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导言】此例“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登金陵凤凰台【第一篇】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接收;传播
一、 关于《黄鹤楼》是古体还是七律的论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颖在《黄鹤楼》的开篇便用到了三个“黄鹤”,这四句一片神行,挥洒而就,真气贯注,顺势直下而绝无半分滞碍。“黄鹤”如同去而复返,一连出现三次,但因其气势奔腾而下,使人无暇注意其重复,而反觉有不得不重复者。律诗本有一定的规格,“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而崔颢的这几句看似就犯了大忌:首联的五、六字在相同位置上用了“黄鹤”;第三句几乎全为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刹尾;颔联也不讲对仗。因此,很多人都据此认为《黄鹤楼》是古体。
如王力先生就从“平仄合律”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黄鹤楼》的前半首,他指出“依照七律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e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他认为这是“古风式的格调”,并为此专门开辟了“古风式的律诗”一节加以详细的分析(见《诗词格律》),而所谓“古风式的律诗”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一书中是属于古风的一种。
而《黄鹤楼》到底是古体还是七律,涉及到一个律诗定型的年代问题,王力先生认为“五言律诗的成熟,在唐初;七言律体的成熟,在开、天之际。”因此他认为“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用七律的要求来要求《黄鹤楼》,或者说它根本不算一首纯粹的律诗。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崔颢以前,沈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初唐诗人均已创作了许多定格的七律诗,他们的《古意》、《守岁侍宴应制》等完整的七律已为大家所熟知。因此,可以推断,崔颢写《黄鹤楼》的时候,应该是明了七律的规格的。但是在为了表现诗歌的意境之美的情况下,崔颢没有按照正确的七律规格,或者是崔颢没有完全摆脱古风的影响。
在对于《黄鹤楼》是古体还是七律的问题上,可以很明确的发现历代对《黄鹤楼》的接受与传播的不同。如后来的一些唐诗的集子《全唐诗》、《唐诗正音》、《唐诗选》以及《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等在收入《黄鹤楼》时首句都改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以“云”代“鹤”,不但避免了平仄不协的问题,而且改变了原诗“黄鹤”的三次重复,使一白一黄,更迭相对,的确更符合律诗要求匀称的艺术规律,可是经这样一改,原诗那种一气呵成、酣畅琳漓的气势也就没有了。因此《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收入此诗时重新又改为“昔人己乘黄鹤去”,真可谓做到了一字不易!
二、 关于《黄鹤楼》是不是七律第一的论争
对于《黄鹤楼》是不是七律第一的论争,最早要从严羽的《沧浪诗话》说起。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而且《唐才子传》中提到崔颢说:“(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麟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而一般人认为能够使 “仙才”李白不敢动笔的诗,当然可以享七言律诗“第一”的盛誉了。
自从严羽推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之后,后人一再提出另外的名篇来争夺这一桂冠,如何景明、薛蕙推沈期《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为第一,胡应麟和潘德舆以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为第一,等等。但实际上,后人对崔颢《黄鹤楼》是不是七律第一的论争,关键还在于后人对于《黄鹤楼》的接受上。
比如说严羽推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是因为严羽并不赞成杜甫那种精工的当纯熟之极的七律,而是欣赏那种保留着汉魏古诗中浑朴气象的诗歌。李白的诗歌中保留汉魏的成分要比杜甫的诗歌多得多,所以严羽曾一而再地称赞李白这方面的优点。崔颖的诗歌,就其总体来说,其水平肯定是不如李白之作,然而《黄鹤楼》诗却是集中地体现出了这方面的长处,所以李白表示钦佩,严羽因此则誉之为唐人七律第一。
明代中叶以后,杜甫的律诗声誉日高,而李白的律诗则不再受到重视,如赵文哲《 雅堂诗话》曰:“七律最难。鄙意先不取《黄鹤楼》诗,以其非律也。……太白不善兹体,《凤凰台》诗亦强颜耳。”这一时期,随着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大势所趋,理论界也转而推崇杜甫的七律,崔颖《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之说,也就随之被否决了。但此时对于《黄鹤楼》诗的看法还是比较中肯的。崔颢《黄鹤》,歌行短章耳。太白生平不喜徘偶,崔诗适与契合,严氏因之,世逐附和,又不若近推沈作为得也。”这里说明明人和宋人的文学见解已经格格不入。
到了清代,明人的意见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大家的看法差不多已趋一致,论诗注重格律,强调的是诗体之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首引严羽、何景明、薛蕙之说,又引杨慎两可之论,然后下判断说:“愚谓沈诗纯是乐府,崔诗特参古调,皆非律诗之正。必取压卷,惟老杜‘风急天高’1篇。气体浑雄,剪裁老到,此为弃冕无疑耳。……至沈、崔二诗必求其最,则沈诗可以追摹。崔诗万难嗣响。崔诗之妙,殷播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升庵不置优劣,由其好六朝、初唐之意多耳。尤西堂乃谓崔诗佳处止五六一联,犹恨以‘悠悠、历历、凄凄,,三迭为病。太白不长于律,故赏之;若遭子美,恐遭‘小儿,之呵。嘻!亦太妄矣。”然而不管潘氏的语气何等婉转,崔颖《黄鹤楼》一诗,以其不合明清人对七律的要求,从头到尾遭到指摘。已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三、 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之比较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出于崔颢的《黄鹤楼》,而崔颢的《黄鹤楼》出于沈期的《龙池篇》。在《黄鹤楼》的流传过程中,关于其与《登金陵凤凰台》的比较始终伴随着李、崔二人竞诗的公案。
李白称善《黄鹤楼》的本事,始见北宋李畋《该闻录》,曰:“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此后,宋人述及此事,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后村诗话》前集卷一、《诗林广记》前集卷之三等等,当均出自李畋《该闻录》。这里面包含了两点信息,一是《黄鹤楼》一举成名,接受史与创作史紧紧相连;其时崔颢常与王维并称,稍后《河岳英灵集》、《国秀集》和《又玄集》又先后收录此诗,也证明崔颢及《黄鹤楼》在当时主流诗坛的地位和盛名。二是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欲拟之较胜负”之说,正说出了李、崔二人竞诗的公案,导致后代对两诗的评论与比较盛行。
