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贾平凹的散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7087

【导言】此例“贾平凹的散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贾平凹的散文1

关键词:贾平凹;意象;大境界;典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96-03

忠实于对生活的真实再现,注重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刻画,突出细节的真实,具有生活的逼真感和历史的真实感,这种掌握生活的审美方式,通常称之为现实主义。表现为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创作主体有着强烈的情感抒发,按照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世界,而不是按照实际的生活逻辑,注重想象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而不注重生活的真实,这种掌握生活的审美方式,通常称之为浪漫主义。

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中,丰富大胆的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了各种变形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世界里饱含着隽永的抒情和某种形上意味。这些方面,使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有几分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根本不能因此认为,贾平凹属于浪漫主义作家。在贾平凹的小说世界里,也有对他先后生活了多年的商州大地和西京城的生活状貌的描写,其中展现出的是对社会风习和地域特征描摹和对人物活动、人物细节的生动叙写和刻画,使很多人都认为贾平凹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贾平凹则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对自己作品的一种误解和误读。在长篇小说《高老庄》的后记里,贾平凹说:“我不是现实主义作家,而我却应该算作一个诗人。”贾平凹的散文成就在当代文学史上获得的学界的评价是较为一致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散文创作往往成为其排解创作生活中苦闷情绪的方式。他曾自述说:“我写散文,多是心绪不好的时候开笔。”从创作实际看,也确实如此。应该说,贾平凹的诗歌水平也是拥有一定水准的。我们阅读贾平凹的诗作,不难感到贾平凹本人的那种诗人气质和才情。他的那首《一个老女人的故事》,很能展现贾平凹在诗歌方面的才华。作者对故事的诗性叙述、诗情提炼颇值称道。不过从当代文学史和贾平凹的全部创作而言,诗歌创作不能代表贾平凹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主要实绩。就拿同题的诗作相比较,贾平凹的有些诗作和当代的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从境界呈现和诗情汲取上,都是可以做出文学史的高下评判的。例如,贾平凹到陕北米脂县博物馆参观后,曾就馆内的一块包含有若干条鱼的化石,创作了诗篇《鱼化石》。当代著名诗人艾青也写过这个题目,艾青的《鱼化石》曾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较为成功的典范,选入中学课本,供中学生阅读。如果把这两首《鱼化石》来进行比较,作一翻艺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水平的高下。这样一来,为什么贾平凹要说自己算是一个诗人呢?他的长篇小说有着那么深厚的现实主义成分,而他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呢?

原因在于:贾平凹掌握世界的审美方式是意象,可以称他是以意象主义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表明,中国诗歌的深层美学特征是以意象为本体的。诗人如果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意象,他的诗歌就可以说是呈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本体,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在这个意义上,贾平凹自认为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写完长篇小说《浮躁》后,贾平凹就表达了自己意欲对现实主义超越的想法,他表述过这样的意见:“我欣赏这样一段话:‘艺术家最高的目标在于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在《废都》出版之后申明的《<废都>就是<废都>》一文中,贾平凹说:“我写不了纪实作品,也从不善于以生活中的原型放大后进入小说。小说家的任务是建构一个意象世界,所以我历来讨厌就事论事的作法,更反对任何心态下的对号入座。”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他在后记里写道:“我无论写什么题材,都是我营建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在这些文章和小说的后记文字中,贾平凹表述了超越现实主义而专著于意象主义的努力,力图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描写建构形而上的意象世界。在1篇名为《世界需要我睁大眼睛》的文章中,贾平凹说:“博大的艺术,何时亲近到我呢?哪一日才能蜕去小家子的硬壳啊,我的上帝!”古代作品《红楼梦》和《西厢记》深得贾平凹的青睐,他为自己40岁还未能写出这样的堪称大境界的伟大作品而深感痛楚。他主编《美文》刊物,鼓呼“大散文”的艺术理念,也是在渴望产生大境界的散文艺术作品。

贾平凹想要实现的大境界的文学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他的表述是不明确的,而之后,他明确的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在1篇题为《四十岁说》的文章中,贾平凹有段论述:“文学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是要阐述着人生的一种境界……中国的儒释道,扩而大之,中国的宗教、哲学与西方的宗教、哲学,若究竟起来,最高的境界是一回事,正应了云层上面的都是一片阳光的灿烂。”应该说,这些表述,是深得艺术真谛的。更重要的是,贾平凹在这里认为他所阐述的文学的大境界,好像是云层之上“一片阳光的灿烂”,这个境界贯通中西文化,为两种文化所共有。在其他场合的演讲中,他也多次阐述了这个意思,比如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演中,他明确地讲了自己的这个观点:“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之上是一片阳光,而阳光之下的云层却是这儿下冰雹那儿下雨,多个民族的文化犹如这些不同的云层,都可以穿过云层到达阳光层面。”通过这些表述可以看出,东西文化可以通过不同路径到达各自的文学艺术的大境界,就像通达了云层之上而获得了阳光的普照。这个阳光照耀的层面,就是艺术应该通达和实现的大境界。

