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贾平凹短篇小说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23788

【导言】此例“贾平凹短篇小说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贾平凹短篇小说【第一篇】

2 近年,大家都在称赞贾平凹的《秦腔》,尤其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学叙事的耐心。其实,我觉得苏童也是一位真正的、非常有叙事耐心的作家。耐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里实际上就是个写作姿态的问题。可以说,苏童还是一个心理承受力极好的作家,这些年来他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扎扎实实地做人作文。所以,毕飞宇曾说,认识苏童这么多年,发现他身上很多东西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一个作家凭借什么力量能够使读者保持对你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有一两部好小说,还因为你对文学写作一如既往的虔诚。这是一个作家最不该变化的东西。苏童对于小说写作是相当虔诚的,有时甚至是倔强的。我认为,他对于短篇的偏爱和写作就是倔强的,不惜气力的。也是超出了任何功利心的、富于耐性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苏童是一个在写作上既有“坡度”也有“弯度”的作家,有许多作家也是在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就写了三五百万字,可那是自我滑行的长度,却没有向上的坡度。苏童却是一位始终具有写作坡度和高度的作家。那么,因为苏童自己写作的起点太高了,他有一个整体上的绝对的高度。一上手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就是《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就是《刺青时代》,所以自己很难越过自己建立的“标高”。 长篇也是这样,你很难说《米》好还是《城北地带》好,更不好说《碧奴》就强于《我的帝王生涯》。我也不认为《蛇为什么会飞》就是一部失败的小说。有高有低。但我感觉,苏童真正能够不断超过自己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而不是中篇、长篇。能够让他感到最自信的实际上也是短篇。十几年来,苏童短篇写作的热情持续不减,而苏童的短篇的被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这个时代审美方向的一些变化。

3我特别想提到的还是他的短篇。我觉得,《妻妾成群》之后,苏童的写作就相当地自我、相当自由了。虽然有时候在读了他的某一个短篇后,可能一时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境界。大概是1998年到2003年这五六年里,好像是他写《蛇为什么会飞》前后,他差不多每年只有五六个短篇,这几年,他的写作仿佛一直在一种特有的自我感觉和节奏中进行。我想,一个作家需要一种自我沉浸,在一种特殊的心态下实现对文学的感受和表达。像《小偷》《巨婴》《向日葵》《古巴刀》《大气压力》《水鬼》《白雪猪头》那一批作品,到后来的《骑兵》《哭泣的耳朵》《马蹄莲》,还有最近的《西瓜船》《拾婴记》,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批短篇小说。写的自由、轻松、洒脱,包括技术。那时,我感觉文学界正处于相对沉闷的时期,那恰是他状态最好的一个时期。加上早期的《桑园留念》《祭奠红马》和“香椿树街系列”等一批小说,真的将短篇写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正是短篇小说体现出了他的叙事美学和他的哲学。

我们以往关注苏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小说“反主题”“反历史”方面的先锋性特征,却很少重视他的短篇小说的文体自觉,其实很早的时候,苏童就开始在短篇中考虑叙述的形式和意图对叙事效果的影响和意义,可以这么说,苏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具有文体意识和形式感的作家之一。苏童自己也多次强调过,应该把小说放到艺术的范畴去看,那种对小说的社会功能、对它的拯救灵魂、推进社会进步意义的夸大,扭曲了小说的美学功能。小说的原始动机不可能承受这么大这么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他的小说写作很少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等价值评估,而是沉浸于审美的。这种写作常常令我们做评论的有些尴尬,我们总是喜欢在作品中寻找、挖掘思想、艺术等社会性价值,而对那些能令我们仅仅是怦然心动的东西不以为然。我觉得,苏童对小说的理解、他的小说思维和小说理念,一开始就是接近文学本性的。这也是苏童数年来始终坚守的东西。

