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例【范例4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例【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 有效性 制度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毒杀室友;时隔不到1年,2014年1月广西某艺术学院再次出现舍友投毒案。以此为代表的大学生所为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频频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中。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得不令人反思,这些成绩优秀大学生怎么能够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这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德育有效性的质疑,高校的德育去哪里了?高校德育突破口在哪里?
一、制度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资源
(一)制度的概念
何谓制度?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内涵非常丰富,仅就字面上理解:“‘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①
制度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如美国约翰?罗尔斯指出:“现在我要把一个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利、豁免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行为类型为能允许的,另一些则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②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这样定义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他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可以是正规的,以书面的形式存在,比如法律、法规等,这些规范是由社会的强制力为后盾,但也可以不是,如那些非正式的规范、价值观念也被普遍认为是制度,例如家庭、握手、求学、教学、校长等;斯科特(Scott, 2001:48)的解释为:“制度的构成包括文化――认知的、规范的以及制度的要素,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活动与资源,它使社会生活趋于稳固并富有意义”。
本文所谓的高校制度指的是为了指导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和高校相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正式规则体系和那些非正式的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
(二)制度蕴涵着重要的道德教化价值
教育作为制度化的事实以来,高校就表现为制度性的存在。高校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德育已经具体化为高校运行的实际内容,当然必须置于高校各项制度规范与约束之中。德育与高校制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统一性。
首先,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所规约的一部分,学校的组织目标与德育目标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为学校组织目标而形成的学校成员互动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德育是一系列的互动过程,要充分有效地互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③,从其内容看,制度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观、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内含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在其规范下的德育互动必定影响到学生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的养成,内含一定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支持着德育的价值实现,关照着大学生的道德生成与发展。制度所蕴涵的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德教化价值,决定了制度能够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现行制度建设不足导致的德育有效性不高
近年来,尽管人们对于高校德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仍处于低效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探索摆脱德育低效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制度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效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就是源于制度供给的错位和缺位导致了高校德育低效。
(一)制度设计理念错位导致高校德育低效
目前,在国内高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重要性的制度设计不在少数,就连高校的德育学科课程也强调知识的传授,德育知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了,好像完成了道德教育任务,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就实现了德育目标,学生成绩的核定也是以学生能够记住多少道德知识为标准,至于学生在课下实际生活中的德育表现不予考察,德育教育更多是身教。但反观高校当下,德育教育往往成为一种简单说教,不为学生接受。
(二)保障监督缺位导致的高校德育低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诉求,按照康德的解释就是福德要一致,教育家杜威指出:“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④大学生也不例外,每个大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所在的高校里都应该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道德判断人人不得有特殊。但由于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而导致的“恶行善报”在高校时有发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所说:“当人们处于从恶者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从善是徒劳的。”⑤显然,在高校道德范畴内,好学生与坏学生是相对的,光有好的制度不一定能造就好人,好的制度需要人严格贯彻执行,只有让“以身试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推动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
(三)外部制度安排缺位导致高校德育以“保底”为限度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获得知识,接受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故一旦高校出现“不同寻常”事件,整个舆论惊奇的一致:因为学校没有尽到教育责任造成的。比如大学生自杀行为、退学行为,此类情况往往是家长及其亲属一帮人会到校,与校方纠缠不清,非要讨个说法,个别家长寻死觅活,多者要闹上数月,少者也要十天半月,学校上上下下有专人放下手中的事情,科研、教学工作暂停,全天候陪同,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另外,为不影响学校声誉,往往对网络舆论也是三缄其口,尽量少说,最好是不说。因为整个舆论环境一般对学校也不利,首先被谴责的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责任往往不被搁置在一旁,舆论力量基本上会一边倒,指责高校的德育工作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某某部门失责,介入不及时,如果及时介入的话,也许会次悲剧的发生等等,扑面而来,整个高校毫无招架之力。由于高校外部制度供给不足,客观上助长了道德失范行为,久而久之,高校德育趋于保守,以“不出事”为德育底限。道德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德育为先”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保底”的高校德育现状反映了高校面对日益涌现的道德新问题有心无力,这种低效的高校德育倒逼人们反思制度的不足,应该出台相关制度来改变学校德育“孤军奋战”局面,促进我国德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制度建设
杜时忠教授认为,要尽快摆脱当下学校德育的低效困境,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从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做起并指出:“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不可回避制度德性。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应该倡导通过道德的制度来教育人,鼓舞人,探索通过制度德性培养个人德性的学校德育新模式”⑥。
(一)健全监督的制度
