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74793

【导言】此例“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关系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许多的优秀文化,要想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就需要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记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在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和优秀文化继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阶段加强文言文教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文言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自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开始一直到我国的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没落的封建制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碰撞和冲击,传统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一直贯穿着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要想有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己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比如,古代的埃及和古代的巴比伦因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最终导致了民族的灭亡。相反,犹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犹太人让自己的孩子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犹太教法典》以及《圣经》进行阅读和理解,以此来传承自己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在文化上也要有更大的发展,中国人做文化上的巨人。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着很大作用。

二、中学文言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推动作用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内容,有着很多方面的显著功能,最为基础和本质的两个功能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对人格的塑造。从整个国家和民族方面来讲,教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是中国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记录形式,中学生在对文言文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能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以及思想制度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帮助中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人。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本身就涉及到了各种意义体系、认识成果以及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符号中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一种书面形式。在给白话以及现代汉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营养之外,还加强了中华民族之间的情感以及文化精神。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文明产物,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记录方式,对优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比较的悠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词语的产生、发展以及词义的系统甚至是汉语之间的地域差异都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反应。词语的意义包含着我国古代祖先生活过程中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等。比如在文言文中,囱、聪、窗都同属于同一个词源,但是囱就是指的是烟输走的通道,聪是指接受外界事物之间的通达,窗就是指房间的墙上透空气的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聪明才智的理解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于外界的感受的通达,同时也反映了一定那个时期特殊的意识形态。

我国的古代的文言文在担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的工具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文言文的文化信息主要包含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汉字的形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和汉语汉字对于优秀文化的记载不是同样的事情。比如,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王”字在记载“王”这个字的同时,同属于象形字,它的构型比较的像一把斧头,这就给我们传达出了一定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在我国的古代,君王者都是通过武力来赢天下并且治理天下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本身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的同时,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中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因此,加强中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兴旺的大事情。

参考文献:

[1] 谢有顺。危机时代的文化机遇[J].天涯,2009(06).

[2] 桑哲。“淡化文言文教学”大家谈[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1(01).

[3] 王宁。文言与白话——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2(12).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

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2―04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与社会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一支奇葩,它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在整个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来引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华文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它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它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其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五千年世代薪火相传,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优秀的文化之一。第29届奥运会已于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第一次最直接的交汇。国际奥委会在其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致辞指出“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认为,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产生了有益的双向驱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中华文明更加开放的走向世界及中国体育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将会积极地汲纳中华文明的精华,接纳新的文化元素,实现自身一次新的文化重构,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成为更具多样性和普世性的人类共有文化。本文意图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重构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展望通过举办且产生巨大影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地发展成为传统文化。

2 分析与讨论

文化的时代性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尊重、包容先进的异质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交流、通过交汇融合吸纳新的有价值的精神要素,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由于科技、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本地文化不断地与异域文化展开信息、能量、资源的交流互换,吸取对方优秀文化的营养,实现自身文化内涵上的持续更新,是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扬弃与升华。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问题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形态,具有超越国界、政治、宗教、肤色、种族与语言的限制,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开放的特征。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已经脱离单个地区、个别民族的局限,虽然它的宗旨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和利益,但它仍然深深地烙印着“西方中心主义”的痕迹,西方文明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组织体系和规则等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另外,由于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受世界商业和经济大潮的影响,加上20世纪国际奥委会的领导者大多是一些职业政治家或是实业家,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致使奥林匹克运动受到了过分的商业化、职业化和过多的政治干预与兴奋剂等问题的困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腐败、贿赂丑闻、赛场暴力和体育道德沦丧等现象。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忽略,超越运动极限的本意被异化。这些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与宗旨的社会问题被称为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而成为世界所有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的极大优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冲突开始了尖锐化的表现;是奥林匹克运动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奥林匹克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没有深入发掘和发扬的结果。很多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学者和专家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必须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的内在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认同接受更多有益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与智慧。

