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排列组合练习题(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4148

【导言】此例“排列组合练习题(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排列组合练习题1

1插空原则

对于要求某些元素不相邻的问题,可以将其它元素“安置”好,然后将被要求不相邻的元素进行“插空”。

例1(2013年全国大纲版)6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两人不相邻的不同排法共有种。(用数字作答).

解析除甲、乙外,其余四个人的排列有A44种。四个人排好后,他们之间有5个空位,只要把甲、乙插入其中两个空位即可,也就是从这5个位置中选两个给甲乙占有,考虑到顺序共有A25种排法。那么符合条件的排法有A44A25=480种。

评注从四个元素之间选择位置,保证了甲、乙两个元素不相邻要求的满足。

练习1(2010年北京)8名学生和2位老师站成一排合影,2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种数为( )

答案A.

练习2(2008年浙江改编)用1,2,3,4,5,6组成六位数(没有重复数字),要求任何相邻两个数字的奇偶性不同,这样的六位数的个数是 (用数字作答).

答案144.

2优“限”原则

排列问题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元素,二是位置。对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或者位置,解答时应优先予以考虑。

例2(2016年四川)用数字1,2,3,4,5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其中奇数的个数为( )

解析1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看:题目要求排列的没有重复的五位数字是奇数,从元素的角度考虑,需要1,3,5这三个数字需要有一个数字排在个位上,除此之外对其他元素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先从1,3,5中选一个排在个位,其余的元素全排列即可,即有奇数A13A44=72,选D.

评注给每个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找到合适的位置,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析2从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看:题目要求排列的没有重复的五位数字是奇数,从位置的角度考虑,需要个位上排一个奇数,其它位置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先从1,3,5中选一个排在个位上,其余的位置全排列即可,即有奇数A13A44=72,选D.

评注把所有有限制的位置安排完毕,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值得说明的是,根据相对性,优先考虑限制位置和优先考虑限制元素在计算上可能相同,但从思考问题的角度却截然不同。

练习1(2009年北京)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的个数为( )

答案B.

练习2(2010年山东)某台小型晚会由6个节目组成,演出顺序有如下要求:节目甲必须排在前两位,节目乙不能排在第一位,节目丙必须排在最后一位,该台晚会节目演出顺序的编排方案共有( )

种种

种种

答案B.

3整体性原则

对于要求某些元素必须相邻,或者有顺序及间隔位置有要求的问题,可以进行整体考虑。

例3(2012年辽宁理科)一排9个座位坐了3个三口之家,若每家人坐在一起,则不同的坐法种数为( )

×3! B. 3×(3!)3

C.(3!)4 D. 9!

解析由于是每家人坐在一起,我们不妨把每家人看成一个整体,那三家人就是三个“大元素”,排列方法共有A33种,考虑到每家人之间的排列顺序都有A33种,则所有的坐法有A334=3!4,选C.

评注除了将每家人看成一个整体外,每家人内部的排列不能遗漏。

练习(2007年北京理科)记者要为5名志愿者和他们帮助的2位老人拍照,要求排成一排,2位老人相邻但不排在两端,不同的排法共有( )

种种

种 种

答案B.

4正难则反的原则

对于某些问题正面考虑比较复杂时,可以考虑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反面”的情况。

例4(2013年山东理科)用0,1,…,9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

解析根据优“限”原则,十个数字取三个组成三位数有9×10×10=900个,而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共有A19A29个,所以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900-A19A29=252,选B.

评注如果此题从正面处理非常复杂,考虑其反面则变得简洁自然。正面信息或者限制条件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反面问题往往越简单明了。这个原则在解答“至多、至少”这类问题时效果更明显。

练习1(2009年湖北)将甲、乙、丙、丁四名学生分到三个不同的班,每个班至少分到一名学生,且甲、乙两名学生不能分到同一个班,则不同分法的种数为( )

答案C.

练习2(2010年湖南理科)在某种信息传输过程中,用4个数字的一个排列(数字允许重复)表示一个信息,不同排列表示不同信息,若所用数字只有0和1,则与信息0110至多有两个对应位置上的数字相同的信息个数为(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4篇排列组合练习题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排列组合练习题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排列组合练习题2

关键词: 新课改 写作思路 转型

一、课程内容整合:追求序列建构

1.单元主题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写作训练。比如《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本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写实动作,将那个屠户见财眼开却又假意推辞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本单元的同步写作训练主题就为“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

2.课文写作特点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微格写作技法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对应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伤仲永》设计题目:“在《伤仲永》中,王安石只安排了一句语言描写:‘泯然众人矣!’这一句话,把王安石的惋惜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描摹出一个场景,用一句语言进行概括?”

