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2849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一篇】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甘肃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甘肃省未来应把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要不断探索,积极寻求出路,着力提升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战略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链。

1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是促进甘肃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和实施,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但由于西部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劳动力素质较低、资金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地区的差距更大。

甘肃省丘陵地带较多且地形地貌较复杂,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较脆弱,多民族聚居现象较普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必须引入一种比较经济、相对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循环”,而更重要的在于“经济”。

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使甘肃省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农药化肥污染、土壤沙化及水资源污染、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摒弃这种破坏环境的粗放式开采利用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摒弃高能耗、资源型、高排放的旧“两高一资”的发展模式,转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模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甘肃的“两型社会”。

2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甘肃省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

自此开始,甘肃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试点阶段,最初每年投入亿元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思路是选择各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和在甘肃省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开始进行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循环企业内部小循环、经济园区内部中循环和试点区域内大循环的格局。

通过三大循环格局的构建,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型农业建设,资源再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战略新兴产业。

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甘肃省以点带面,全面、稳步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甘肃省政府编制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此《规划》也就成为了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此规划中强调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发展甘肃省循环经济产业。

就目前来看,总体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较好的完成了《规划》确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据数据统计,6年来甘肃省无论是在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还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17项主要指标上均已达到年度发展目标,部分指标已经超过年度要求。

全省各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为甘肃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部分试点工作成绩突出,处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甘肃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尽可能做到资源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努力实现工业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效应的“七大特色模式”。

这七大模式是天水高新农业模式、金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有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张掖农业模式、定西节水型工农业复合模式、窑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这“七大模式”涵盖了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次,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示范试点工作有效开展,不仅拉动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循环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未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

三是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得到突破,产业化水平提升。

实现了废渣的综合利用;(2)金川公司新型选矿工艺的研发,可以将选矿的回收率提高到96%,此项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酒钢集团的高炉铬渣解毒处理技术的研发,能够做到铬渣100%的无害化处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

3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向东毗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北边与内蒙及蒙古国交界,西边与新疆相邻,东北连接宁夏回族自治州。

驰名中外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甘肃成为了我国西北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相互连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了贯通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

甘肃省省会兰州市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的交通及通讯枢纽,全国重要的几条铁路干线(陇海线、包兰线、兰渝铁路、兰新线、兰青线)均在兰州交汇,使其成为了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中心,也是我国西北商业贸易中心。

甘肃省能源较丰富,种类较多,除了传统的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已经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冶炼、机械电子制造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甘肃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亿元增加到6800亿元左右,连续跨越两个亿元大关。

自起,甘肃省每年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平均达到600亿元以上,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近40%。

据初步核算,甘肃gdp增速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速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作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政府的政策支持。

6月1日颁布的《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简称《促进条例》)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该《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制定的。

《促进条例》以甘肃省实际情况为依据,是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化建设迈出的一大步。

《促进条例》从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实现矿产等资源综合利用;在循环型农业方面,《促进条例》明确了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方法等内容;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激励措施方面,加大力度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其产业转型。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构建并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标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借以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4甘肃省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按照不同方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

(1)按照经济活动涉及规模不同,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

小循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废弃物和原料之间的循环。

中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循环,将一个企业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气物等供其他企业再利用,最终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是指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2)按照循环经济设施层面,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经济模式、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社会循环经济模式。

(3)按照产业结构层面,可以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根据甘肃省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现状选择其具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处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

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发展小循环经济模式,即关注企业内部废弃物原料循环利用率。

甘肃省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特性突出表现为重工业化以及资源过度依赖性,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煤电开发、有色金属开采、建材生产等资源开采利用和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

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比较大,提高这些产业内部生产循环利用效率对于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

其次,工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较松散,尤其是纵向关联。

许多企业均处于整个生产链的最底端,不具备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的能力,产业链条未拉伸,生产的产品种类及结构较为单一,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相对低下。

因此,发展中循环即发展企业之间原料和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对进一步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更大空间。

最后,甘肃省经济主要是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发展,因此,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

总结以上,适合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1)发展工业循环模式,政府引导工业企业内部积极发展小循环,政府在外部积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具体措施包括给能源利用率较高工业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

另外,集聚一些企业产生废弃物能被另些企业原料利用的相关企业,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2)发展服务业循环模式,涉及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在这些行业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最大产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带动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地区内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

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具体体现在对餐饮住宿方面循环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全力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j].社会纵横,2013(01).

[2]马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3]马翠玲.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05).

[4]王海飞.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02).

[5]刘鑫,吴文瀚,蔡圃,蒋梦婷,王博.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2(06).

[6]胡彪,张丽琴,康在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02).