高校在实际道德教育过程,制度也是作为重要的资源和手段在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由于违反制度的没有得到惩戒,制度中渗透的善恶评判标准无法发挥作用,其对非道德行为的制约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导致制度逐渐丧失了权威,失去了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无形障碍,严重地腐蚀着高校的道德教育。
要维护高校制度的权威,必须规范制度的运行,构建已有制度的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能得到贯彻执行,对一些非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坚决制止,决不能姑息迁就,营造良好了制度执行氛围,促成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纠正错位的制度
道德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有助于德性的生成,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未必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实践检验德育之“知”,也只有通过德行来内化道德知识。然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太偏重道德知识的教育,忽视德行的训练。这一点必须改变,否则,高校德育低效现象很难改善。必要在制度设计思路上由重知识向知识和生活实践并重转变,彻底改变“重成绩,轻做人”考核制度,学生的德育考核从单纯知识性考核向学生实际德行考核倾斜,既要“知识上的巨人”,又要“行动上巨人”。通过制度规范作用,可以把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有机地整合起来,培养出自觉自愿行善的当代大学生。
(三)补足缺位的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落实的相关配套制度还没有跟上,在道德领域还存在许多制度空白。“即我们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中很多教育关系和教育行为没有法律规范予以调节,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从而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生成许多离散的教育失范行为。”⑦比如我国还缺少专门保障高校德育优先发展的《德育优先投资法》《德育投入保障法》《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法》等。以立法的方式确保高校加大德育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资金不被其他事项所挤占、挪用,将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法保障高校德育秩序,促使高校德育主体之间形成积极有为的合作关系,预防、减少和消除德育过程中的摩擦和失调,为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秩序,激发高校道德教育活力,破解高校德育保底困境。
注释:
①董建新。制度和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②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4.
③鲁洁。德育现代性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3.
④(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德育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4.
⑤霍兰・萨拜因著,盛葵阳等译。政治学说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33.
⑥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2(1).
⑦高金玲。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杜威著,王承绪等译。德育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霍兰・萨拜因著,盛葵阳等译。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冯永刚。制度道德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董建新。制度和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11]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2(1).
[12]傅红。高校德育低效的内因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13]高金玲。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作者简介:
刘国贤(1972- ),女,安徽霍邱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群(1972- ),男,安徽霍邱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道德内化内心信念显性德育隐性德育道德修养
高校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人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
个人的内心信念是指个人的良心、是非善恶观念、光荣和耻辱观念等等,它是一个人内心所认定的较为牢固的理念,是个人处世、交往的准则,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存在和发挥社会作用的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的调节来发挥作用的。在这3种调节方式中,最根本的方式是个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调节最终都要与个人内心所认定的理念相一致才能起作用,一个无视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但是,当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要求与个人的内心信念相共鸣时,就会产生极好的效果。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记述了当时还保留着原始风俗的火地岛人的公正观念,即使在饥荒严重的时候,年轻的火地岛人跑到海边寻找食物,如果他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会忍着饥饿回去报告,由年长者将鲸鱼均分,而决不会由他个人独吞。公平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原始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道德要求已经牢固地内化为原始人的内心信念,支配着原始人的行动。现代社会虽然比原始社会有着更加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但是,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道德内化的理论分析
从人的生理基础看,人有智商和情商。智商使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人能够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形成一定的见解,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一定的活动。情商是人的一种性格和素质,它使人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
从社会学方面看,社会学认为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的过程。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主我”是自我的自然方面,即感到饥饿、痛苦、压抑、快活、陶醉、感到需要满足种种欲望的那部分;“宾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非社会化的自我;“宾我”则是意识到了社会的规范、价值和要求并使之内化,实现了社会化的自我。当“主我”想要按自然本性行事时,“宾我”会按社会的要求抑制住“主我”的行动。
社会道德规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才能逐渐地学会,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一经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三、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
1、显性德育是主渠道
高校德育由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组成。显性德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开展的、有特定内容的德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它通过两种教育形式表现出来:一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二是按照德育目标有意识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显性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历来倍受重视,但是,显性德育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中,表现为灌输式教育,存在着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学生只求通过考试,而不与自己的思想、品行相联系。其效果令人担忧。改革显性德育的教育方式和考核方式,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已成为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客观要求。