苏童短篇小说整体上精致、和谐、富于古典气息,奇妙的意象和意蕴,语感的精妙、文字的内在气韵,起伏跌宕自然,还有灵气都贯穿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他的语言,这使他在小说中保持有相对稳定的美学风格,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拓展想像的空间。我觉得苏童无论短篇还是长篇,他最大的优势是在语言感觉上,纯粹的文学语言,现代文人话语,一种婉约的唯美语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是很重要的,它是由表及里的东西。我认为,一些作家的悲哀就在于,他终其一生的写作,就因为他的语言而无所作为,写了几百万、上千万字,但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叙述。所以,作家都应该解决好语言问题。无论是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还是格非、余华,他们都是一开始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苏童的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贵气质,语言的精致又给想像、故事、人物的书写策略带来了新鲜的、陌生化的东西,所以,他并不是依靠故事本身。不论写什么题材,平民草根,男人女性,市井传奇,街头故事,在作品的形态上,在文体和内涵上都是唯美的,既现代又古典的,既先锋又厚实的,既有整体气韵又细到生活的肌理。他以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将小说的许多老元素重新进行了艺术的整合。他写的极其自由,在当代,很少有人会这么写,像他的《祭奠红马》的那匹马,《骑兵》里的那匹马,《拾婴记》里那个婴儿和小羊,飘来逸去,我们感到一种和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小说既带给我们小说中应该有的东西,还带给我们许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他好像可以任意地在小说中很充分地展现他扭转、推断生活的能力。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小说风貌。我认为,这是一种神示的东西,所以说苏童是凭借天分写作的作家。他的许多写于80年代的小说,已经过去快20年了,到现在依然十分耐读,主要就是因为叙述的魔力。还有,他的作品能呈现出的小说艺术从先锋到古典、到唯美的对生活特有的精神体验,和小说艺术的来龙去脉。我们甚至可以将这本《碧奴》也当作一个若干短篇的连缀,它更是一个唯美的极致和盛宴。从这个角度讲,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

贾平凹短篇小说【第二篇】

设立“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旨在繁荣我国当代短篇小说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该奖项特别鼓励富有民族气质、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华语短篇小说作品参评。这一活动得到了文艺界人士特别是作家的广泛关注,共收到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参评作品388篇,评委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以得票多少为序)卢金地的《》、林斤澜的《去不回门》、陈忠实的《日子》、晓苏的《侯己的汇款单》、莫言的《月光斩》、叶弥的《天鹅绒》、苏童的《人民的鱼》和贾平凹的《饺子馆》为获奖作品。

陈建功在致辞中向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暨旅游节开幕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获得“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作家们致以热烈的祝贺。陈建功说,一个民族的文学、一个地域的文学,有时仅仅是一部作品,就足以使全世界心生敬畏。因为它是民族情感深度的呈现,是民族精神风貌的凝聚,也是民族审美水平的展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蒲松龄是珍贵的,是值得淄博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纪念、敬重和珍爱的。他不仅应该成为淄博的城市名片,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继承的课题。通过“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以及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可以薪传丰厚的文学传统,开启灿烂的时代新花,为淄博的文化乃至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段立武在致辞中介绍了淄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快速繁荣和谐发展的现状,对作家们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她说,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聊斋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部署,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次举办的“淄矿杯”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和第五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就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入挖掘、开发和弘扬聊斋文化,扩大淄博的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题为《望外的欣慰和感动》的获奖感言中说,得知获奖,作为作者是意料不及的欣悦和颇深的感动。蒲松龄的名字对于文学来说是非常神圣和纯粹的,“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学意味很浓厚的奖项。

颁奖典礼上举行的文艺演出以庞大的阵容和气势反映出蒲松龄故里淄川儿女以豪迈和真诚喜迎全国文学精英会聚淄博的喜悦之情。山东电视台对颁奖典礼全程录播。

贾平凹短篇小说【第三篇】

关键词 西部;“寻根”作家;贾平凹;威拉・凯瑟

小说的生命来自于地域。鲁迅笔下的绍兴,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沦陷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生活,莫言的山东密县,福克纳的美国南方小镇,马尔克斯的魔幻拉丁美洲,都有其固有的精神符号意义。对文学爱好者来说,比较文学是文学这块文化瑰宝中最芬芳的部分。通过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使我们的民族文学以更雄壮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的时代背景使得广大文学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更加任重而道远。在物质产品已经丰富的年代下,更需要挖掘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给人类更加人性的指引,更需要文学这个锐利的智力支持武器。我们需要在深刻的认识文学规律的前提下,继续探索深化文学规律,找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最佳渠道,丰富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学,这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比较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贾平凹(1962-),陕西籍作家,作品颇丰,尤以小说著称。其中长篇小说《浮躁》获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废都》获茅盾文学奖,许多作品被选入小学、中学及大学课本,七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生活在西部古都西安,在浓厚的古风,淳朴的民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故乡陕西商州为背景,以农村题材为自己的写作利剑,成功的展示了商州迷人的自然风景,神秘的民间文化,因为她沉积着浓厚的历史遗藏和名俗文化。而贾平凹更精确的描述这片土地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的血汗、恐惧、悲痛和欢快,因为他要通过新时期这片本来闭塞的土地因为改革开放引起的骚动与变化为缩影来反映我们的民族和时代的巨大变化以及之中存在的一些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正因为他的写作有了敏锐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即“寻根”,使他不仅在国内文坛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使他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拥有了众多的研究者和读者,为世界所瞩目。

