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就业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1872

【导言】此例“大学生就业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就业论文1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表现为: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本身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在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耐挫性较差;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英才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由“英才需求”转变为“大众需求”。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大学生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对职业缺少必要的设计和规划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无动力、无准备,其就业能力可想而知。

(三)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四)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最大的特性是赋予了个人充分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包括: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在今天看来已不言而喻,后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前者。培养求知能力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就需要大学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确立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懂得遵守规范、关心与尊重他人;尤其是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处世和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也与其他个体的谐调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学会尊重其他个体的价值观并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才能形成全民族发展进步的合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它给予了人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充分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在这样一个相对拥有较大自由的空间,如何塑造好自身形象关键在于个体拥有多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提供准备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大学生就业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2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其影响,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于就业职位的认知,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定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这个场所是与外界是相通的,可见校园文化的社会决定了它极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矛盾和偏差。若校园文化构建中能够挑选正能量方面,过滤到负能量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临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常常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势特长是紊乱不清的,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挫后导致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包含着积极乐观、勇于拼搏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这都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些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最常用到的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要敢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集体为先,个人为后的合作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社会中出现就业观扭曲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错误评论的影响,使得思想观念发生偏离。高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鼓励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放成功人士的宣传短片,多组织学生参加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对社会上出现的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要给予抨击,使得大学生明确是非。学校应尽量在就业季多安排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等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的一项教育。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大学生中变高,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在校园文化构建中,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以此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应鼓励教师群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便开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各位教职员工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工作经验。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假若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顶端,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隐蔽,比如,从表面上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女性与男性在职业取得上有趋于平等的现象,但深藏在背后的“同工不同酬”、“同阶层不同酬劳”等不公平待遇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机会均等是目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无论在教育起点,还是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上,女大学生均处于明显的劣势,而教育结果的均等才是整个教育机会均等的归宿,本文关注的就是在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差异,即男女两性在就业选择机会上的不平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生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低吗?但实际上在去除了所有控制变量、中间变量的条件下。男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同样水平的就业率背后仍然隐藏着性别差异,这就是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形成与男大学生要普遍的多的“能岗”不匹配的就业现象,这就是潜在的就业性别差异。这种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不能谋得理想职业而造成就业难的事实,使许多女生的自信心大幅度滑坡,使其呈现向传统女性角色回归的趋向,甚至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产生质疑,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二、原因剖析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性别差异现象其原因使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展开探讨。

(一)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男性的主导地位与女性的依附心理使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这一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规范,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传统角色特征。在这种规范的灌输下,性别意识便不自觉地渗入到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在性别认知上的心理定位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现在已经对女性就业作出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女陸地位不断提高,但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口号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的性别公平,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历史沉淀的不良的心理积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善的,现代意义上的公领域的角色是由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来承担的,女陸则多数被限制在私领域。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才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过程,以专业设置上的性别隔离为例。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严重了。女生在自然科学、工程等专业中的比例大大低于在各领域中的总比率。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我国自然也不例外。专业的性别隔离使高等教育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选择不同的学科然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谋取不同的位置。完全使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但这种自我选择恰恰使女生在就业中遭遇了性别歧视的反映。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主导的学科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视地位。也就是说女生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加社会的资格和能力,从而也决定了她们在职业地位上的不平等。这样教育结果影响了教育过程中的选择,这种选择反过来又加剧了性别隔离的程度,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传统的社会文化建构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然后渗透到学科领域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又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巩固加强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并传承了社会的性别等级差序,学科中的性别隔离就可以被看作使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靠学校实现其价值观及重要信念的传递,其中包括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男女性别固定模式深受社会影响。男女两性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儿童期就已经形成,有研究表明,从出生起男孩女孩接受的对待就不同。早期性别角色印象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得到强化。比如儿童玩具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男孩玩具一般都是鼓励控制环境型的,通常都比女孩玩具更具职业倾向,而且更贵。家长学校也都会给孩子买适合其性别行为的玩具,教材更是传递性别角色信息的主要根源,近来研究表明,自然科学、社会研究、甚至数学书中都是从陈旧的性别角色特点来描述女性,这无疑会影响女性的选择和学习的前途。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男女两性在课程选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而且多数情况下,女孩的成绩要优于男孩,但在进入高中以后,当女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和可被接受的时候,她们对未来就业的计划及价值观就会和社会实际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趋于一致。所以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以后,男女两性选择的专业才出现了上述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三)就业市场歧视论的解释

三、对策及建议转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文化传统的因素是根源性因素,后面的性别社会化、就业市场和歧视论的解释基本都是由文化传统形成的顽固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当然,本文只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出的原因分析,实际上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主体性原因,相关法律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原因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不在一朝一夕,数千年的传统积习短时期内也不可能消除,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女性就业前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民主化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问题。所以高校、社会及大学生个人必须重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女性生理特征难免造成高劳动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降低生产与经营的劳动成本比提高更有意义。本文建议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总之应该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性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二)倡导高校自主办学

目前高等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学没有成为一个比较自主的办学主体。应该考虑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性别和生理特点,在专业选择和专业培养上应当不同于男生。目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招生、专业设置的自主化步伐才刚刚开始。扩大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的自,推动中国的“职业规划”的发展。如果推动大学之间的强强联合,如联合培养、互相承认学分,肯定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和监督高校对女大学生专业设置、培养、就业指导的重视。

大学生就业论文4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

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培育学生职业理想

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

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

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1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