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实用5篇)
【导言】此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登金陵凤凰台1
关键词:李白诗歌中;动物意象
一、龙
龙,作为汉民族的图腾崇拜,在我国古代有着无比崇高的尊贵地位,至今,我们仍然以龙的传人自居。此外,在道教文化中,青龙是重要的四神之一,这也就不难理解道教徒李白为何那么频繁地写龙了。如《飞龙引》中的“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如《古风其十一》中的“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如《乐府・来自大难》中的“乘龙飞天,日瞻两角。”如《玉真仙人洞》中的“玉真之仙人,时往大华峰。清晨鸣天鼓,飚腾双龙。”如《元丹丘歌》中“长周旋,蹑星虹,神奇飞龙耳生风。”如《送杨山人归嵩山》中“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如《上云乐》中“陛下应运起,飞龙入咸阳”又如《远别离》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从上所举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写龙、和寻仙问道有关。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传说中的龙具象化,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活脱脱展现了自己仙风道骨、潇洒自如的诗人形象。除了与神仙相关的龙之外,李白笔下的龙往往还象征着天子。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定式,天子就是龙的化身。而李白笔下喻为天子的龙,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二、虎
在李白笔下,写虎的诗句虽不及龙多,但也是他较为常用的动物意象。虎的出现常常伴随着龙,如上举《远别离》,如《古风其一》中的“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又或者伴随凤出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又或者单独出现,如《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如《白马篇》中的“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又如《梁甫吟》中的“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李白笔下的虎,多是他抗争的对象,而这种抗争在读者看来并不是那么艰难,与虎相搏,散发了诗人骨子里的侠客情怀,透露出作者深藏心底的斗争精神,也愈发张扬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强权的人生态度。
三、鸾
鸾,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历来都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女床之山,有鸟,其状如翟,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①李白诗中,或称鸾,或称凤凰,如《凤凰曲》中的“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又如《登金陵凤凰台》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又如《金陵凤凰台置酒》“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在这几首写凤凰的诗中,都透露着诗人为山河破碎的伤感,向天追问着何时才能回到往昔的太平年岁。除此之外,鸾鸟也是诗人抒发自己求仙问道的一个主要动物意象,如《飞龙引》中“宫中采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以及“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都是描写诗人梦想中乘鸾车遨游天际的情景。
四、猿
在中国古代早期,猿包括了所有猿类动物,无论是猴子、猩猩都统称为猿。在李白诗中,猿的形象多悲凄之感,这或许与母猿断肠的典故有关。相传“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变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②除了这个传说以外,与猿猴相关的传说典故也多表达别离悲苦
之情。李白诗中取此意象表达悲情较多,如《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如《襄阳歌》中的“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泾川送族弟》中的“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又如《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时欲东游遂有此赠》中的“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
五、大鹏
庄子1篇《逍遥游》把大鹏形象深烙人心,李白深受道家文化和浪漫主义影响,其作品中自然不乏大鹏这一意象的出现。大鹏的形象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诗仙李白的思想性格与精神气质,寄托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入世精神,表现了他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神仙气质,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与兼容开阔的胸怀。李白在其《大鹏赋序》中直言“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李白对大鹏的钟爱程度并不一般。他对大鹏的赞叹在其他诗作中也可窥见一二,如《临路歌》中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击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有人说此《临路歌》实为临终歌,是李白为自己所写的墓志铭。不管其真相如何,至少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李白对大鹏这一意象的高度向往和赞扬。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飞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③
六、马
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写进诗歌里可想而知必是与出行、战争有关。李白诗中,胡马、白马、天马、宝马等诸多种马的频繁出现,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看出一些李白的生活状态。如《塞上曲》中“大漠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娇?”又如《古风其六》中“代马不思越,越秦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古风其八》中的“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除了与战争相关的之外,相信在古代,有一匹好马就和今天拥有一辆好车一样,是大多数男人的梦想。李白作为一个好游名山大川的剑客诗人,自然对马也是十分钟爱的。在《紫骝马》中他这样写道:“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成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诗人将紫骝马称作碧玉,马不渡江戏谑其怕弄脏脚,诗人对马的喜爱可见不一般。马在那个时代,不但是工具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将五花马和千金裘放在一起,可惜诗人更爱美酒。纵观李白诗,马应该是其运用到的最多动物意象之一,如《塞下曲其四》中的“白马黄金塞,云砂饶梦思。”又如《陌上桑》中的“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参考文献
