根基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部位,这是再朴实不过的道理。在这样的意义上,如果一定要比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何者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地位更为关键,笔者毫不犹豫地认为当然是本科教育。本人这一观点实际与叶赋桂等的观点正好契合:“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学校和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具有学术潜质、真正想献身学术事业、立志要过理智和精神生活的学生。只要发现了这样的学生,培养其实并不是难事”。既然只要“发现”了,“培养”并不是难事,试问到底是“发现”环节关键,还是“培养”环节关键?其中道理无需多言。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并非只重视研究生教育,它对本科教育同样高度重视

叶赋桂等强调“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一个重要依据是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它的“大学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杰出的学术大师,但美国的本科教育自20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一天不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内外所激烈批判。然而,美国对其研究生教育却是引以为傲的,世界其他国家公认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最好,这个‘高等教育质量’恐怕不是指美国的本科教育,而是指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博士教育。”这个看法至少与国内广为传播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及笔者实际考察、了解的美国本科教育情况不符。

(一)与国内广为传播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情况不符

提起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它们都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但它们却无一不对本科教育极为重视。一是高标准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思维训练基础;二是各自有独具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发现拔尖创新人才,也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始于1642年亨利·邓斯特首设的13门正式课程。19世纪末以后,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经历了5次改革,由最初的必修课程制发展到核心课程制,具体包括专业课16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8门。核心课程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学、外国文化、伦理道德、社会分析、定量推理和科学等7个领域,学生必须通过32门课程才能毕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才能,又发掘学生学科之外的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自觉的学习信念,吸收更多的知识,充分发挥潜能,以培养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

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逐渐形成。核心课程是其本科教育的基石,必修课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重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及自然科学前沿等,目的在于无论本科学生将来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何,都能够有较为宽阔的知识和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哥大注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每个学生在不同学年必须修习不同的必修课程,并且课程跨学科性很强,往往需要多个教师合作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课程学习。

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世纪中期就为学生提供科学与文学混合课程计划,1950年又确定实行核心课程计划。学生在校要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修完9个科目的自然科学课程,8个科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培养模式有两项重要措施:一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本科生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参与到有挑战性的研究计划中,与教师进行智力协作;二是独立活动计划,本科教育期间学生有4周的自由独立活动时间,可以根据兴趣进行课题研究。推行这两项重要计划,就是要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与笔者实际考察、了解的美国本科教育情况不符

为深入了解和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和运作,提升办学水平,笔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年来连续组织“美国高等教育运行及管理体制机制”境外培训。本人参与了2012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举办的暑期培训,为期3周,分别听取了马里兰大学、马里兰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乔治城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和美国大学协会有关专家的讲课和介绍,参访了马里兰大学位于巴尔的摩的科技园、乔治·梅森大学科技园以及东部几所著名大学,其中对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第一,教授对教学必须倾力而为。教学是教授的主要工作,教学第一、科研第二,是美国大学不可更移的办学思想。马里兰大学的教授每学期必须上两门课,每周各1次,1次两个学时。每学期13-15周。每学期开始前,教授都要对开设课程写出详尽说明上传校园网,供学生阅知。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每次授课内容、阅读材料、读书报告要求等。课堂上教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批评性思维。访问的其他大学,教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与马里兰大学基本类似。

第二,学生对学习必须倾力而为。在哈佛大学,以工程学院的数学课为例,每周上课3次,每次1小时,另组织3次讨论,每次2-3小时,学生不仅要完成课后作业,而且还要完成若干个研究性题目,完成情况要在课堂上演讲、展示。马里兰大学及其他大学,本科学生每学期可选修4-5门课。上1次课,必须阅读9个小时以上的材料。课后要撰写大约5页纸的读书报告,1门课平均撰写读书报告4-5份,同时要课堂演讲。教师根据课堂讨论、研究论文、课堂演讲和展示、课堂测试等来评分,任何一个环节成绩薄弱都会影响最终成绩。尽管课程性质不同,具体教学方式、检测方式会有不同特点,但要获得课程学分,学生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轻轻松松拿学分绝不可能。

第三,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马里兰大学,入学分数前5%的学生,一进校就由专门老师引导,分成相应小组做研究,训练其研究、发现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前15%的学生,采用小班开课,每班10多个人,学生可以从全校不同学院的课程中选课,培养宽阔的眼界,在广泛选修课程基础上,发现兴趣,确定专业方向。前20%-30%的学生,一进校就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主修和辅修专业学习。其他大学也都有相应的分层次教学。

第四,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大学的具体形式不尽一致。马里兰大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美国能源部、航天署举办的高水平竞赛,从高质量、高水平实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二是特别注重培养商界领袖,将企业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接受校友捐赠建立企业家宿舍,凡是有意创业的学生都可以住进企业家宿舍,进行创业项目实习;经常有企业CEO在宿舍作报告,引导学生创业;有视频会议,供学生学习、模仿。这个做法十分成功,引起全世界许多大学模仿。