3.时鲜主题线。我以班团活动、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时鲜主题的序列写作训练,紧扣时代的主题,通过写作把握和感受时代的脉搏。

二、写作时间调整:追求主体落实

1.把两节作文课分成大课(60分钟)和小课(30分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的精力、体力允许的前提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一次(可以是一次日常训练也可以是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整的写作过程,打破原先在45分钟内学生的写作思维容易中断、写作行为反复的僵局。

2.把作文课设置在周一上午的第三节课(大课)、第四节课(小课)。把作文课调整到周一,一是为了对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进一步明确、拆解,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辅导;二是为了把综合训练目标的部分子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本周的每一天来进行拆解性训练;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训练,学生的写作学习在周一时有了明确的方向、任务,学生可以随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写作练习。

3.以每三周(约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为一个分析时段。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一节课来全面地总结本单元日常训练的情况,或者是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每三周,拿出一节课来总结本单元的日常训练情况,不会多占课时。此外,平时上课时,教师也会在阅读课堂上总结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但毕竟时间有限,内容单薄。且学生们反复地修改自己的写作序列训练文章,写作水平提高是稳定的,需要阶段性地总结一下。尤其是一些比较繁杂的综合训练任务,多个子目标的训练效果的合成,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积淀完成。比如,在“描写”的写作训练中,我意图进行想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综合训练。我便在第一周出示了一张繁花盛开的小巷的照片,让学生给这条小巷命名,并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发挥想象,采用多种修辞、多种感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描写出小巷的美景,不少于150字。第二周时,我又出示了一张阴暗的小巷的照片,假设这里曾是个陈旧、阴暗、肮脏、冷清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景物描写描述它的样子,不少于150字。第三周时,我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小巷的‘传奇’”,让学生发挥想象,假设造成小巷陈旧、阴暗、肮脏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人的到来让小巷变得非常美丽?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写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同时,我们让学生把前两周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融合到这一次的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跨周进行,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

三、写作课型运用:追求环节驱动

1.日常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第一,大课的课堂结构。周写作辅导:教师解读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尤其是要明确本周的训练目标和综合训练目标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本周的写作目标和任务,对学生的日常训练进行集中辅导,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本课写作辅导:投放综合训练目标的子目标,进行写作指导,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自主写作: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此环节大约安排3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第二,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大课上写的作文,并推荐出优秀作品,以备班内交流,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的作文,提出修改建议,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完善定稿: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情况与教师的建议,完善文章,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并说明推荐理由,班内加以欣赏、点评,教师加以总结,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明确本周的努力方向,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排列组合练习题3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习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排列组合练习题4

关键词体育课 队列队形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4-02

队列队形练习是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中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使学生体会时空感觉,使其在集体行动中,逐渐养成动作正确、反应迅速、整齐一致、服从集体、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队列队形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自制力和坚忍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意识。抓好队列队形练习,能更好地为调动队伍服务,从而节省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时间。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点滴经验,提出来与同行们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一、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的意识。

1.组织队形的重要性。一堂体育课好比是建一栋房子,组织队形就是房子的基础框架,教学目标是房子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房子的布局,教学方法措施是建房子的步骤,场地器材是房子的主体材料,老师和学生就是施工者,每个部分缺一不可。框架是房子的主要部分,没有框架房子就得倒塌,同样道理,没有安排好组织队形的课就如同一盘散沙,凌乱不堪。

2.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意识的方法。老师要把组织队形在一堂课中的重要性跟学生传达,可以通过语言反复讲解说明组织队形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游戏和无组织的游戏相对比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组织练习,组织得好的小组练习顺畅、效率高,组织不好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从这些方面来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的意识。课堂组织队形的基础就是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如果能把队列队形运用自如,整堂课的组织队形就水到渠成,调动学生队伍就能如鱼得水。

3.重视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对于强化课堂常规、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改以来的一些实践证明缺少必要的队列队形练习,课堂的常规,学生的纪律性变差,课堂教学效果下降。我们可以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来集中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队列队形练习内容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等原因,学生不愿意练。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练习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和方法