自崔、李竞诗之说出,宋元明清以来的论者,就对“黄鹤”“凤凰”孰优孰劣多所评论,众议纷纭。这些见解,散见于各种诗话、笔记之中,对两诗的格律、气格、句法、思想境界等方面,做了广泛的()探讨。成为《黄鹤楼》接受史上最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评论大体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认为《黄鹤楼》更胜一筹。这种论调占了主流,从宋代的严羽开始,他在《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明代,有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五:“崔颢《黄鹤楼》,兴趣所到,形迹俱融,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九:“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又批李白诗“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后村以为崔颢敌手,愚哉。一结自佳,后人毁誉,皆多事也。”清代后,沈德潜《唐诗别裁》:“(崔诗)未因凭吊而怀乡也。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一:“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李诗)是有意为之,语多衬贴,虽效之而实多不及。”吴景旭《历代诗话》:“严沧浪取以压卷,乃所谓绝唱不可和,而‘鹦鹉洲’风力犹逊,‘凤凰台’全弱,何云‘敌手棋耶?’”金圣叹《选批唐才子传》:“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胜。何必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而甘出于此哉。”到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意似胜。”
第二种倾向是认为两者持平,各有所长。如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古人服善,太白过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遂为‘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宋元之际方回《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清沈德潜在将《黄鹤楼》许为第一的同时,亦对李诗有评语:“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唐宋诗醇》:“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
第三种倾向是认为《黄鹤楼》还是有问题的,这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清人持批评意见以尤侗、钱慎庵为代表。尤桐:“崔诗佳处止五六一联,犹恨以‘悠悠、历历、萋萋’三叠为病,太白不长于律,故赏之;若遇子美,恐遭小儿之呵。”(《养一斋诗话》卷八引)。钱慎庵:“六(句)之‘鹦鹉洲’,乃见成语,‘汉阳树’则扭捏成对耳。且‘芳草萋萋’,亦属见成,而‘晴川历历’则何所本且‘历历汉阳树’截以成句,而‘萋萋鹦鹉洲’成何文理?”“律本二对,今上四句皆不对矣,而五六又草率如此,太白阁笔,而千古更无异辞,实不解也。若云只取气格耳,既云律矣,何乃只取气格耶”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引述钱说,备加称许,谓“慎庵此言,细入毛发,吾意考功(崔颢)、青莲(李白)复起于九京,亦无以对吾慎庵矣。”
登金陵凤凰台【第二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中;动物意象
一、龙
龙,作为汉民族的图腾崇拜,在我国古代有着无比崇高的尊贵地位,至今,我们仍然以龙的传人自居。此外,在道教文化中,青龙是重要的四神之一,这也就不难理解道教徒李白为何那么频繁地写龙了。如《飞龙引》中的“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如《古风其十一》中的“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如《乐府・来自大难》中的“乘龙飞天,日瞻两角。”如《玉真仙人洞》中的“玉真之仙人,时往大华峰。清晨鸣天鼓,飚腾双龙。”如《元丹丘歌》中“长周旋,蹑星虹,神奇飞龙耳生风。”如《送杨山人归嵩山》中“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如《上云乐》中“陛下应运起,飞龙入咸阳”又如《远别离》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从上所举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写龙、和寻仙问道有关。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传说中的龙具象化,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活脱脱展现了自己仙风道骨、潇洒自如的诗人形象。除了与神仙相关的龙之外,李白笔下的龙往往还象征着天子。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定式,天子就是龙的化身。而李白笔下喻为天子的龙,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二、虎
在李白笔下,写虎的诗句虽不及龙多,但也是他较为常用的动物意象。虎的出现常常伴随着龙,如上举《远别离》,如《古风其一》中的“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又或者伴随凤出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又或者单独出现,如《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如《白马篇》中的“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又如《梁甫吟》中的“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李白笔下的虎,多是他抗争的对象,而这种抗争在读者看来并不是那么艰难,与虎相搏,散发了诗人骨子里的侠客情怀,透露出作者深藏心底的斗争精神,也愈发张扬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强权的人生态度。
三、鸾
鸾,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历来都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女床之山,有鸟,其状如翟,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①李白诗中,或称鸾,或称凤凰,如《凤凰曲》中的“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又如《登金陵凤凰台》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又如《金陵凤凰台置酒》“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在这几首写凤凰的诗中,都透露着诗人为山河破碎的伤感,向天追问着何时才能回到往昔的太平年岁。除此之外,鸾鸟也是诗人抒发自己求仙问道的一个主要动物意象,如《飞龙引》中“宫中采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以及“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都是描写诗人梦想中乘鸾车遨游天际的情景。