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种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这一文明总是运用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随着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终结,20世纪美国霸权的逐渐衰落,世界上开始呈现出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局面,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发扬光大的世纪。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发展就已经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这个世界正朝着东方化的方向发展”,“亚洲正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当代亚洲将重塑现代人类灵魂,在唤醒个性意识、树立坚定信念和倡导苦干与献身精神方面,他们将以先驱者的姿态出现”。一些文化研究者和经济学家也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著名历史学家阿德诺・汤因比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一书中指出:“世界和平统一的地理与文化主轴在东亚,而中华民族以其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和干练才能,将担负起世界和平统一的重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人类优秀文明,它源远流长、相继不绝,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华文明将不断实现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多元化还是以西方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国家以文化交流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显示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一体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美好描述很容易使人丧失对自身文化安全的警惕。”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展现纳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特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融入外来优秀文化中,并且对外来文化及精神遗产做出独立的思考与诠释、扬弃与升华,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气魄,从而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诸多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文化和主义的传播运动,它主要是由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组织、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商业活动所构成的。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思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与灵魂,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教育身心完美的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是对人体运动极限的挑战和超越。可是,就在这一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忘却,超越运动极限的真正本意被渐渐忽略,使人们的眼中只剩下“最高纪录”和“金灿灿的奖杯及光闪闪的金牌”,为此而不惜牺牲太多美好的东西,譬如:健康、欢乐、公平竞争甚至道德,于是体育的人文危机就呈现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淡漠生活的真正意义,对私欲的无止境追求,对他人生存的漠视,社会出现功利、贪婪心态蔓延,道德滑坡等无奈现象。这一切都背离了奥林匹克运动引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建立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更与奥林匹克中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脱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哲学儒家思想,其价值观本质是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哲学。譬如:儒学的主要精神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既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又注重人的奋发有为;儒学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众的自;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合和”理论,以“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儒学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和行为之源,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这些基本观念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它曾经并一直支撑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并且培育和滋润了几乎整个东亚各民族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普世性。所以,重新诠释这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使其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提升道德、净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武术表演节目《自然》,以我国自古以来被推崇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为基础,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例:中国武术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西方现代舞蹈的轻灵,使表演节目达到了行云流水、刚健有力、天人合一的境界。阐释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天地人合的和谐境界,为此,在构建21世纪奥林匹克的思想价值文化体系时,将中华文明中的“人本”、“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渗透入其中,以对“和平、友谊、进步”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深化,对奥林匹克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及时代要求相符合。

“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中国政府对“人文奥运”的内涵阐述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有机统一的奥运。其实在奥林匹克思想中一直厚蕴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只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呈现的“人文危机”使原本美好的人文精神在运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缺失。我们提出的“人文奥运”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思想,奥运是大众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这种理念与西方以个体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是有区别的,它所蕴含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扩展与弘扬,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珍视。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陆象山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也正由于人在奥运会上凸显人的生命智慧,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奥运会正是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要无限珍视生命。我们倡导的人文奥运就是要使中国的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的人文理念根植于奥林匹克运动中,使人文精神贯注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让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重放光芒,并赋于它新的内涵;要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与教育功能,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体魄与人性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组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保证。它主要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三大支柱构成。它们都以《奥林匹克》为行动指导,形成了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下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既独立又统一的新型组织关系。自1998年盐湖城危机之后,尤其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上任之后,对奥林匹克组织、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显示了清除腐败、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反对兴奋剂的决心。但改革之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奥林匹克组织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譬如:国际奥委会内部利益集团可能公开化、合法化;组织类型由单一型转化为混合型,管理难度增大;组织界面不被信任感增强,普通委员权利弱化等问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源远流长、相继不绝的人类优秀文化,它曾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成功地将几亿民众统一在一起,在政治上维系了整个国家的不断延续,这种能够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是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古代完善的道德规范和严密的典章制度。它经历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秩序的维持、社会经济的运行、社会行为的引导及社会的稳定平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有缺陷,它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就奥林匹克组织文化的重构而言,我们认为,在《奥林匹克》的指导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合理部分,以西方政治组织和管理制度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观念为核心,依托现行的奥林匹克组织制度,来构建新型的奥林匹克组织关系体制,以实现其内部的稳定、和谐,组织机构的良性运行,同时保证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国际奥委会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联系,对组织间利益分配、举办城市的遴选、奥委会委员的确定、民主决策权力下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协调,广为推进宣传体育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体育运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样性文化重构的影响