这个大境界怎样去做才可以实现呢?贾平凹解释说:“我们民族的这块云在下雨,美国民族的那块云在下冰雹,我们可以穿过我们的云到阳光层面,不必从美国的那块云穿过去到达阳光层面。”贾平凹认为,无论是东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都应该以自己最具民族性的艺术手段去实现这种文学的大境界。需要指出的是,贾平凹在坚持民族性的问题上,不同于传统上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关系理解的观点。贾平凹对民族性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容,他说:“也正是如此,说得很久了的那句‘越是地域性,越有民族性,越是民族性,越有世界性’的话,我总觉得疑惑。剪纸、皮影,虽然独特,但毕竟是死亡的艺术,是作为一份文化遗产仅供我们借鉴的资料,它恐怕已难以具有了世界性,如果我们不努力去了解、融汇人类文明新的东西,不追求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艺术的境界,我们是无法与世界衔接的。”“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言论,关键在这个“民族的”是不是通往人类最后相通的境界去。对于西方文学的技巧,不必自卑地去仿制,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的技巧也各有千秋。通往人类贯通的一种思考、一种意识的境界,法门万千,不管我们在哪一个法门口,世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和平而伟大的,世间万物都是那么和谐而又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在这方面,贾平凹认为,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是古今中外通达艺术、宗教、哲学的必由之路。一个民族要想坚持自己的民族艺术个性,必须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尽力吸纳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时代社会因子,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民族化的道路才能最终通达艺术的大境界。

贾平凹的这种见解应该说是非常新颖独到的。而一个作家如何既坚持民族化的道路,又要去实现这种文学的大境界呢?在长篇小说《怀念狼》中,贾平凹在后记中说:“十年前,我写过一组超短小说《太白山记》,第一回试图以实写虚,即把一种意识,以实景写出来,以后的十年里,我热衷于意象,总想使小说有多义性,或者说使现实生活进入诗意,或者说如火对于焰,如珠玉对于宝气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在这段表述中,贾平凹清楚的说出他是通过意象来走民族化的道路的。应该说,贾平凹的这些见解深得古典美学的精义,把握住了古典美学的核心。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象创造理论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精神是中国的艺术思维在中国艺术创造规律上的本体呈现,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艺术发展中形成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而西方美学则认为,“典型说”揭示了西方古典美学的基本要义,反映了西方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体现了西方艺术的思维模式、基本形态和审美要求。两者在艺术追求和艺术路径上有着明显不同。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还是西方美学的典型说,这两种艺术取向,都是东西方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艺术实践中对人类文明的创造探索出的深具各自民族艺术特色的实现路径。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能站在各自民族的路径上,心会神游,用自己丰硕的艺术实践成果不断开拓自身的民族化之路,并使之不断通向人类艺术的大境界。“古老的中国味道如何写出,中国人的感受怎样表达出来,恐怕不仅是看作纯粹的形式的既定,诚然也是中国思维下的形式,就是马尔克斯和那个川端先生,他们成功,直指大境界,追逐全世界的先进的趋向而浪花飞扬,河床却坚实地建凿在本民族的土地上。”正是有着这种深刻的艺术体悟,贾平凹才能在把握中国艺术精义的基础上,以独具中国艺术意味的意象主义去实现和通达人生和艺术的大境界。

丰厚的中国古典美学滋养着贾平凹实现大境界的文学创作之路,也为贾平凹在以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中提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意象主义。在这条意象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上,贾平凹表现着不同于外国作家,也有别于中国当代其他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使得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别具一格,也使他更是一个诗人而非一个现实主义者,从而呈现出了他作为作家的品格,又呈现出了他不断创作出的长篇小说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贾平凹。高老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76-377.

[2]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14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74,263,319,385.

[3]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9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6.

[4]贾平凹。病相报告[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04.

[5]王永生。贾平凹文集(第1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15-317.

[6]贾平凹。五十大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29.