[1]翟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2]程旭东,《古诗猿猴意象例说》,《语文天地:高中版》,2004年第4期
[3]李霞,《李白诗中的神仙坐骑形象》,《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
注解
①《山海经・西山经》
②《世说新语》卷六《黜色》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登金陵凤凰台的相关认知。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2
凤凰台位于南京,有着“三山烟霞、二水奔流”的之诗境的江心洲洲头。
历时一年建成的古凤凰台景区占地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凤凰楼高25米,建筑面积有一千五百平方米,远望则巍峨壮观,近观则雕梁彩绘。
登高远眺,你会看到:东接西河新区,西枕长江浪波,南抱三山葱茏,北临万家灯火,大江风貌尽收眼底……
金陵凤凰台是绝无己有的优美风景,那壮丽的山河,使人想起领、凌空翱翔的凤凰,如果它真的存在,它肯定在人们面前展翅高飞,啊!这绿水环绕青山的地方多么令人向往啊!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3
怀古诗多是由作者身临古迹后而作, “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历史遗迹,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登临古迹、凭吊古物,吟咏历史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为文学史留下一首首不朽的怀古诗篇。诗人借助时空的穿越,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或感叹人世无常,表达了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认识,也引发了一代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主题内容
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怀古诗已经成为中学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多次出现在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中。从内容上看,怀古诗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念人悲已,感怀人生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踌躇满志,希望能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常常因某种原因有的被朝廷冷落,有的壮志未酬而不能尽其才,于是郁郁寡欢甚至消极遁世,此时,他们往往透过历史长河,将目光转移到和自己境遇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人物身上,通过他们来感怀自己的人生,或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感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上的周瑜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令“强虏灰飞烟灭”,而作者苏轼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强烈的对比让诗人只能在清风明月感叹“人生如梦”。
2、怀古讽今,忧国伤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古代文人多为贫穷寒士,拯济天下黎民苍生的理想往往驱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国家政治生活、黎民百姓疾苦,诗人们常常借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同情古代劳动人民疾苦,或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观点,等等。
3、感叹人生,理性反思
很多文人在怀古咏史的同时,并没置身其中,而是站在历史高度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或感叹人生,或理性反思,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如唐代杜牧的《赤壁》,作者借古战场一件遗物对古代英雄人物及战事进行了独到的评价:赤壁之战,周瑜战胜了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曹操,是因为利用天时,巧借东风,假如天公不做美,历史将会改写。此诗构思独特,议论新奇,使人耳目一新。
二、鉴赏指津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外在原因,而言志抒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目的,因此,鉴赏怀古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史实。
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
其次,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是为了言志抒情,或直接,或委婉,抒情氛围很浓,而诗人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即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明妃”及“青冢”让诗人想到自身的遭遇,诗人杜甫同情昭君,是因为昭君美冠后宫却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为相似,理解此处,诗人的情感也就溢于诗外了。
第三,分析技巧。
怀古诗常见的写作技巧有:
①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通常采用用典、双关等手法。
②从古和今的角度,通常采用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等手法。
③从咏史和言志的角度,通常采用以古讽今。
④从写景和抒情的角度分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是怀古诗最常用的写作技巧。
代表人物