美国著名西部女作家威拉・凯瑟(1873――1947)也在她诸多作品中表现出来了与贾平凹相似的写作背景。她一生作品颇丰,尤以早期短篇小说受到世人好评。同贾的优秀短篇小说一样,她极其成功的描写了美国西部大草原上她所熟悉的人、景、物。出生于此,西部大草原给了她丰富多彩的童年,造就了她豪放而又亲切的性格(目睹她那充满亲和力的照片即可得知),也让她亲眼看见了各国移民初到西部立足时的艰辛生活。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体验。宝贵的经验使她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缩影,描述他们坚强的面对生活和所形成的互助、勤劳、朴实的品质。像贾平凹写作一样,她的笔头也很少触及城市生活,只有写到西部土地,西部人民时她才灵感不断。从这点来说,她也是一位“寻根”作家。

贾平凹的著名长篇小说《浮躁》《废都》都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西部为背景。这个年代中国各个阶层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的冲击,有迷茫,有失望,有痛苦,有欢快。作者淋漓尽致的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群是如何接受和看待改革这个新事物的,尤其在获奖小说《浮躁》中有着非常精确的表现。通过刻画出金狗、雷大空、韩文举、田正中、巩宝山等一系列形象,作者抓住时代精神,表现出中国底层人民在改革这个裂变过程中的痛苦、艰辛、疑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痛苦、艰辛、疑惑来表现出的信念和热情。

文中,以金狗为代表的一派年轻力量支持改革,大胆为改革扫清障碍。然而由于经济和政治地位低下,不得不依靠当权派和改革的阻挠者田、巩两家;田、巩两派顽固势力仇视改革,仇视新生事物,却在之中利用这些年轻力量壮大自己势力,从而使改革举步唯艰。从背景上来说,正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被他用于他的写作之中,才有了那么多充满生命活力的角色让人读后难以忘记。

而在Cather的代表作品《我的安东妮亚》中,她也紧紧抓住美国西部开发这一壮阔历史背景为自己作品的底蕴,刻画出美国人民和各国移民初到西部开创家业为背景,以移民姑娘安东妮亚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时美国的西部荒凉落后,虽然整个国家已经轰轰烈烈的准备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众多的铁路已经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政府重点发展的西部城市也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象,但Cather的笔却从未去勾画这些城市的灯红酒绿。她的笔下的西部拓荒者们(pioneers)有很多的移民,来自波希米亚、捷克、墨西哥或是挪威,视西部为乐土,到来后却发现他们要面对的是艰苦的自然条件,严峻的气候,还有当地人的排斥。《我的安东妮亚》中,祖母一句话就可看出这个波希米亚家庭所要面临的困境:“……我真不愿想到他们将在克拉依克的那个洞过冬,”祖母说,“那简直就是个獾洞,压根儿就不是人住的洞屋。我还听说他让他们出二十美元买下了他那个连十元都不值的旧厨具。”

在那个时期,很多人将大草原想象成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就可以变成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很多人来到这里,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比如从俄国流浪至此的帕维尔和彼得,在自己的故乡遭遇狼群追踪之时。为了逃命竟然狠心的将与自己同乘一座雪橇的新娘新郎推下雪橇,为故乡的人所不齿,家人也没有人多看他们一眼,他们来到西部大草原,想在这里开始新生,可艰苦的条件加上良心的谴责使他们在贫困潦倒中死去。这就是广阔的大草原承载的悲欢。

他们抓住各自生活的广阔背景描述这生活。在《浮躁》中,改革使千千万万的农民迷茫,州河两岸的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它,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连知阴知阳的韩文举也迷惑了:“老先人讲过,不穷十户,不富一户,钱让一家人挣那么多,共产党允许吗?共产党怕也要调整调整政策了吧?”半个知识分子的主人公记者金狗也有自己的疑惑,看不清改革的本质:“现在国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政策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有些人搞起生意来……而这些钱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这些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看不清,一时振奋,一时忧虑,写报道也不知如何写。”幸而得到一位知识面广,政治嗅觉敏锐的州河考察家的指导,他才明白了许多,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为扫清改革障碍而战斗的记者,甚至最后作者将他塑造成为政治家。

文中也穿插了大量对州河两岸人文和自然景色的描写。我们知道相对于情节构造来说,景色描写具有较高的难度,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让我们置身于州河两岸的景色和州河两岸像“看山狗”、红肚兜、新媳妇倒骑驴为丈夫驱邪这样丰富的图腾文化中,让人不能不佩服作者渊博的知识,更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故土人文背景的熟悉,那么作者对故土的感情也昭然若揭。