[7]张美玲.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与产业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4).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二篇】

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在山东省经济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些年来山东省农业在创新和产业化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并具有独特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继续应用发展的探讨,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额的稳步提升,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山东省对于我国的经济贡献始终名列前茅,其领域范围内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在社会主义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农业产品更加丰富,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山东农业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产业化发展值得人们关注。充分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变化的历程有利于山东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大发展。

1.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经济稳定前行。

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着重加大了对于农业的各方面投入,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全省在农业播种和收割时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还适时对一些作物实行了喷灌或滴灌技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珍贵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加大了对于农田的化肥供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农田使用化肥以增长作物产出。总而言之,山东省对于农业的各项投入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

2.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在农业大力发展下得到了显著增加,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从到期间,农民人均支出从1300元左右达到1723元,增长了33%。山东省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更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乡镇企业在政府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建立起来,这些乡镇企业吸引了广大的农业劳动力进厂劳动,农民收入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科技力量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户引进了经济效益更优的作物,并加强了养殖业的比重以增加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显著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农户基本收入,提升了农户的最高收入。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完善。

经过数次农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麦、地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异军突起,这样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山东农业的自然发展条件和科技应用发展,农业结构的完善性有利于今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山东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不等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没有问题,对于现阶段山东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山东农业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土地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少的局面,而且现存的耕地农业潜力有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减少了283万亩,大约等于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不仅如此,在现存在耕地中,有一部分常年受旱涝灾害影响,作物收成很难保证。沿海地区的耕地由于地势较低和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农田导致土地盐碱化。另外,有些耕地经过常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下降并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沙化现象。

2.人均占有问题。

由于山东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农田占有量不断降低,尽管农业产量不断加大,但也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一定的压力。因为山东人口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增长率也较大。土地复种指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无法挖掘更大的土地潜力。

3.粮食安全问题。

山东省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由于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倚重经济作用的种植和发展,在加上耕地的减少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省粮食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人均粮食作物占有量随之下降,给人民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20,山东省粮食产量为平均每人公斤,虽然高于的全国平均数值,但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375公斤的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山东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整个产业结构还值得建设,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短板,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给予农民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完善农业从第一到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此外,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仅仅存在于农民家庭中的小户养殖不能给予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帮助。政府应该仔细甄选适合本地养殖的家畜,鼓励帮扶农户进行产业化养殖。

2.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

在新时代农业背景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农业安全问题,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四、结语。

我相信只要充分重视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山东省的农业经济能够为人民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总体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三篇】

要发展地区的经济,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的累积和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

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高度。

而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此外,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因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双重意义,既对于地方经济建设影响巨大,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其个人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和地方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成为了外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创新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观察、联想和思考以及实践的能力,从而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大学生创新素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起着关键性作用。

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英语教师一般重视语言知识即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讲授,而欠缺对于学生英语创新素质的培养。

尽管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很好,却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部分学生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因而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因素都导致当今大学生的英语创新素质整体水平并不理想。

2提高大学生英语创新素质途径。

专业设置以经济需求为导向。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地方经济在科研、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因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须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高等教育应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

在专业设置上,高校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先考虑区域人才需求。

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各种原因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状态,进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与优势,也因此需要不同侧重点的创新体系[1](p21)。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

然而,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辽宁经济发展增速趋缓,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和促进对外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加大对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考虑增加对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口译和笔译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与企业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趋势。

通过合作办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并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邀请英语相关产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明确企业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还可以开展企业命名班,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创业能力。

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另一优势就是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英语教师通过到相应企业中去实习,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了解行业的发展,在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指導。

高校社团建设。

高校社团是学生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体性组织,它是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团体。

高校社团形式多样,各高校皆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社团。

作为一种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高校社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渠道,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

高校社团具有跨学科性,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新知识的吸收和整合,而多学科创新知识的累积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此外,高校社团还具有实践性,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契机,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鉴于高校在英语方面创新实践类社团普遍较少,高校可以重点扶持英语实践创新型社团,在资金、设施、智力、指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这类社团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创新视野,启发创新思维,而且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2](p58)。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高校应积极举办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成长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还要鼓励优秀同学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学习和交流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创新型培养模式办学,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3](p13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英语创新素质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高校教师应做好英语创新教育,通过创新英语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英语课程考核评价形式等,务必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2]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研究。

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的长效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机构,其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对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情况进行的深入调查,分析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建议。

一、长株潭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16所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共有在校生人数约27万人,校园面积约为2万亩,建筑面积达66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约为123亿元,校内外各类实训基地636个。

生均校园面积亩,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实训中心或基地数量为个,生均拥有教学仪器价值万元。

