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74557

【导言】此例“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1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45-002

自2009年3月份以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国各高校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按照湖南省委和校党委的安排和部署,学院学习活动也如期开展,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毕业生,以问卷调查、座谈、面对面交流为主,着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和总结。

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历史性命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当成学校、学院的大事切实做好,努力开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新局面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阵地的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实质,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各高校和千家万户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价值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战略问题。各高校要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现代社会要求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目前,高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1.强化责任,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

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院长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指导协调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主任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相应部门第一责任人。学院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做好服务工作;各系负责同志要带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党员干部深入学生,做好学生实习情况调查摸底和信息统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毕业生收集、提供企业空缺岗位信息。真正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使就业指导和服务专业化、制度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形成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格局。

2.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要在对手如云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因此,学院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区别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帮助毕业生实现和谐就业。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是将大学生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等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认知自我,除采用自我观察和内省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室的各种测量工具,并借助计算机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二,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第三,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太差。所以,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其毕业时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3.创新机制,帮助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当前,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形成了一对矛盾。毕业生找工作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工作后,部〈WWW.〉分用人单位还要进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学习的总结,是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同样需要大量时间,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将无法毕业。学院要紧跟形势,创新机制,发挥指导老师、用人单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联合指导、电子邮件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创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使其顺利毕业。

4.积极帮助贫困生和女生就业

学院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时,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女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5.加强档案管理和后续服务,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肯定有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马上就业,即使就业,大多数属灵活就业或临时就业,没有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即使正常年份,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使自己受到束缚,不便于自己换岗。对此,学院认真宣传国家有关人事的政策,动员广大毕业生积极参加人事管理,帮助他们做好档案材料的暂时保存和转交工作。在毕业生后续就业过程中,学院尽可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出具证明信、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情况等,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三、结语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家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开创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2]潘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J].江苏高教。2005(6).

[3]天津市统计局。天津: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分析[EB/OL].

[4]张丽娟。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内江科技, 2007, (5).

[5]中国劳动咨询网。调查显示八成女大学生求职进曾遭性别歧视[EB/OL].http: // 51Labour. com/html/93/93456.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2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和%;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比2010届(%)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比2010届(%)略高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09(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04(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10(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00(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1(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10(5)

[21]边文霞。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4

(一)高校扩招导致供过于求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相辅相成。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数据表明,1998-2009年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幅。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从供需的角度而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用人岗位需求量远低于高校扩招后所输送的人才数量,这将会导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相对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产生。自2008年至今,国内外经济受金融风暴影响,一些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用工数量减少,加重了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状况,就业难题愈加突出。同时,由于扩招之后,大部分的高校将面临硬件设施不足,科研经费、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教师授课任务加重,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等,进而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弊端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严格地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农村青年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还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式继续沿用旧的培养模式,继续以高层次、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导致学生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依旧是“一学定终身”的培养方式,学士、硕士、博士不出校门一气贯通,毫无社会实践经验。一旦找不到工作,不仅给社会压力,还会给学生本身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学生就业能力欠缺《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差。据调查,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离职的人群中98%是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离职率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主动离职率偏高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职场发展。个人离职原因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认识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的职场成熟度和适应性欠缺,也反映了学生在校教育期间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当前用人单位主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存在着职业目标不明、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专业能力不足、品格养成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阻碍其求职就业。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之策

(一)国家政策层面1.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就业质量问题,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将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这三大效率变量的正向关联性表明,保证经济增长路径沿着效率提升的方向延伸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着力点。为此,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增长路径上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经济增长的路径与大学生就业增长路径相互背离,那么其他的政策举措有可能是徒劳的。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政府部门已出台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许多还只是权宜之策,只能解决当前的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教育体制,降低高校招生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3.资助特殊专业领域的人才高校招生、专业培养设置要依据经济市场要求来调整,但是不能忽视了特殊领域的人才培养。有的高校因为某些专业学生就业率低,而取缔该专业的招生。高校如此“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也是“无奈之举”,学生就业难不是就业能力差,而是专业的就业面太窄。因此,特殊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资助其成才就业,在市场不认可或市场需求量少的情形下,保持对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

(二)高校层面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变化从供需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供需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扩招的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我国高校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各专业的招生,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一致、进度一致,而应有差别地对待。在专业设置和各个专业的招生上应考虑市场需求情况。人才需求预测,主要还是市场统计,学校自身也有预测。此外,扩招还要理性看待专业冷热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加强就业工作的建设,加大就业硬件设施的投入,壮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首先,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政策内容。其次,就业指导部门应将就业政策贯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深入、全面地了解本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因地适宜地做出相应的就业指导策略,分门别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再次,还要及时研究改进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内容,组织培训,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就业。3.注重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工部门做出科学的评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使学生准确地定位自我,更好地规划求学和生活的方向,为将来走向职场或继续求学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应当设立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由就业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如一年级,加强学生自我适应的引导;二年级,加强学生自我定位的思考;三年级,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四年级,加强学生求职技巧的指导。

(三)毕业生层面1.注重个人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更容易。在学习期间,应当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培养科研学习能力。同时大学生应当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个人素养,如诚信、道德、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2.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毕业生要明确自身定位,注意调整心态。一般来讲,刚入职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的设想存在落差。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自己当前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定位。这不仅需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还需要学习以恰当的心态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四)用人单位层面1.增强校企合作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实就是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要与高校信息畅通,使双方能及时地做出反应,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校长期合作,为毕业生创造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2.承担培养企业精英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能因为应届毕业生能力稍微欠缺就拒招。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精英的社会责任,学校是理论基石,而企事业单位是实践的基地,人才的培养都是经过经验能力的日积月累方长成参天大树。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拘一格,方能为自身、为社会输送精英。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5

从宏观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年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高校扩招决议,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依据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是入学率为15%以上。我国2003年大学生入学率已达15%,随后又历经10年连续扩招。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达280万,10年后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至699万,预计2014年将达727万。连年扩招使更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全民文化素养有了飞速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每年数十万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延迟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还在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实际现状比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加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所谓“就业率”实为“落实率”,如公式一,公式二所示。此外,高校就业率依据签约率来统计,一纸协议并不能代表准确、真实的就业情况。这表明,实际就业率与官方统计和公布的就业率存在一定偏差。同时,统计数字无法准确反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就业差别,以及已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问题,从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显得晦涩复杂。×100%公式1:年度大学生就业率公式落实率=×100%公式2:年度大学生落实率公式。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必须保持平衡,供给大于需求会导致劳动力过剩。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资本资源(以国内投资额为标准)仅占世界百分之四,劳动力数量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理论上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业量的增加归根结底要依靠整体经济增长拉动。近年来世界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无疑更是釜底抽薪。从国内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中国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仍属劳动密集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重还很小,经济发展能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主要还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另外,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精简等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供需对接错位、高校教育缺乏前瞻性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意识时间对接错位。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但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革,在时间和周期上却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等高等院校调整完成到大学生毕业寻觅就业机会,已经用去若干年时间,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原先的热门专业已经冷却,毕业生产出过剩。二是办学特色的对接错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需求同步,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着的,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管理模式影响,缺乏独立性,缺少特色,所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具备相同的特点。这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稳定的工作岗位,但近年来承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大学生期望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直接可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教育传统的误导导致的期望对接错位仍将继续影响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难相应对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7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