文明是全人类的,文化也应是多元化的。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以及资讯网络通信普及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深刻的接触定会导致文化整合和文化重构,使人类文化更具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全球性;另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能从中华文明汲取若干优秀的思想理念,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哲学意义上更具普世性,在文化方面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更具人类的普遍价值,真正地在最大限度上有益于世界人民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是每四年一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的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型活动。在当前正式比赛项目中,西方的传统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而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很少,至今在夏季奥运会中只有柔道和跆拳道源自东方文化传统,譬如中国、印度、非洲、阿拉伯世界等都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要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观赏性、竞技性、普及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中华武术)努力进入奥运会的大家庭,这样不仅可以使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更加丰富和多样,而且可以使奥林匹克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体现出奥林匹克文化的博大和普及,而“北京2008武术比赛”就是奥运史上非奥运项目首次与奥运赛事同城比赛的最大的成功体验。另外,奥林匹克运动可以藉此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良机充分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譬如:在哲学层面通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探讨东西方两种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启示,奥林匹克运动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来倡导健康、和平、博爱、诚信、超越的体育运动文化,在比赛中消解竞赛规则的不合理性,体育运动的异化现象等;在奥运会期间集中展现了代表东方优秀文化思想和本民族特色的邮票、戏剧、舞蹈、电影和观光旅游等;编写可读性强的中华文化读本和富于文化交融性的奥林匹克普及读物;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具多元文化性,更具吸引力;以这些艺术或文化形式促进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三篇】

(一)传统文化知识淡薄

对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范畴更是不太了解。笔者在课堂上课或课下与学生交流时,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不了解,70%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古人的主要思想不太了解,87%的学生未读过《道德经》,70%的学生未读过《三字经》,6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戏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不太了解。在谈谈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认识时,一些同学竟然从欧美文学、建筑、影视等方面谈起,缺少对传统文化最基础的知识的了解。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化儒家思想将德行列于首位,强调仁爱、克己复礼,在人与人相处时也要注意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指导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比较多,存在着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公德意识,在教室、校园内随便扔垃圾。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与同学相处时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猜疑,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一方面,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维活跃、易受影响的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尚不太稳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更容易受物质利益的影响,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造成一些学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地持有“具有一技之长更好就业”的心理,在这种功利驱使下,学校更加关注的是专业建设、学生就业、师资科研,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是为了人文知识而开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失去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灵魂。这种实用型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二、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以中国梦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感召,离不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正是渊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增强着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树立、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梦”的实现难免后继无人。然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借力“中国梦”大力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讲述好历代中国文化资源,儒家思想的积极、道家思想的淡定、诗意的唐诗宋词、精湛的文学艺术……激起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坚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和信心。

(二)以中国梦培养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品质的正能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正如所述,“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更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是要注重学习先进的理论,增强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二是要注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正能量。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理想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三)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就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功能,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民主性等特点,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积极广泛地利用校园网站、网络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手段,不断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舆论氛围,并且通过一定范围的师生交流互动,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让学生爱听爱看、产生思想共鸣。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促进知行同一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四篇】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形成基本共识,努力做到振兴国学,弘扬国魂,遵守国法,传习国艺,申明国教,乐享国俗,精操国技,并使七者相通互利,相辅相成,以文化成,强国益民。这样才能发挥好它的重要作用,大力繁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强国的自信自觉,恢复大汉盛唐泱泱大国吞吐自如之雄风,改良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格局中中国文化产品入大于出的不平衡状态,将中华传统文化变成人类建设和谐文明世界的共同的宝贵财富。

归根结底,“文化是实现人类理想的过程和结果”,与“人类文化金字塔”的层级结构相一致。它的塔基是人类衣食住行用的生产、生活、滋养精神的物质文化;塔身是既有物质文化因素,又有精神文化因素,以综合文化形态显现,包含社会制度、国防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卫生制度、文化制度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塔顶是包含艺术文化、学术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等在内的异彩纷呈、和光同尘的精神文化;塔尖是集合了人类美好向往的理想文化。四者构建成一个层级分明、和谐互动、传承久远的有机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正是人类文化这一基本结构模式的中国化。