[7]贾平凹。怀念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270.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这3篇贾平凹的散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平凹的散文2

成书时间:1987年

类别:散文集

内容梗概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又很广,很难一言以蔽之。大致说来,前期创作有一种青年入世的真诚,以女性化的笔触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如诗如梦;后期创作有一种出世达人的冷静,由于对世态人情丰富的阅历和达观的理解,形成一种机智、通脱的风格。

《丑石》

这是公认的散文佳作,在他的自选集中是第1篇,写得比较早。在这篇文章里,贾平凹告诉我们,他家门前有一块丑石,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去理会它。门前摊麦子,它碍事;搬走吧,又太重。砌山墙苦于它极不规则;凿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就连石匠洗石磨都看不上它,嫌它石质太细。它静静地卧着,槐荫不来庇覆它,也没有花儿在它身边生长,慢慢地,荒草青苔将它埋没。人人都骂它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了。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这块丑石,眼光立刻就直了,他说这是一块两三百年前落下的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拉走了。科学家说,它太丑了,可这正是它的美,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它有伟大的功用,不是用来做小玩意的,所以常常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作者在结尾深沉地赞美丑石的伟大,佩服它那种不屈于误解,默默生存的精神。

如果把这篇文章看成是精美的哲理小品文,也算肯定了它的价值,我们却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出更有趣的东西。贾平凹后来承认他这个故事是编的,那么可以说就是他自己的象征性的自传。他自己当时就是一块不为人知的“丑石”,他借科学家肯定自己的价值,也嘲弄了周围人的无知,带着一种顽固的愤世情绪,由此我们看到年轻的贾平凹可爱的单纯。更有趣的是,那丑石上有一“凹”处,可以积水以映天上的明月,从而具有了一种诗意的美,而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名为《月迹》。

《母亲》

不要以为这是贾平凹在抒发对母爱的深情。不是的,他写的是自己的爱人,自己女儿的母亲。有人说贾平凹小说中写得最好的是女子的形象,一个个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善解人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对自己身边的妻子是如何形容的。

妻子做母亲了,似乎变了一个人,全然不是以前的样儿了,把小女儿看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切,喜欢听别人对女儿的恭维,一遍遍地对“我”复述那些赞美之词。以前她可不是这样,以前她青春焕发,以前她见了别家孩子的屎尿就讨厌,她的变化,叫“我”这个呆头文学青年有点吃惊。

最叫“我”受不了的是,她似乎有了女儿忘了“我”,“我”开始嫉妒小女儿,心里泛起了隐隐的苦恼,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她转,再也没有时间弄文学。

文章的最后,女儿向贾平凹笑了。贾平凹接着写道:“我笑了,我多么感激我的浅儿,多么感激我浅儿的美丽而善良的母亲啊!”

在这篇文章里,才做父亲的贾平凹把自己那种复杂婉曲的心态描摹得真真切切,让读者不自觉地为之动情。

《一对情人》

我进山去办事,在山嘴的地方听见三个男人的谈话,其中的两个为另一个光头小伙子出主意。光头28岁,看上了前村驼老五家的姑娘,姑娘也一百个愿意,可她爹却要光头交一千两百元彩礼。光头在河边掮橡,一个月挣三百五,还差不少,那两个人劝他先把生米煮成熟饭……

第二天我又在河边遇见那两个男子,他们说光头约会去了,以口哨为暗号,他俩的任务就是放哨。不一会儿,两个人等得烦了,就学狼叫,光头一脸高兴地从山洼跑了出来,告诉我们女的和他一个心眼,偷了她爹一百元钱,算上卖香炉挖药材的一共三百,全给他。

这天下午,我到山根下一家去投宿,却是驼老五家,见到了驼老五与他漂亮的女儿。小气的驼老五丢了钱正恼火,女儿毫不相让地与他顶嘴。

五天后我从镇上回来,驼老五哭着对我说:“这不要脸的女子!跟野汉子跑了!跑了!你到川下去碰见他们让他们回来,一千元就行了,我不要那二百了,把那小子招过来,将来为我捧孝子盆啊!”

贾平凹是小说家,他是以小说家的方法写散文,把一个爱情故事写得妙趣横生,畅快淋漓。其中又有对山景和民风的描写,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俨然一幅山村风情画。

精彩语言辑录

1.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出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摧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在铜韵一般的颤响。冬天是骨的季节吗?是力的季节吗?

2.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人易,做聪明的愚人更难。

3.……一道溪水,流,是它的出路与前途,它必然有过飞珠溅沫的历程,而总是飞珠溅沫,它便永远是小溪,而不是大河啊。

关键知识点

1.贾平凹是当代实力派民俗作家,以小说“商州系列”而著称于世,《浮躁》和《废都》可视为他前后期的代表作。

贾平凹的散文3

关键词:贾平凹 乡土情结 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84-01

山地之子贾平凹具有乡村出生的文化人较为明显的内心情结,那就是对故乡割舍不了的依恋。贾平凹在商州长到十九岁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生活了三十余年,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以农村为题材,表现农村的风物人情、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变迁,这一切基于他的故乡是山区农村。

一、贾平凹离不开的家园情结

1.情系商州

一座商山,一条丹水,使贾平凹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在贾平凹离开去求学之前,他在那里生活近二十年,可以说商洛文化已经根植在他的心间。第1篇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就是作家对商山丹水的眷恋之情。

