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1
关键词 新时期 社会养老 保险业务 档案管理 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1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现状
在新时期要规范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保证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完整和安全,为参保个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开展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性的功能,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档案服务工作趋于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显然,社会保险事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更高标准,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2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
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制度问题
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档案分类不清,导致重要档案遗失或者归纳错误的发生;格式欠规范,档案材料纸张形式各异,装订不规范,给档案归类与查阅带来许多麻烦;保存或调阅无硬性规定,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工作正常开展,也增大了舞弊和错误疏漏发生的可能。
新时期社会保险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问题
社会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单位不能配备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且设备配置简陋,缺乏应有的防潮、防蛀、防盗、保密、存储、检索设备,导致档案在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更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仍未完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的查阅很不方便,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险业务量的日益庞大,传统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查阅、核对需求,使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对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疑,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形象。
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不少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很少有时间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没有时间学习、补充和更新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技能,对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装订等业务缺乏了解。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专注于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3新时期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设计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因此,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负起责任,因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健全制度标准与档案管理规范化
健全制度标准,扎实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立覆盖全部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判定文件材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档案I务流程、档案分类方案。依据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从社保处养老保险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等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各门类档案资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做到从立卷归档到保管统计,从档案利用到鉴定销毁,从档案移交到奖惩处罚等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夯实基础建设与推进档案集中管理
夯实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档案集中安全管理。积极争取单位领导对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实际问题。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实行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购置金属密集架、防磁柜、计算机、扫描仪,配备吸尘器、灭火器和温湿度计等应有设备,确保达到“八防”标准。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确保保管利用过程中档案实体和数据的安全。积极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软件,按要求建立详细的检索查询系统,努力提升档案服务效率。
加强队伍建设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档案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在明确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的基础上,将档案工作与业务经办工作同时部署,纳入每年的年初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制定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水平。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制定养老金方案。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村养老保险更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问题所在。而随着农村参保人数的逐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已呈现大幅蔓延的趋势,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远无法达到现阶段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已是势在必行。
1、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服务对象较为特殊
作为拥有13多亿人民的人口大国,其中约有2/3的人口分布于农村地区,从这个大的基数看,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安定团结发展。
而农民作为农村保险的服务对象,因其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由此,就更需要为广大农民建立养老保险档案,使其养老问题得以法律的监控,有法可依,以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来源广泛,内容复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也是较为复杂。在之前传统的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主要针对的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员工,相对来说,管理的来源较为单一,后期档案的处理也显得比较简单。随着社会养老保险的进程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来源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随着而来的也有许多的问题,参保人员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的处理和管理。而处于基础建设时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则更加的繁复和杂乱。故此,规范建设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十分必要。
、流动性较强
参保对象为农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到农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这一特点的影响,就更需要为农民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以便于在今后的养老问题中加以运用和考察。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仍旧处于一个创新的建设初期,还有待事实的检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诚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相对要完善一些,而基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子都的框架建设还远没有确立,其面临的创新认为还很紧要。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起点不公
起点不公直接影响到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在之前国务院下达的整顿规范文件后,全国大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进而也影响到了与之有关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受二元经济结构制度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明显的要晚于城镇,加之相关地区政府等行政机关的不重视,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
、资金供给不足对管理工作影响同样较为严重
资金供给不足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单靠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是无法维持相关机构的正常运转的,更不用说是加强制度创新建设了。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的需要,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社会保障结构得不到完善。
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措施
、提高档案建设意识,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建设工作
受现实因素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长期受不到重视,以至于无法得到落实。这也和相关机构和管理人员不重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得到开展的症结所在。随着新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应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树立全新的管理意识,改变原有的传统管理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相关建设中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法律意识建设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人们对档案建设的认识。积极向上级领导申请加强基层相关设备的建设和扶植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人力的投入,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建设大县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技术,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实现网络互联、快捷查询、资源共享的状态。
、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档案队伍的建设
目前,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适应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职工的职业培训,大力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建设,规范相关管理制度,使得各部门工作合理规范,划分清楚,从而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4、结语