而在《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父亲在自己的国家是一位高贵、智慧、富裕的波希米亚家庭的一家之主,而来到西部,恶劣的条件让他丧失了当初的勇气和信心,最后竟悲惨的死去。这种感觉上的冲击让人想倒了他们的发展就像中国改革中的千万民众一样那么艰难。幸而他们很快振作起来,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移民的孩子们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熔炉中他们很快成熟了起来,自尊且自强:“她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她们当初想做的事,把她们辛苦赚得的美元送回家里……帮家里买犁头,买收割机,买将要下崽的母猪,或是将要养肥的小牛。”这样的结果是“我”所居住的黑鹰镇最先富裕起来的就是这些外国农民。虽然当地人认为她们只是些“帮佣姑娘”。因此这章用大量篇幅刻画这些自尊自立的移民姑娘的章节就叫“女拓荒者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主线仍然是安东妮亚,作者对西部的一切情感都借安东妮亚之口表达:“我在城市里感到难受,我会因寂寞而死去的。我喜欢住在一草一木都为我熟悉的地方,喜欢住在每一寸土地都可亲可爱的地方,……我应该生活并死在这儿。”对西部:“我从未丧失过生活的激情。”

金狗在改革大背景下的探索之路,安东妮亚在大西部的成长经历都充满艰辛、迷惑、彷徨,但在热爱西部的两位作家笔下,他们却从未失去激情,失去信仰。而如今,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国人皆晓,改革带给西部和全国的机遇和发展令全世界对中国也刮目相看,美国西部也是今非昔比。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重温当时这段轰轰烈烈而又有悲壮色彩的历史,可以看出两位作家高度敏锐的写作意识,因为他们紧紧抓住这壮阔的时代背景,用不同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国家西部发展史上栩栩如生的弄潮儿和拓荒者,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作品描述了西部发展时人们面对社会变化发展时期精神上的困惑,也为他们解除疑惑提供了思路。

贾平凹以商州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世界,凯瑟的内布纳斯加大草原中作者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生活之道也无处不在。两部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品都映射出了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道德的流逝,金钱冲击下的人性中新的危机,也塑造出了珍惜传统道德的中流砥柱人物。两位作者以先知般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表达出对不可挽留的美好失去的惋惜和坚贞的守候。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作品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 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 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4] 曹明伦译。威拉・凯瑟作品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 常耀信,李宜燮。美国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贾平凹短篇小说【第四篇】

已丑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去莲湖巷访陈长吟先生,获赠200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美文》,一看封面就觉得面目一新,只见封面上几行栏目黑体字: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自古至今只知道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分,还未听说过长中短篇散文之分。一本不到百页的散文杂志如何刊登长篇散文或中篇散文呢?

我怀着好奇心打开目录,只见长篇散文栏目下,连载的是熊召政《明朝帝王史》中的《看尽西风木槿花》,阎纲《我是文坛三零后》中的《文风的回忆》、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中的《我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等六位作家的长篇散文,就像电视连续剧,每月每期连载一部分,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也有利于读者饱读散文大餐,当然也有利于杂志的长期订阅和销售。

中篇散文栏内完整地刊载了崔济哲的《千万别提童年事――醉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华夏的《无照上路》。每月1日出版的《美文》第一期就刊出第广龙的《我在2009年1月》,可以说第一时间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在的城市和所处的社会的当下生活,就像早春二月的花草那么鲜嫩,充满了最新的时代气息,达到了主编贾平凹所说的“要让人们从中不断地呼吸到新鲜空气”。

那么,笔者即读者还心存纳闷或顾虑:为何将散文像小说那样划分呢?如此变法有何考虑?会不会像前几年所谓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那样人为的划分后作茧自缚,反而不利于散文的整体发展繁荣?

第一期《美文》首篇题为《十七年后――给〈美文〉编辑们的一封信》中,贾平凹在深思熟虑后写道:我们为什么把栏目定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是散文写作出现了新的状态,散文许多旧观念被突破后,文体上发生了改变。这十多年来,散文在革命着,也在混乱着。“大散文”概念提出后,经过一段争论,基本上是大散文、文化散文、抒情散文几个类型的共存流行,但这种局面以及这种局面后新产生的一些理论又都多少有局限和约束,不如全放开来,让其更充分地发展。

他将散文和小说比较着说:小说是怎么写都可以的,散文为什么不能呢,小说是闯关东走西口的男人,散文就只能是留守在家要养要呵护的老人和孩子?为什么说散文是匕首,它可以是大刀么。为什么一定说散文是花草,即便是带刺的仙人掌,仙人掌也是花草,它可以是树木么。自己把自己软禁了,自己把自己作了小说的下脚料啊!放长了,让散文作家放开去写,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只要你写得好。

其实早在前几年,贾平凹及其《美文》编辑同仁们就秉持大散文的理念,选发了一系列长中篇散文,比如贾平凹的《江南日记》、王云奎的《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笔者的《渭河大水灾》等,只是没有标出长篇散文、中篇散文字样而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2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