一、国魂文化。或称国德文化,它居于文化金字塔的塔顶,是中华文化传承体系最集中体现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它的道德内容,是易家易德的结晶,体现为儒家仁德、道家玄德、佛家佛德,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浩然正气、顺天行道、积德行善、大慈大悲为道德标准;以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爱国忠勇的先贤豪杰为民族脊梁和道德楷模。借用《论语・述而》关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话来说,君子即国魂人物,应是具有安民强国之目标,追寻大同之道即“志于道”,而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据于德”,怀有事业之心、仁爱之心、上善之心、慈悲之心而“依于仁”的志士,此即中华文化传承体系核心层注重人格培育和道德修养的积极一面。它不仅主张对外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得而有德行,更强调对内使自己的行为与自性相得而有德性,从而追求一种借“游于艺”来实现的自由洒脱、道德高深的人格理想境界。

二、国法文化。以法不阿贵的理念和包拯秉公断案的演艺,口耳相传,形成了国人执法如山,大义灭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传统观念,具有极大震慑力。国法不仅得到了夏商周立国以来历代执政者的大力鼓吹,而且作为中国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法律文化形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典籍、制度文化和历史经验,成为中国历代法律总称。通过先秦法家的大力倡导,法制观念和执法严谨、刚正不阿的法治文化更为普及。历史上为国执法,公而忘私乃至大义灭亲者如清官包拯、海瑞等,比比皆是,世代扬名,是中华民本法治爱国观念的反映。

三、国艺文化。作为塑造国魂、民魂与人格,传承国法理念,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文化形态之一,“国艺”在远古原始艺术中就已萌芽,进入文明社会后逐渐由粗变精,由野变文,浇灌世风,陶冶国魂。孔子很早就认识了国艺的这种文化传承作用,并提出过用来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说。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学院派,则用“国故学”将戏剧、小说等补充到“国艺”中。可以说,国人生活中一切审美创造性活动都可归为“艺”,它不仅可以文章学、文法学、修辞学、诗学、词学、曲学、戏剧学、小说学、书画学等学问来总结,而且还形成了借助“琴棋书画”修身、培德、交友、悟道的国艺系统,琴悦耳,棋益智,书正气,画养眼,通过“游于艺”来归之心、合于道。所以国乐、国棋、国书、国画等民族艺术,不仅历来都成为圣贤和国艺家修身、养性、学道的途径,还发展起舞蹈、诗词、歌赋、戏曲、音乐、茶艺、花艺、武艺,精品纷呈,名家辈出,与少数民族艺术一起,丰富了传承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国艺宝库。

四、国教文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化的传承行为。与国艺的陶铸国魂、国法的强制规范不同,坚信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成熟的宗教历来是以标志性建筑场所、专业组织、神圣拜祭与灵性信仰,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特殊精神文化。故姑不论国学大师任继愈关于儒教应列入中华宗教的命题是否成立,中国也无可怀疑地是一个有着自己“国教”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虽然我国的道教、儒教,以及中国化的佛教不可能成为主宰世俗社会精神生活与生活方式的“国教”,但我们也不应忽略道教、儒教的国教文化,在长期给予国民以心灵抚慰、艺术灵感、向善导引、慈善救济等方面的作用及贡献。

五、国俗文化。中华国俗文化与国节传承方式具有生活化、仪式化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可以最强烈、最集中、最鲜活地展现出地域的、民族的、时代的节庆特色。最近,国家已经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其文化传承作用,法定保护和广泛举办,使全民参与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以及元宵节、重阳节和其他民族节日等,成为展示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活力的大舞台、大课堂,起到了民族认同、民族凝聚、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其中奥秘,就是全民乐此不疲的国节文化,原是中华民族根据道德规范、易学原理、自然时令与农业耕作的规律等,为祭圣怀贤、规范人伦、凝聚人心、爱国爱家、活跃祥和气氛、繁荣经济而兴办的,具有代代相传、隆重热烈、庄严和乐、潜移默化的传统仪式、节日内容和国魂精神,所以历来就是国魂弘扬、国学复读、国艺献演、国技展示、国教传播的庆典,是中华国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最近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所明确提出的大力推广中华春节文化的要求,就是对中华国俗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视。