2、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
隐性德育是指隐含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等中的育德因素。它存在于校园环境、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和实践活动中蕴涵的德育素材之中。隐性德育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品行得到端正、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道德家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大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重视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他在其道德名著《品格的力量》一书中,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与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嚎叫。”用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作用。
与显性德育的灌输性、强制性、目的性,易产生抵触情绪相比,隐性德育有辐射性、渗透性、影响性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为有效地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应对隐性德育给予更多关注。
发挥隐性德育的育人功能,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包括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人文景观、校园绿化、体育场馆、教室布置、寝室文化等方面。优美、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使大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大学生具有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
(2)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以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德育功效。制定并执行制度,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期性。但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与制度要求相悖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应易于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易于大学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就是指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文化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特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4)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决定了教师实际上肩负着双重使命:传授就业之道,示范做人之德。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风格塑造人”,教师高尚的品德,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受益终身。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公正执教,热爱学生,注重自律,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2002年全国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与维护,优化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造就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6)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按照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及基本素质培养等就业与创业教育内容,无不发挥着隐性德育教育的功能。利用就业与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调整认知结构、鼓励创新行为,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合作精神的创新人才。
3、自身道德修养是必要条件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首先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应当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社会公德、恋爱道德、职业道德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和修养的重要性,坚持知行统一,做一个自觉的道德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冀学锋。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J].道德与文明,2002,(1):56-58.
[3]李改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42-46.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第三篇】
(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
(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1、深化爱国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3、渗透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4、加强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开展心理教育。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二月份:行为规范月行为规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奉献章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五月份:传统教育月红读章六月份:诚信教育月诚信章2、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
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
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为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2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提高家教水平。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开放教学活动。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优化学科教学。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第四篇】
一、工作思路: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德阳市2009年教育工作会精神,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德育新思路,加快德育工作创新步伐,努力使我校德育工作在“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形成特色”等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工作目标:
(一)德育常规管理井然有序;
(二)德育科研工作初见成效;
(三)德育竞赛力争榜上有名;
(四)德育工作形成市内特色。三、工作重点:
(一)通过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实践活动、及时总结宣传,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渗透到德育的主题教育活动月、常规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过程中,有机结合,全程渗透,形成东电中学“有效德育”的特色。精心策划,打造亮点,彰显特色,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经验面向德阳,走向全省。
(二)切实开展好德育科研活动,如开展“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研究”、“学生家庭美德实践研究”、“灾后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等课题研究,力争在市上有课题立项。
(三)继续探索提升“甘孜班”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种“东中”特色的“甘孜班”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制度,形成“东电中学‘甘孜班’教育管理方案”。
(四)狠抓“封闭管理”、优化“班级常规管理”、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深化“养成教育”。形成东电中学“精细管理的特色”。