怀古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 ,我们都可以看到怀古诗的踪迹,汉朝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怀古诗。晋代左思的《咏史》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唐朝时期,怀古诗成为当时诗歌的一大主题,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确《蜀相》《赤壁》等。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时期,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给怀古诗的创作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此时,涌现出一大批咏史怀古佳作,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塞山怀古》,杜牧的《过乌江亭》,李商隐的《贾生》、《马嵬》、《隋宫》等,这些怀古佳作,堪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
代表作品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吊古之作,曾做为2008年江苏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首联点明凤凰台传说。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依然长流不息。“空”字为全诗奠定悲怆苍凉的基调。
三四句近景,面对大自然的永恒,作者感慨万分,曾经飘满芳香的小径已湮没在荒僻的野草中,显赫一时的王臣贵族也变成了一座荒凉的古冢。昔日的显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颔联远景,写大自然的壮美,“三山”“二水”相对,“青山”“白鹭”色彩鲜明,此句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天成佳句。
尾联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在古诗词中,“浮云”喻指小人,“白日”比喻君主,诗人想到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不由得发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沉痛心声。
高考链接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范文4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1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登金陵凤凰台5
严羽著在《沧浪诗话》中说,“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删订唐诗解》);刘克庄虽然貌似公允,以“真敌手棋也”论之(《后林诗话》);王琦也和了稀泥,说什么“调当让崔,格则逊李”(《李白全集》注释)。
而今人张孟麟先生则一反古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声称要纠正前人的偏见,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的立论。
其实,古人“抑李扬崔”也罢,今人如张先生“崇李抑崔”也罢,他们共同的谬误在于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凤凰台》与《黄鹤楼》没有多少可比性。把不可比拟的物事牵强作比,永远也比不出个什么结果来,就像没有谁能指出杨玉环与谢飞燕哪一个更美些一样。《凤凰台》是《黄鹤楼》成篇多年以后,李白在远离“黄鹤楼”几千里之外的金陵写出来的,其写作时间、地点、景物和心态都与崔颢写《黄鹤楼》无一类同,毫不相干。本来就自在独立的诗篇,你老要比,怎么个比法?
如果把《黄鹤楼》与《凤凰台》作些具体而简略的分析,我们更可得知,各在固有的坐标上熠熠生辉的名作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先看看崔颢的。崔颢的《黄鹤楼》很多人都读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般地说,登山临水的作品很容易落入俗套,甚难做好。崔颢写这首诗时,聪敏地预计到如果用平常的笔法是难以把这闻名遐迩的“黄鹤楼”写好的,就果敢地另辟蹊径,摆脱了传统的平仄、格律樊篱,凭借人所皆知的神话传说,在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这样,既点了题,又出奇制胜地使全诗立即笼罩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而紧接下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更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那种落寞的情思。仙人没有了,黄鹤也没有了,只剩下悠悠然飘落了千载的白云,那思古幽情的浓烈也就无以复加了。崔颢以这首半古半律的七言诗,空前绝后地成为中华诗歌园圃中一株卓尔不群的奇葩。
再把欣赏的眼光落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上。《凤凰台》是诗人踯躅在失意的仕途上的1篇感人肺腑的上乘之作。作为有着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篇章,它挺秀于常青的诗林中。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曾经是六朝古都的金陵(即诗中所指的“吴宫”)的兴亡盛衰的历史变更作了令人黯然垂泪的描绘,并直击当时京都长安奸佞当道、邪臣蔽贤的现实,表达了一代诗魁忧国怀君、抚今悼古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怀以及本人壮志未酬、抱负难寄的无奈和苦衷,使登临诗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前四句说:“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登金陵凤凰台》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著《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崔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这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可以理解了。
相传崔诗先作,李白之诗有与之较高低的意思,《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等都有类似说法。孤立地来看,李诗固很动人,若与崔诗比较,那么,就算上引传说可靠,崔诗由于先作而更显示出创造力,但李白在此一佳作的笼罩下,能够另辟蹊径,虽有貌似之处,精神上却颇相乖异,其功力之高也极惊人。且李诗的最后两句,是用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明也”,间接揭示出谗佞当道、朝政混浊。像这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显为崔诗所无。若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李诗自当在崔诗之上。但历来的有关诗评中却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其上半首强调盛世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申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李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生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诗和李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看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