四、猿
在中国古代早期,猿包括了所有猿类动物,无论是猴子、猩猩都统称为猿。在李白诗中,猿的形象多悲凄之感,这或许与母猿断肠的典故有关。相传“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变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②除了这个传说以外,与猿猴相关的传说典故也多表达别离悲苦
之情。李白诗中取此意象表达悲情较多,如《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如《襄阳歌》中的“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泾川送族弟》中的“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又如《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时欲东游遂有此赠》中的“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
五、大鹏
庄子1篇《逍遥游》把大鹏形象深烙人心,李白深受道家文化和浪漫主义影响,其作品中自然不乏大鹏这一意象的出现。大鹏的形象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诗仙李白的思想性格与精神气质,寄托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入世精神,表现了他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神仙气质,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与兼容开阔的胸怀。李白在其《大鹏赋序》中直言“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李白对大鹏的钟爱程度并不一般。他对大鹏的赞叹在其他诗作中也可窥见一二,如《临路歌》中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击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有人说此《临路歌》实为临终歌,是李白为自己所写的墓志铭。不管其真相如何,至少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李白对大鹏这一意象的高度向往和赞扬。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飞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③
六、马
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写进诗歌里可想而知必是与出行、战争有关。李白诗中,胡马、白马、天马、宝马等诸多种马的频繁出现,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看出一些李白的生活状态。如《塞上曲》中“大漠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娇?”又如《古风其六》中“代马不思越,越秦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古风其八》中的“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除了与战争相关的之外,相信在古代,有一匹好马就和今天拥有一辆好车一样,是大多数男人的梦想。李白作为一个好游名山大川的剑客诗人,自然对马也是十分钟爱的。在《紫骝马》中他这样写道:“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成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诗人将紫骝马称作碧玉,马不渡江戏谑其怕弄脏脚,诗人对马的喜爱可见不一般。马在那个时代,不但是工具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将五花马和千金裘放在一起,可惜诗人更爱美酒。纵观李白诗,马应该是其运用到的最多动物意象之一,如《塞下曲其四》中的“白马黄金塞,云砂饶梦思。”又如《陌上桑》中的“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参考文献
[1]翟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2]程旭东,《古诗猿猴意象例说》,《语文天地:高中版》,2004年第4期
[3]李霞,《李白诗中的神仙坐骑形象》,《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
注解
①《山海经・西山经》
②《世说新语》卷六《黜色》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自荐信【第三篇】
尊敬的**:
您好!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谨向各位**作一下自我推荐。
伴着青春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我即将走完四年的求知之旅, 美好的大学生活,培养了我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更造就了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课堂内外拓展的广博的社会实践、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使我更了解社会;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使我深信自己完全可以在岗位上守业、敬业、更能创业!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需要的,我真诚渴望,我能为贵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1世纪呼唤综合性的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路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待人诚恳,工作主动认真,富有敬业精神。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我很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
自荐书不是广告词,不是通行证。但我知道:一个青年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尊敬的先生/**,如果我能喜获您的赏识,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您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您的未来,我愿奉献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
再次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此致
敬礼!