以上两个方面确实无法充分反映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全部情况,但它至少说明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高度重视。大略对比一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问题也许会更加清晰。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看,我国大学1952年开始调整,吸取前苏联快速培养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经验,多数高校被调整为行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实际上受到了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继而又学习、借鉴欧美大学通识教育经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开始在研究型大学传播并付诸实践,但直到今天仍处于探索阶段。从教师投入本科教育的精力来看,现阶段由于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科研评价、轻教学评价比较普遍,不少调查报道都反映出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的教师从事科研所花的精力远高于从事本科教育的精力。从生师比看,我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6:1的研究型大学很少,更不要说达到欧美研究型大学的10:1,直接导致大班授课成为常态。课堂学生多,自然限制了讨论式教学开展,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能力等培养都受到严重限制。从学生选课及作业情况看,学生每学期选课通常达10多门之多,二、三年级则是选课高峰,四年级上学期多数学生基本上只剩下极为有限的学分需要修习。单位时间内课程太多,严重挤压了创新思考和学习时间。至于学术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作业也被严重“缩水”,不少学校的理工科作业多局限于基本知识掌握。文经管类专业甚至很少作业,自然谈不上批判、创新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

总之,无论从哪个层面考察,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质量都远高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它们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至于叶赋桂等在文中所言,“美国的高等教育自20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一天不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内外所激烈批判”,人们也应当有正确认识。这里至少有两种可能需要考虑:一是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实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人们对它有更高的要求,寄有更高的期望,进而导致了对它的不断批评或批判;二是美国的本科教育质量确实很低,人们对其激烈批判是期望它有效改进,进而赶上世界高等教育水平。叶赋桂等所言的“激烈批判”到底属于哪种情况,不言自明。还应看到的是,美国由于拥有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和较高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其研究型大学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优秀本科生前去研究生院就读,优质生源相当充足,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由于多方面条件所限,还不可能有效吸引全世界优秀本科毕业生前来就读。在这样的意义上,即使如叶赋桂等所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并不高,它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研究型大学也不能邯郸学步。

三、我国有海外学位的学术精英大都接受的是中国的本科教育以及在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到处可见中国学生,并不能够充分证明中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就高

叶赋桂等强调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当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另一重要依据是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并不低”,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本科教育置于“无与伦比”的地位是未“抓到痒处”。“中国现在的学术精英大多拥有海外大学的学位,大学校长、新当选的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引进等大多是留学归国人员。不过,这些学术精英的本科文凭却几乎都是中国大学的。今天,在世界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院随处可见中国学生身影,清华、北大更已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最大的生源校。这表明中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并不低,因为中国的优秀本科生可以进入世界上任何一所最好的大学读研究生”。这一观点同样值得商榷。

一方面,在逻辑上,特殊的有限证据无论如何都无法充分证明整体的情况。

应当承认,叶赋桂等描述的当下我国有海外学位的学术精英大都接受的是中国的本科教育以及在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到处可见中国学生的确是事实。同样应看到的是,中国大学本科生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在这个巨大群体里,每年能够去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就读者,绝对量虽然不小,相对量毕竟极少。再进一步就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中有些人的本科并非在中国大学就读,而是高中一毕业就直接去欧美大学就读,本科毕业后又进入这些国家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还不能排除另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甚至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连中学、大学都并非在国内就读,而是直接进入国外的中学和大学,毕业后再进入这些国家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院。把这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考虑,中国大学本科生去往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数量还要再打折扣。即便如清华、北大已经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最大的生源校,也不能表明国内多数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都能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生源校,更不能代表国内所有高校的本科教育都呈现出如此高质量。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仅用极少数中国学生就读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例子,或者高居中国大学“金字塔”顶端的清华、北大已经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最大的生源校,就认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高,本科教育质量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科教育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依靠”,道理无论如何都不充分。这并不是说部分就不能证明整体或大致证明整体,但用于证明的“部分”,一定要是随机抽取,而不能是特殊的部分。其实,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即便是随机抽样,样本总体达不到一定的数量要求,也难以保证对整体情况作出具有较高准确性的推断。更何况,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在内确实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质问,而不是像叶赋桂等所言。从历史和国际比较视角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是否严重下降本身值得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只承认我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不承认本科教育同样存在较大差距是不科学的,这一观点付诸实践,必然会对包括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内的本科教育,进而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实不可取。

另一方面,有关具体事实也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要达到国外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水平还需要艰苦努力。