以上数据均达到新建本科院校评估中的合格标准,说明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适中,辦学硬件基础设施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各本科院校均建有实训中心或基地,反映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重技能、重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尽管湖南省新建本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数量均有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专业设置与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

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湖南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

我们对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上开设有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对接专业,总计数量为167个,仅占总专业数量的%。

特别是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方向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人才培养的基数不够;同时,原有专业设置在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培养方式中创新不足,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立足出学科交叉,而这些院校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均沿袭传统模式,对新兴产业中涌现出来的新专业、新工种支撑不足,如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等。

(二)高水平“双师型”专业骨干人才匮乏。

近几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建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四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适应“新常态”,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推出成本低、覆盖面广且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服务,积极迎接时代挑战。

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主动地给予扶持,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壮大,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体现,它表现为成本低、可持续和效率高。

首先,进入经济“新常态”体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回归正常,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其次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的业务结构将作出适当的调整,农业经营业务将逐步向新兴市场领域转移,农村经济市场将面临着深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组织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依赖资产规模的增长和人力的投入来取得生存、求得发展。

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农村经济的“新常态”。

农村经济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客户群体和知识结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会遇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民是否富裕,国家是否富强。

因此,发展农业,开拓农村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

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保内需,促增长的经济任务,只能由农村经济组织来完成。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和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最终还得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来实现。

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技的推广工作一直是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的表现为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农村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技推广手段简单、农业技术知识陈旧等。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则需要长期的投入。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国力,经济的强盛,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但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差别依然很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农业技术依然陈旧、落后。

现代农业的思想没能在农民脑中生根发芽,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立体种植观念缺乏,城市农业,观光农业意识不能深入人心,农民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投入和地理位置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在近几年中,由于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输入和资金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东西部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大力提升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由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世界农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赖科技的力量,保质增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选择。

当然科技的创新和种植业新品种的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改革农村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日益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热点。

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水桶理论”——水桶的溢水量由最低的一块木板的高度决定。

所以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正是“水桶理论”中的那块木板,它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农技的推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为当务之急。

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在投入上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投入的结构没有优化。

因此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有侧重点,侧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上。

利用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值增收,提高农业收入,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发挥自身的长处,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政府也要在农业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我国农业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形成的,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王善夫.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2(17).

[2]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30).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五篇】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的能源管控结构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项目管控机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落实能源的均衡发展目标。本文从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简要阐释了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并讨论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旨在为运营金融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自20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性交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性功能,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六篇】

摘要:该文主要结合山东省菏泽市农业发展实际,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更好的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成了最受民众关注的词汇之一。

十八大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给山东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把农业产业链拉长,安排更多农民就业。

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首先,坚持发展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从根本上讲是要突发传统农业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动态发展的农业经济,不是停滞不前以损坏农业环境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即追求环境保护,又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兼顾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资源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并重,最终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显著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以群众资源为基础,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实现经济主体内部和外部,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禁止强迫农民群众搞所谓农业循环经济。

要综合应用经济手段,配合使用法律条款,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要全面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意愿,不能强迫农民群众,要结合山东地区的农业发展前景和优势,全面尊重农民群众和当地农业企业的自主权。

再次,保证整体利益原则。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以及整合生态承受能力角度出发,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单个经济主体或者产业个体之间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局。

最后,互利共赢的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尊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应用。

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

应用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需要地区具备较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大规模畜牧业生产模式,同时地区存在农业秸秆利用效率不高、畜牧业粪便污染现象严重等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从而形成了高产率和高产出的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畜牧业+沼气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种植业促进畜牧业发展,并在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动物饲料,然后利用畜牧业的代谢产物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经过全面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实现农业、畜牧业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了地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模式以沼气生产为中间产物,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降低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

该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需要地区具备大量的家禽和生猪饲养场。

在家禽饲养主要地区积极推广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家禽的饲养质量。

最近几年,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山东很多地区积极推广应用,并发展了一定的规模。

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从形式上讲实现了生产的一体化,畜禽圈舍、沼气池、设施蔬菜大棚、工房一体化发展。

从发展内容角度分析,家禽养殖+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模式是集合了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生态保护和能源高效利用高效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应用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不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差。

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应该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可以发展秸秆+牛羊饲养+沼气生产+林果经济作物的综合发展模式。

发展畜牧业大大提高了对秸秆的利用效率,而牛羊的粪便可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清洁燃料。

种植业+畜牧业、设施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涉及到很多生产环节,其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可以借助这种模式发展动物、蔬菜和水果深加工产业。

这种发展模式实现了多种产业的高效融合,有利于形成一个多链条的产业链,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最终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01).