登金陵凤凰台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张謇;旅游活动;南京怀古
Tourism Activity in Zhangjian’s Early Life
KAN Yao-ping
(Nan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The tourism activity in Zhangjian’s early life mainly focused on cultural relics and mountain scenic spots. Zhangjian turned his passive travelling in adolescent period to selective theme tourism activities in Nanjing, which enriched his spiritual world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his industrial salvation.
Key wordsZhangjian; Tourism activity; Nanjing nostalgia
张謇是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创始人之一,将民族资本成功地引进地方城市建设,在其家乡南通,遵循“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创办工业,兴建各类学校,打造了“一城三镇”的城市布局模式,使南通成为清末全国区域自治的典范城市,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张謇早期的旅游活动,对于了解张謇的救国理念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以张謇早期的旅游活动为核心,以其旅游轨迹为线索,探索张謇早期旅游活动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张謇旅游活动的研究注重于后期阶段,认为张謇区域自治思想主要来源于日本的旅游活动,对于张謇先生早期的旅游活动涉及不多[1]。
张謇早期的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同治十三年(1874)到光绪六年(1880),即张謇21岁到27岁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其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人的所见、所思往往奠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基础。当时,张謇以南京为核心,在军中从事幕僚活动,这种幕僚生活为他旅游活动提供了契机,使他能够遍访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务旅游活动,熟悉不同城市的景观与地方习俗。早期的旅游磨练了他的意志,拓展了视野,使其旅游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1 南通朦胧的旅游活动
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南通本地,活动范围以常乐、西亭、如皋为主,属于张謇旅游活动的启蒙期。首先,张謇培养了一些旅游活动的基本素养,生活中注意观察天象与气候景观变化,养成了每天记录天气状况的好习惯,为以后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其次,张謇参加了一些无意识的旅游活动,且多以被动参与性为主。
张謇8岁的时候,族兄带其游城隍庙,“入后宫,神夫妇二偶像坐特高,重宇阴s”,在作揖抽签时打翻签筒,翻倒声吓哭了张謇。这是张謇见于记载的初次旅游活动,这次活动给他带来了某种新奇、惊恐的体验。12岁时,随先君在私塾学习,有个武弁骑马经过门前,先生触景生情,曰“人骑白马门前去”,謇应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应对中展示了张謇磅薄大气的远大追求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19岁时,张謇因冒名风波在如皋销案时,因担心杨泰瑛阻其归通,连夜离开如皋,连跪带爬地逃回南通。“深夜昏黑,冒风雨出城,沿濠独行。濠甫浚,泥淖积,路高下崎岖,灯灭,盖不能张。又惧堕坎陷,蹲视数尺外有无水光,徐进,不十步辄一蹲,历三四时。”[2]
“衣履表里濡湿”,这次艰辛的逃亡活动在河边泥潭中连滚带爬地摸索前行,一路充满了曲折与磨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性质,虽说张謇的逃亡是无奈的举动,但是整个逃亡过程在逆境中求索,展示了张謇机智与敏锐能力 ,培养了他勇于探险的精神,为其以后喜爱登山的旅游活动埋下了伏笔。