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管理是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一个重点,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规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后期对相关档案的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借鉴原先的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农村社保档案管理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制定合理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遵循全面真实的原则,从长远出发,为后期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J].兰台世界,2011
[2]马胜全。加强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02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3
在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越来越重要,它是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现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农村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上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档案的管理,就变成了我国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上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就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及怎样加强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
一、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规范性问题及如何加强
随着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参加养老保险。但是关于农村养老金保险的管理工作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关于农村和城镇的起点不同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更加的迅速,相对于农村来说,国家也会给予更多资金上的支撑,所以在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上,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而农1险制度本身就要落后于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的档案管理也就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就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的规范性,这是农民群众不能很好的享受应有的利益,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面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进行加强:
1.建设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制度,所以在档案管理上存在很多的漏洞。如果想要尽快的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2.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对于农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想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来给予支持。
3.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论在什么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管理工作上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可以更好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管理。
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加强方法
到现在为止,我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法律基本没有,所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上没有相对的法律规范。由于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压制,人们在对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懈怠,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十分的不稳定。还有就是农民们大多文化程度并不高,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也就导致了不能很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给很多不法行为创造了空间,以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滞后。所以为了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我们要有一个相对的法律制度。这个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最基础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法律,来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相关法律宣传,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档案保存的问题
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档案都是用纸质手写进行保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流动的人口越来越多,就涉及到了档案的调入和调出的问题。在这种档案经常的流动的情况下,这些档案就会出现一定的破损和丢失。还有就是环境的因素,在农村生活的环境相对较差,国家建立的相对的机构的建设也没有很全面,不论是办公地点还是办公设备,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有就是对于档案的存放地点,它的环境要相对来说更加差。就是因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残缺和丢失,这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对于档案的丢失、磨损、参缺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得去降低档案的受损与丢失,并且建立档案丢失后的应对对策。
1.降低档案的丢失和受损。我们可以提高档案存放的环境,管理人员对档案要做定期的维护。
2.可以建立两个份档案,一份固定存档,一份流动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有一份备用的档案。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4
一、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纳入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体系,同时注重做好“中人”养老待遇公平性的设计
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比较完善、成熟的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它从建立到完善经历了四个阶段:1、改革探索阶段(1991年至1996年)。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为标志;2、深化改革阶段(1996年至1997年)。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为标志;3、统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阶段(1998年至2005年)。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为标志;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阶段(2006年至今)。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为标志。这个制度在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参保对象从国有企业逐步扩大到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直至个体工商户和城镇自由职业者,其覆盖了3亿多就业人员,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一个很好的“样本”。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就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全面覆盖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也就打通了人力资源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产业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自主的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产业领域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也为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提供能够遵从内心愿望自主选择职业的制度保障。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纳入该保险体系后,“中人”养老金待遇的确定是关系到并轨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它既关系到制度的落实,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里讲的“中人”是指并轨后仍然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直至退休的工作人员。他们养老待遇的标准应遵守并轨前的承诺。具体做法:退休前与当地企业按同一个制度参保缴费并建立个人账户。退休时养老金待遇保持原政策计发办法确定的标准不变。但是在组成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并轨后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由基金支出;第二部分是原办法与新办法确定的计发标准的差额部分(简称新老计发办法的差额部分)。这部分由原单位支付。这是基于如下的理由:1、建立了个人账户就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在退休前无后顾之忧地向各领域流动提供了保障。这是并轨的根本目的;2、坚守法治,兑现单位和政府的承诺。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都是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其后的国发[2006]22号、国发[2006]56号文件规定的计发办法执行的。这些文件对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力资源来说是在养老待遇上发出的要约和承诺。一旦形成了工作关系,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政府均必须履行这个要约和承诺。所以,差额部分应由用人单位支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底线也是不能降低之前对其承诺的养老待遇。
二、并轨后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建立
账户的建立应坚持便于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则。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人账户建立的政策统一,以消除在制度上的差别;二是关系到个人未来养老待遇的个人账户便于携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养老账户建立的起始时间应与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的起始时间一致,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按当地企业职工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建立的方式补建账。在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前,个人账户储存额均由职工所在单位支付补齐,个人不需支付。包括补建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了解决部分职工在机关与企业之间流动中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的问题,曾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的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13号文件)。这个文件明确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流动到企业后,为其补建的在机关工作期间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同级的财政支付。这个意见十分值得参考和借鉴。它会是一个很好的“模板”。并且,对并轨前已经从机关流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种鼓励,体现了制度上的公平。同时也强化了政府鼓励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意图和决心,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相关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议