(五)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系列文、体活动,通过明确工作目标,精心组织策划,扎实稳步推进,争取在德阳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文艺表演、美术书法作品、艺术教育论文等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继续争创德阳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实现学校文艺、体育活动成果推进工程。四、工作措施:
(一)理顺德育管理机制,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建立和完善东电中学“四线四级”德育管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分管副校长的具体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以德育处管理为核心的“四线四级”德育工作机制,即:“德育副校长—德育处—班主任—学生;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教师—学生;党总支书记—团委—团支部—团员;校长—家委会—家庭—学生。”分线管理,分级落实,齐抓共管,以形成德育教育的坚实网络系统,以此探索东电中学“有效德育”特色的经验。
2、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德育规章制度。
3、要进一步加强“校、家、社”三结合教育和“警校共育”、“医校共育”等方面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外部环境。
4、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健全学生组织,加强工作指导,让学生会干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和动力,积极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本学期,班主任要重视“理论指导”和“观念引领”,加强自身学习,加强德育研究,进行德育创新,提高德育效果。
(1)推行班主任例会制。由年级组长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碰头会,一是总结一周来的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和不足,二是讨论和布置下周工作。由年级班主任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可进行班主任学习心得交流,研究学生当前动态,研究教育管理方法和对策等。
(2)建立德育科研中心组。定期开展“班主任沙龙”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德育科研能力。争取在“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研究”、“学生家庭美德实践研究”、“灾后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等课题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3)加强班主任工作调研,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法规意识、危机意识。
(4)落实副班主任制度。在青年教师主动申报的基础上,选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德育处将与各年级组协调,选好班主任导师进行师徒结对,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副班主任进行培训,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德育处将加大对副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与考核,推优筛劣,每学年度评比一次“优秀副班主任”,并及时推选优秀的副班主任走上班主任工作队伍。
(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继续实施班主任外出学习培训制度,组织班主任参加市、区两级培训、外出考察学习或聘请专家到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努力引导学校德育工作者形成“学习理论——主体实践——结合理论的行为反思——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操作思路。
(二)细化常规,狠抓“封闭”,深化养成。
1、加强新学期初学前教育。重点是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校规班纪,让规章制度入眼、入耳、入心、入行。
2、提升“封闭管理”实效。在新的一学期,我们将对住校生继续实行“封闭管理”,对中午不回家的走读生继续实行统一监控。认真总结过去的“封闭管理”工作,真正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探寻今后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重点是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加大对学校周边重点路段和场所的巡查力度,把有形的“封闭”与无形的“封闭”进一步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封闭管理”、优化“班级常规管理”、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形成东电中学“精细管理”的特色。
3、以制度约束人,以教育引导人,以榜样感召人,不断深化养成教育。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严明校规班纪,创新教育形式,务求教育实效。重点搞好六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礼仪习惯、诚信习惯、勤俭习惯、学习习惯、健体习惯和卫生习惯。其中以环境卫生为突破口,强化“四不”:不损坏公物、不乱丢乱吐、不乱涂乱画、不浪费水电,全面带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进一步贯彻一日二扫及每周一次大扫除制度,加强检查和抽查力度,力争我校学生生活、卫生、行为习惯上一个台阶。
4、实行“特色班级”创建制度。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全班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自觉化和规范化,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基。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德育品牌。
2、用先进文化覆盖校园,打造学生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宣传专栏、黑板报、广播站、文学社等校园文化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征文比赛、文化艺术方面专题报告会,进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活动,弘扬了先进文化,宣传正确的思想,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以东电中学网站为平台,展示德育工作、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德育处、教导处、团委会、学生会、艺体组、年级组、班主任等多方面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同时继续抓好“甘孜班”学生的周末活动和节假日外出参观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搞好学生社团的组建,组织好学生才艺表演活动,积极参加省市主管部门组织的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竞赛活动,争取在德阳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文艺表演、美术书法作品、艺术教育论文等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继续争创德阳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协助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水平;扩大学生知识面,展示学生风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在省、市级各项比赛中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四)重视问题班级、问题学生的调研和转化工作。
1、推行“1+1”问题班级蹲点制和“1+1”问题学生导师制,使其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德育处正副主任各蹲点联系一个问题班级;德育处工作人员会同有关教师每周与问题学生谈一次心,每月帮助问题学生总结一次,每学期能家访一次。期末将对所做调研和转化工作进行总结评比。
2、德育处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建立和规范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办法和程序为:由班主任出具违纪学生的相关材料上报年级组;年级组调查落实后拿出处理方案上报德育处;德育处经调查研究签署处理决定上报分管副校长;经校行政会讨论批准后公布处理决定。同时,定期召开受处分同学的座谈会,激励与鞭策相结合,加快对这批同学的转化工作。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1、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每学期至少请法制副校长、关工委领导等来校为学生作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同时,学校将选择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影视材料,在班会课时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