同治十三年开始,张謇开始了正规的旅游活动。1月26日,张謇首次出游,与好友肯堂一起骑马去攀登狼山与黄泥山。狼山虽然海拔只有100多米,但是在海拔只有几米的广阔江海平原上,显得比较突兀。山上植被葱郁,寺庙香火旺盛,是当地人们旅游踏青的好去处。张謇一行去狼山途中,相互嬉戏娱乐,“有时叠骑清潭,有时着鞭争胜”,心情非常愉快。爬山之前,在川至庵小憩,张謇“推窗见大江接天,征帆似鹜,忽隐忽现”,享受到狼山赏长江的乐趣。在支云塔,张謇还受到了贵宾式的待遇“小沙弥初不为礼,及见风帽,细审而告伊师,逐得至雪峰僧处略坐”。至黄泥山,对景观欣赏细致入微,黄泥山“丛竹垂岩,枯藤络石,殿宇只数楹,而泉流涓细,短树婆娑,大非狼峰之绚烂也”。在张謇的记载中,黄泥山“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这种景观与今天的黄泥山大致相似,只是少了泉水的踪影,说明地下水位有所下降。
南通时期的张謇因家贫、学籍问题、求学等原因,经常往返在如皋、海门和通州之间,三地相距不足一百公里,不管风吹下雨,多次往返期间,磨练了张謇坚毅的性格,无意中对其以后的外出旅游打下了身体与心理的准备。这个时期由于生活所迫,张謇只是参加了一些零星的旅游活动,而且在旅游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旅游的乐趣,直到与肯堂的狼山之旅,张謇先生才开始了正式的旅游活动。
2 南京怀古的旅游活动
同治十三年二月,张謇受孙云锦先生的邀请,前往南京从事军中幕僚。初到南京的张謇,对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充满了兴趣,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周边踏寻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短短一年时间,几乎踏遍了南京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从张謇先生的《江宁怀古二十四首》诗词中,得知他对雨花台、莫愁湖、朝天宫、玄武湖、鸡鸣寺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二十四个景点做了详细的调研,并对每个景点赋诗一首,从景点的保存现状、历史渊源、景观特色等方面,抒发了自己的旅游感想[3]。
张謇在南京怀古的旅游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在诗词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忧郁的心情,给人以景点凄凉、残败的感觉。这也许是张謇先生从国家内忧外患中,借景喻今,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或许这些古迹经过历史的沧桑,外表斑驳陆离,已经没有往日的盛况了。《登北极阁》给我们展示了从北极阁俯视鸡鸣寺的景象,“元武鸡鸣安在哉,残花连蔓上荒台。北湖一镜寒潮落,南阁三山野寺开”。梁武帝时候热闹非凡的鸡鸣寺已经被一片萧条荒芜的景观所替代,整个寺庙在玄武湖的映衬下,湖边低矮山邱上的寺庙残败不堪,有“野寺”之感。《周处台》中的“鹤唳机云去不回,至今周处有荒台”,一样凄凄惨惨。《鹫峰寺》位于白鹭洲内的寺庙,建于明“古寺已千年,犹见青瑶瓦”,鹫峰寺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仅剩青瑶瓦。《莫愁湖》“湖以莫愁名,莫愁在何处?秋水谵无情,脉脉绕山去。”这些以过去著名传说或者历史故事为渊源的古迹,给人留下无限惆怅。
二是,这些诗词描写的旅游景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劳劳亭”、“凤凰台”等景点都是南京历史文化地标性建筑,历代诗人都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说明张謇在旅游景点的选择上深受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李白首开金陵怀古的风气,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折射出大气浩荡的凤凰台往昔。而张謇的《凤凰台》“多少吹箫人,不见凤凰影。凤凰几时来?”,和唐代诗人李白游凤凰台的心情截然相反,多了一种忧伤的心情。张謇认为《谢公墩》是谢灵运的遗迹,“独怜折屐翁,超然亦充隐”。从这些古遗迹的描述中,张謇对南京的古建筑观察特别仔细,大的文物建筑如朝天宫,小的建筑如鸡鸣寺上的一口小井,也成为张謇先生的考察对象,《胭脂井》“石上胭脂痕,胭脂不污水。”千年古刹《瓦官寺》“鼓钟声歇见松杉,萧字千年记瓦函。佛果有灵全末路,台城应是舍身岩”。