2.贾平凹乡土小说中浓郁“乡情”

贾平凹的“乡恋”情结

“乡恋情结”是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乡土小说必然是作家对故乡深切怀念的真情流露。这种对于故乡的眷恋,对故土的执着,在乡土文学作品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在《商州》中,作家塑造了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农家,长大后终于在城市中显示他的才能,但长年的城市生活使他感到身心疲惫,当他离开城市重返自然山水的怀抱时,顿觉如“羁鸟恋旧林”,好像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灵魂。

贾平凹文本世界的“商州情结”

贾平凹在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相悖逆的人物韩旋子,他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商州地区的代表者,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懒惰于一身。他与王才之间的斗争,就是对作者心目中曾经传统的商州地区的一次次冲击。

贾平凹的复杂“乡情”

在贾平凹的眼里,无论是莽岭的一条沟,还是无名的山野,都寄托着他复杂的乡情。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理性和情感之间的紧张和背离就成了所谓的二元的文本世界[1]。在作家身上,譬如深厚的农民情怀做作的文人趣味,忧患精神与欲念难抑等等,这些矛盾与对立贯穿了贾平凹从小说到散文的多种文体。

3.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土气”

乡土小说最主要、最特殊、最宝贵的价值特点在于“土气”。“商州小说”的“土气”体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这里:有淳朴的民风,有美好的人性……正如作者在《商州初录・棣花》中写的那样:商州“山美,水美,人更美”。贾平凹就是想通过作品中的“土气”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商州的“自然”景观经过贾氏的美学移植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2]。品读《商州》一书,你会深刻地体会贾平凹寄托在商州自然景观的民族性与文化性。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片土地上的“土气”也孕育着作家,使其流连眷恋。

二、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定位、发展和创新

1.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定位

贾平凹的写作是要“写关于人本身的事,写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力求传递本民族以及东方的味道”[3]。他本人一再表示以陕西为叙述背景的乡土小说意在重申国族身份,以文学文本建立在中国国族身份可以看作是贾平凹小说的核心[4]。我始终把贾平凹看作农民作家,认为好作家必须达到个性与文风之间的和谐,而其文风又必须与其作所在地的乡土风情和谐。

2.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发展

贾平凹的小说总体上展示的是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的一面。早期的小说,恬适灵动的田园诗,融化在商州山川和民情民俗之中,清澈明净的青春气息,弥漫在人物的形态、心态之中。到了《浮躁》和谐被打破了,它是从社会变革的实践层面被打破的。到了《高老庄》这种执着的追寻,开始露出了希望,心灵寻求进入了具体人生实践,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建构的端倪。

3.贾平凹乡情流露的创新之作―《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以全景式的视角,俯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状,再现当下农村的生存图景,描绘了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代农民在社会剧变中精神的复杂多变,是对乡土文学传统模式的突破,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重大启示,而且直接关乎“三农”建设。从中表现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乡土倾注的浓烈深厚的情感。因此,用一种挽歌式的情绪描写了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三、贾平凹与陈忠实、路遥乡土小说的比较

1.地域文化与乡土小说创作风格

我们都知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西作家分别关注着陕北、关中、陕南这三块情态各异的地域文化。陕西这三位作家文学创作艺术的审美个性与风格也是风采各异的。路遥艺术创作中的渴望雨雪“陕北高原情结”;陈忠实艺术创作中的痴情河蟹“关中平原情结”;贾平凹艺术创作中的珍爱山水的“陕南山地情结”的差异,恰恰由所生长的环境所影响。

2.小说创作对象选择与地域特色

路遥致力于城乡交叉地带现实生活与社会人生的开掘,但包括《平凡的世界》在内,仍算不上城市生活题材的创作,实为乡村现实生活的艺术叙事。陈忠实的《信任》取材于他所生活工作过的灞河原。农村不仅有着他生活积累,而且有着更为深切情感体验。我认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乡土叙事更能反映出他的艺术特色。如果从文化精神角度看,贾平凹的精神归宿依然在商洛山地。

四、总论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近”贾平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认知乡土小说,第一次尝试读懂贾平凹……我始终觉得贾平凹在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他可以冷峻尖锐地去讽刺,他可以去爱也可以去恨……商州是他文学的起点,但商州却始终未成为他文学之路的终点[6]。随着对贾平凹和乡土小说了解的深入,我终于明白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几乎席卷我国文坛的时候,为什么说贾平凹在唱着清新欢快的赞歌了。他在抒发着对自己所注视到的一切的信赖、依恋,在乡土爱与恨交织中追寻和探索,这是基于生命的激情和感悟,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份爱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绍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2]王一燕。《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贾平凹研究资料2006年版,第372页。

[3]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贾平凹精神自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4]王一燕。《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贾平凹研究资料2006年版,第370页。

[5]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2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9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