六、国技文化。文以技传。中华文化不仅有国教文化,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儒学、道学、佛学、易学等传统人文科学,以及经邦济世学、兵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算学、医学、农学、水利、建筑等自然科学,还有为这些学科传承、造福民生服务的各类技术手段,即属于实用技巧的专业技术文化。其技艺大师的专门技艺传承,对中华文化传播与创意产业繁荣具有非凡意义。故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术”或“技”,属于与“艺”相联系、相近似而又有别的技艺文化、技术文化,如某些杂技、口技、演技类的专业技巧,以及造纸术、造酒术、炮制术等等。它与“国之道、国之学、国之艺、国之教”一起并列为“国之技”、“国之术”等,是中国文化传承体系中,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爱护工艺美术大师,传播中华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

七、国学文化。广义的国学包括国立学校与教育制度文化,狭义的“国学”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主体,是其理论的系统总结与方向引导,属于塔顶部分的学术文化范畴,是世界古代文明存世至今,最为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凝聚了中华历史记忆与创造精神的智慧精华。“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总称,内涵极其丰富,举凡易、道、儒、佛、法、墨、名、杂、文、史、兵、农、医、天文、地理、堪舆、数术、武术、建筑、养生等家学说,无不囊括在内,故其界定历来多有不同,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若参照“人类文化金字塔结构论”,则可将人类轴心时代诞生的儒学、道学、佛学和更早的易学,归于中华文化核心层,将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中医学、养生学、科技学、武术学、天文学等独立学科,归以“文以载道”的中华学术学,将一般学科之外的“艺以弘道”、“技以传道”的大众文化研究,归于中华文化学。

秉持这一“国学三合一说”,我们将可应对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在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伟大战略指引下,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民族创意资源的珍爱,无论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祖传丸散,还是如一些学者将其细分的考据学、义理学、经世学、词章学等,都可归入与西方斗争哲学不类的东方和谐哲学。这是因为,所谓“义理学”,其实是国学之“体”,属于思想理论文化。所谓“经世学”,其实是国学经邦济世之“用”,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军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中医文化、数学文化等领域。只不过古今称谓不同而已(如政治文化古称“纵横学”,经济文化古称“轻重学”、“平准学”、“生计学”),其他如农桑学、水利学、工艺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则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们与记录阐释历史上伟大人物思想的经学所形成的“周易学”、“尚书学”、“三礼学”、“春秋学”,以及实际上是“文艺之学”的“词章学”,包含了文字学、目录学和考古学,蕴涵了珍贵史料,为经世学、义理学、词章学、经学服务的所谓“考据学”一起,作为中华学术文化的主流,收藏在中华典籍的经、史、子、集之中。直到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交流,佛教援易入佛,通过禅宗中国化后,才影响儒家发展出宋明理学,建构起儒释道易为核心的中华学术文化格局。

以国学为基础,以国魂为精神,以国法、国艺、国教、国俗、国技为修身、规范、教化和传播手段的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其研究和实施都应当以人为本,把确立中华人格理想作为过程与目标,突出国学经典及其着力弘扬的国德主导作用。一部《易经》,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易德经典,是国人厚德载物、为人处世的教科书,运用易学线象思维方式的智慧结晶。因此,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要根据这一思维方式去研究国学和中华文化,通过规范的中华学术达到“自我训练”、“人生选择”、“价值追求”和培养“学者人格”的目的。

总之,当前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主体与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也由以往被误认为维护腐朽制度的说教和“”极力扫除的精神垃圾,变成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恢复了其中华民族生命之根的历史地位,显示出她以民族复兴推进世界和谐的普世价值。正如任何伟大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之根一样,我们只有根据“繁荣国学,复兴中华,传播国粹,和谐世界”的宗旨,把国学从寻章摘句、拾人余唾的陈旧格局中解放出来,才能追随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得由人文始祖伏羲画卦开始,经数千年先贤大哲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负阴抱阳、道法自然、参悟天机、格物致知、直达人心、融汇百科后,所形成的博大精深、和谐为魂、协和万邦、化生万物的中华易经文化系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巨大深远的作用,培育出既精通中华国学精髓,又兼有琴棋书画修养、气质儒雅的国学大师,为民族振兴构建一个既有民族风采,又有时代精神、融汇中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74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