[2]邹君,杨玉蓉.农田水分研究的意义、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06).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七篇】

摘要: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远远不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

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

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

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

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

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

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

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

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

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

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智卓.中国农业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04)。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第八篇】

作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产业逐渐成为各个地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连接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同时带动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加速度,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及物流产业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物流产业由传统形式向现代模式的跨越,实现了物流产业的信息网络化、仓储现代化、运输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反过来随着经济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延长和丰富供应链等,促进县域物流发展。

第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战略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作为挖潜能力、辐射关联能力最强的典型第三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物流产业能够有效的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配送,解决了农业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促使第一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的集聚效应,现代物流体系的便捷性解决了工业品的传送和销售受地域性的影响,从而为工业企业节约了地租和产品运输成本,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节约了企业物流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如电子商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体系的支撑,促进配送、餐饮、酒店等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等,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此外,促使从第一、第二产业节约的人力资源、资本等流向第三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物流产业较大的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见图1)。第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市级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镇级别经济发展的导向,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产业是联系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制约着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关联度,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模式打破了传统贸易受地域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实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市场对接、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图1物流优化产业结构机理第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保持区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资源自由流通,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缩短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

(二)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反作用力。

县域物流产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必定会带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需求,促使供给链增长,必然也会对物流产业发展起到反作用力。第一,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利于物流运营体系完善。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是水利设施、保障设施还有公路等一些交通基础设施,而交通基础设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规划也成为区域发展的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增加,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也逐渐获得不断完善,满足物流运输在利用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性,利于物流业运营链条的完善,从而形成合理布局、运输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运输功能。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开始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在道路方面的建设,山东茌平县也不例外,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建设,并将其与经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地域内外的交流和产品流通。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物流业的需求增加,加长物流业的供应链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任何经济活动都不会局限于一个区域内进行,因此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的扩张必然带来产品增加,导致资源和产品的流通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张,因此为物流产业提供了业务供给,加长了物流产业的供应链条。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因此企业产品数量增加,如茌平县的枣类加工品,其产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对物流业的需求增加,而且产品的销售范围会不断增大,从而在产品外销的同时带来物流产业的新市场拓展,增加该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快资源自由流通的速度,并拓宽资源自由流通的范围,从而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

二、山东茌平县物流业发展状况。

茌平县归属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是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其下辖10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732个行政村。茌平县坚持弘扬敢想、敢干、敢当的“三敢”精神,以大思维确立大目标,以大目标引领大举措,以大举措实现大发展,积极对接聊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目标,实施“2246”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即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两个经济隆起带,培育4个百亿产业,壮大6个特色园区),加速产业升级和重点工业园区发展。茌平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中的优势物流的发展。第一,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逐步建立。茌平县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和特色产业突出等优势,规划了郝集、徒骇河、华源、万和通四大物流园区,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第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生成企业的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在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配送等方面为企业物流业务提供客户管理,鼓励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第三,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茌平县立足铝深加工、纺织、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健全了以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物流、新源配送、大型商贸等为龙头的流通网络,带动了区域性物流建设迅速启动。同时,不断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截至目前,全县斯太尔级别运输车辆达到6000余辆,年货运量2350万吨,业务范围可直达700多个大、中、小城市,有力保障了1000多家企业对工业资源需求。

茌平物流业的发展保证了当地的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出口和外销,满足当地物流运输的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因此为了保持茌平经济增长,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茌平物流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企业多为区域内产业,缺乏专业组织。由于物流企业缺乏门槛,较多的小企业或个人跻身进入物流企业,导致物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其缺点在于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管理平台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虽然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开始进入茌平县,但难以形成供应链为导向的企业合作模式,形式单一、功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业务仅局限于货物运输,没有附加其他增值服务的能力。第二,物流市场缺乏政策指导和约束。由于物流企业是盈利性较强的企业,且其企业扩张的自发性导致物流企业主要依靠市场配置来谋取自身发展,再加上物流市场企业个数多而复杂,使得一些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和升级空间变小,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物流平台,使得县域物流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碍。因此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监控和法律体系,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四、优化县域物流发展的路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流供给仍不能满足需求,供需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山东茌平县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的供给方面的拉动作用,以使得充分发挥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辅以政策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主导地位逐渐由政府转变为市场,市场经济在于资源的自由流通而发挥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从低回报率流向高回报率的产业或配置效率较高的企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通过这只“无形”的“手”培育物流业的主体,在物流项目业务、投资、运营、售后等一些列问题中发挥其资源有效配置作用,搭建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平台,引进投资和先进技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物流中心,推进县域内资源整合和外来资源的流入,并辅以政策支持,把握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策导向,根据政府规划方案设计发展物流产业的总体规划,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实现物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打造茌平县的核心竞争力产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92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