清华大学2005年开始创办计算机科学试验班,由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启智先生具体负责(简称“姚班”)。这个班是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清华大学的实施项目。姚启智先生领导的教学团队针对国内计算机科学教学对学科基础缺乏重视以及对学生深度思考训练不够两个问题,确立了两条指导思想:一是课程紧跟时展,使学生思维方式跟上国际计算机科学发展要求;二是精开课程,让学生学深学精,通过学习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姚班”设计了18门全新核心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基础,涉及计算机科学研究最前沿。一、二年级注重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涉及面广且有深度,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眼界。三年级时,学生逐渐知道了自身兴趣,开始分流,四年级时学生完全在研究团队实践。“姚班”四年共有107人毕业,约一半到美国常春藤大学或其他世界名校深造,本科期间记录在册的45篇,作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29篇。至此,姚启智先生才言:“姚班”已经建立了国际品牌,它的学生可以与国际顶尖大学本科生比拟。清华大学是我国的顶尖大学,这样一所大学的一个成绩如此斐然的试验班,学生水平才达到可与国际顶尖大学本科相比拟,试验班以外的清华本科生是否都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我国其他“985工程”高校以及“985工程”以外的其他高校本科生是否都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曾就南京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学习参与”进行问卷调查。虽然在“学业学习习惯”维度上,南京大学学生明显强于伯克利分校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及研讨”维度上,南京大学低年级学生表现更好,两校高年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课堂参与与创新”、“同伴合作与互动”、“批判性推理与创新”三个维度上,南京大学学生明显弱于伯克利分校学生。这个问题尤其应当引起重视。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有一著名疑惑:中国古代曾经拥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15世纪前后在西方研究成果大幅上扬的时候,中国却在走下坡路?对此,很多人试图给出解答。教育界的答案之一是“科举制度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另一答案是“学校教育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视角上,龚放教授的上述调查确实为正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严重不足提供了有力例证。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三篇】

答:这项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至45岁,峰值是37岁。我国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这项计划就是对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计划。从实际情况看,青年科技人才是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的群体。制定实施这项计划,就是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问: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在遴选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致力探索人才遴选、考评、培养等各方面的新机制、新方法,催生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

问:计划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的人才?

答: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项计划侧重于支持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人才,技能类、表演类、体育竞技类等应用型人才在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另有支持。

问:申报计划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申报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申报者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全职工作1年以上。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国内青年人才的特色计划,对于超过35周岁的人才、拟从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等,均有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给予支持。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二是“软件”条件,申报者应在同龄人中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但不对论文、职称等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主要是遵循科学人才观,不简单以论文、职称等外在条件论“英雄”,而是强调发展潜力。至于具体标准的把握,交由评审专家组去评判。

问:为什么要控制申报名额?

答:由于全国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人选非常多,适当控制申报名额,有利于各级单位做好选拔工作,好中选优,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

申报工作按照人事关系隶属,由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归口推荐上报。申报名额是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兼顾全国的原则,商各地、各部门确定的。这项计划坚持人选质量第一,原则上不考虑平衡照顾。因此,部属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等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申报名额相对较多,地方则相对少些。

问:这项计划与其他计划有何关系?

答:这项计划是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定位较高,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人数相对较少。计划的支持范围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计划有一定交叉,但不排斥与上述计划的重复支持,关键是看人才质量和培养支持的客观需要。计划以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为重点,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一年以上,即可申报计划。已入选“”并且正在支持周期内的青年人才不在本计划的支持范围。

问:如何确保计划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问:这项计划的评委专家是怎么产生的?

答:评委全部从评委专家库中产生。评委专家库是在各地各部门推荐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计划的评审专家组成。目前,评委专家库已有数千人的规模,根据需要随时扩充、调整。所有的专家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评审工作的有关信息。

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将如何培养支持?

答:对入选者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支持,中央财政提供为期3年、最高可达24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赋予入选者较为充分的自主支配权,以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支持经费的具体额度将依据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政策,确保经费使用廉洁高效。二是培养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对入选者的后续培养政策,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人才,探索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问:对首批评选工作总体上有何考虑?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四篇】

第二条人才专项资金主要来源:

1、市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

2、国内外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

第三条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1、人才培养经费:指党政高级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训(含出国、境培训)、继续教育等相关经费。

2、人才及智力引进经费:指出国、出市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引进国内外智力及引智成果推广示范、与国(境)内外人才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等经费。

3、专门人才评选经费:指突出贡献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评选费用。

4、引进人才安家补助经费:指人事关系正式迁入我市、签订服务期限为5年以上的引进高级人才,发放安家补助费,发放标准及办法遵照瑞委[2007]1号执行。

5、高级知识分子健康体检经费:指获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知识分子和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包括已退休同等职称的知识分子)健康体检经费。

6、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疗养经费:指组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享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待遇人员外出疗养所需经费。

7、其他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经费:主要指人才规划编制和贯彻落实,人才工作调研、考核和督查,人才资源统计调查,人才资源开发分析系统建设,高层次人才库和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人才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欠发达地区智力支持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人才工作宣传、奖励等经费,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批准的其他相关经费。

第四条人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每年年初,由市级有关部门根据第三条规定,按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要求,提出年度人才工作项目及经费申请意见,并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财政部门根据年度财力情况,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第五条人才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实、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原则。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八条人才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每年年底,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当年的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审批下一年度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对资金使用不当或挪作他用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99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