1、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均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它是用人单位在履行法定义务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由单位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为他们建立的一种辅助型保险,属于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多支柱范畴,与人力资源的职业岗位和职业生涯紧密相关。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都属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这种辅助型保险是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报酬的补充调整。所以没有划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必要。并轨后统一称为职业年金较为合适。
职业年金的设立。从资金渠道上看,对于企业它来源于自身,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对于财政供给的单位,来源于政府财政。所以,民营企业由其自主决定,股份制企业由股东大会决定,国有控股企业和政府财政支付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设立及方案报相对应的人大审批。国有资产属于国民所有,财政来源于税收。现在业界有种观点:他们设想在机关事业单位用建立职业年金的办法来解决“中人”待遇不下降的问题。我们从职业年金的资金渠道去考察会发现这样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轨,是不合适、不公平的。它形成了一种新的双轨制。
2、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金的差距
这里讲的差距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假设同一个人在获得同等劳动报酬额的前提下,其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到退休时享受的养老金待遇与他在企业工作到退休时享受的养老金待遇之间会有一个差距。前面已说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向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应确保并轨前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直至退休的“中人”退休时待遇不能降低。
如何消除这种差距呢?可以设想通过有节奏的调整养老金计发系数,逐步消除这个差距。在现行的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中,“中人”的基本养老金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这里基础养老金有一个1%的计发系数,全国统一;过渡性养老金也有一个计发系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确定。可以适时地通过调整这两个系数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标准来实现消除差距的目标。另外,在消除这个差距的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养老金组成中的“新老计发办法的差额部分”也就会随之消失。这种逐步消除差距的办法从总体思路上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异曲同工。
并轨促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市场治理体系的建设。20年改革的经验证明,并轨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人力资源的活力,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为计发系数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公有制的本质属性为计发系数的调整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中人”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产物,政府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责任。
3、关于实现个人账户储存额的补建
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补建起始时间与企业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时间一致。以个人缴费年度的平均工资作为平均缴费工资预算出个人账户储存额,将预算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在本单位内进行公示并由个人确认;缴费结算年度的平均工资根据本人工资标准计算出来,这个工资标准有三个途径可以获取。一是本人人事档案;二是单位工资发放存档材料;三是缺少的材料可以根据文件推算出来。
在技术及操作层面上,现在全国已经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经办队伍,他们多次经历了扩面工作,所以为4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建个人账户,相对于为3亿多人的服务来说在具体操作上是没有大的障碍的。
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当前市场经济中确保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必然要求。现行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比较成熟的制度。为“中人”建立与企业相一致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就实现了市场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补足新老计发办法的差额部分,以确保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中人”养老待遇不降,遵守了市场经济公平的原则,确保了单位、政府的信用。做到上述两点,两种制度的平稳并轨就能实现。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范文5
一、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现状
在新时期要规范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保证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完整和安全,为参保个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开展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性的功能,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档案服务工作趋于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显然,社会保险事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更高标准,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
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问题,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使档案管理提高到一个高的档次,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制度问题
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档案分类不清,导致重要档案遗失或者归纳错误的发生;格式欠规范,档案材料纸张形式各异,装订不规范,给档案归类与查阅带来许多麻烦;保存或调阅无硬性规定,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工作正常开展,也增大了舞弊和错误疏漏发生的可能。
2.新时期社会保险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问题
社会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单位不能配备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且设备配置简陋,缺乏应有的防潮、防蛀、防盗、保密、存储、检索设备,导致档案在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更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仍未完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的查阅很不方便,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险业务量的日益庞大,传统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查阅、核对需求,使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对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疑,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形象。
3.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不少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很少有时间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没有时间学习、补充和更新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技能,对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装订等业务缺乏了解。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专注于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三、新时期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设计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因此,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负起责任,因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健全制度标准与档案管理规范化
健全制度标准,扎实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立覆盖全部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判定文件材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业务流程、档案分类方案。依据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从社保处养老保险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等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各门类档案资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做到从立卷归档到保管统计,从档案利用到鉴定销毁,从档案移交到奖惩处罚等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夯实基础建设与推进档案集中管理
夯实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档案集中安全管理。积极争取单位领导对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实际问题。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实行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购置金属密集架、防磁柜、计算机、扫描仪,配备吸尘器、灭火器和温湿度计等应有设备,确保达到“八防”标准。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确保保管利用过程中档案实体和数据的安全。积极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软件,按要求建立详细的检索查询系统,努力提升档案服务效率。
3.加强队伍建设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档案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在明确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的基础上,将档案工作与业务经办工作同时部署,纳入每年的年初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制定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水平。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