三是,南京怀古受文学名著的影响。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青溪曲的桃叶渡是秦淮河最著名的渡口,这里演绎出多少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张謇的诗作《桃叶渡》和《青溪曲》,就是从桃花扇走到秦淮河一带的文化景观,“水响不见人,谁弄青溪曲”。张謇在访杨仲乾先生归途中,途径秦淮河,哪里依旧歌舞升平,歌妓云集,“晚过秦淮,则两岸碧帘,中有彼姝不呼即出,衣香人影,与粼粼水波相溶漾也”。
四是,参观南京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时,心情豁然开朗。如燕子矶、玄武湖、幕府山等景点深受到张謇的青睐。在燕子矶看到鱼鹰在水面上飞翔的情景,感叹道“水面啄鱼龙,江头刷苍某,不向巢垒间,飞来复飞去”。看到玄武湖莲花盛开的景观,“君看麟凤洲,碧藕花如毯”。幕府山是长江南岸低矮的丘陵,高70米,号称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幕府聚清流,苍生命所寄”,描写了幕府山一带的自然景观。
3 关于登山的旅游活动
张謇工作以后,喜欢登山爱好就显现出来,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或者公务活动的间隙,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攀爬附近的山脉,并将登山活动作为交友的一种方式,与朋友分享登山的乐趣。从南通的狼山开始,南通到南京之间长江沿岸的山峰,如金山、北固山等镇江三山,以及南京的栖霞山、幕府山等山峰,都先后被张謇收入囊中,有些还多次攀爬。后来去北京途中,还登上了泰山。张謇先生在每次登山过程中,遇到的艰险、山体景观的变化、游道设施、自己的感悟等都详细地记录在案。
栖霞山海拔只有286米,在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的前提下,特别是游道系统不完善时,旅游者登山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光绪三年三月十八日,张謇同筱泉、资生、子詹、履平、丁哲夫登一起同游栖霞山。山形走势为“山分三脉,皆耸起数百仞,最高者为之最高峰,其上银杏二株”。山上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主要有“文殊院、观音殿皆毁,珍珠泉泓清如昔,石碑上题名极多,有宋治平时者,有称曲轩辕子者,半蚀于风霜,不能细剔”。游道崎岖,容易使游客迷路。“与子詹穿石窟,履f岩,上下良久。复共资生、哲夫随缒幽索景,而前数十武迷不得路”。有些地方陡峭无比,行人穿行困难。“石嶙峋如刀剑,如]镜,手不可攀,足不可定,险极”。三人蛇形走二里许路,“回望行处,峭厉入削,不觉动昌黎华山之感”。从这次的旅游活动中可以看出,张謇先生在栖霞山探求新的游道,穿行在险峻的山体之间,对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敢于冒险,略有侠客风范与开拓精神。
有时,张謇在某些山下驻足,遐思,感受山体的美景。有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姆吟留别》的味道。光绪元年(1875)季夏四日,晚间在清凉山下散步纳凉,见山体“云含雨,草木葱`,苍翠之气侵人肌发”。十一日晚,门外小立,见钟山“顶上云若釜上气,蒸蒸而出”。“推窗一览,风景大佳”。乙亥仲秋二十七日,同子青、月江游金山、北固山、观赏书法,见吴琚所书“天下第一山”六字和米万钟的“宏开鹫岭”四字,体验书法名山的伟大。季秋二十三日,从曲径登上一山,“其南平冈侧岭,远涧幽林,列列如画”。孟冬十六日,与子承、礼卿游山。“见有四围苍翠,竹树浓翳,良田数十顷,鸡犬牛羊,男女种作,咸有自乐,其乐之趣,以为武陵源不在世外也”。
光绪四年九月,与杨子承一起同游惠山。这次登山具有休闲度假的成分。“于云起楼久坐而返”,张謇在楼上遥望长江,发出“南北青无际,中流放此舟”的感慨,环顾四周,“树色交岩窦,涛声上寺楼”。静心地抒发着自己的心情 ,在《江南江北青山多》中,江与山的景观是“江山共胜览,诗酒证前游。画屏环两岸,天堑扼重洲。”说明张謇这次登山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上升为休闲度假游。
4 结论
早期的旅游活动为张謇揭开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篇章,少年时期的莽撞旅游活动使张謇涉足旅游,狼山的旅游活动使张謇体验到旅游的奥妙,南京的怀古之旅让张謇深深体验到旅游考察的重要性。早期的张謇利用长江轮渡来往于南通与南京之间,对沿途各地的文物古迹、山峰实际考察,为张謇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斌。张謇与旅游文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2-117.
登金陵凤凰台范文【第五篇】
三山半落青天外,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文内容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