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要选择不同的教材,合适的教材,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老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队列的排列与调动,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有变化、有动感、有美感,能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1.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以及组织活动的需要,仅安排一些动作简单的原地练习与行进间的动作变换的练习,这些教材内容不要求按中国人民《队列条例》的要求去操作。教学要生动活泼,不可强求一律,过于严格。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例如,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那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一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评选出“优秀小分队”,予以表扬。练习齐步走可以让孩子们手搭在肩膀上,一起喊“一二、一二……”提醒“一”迈左脚,“二”迈右脚,像一条“千足虫”一样,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运用自编儿歌的方法来进行练习:如“1-2脚跟靠,脚尖开;3-4腰挺直,腿夹紧;5-6手臂直,指尖平;7-8抬起头,眼平视;9-10比比谁能站最直”。

2.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忍耐性和自制能力,需要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规格、难度和标准要求。但是由于动作变换不大,内容简单,多练了会引起厌烦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与练习内容,每次都能提出一点新要求,这样才能使每个内容都得到巩固,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在教学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变换队形走等练习中,教材中对于摆臂的角度和幅度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较难达到的。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难点,我采用示范、竞赛、游戏、观摩等方法,通过个人、小群体和集体的尝试与体验、演练与展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兴趣和信心,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

3.高年级的队列队形练习特点是动作自然、流畅、活泼,不要求按《队列条令》的转法和节奏操练。行进中裂、并、分、合队走的练习,是一组纵队行进间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队形变换的练习。预令较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体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再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示范外,应通过观察法、探究法、研讨法、比赛法以及个人体验、尝试练、自由结组练、小组分散练和全班整体练的多种形式进行。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个人与他人友好合作、适应集体活动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如:模拟“军事演习或阅兵式”,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再进行模仿,学生兴趣高涨,会演得很投入。

学生的练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师的正确示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各学科教师中最频繁的,要使学生掌握一项技术,教师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动作不但要做到正确、熟练,而且还要优美、大方,使得学生一开始学习就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在欣赏示范时也是一种力量的鼓舞。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清晰、洪亮。有时教师一个夸张的表情,一段学生错误动作的滑稽再现,都会让原本单调的学习迅速变得活跃。同时,示范的角度和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体育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培育一批好的学生。

三、合理的队列队形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能把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的串联起来,使体育课更有条理性,连贯性,队列队形变换运用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合理的运用时间,严密课堂组织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1.合理利用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体育课中,每个活动都存在学生按顺序进行练习,如果受到场地或项目的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练习时,就会产生很多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这时候学生就会因为无所事事而讲悄悄话、做小动作甚至打闹嬉戏。学生注意力分散后就不好控制,那么老师就要花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去整理队伍,吸引学生。比如在上30米加速跑时,如果让学生四路纵队站在跑道上,老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练习,后面的同学等待的时间太长,不但无法观察到前面同学的动作,也不会自觉的在那里站队等候,这时就容易出现混乱的现象。我一般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分成四人一排,每两排为一组,第一排的同学做起跑姿势,第二排的同学负责检查动作并指导,跑完一轮后两排角色互换,这样学生既有事情做又不会捣乱。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后一排的同学当前一排同学的发令员,依此类推,每个同学既是跑着也是发令者,效果很好,学生很感兴趣而且练习积极性高。

2.课堂上学生的合理站位。要上好一堂体育课,应该在课前先把上课的内容、器材、场地、队形路线备好,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种很好的队形,效果不错。比如:我在上课中,经常采用‘同字框’的站位,迎面接力就是面对面的‘同字框’,学生不但能仔细观察到每个同伴的动作和表现,也有利于老师的观察,一举两得。我在上《追逐跑》一课时采用了不同的队形,效果也很好。以往的直线跑和追逐跑练部分都是在跑道的直线上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圆形扩散的路线来练习,这不但有利于老师观察学生的奔跑情况,而且队形特别学生感到很新鲜,练习的面较广人数较多又不会相撞,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不会让有的同学站着看、站着等,而且练习时采用多种不同的起跑方法,学生练习的样式多、次数多、效率高。在投掷课上,经常采用的是“伞形”,老师讲解示范或学生练习都有利于观察和学习。可以是两组同学投掷,两组观察和捡球,先捡到的同学排第一个,以此类推,同学们捡球的速度快,排队的速度也快,这种队形老师很容易观察和判断动作,效果不错。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认为体育课的队列队形训练仍然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法,巧妙构思,让队列队形训练变成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真正达到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