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论文【优秀4篇】
【导言】此例“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论文【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第一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共享文化。它的核心价值观如下:一是相互信任。领导与员工间、员工之间、员工与用户间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因为它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如果双方互不信任,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员工或用户就不可能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而这种相互信任关系是建立在管理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管理决策的公开、公正和民主,以及员工对管理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上;二是开放式交流。由于任何组织90%的知识都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释放这些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大挑战。员工可以通过使用类推、暗喻和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充分交流,共享他们的经验与知识;三是互动式学习。图书馆可以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构造学习的平台或专用知识网络,并通过这个学习的平台把员工
和用户联系起来,使他们能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图书馆或员工/用户间的信息与知识;四是知识共享。图书馆应该吸收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合作与共享的员工、用户来组建图书馆的知识库,通过该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使知识共享成为图书馆内部结构的一部分[16]。五是鼓励创新。图书馆不仅要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且要容忍创新失败,允许奇思妙想付诸实施。这种知识共享文化必将全面创新图书馆文化,同时也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氛围。建设这种知识共享文化的措施包括:
・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图书馆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通过人员培训传送知识共享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庆典礼仪等创建知识共享氛围等。
・建立知识共享的技术基础,如建立图书馆网站及Intranet来快捷地进行知识交流。
・建立知识库。在图书馆的Intranet上建立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共享必不可少的,其内容至少包括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主要用户资源、先进的工作经验与技术、图书馆工作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等。
・发挥高层管理者的示范作用。图书馆高层管理者可通过自身行为来强化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高层管理者同员工进行网上业务交流与指导。
・制定知识共享原则,如允许每位员工都能通过便捷的方式访问知识库、鼓励每位员工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24小时的上网服务、确保每个关键词都能在知识库中搜索、及时更换知识库中陈旧的知识、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等[17]。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知识共享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情报资料工作,2002(3):5
2 潘寅生主编。图书馆管理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 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4 南方等。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3):23-25
5 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 Carl Gustav quality management in a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Documentation, 2000,56(1):42-54
7 吴怡青。试论现代图书馆的集成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0(5):30-33
8 何立阳,盛小平。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112-117
9 杨熔。让知识管理走进图书馆――兼谈深圳南山图书馆的管理探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25-28
10 李桂华等。知识服务之运营方式探索。图书馆,2001(1):18-22
11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12 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997(1):35-37,26
13 吴中伦。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企业经济,2001(2):25-26
14 李炳穆。迎接新千年到来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1(1):12-17
15 Sharon Teng and Suliman management in public Proceedings,2002,54(3):224-239
16 盛小平。论知识管理的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0(7):39-41,36
17 张兰霞等。构建21世纪新型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60-262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第二篇】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4]。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图书馆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并通过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来培养图书馆内部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有关于图书馆论文范文1:图书馆交往功能社会学论文【第三篇】
1图书馆交往功能的进阶过程
在漫长的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形成机制、规划目的、发展动力、与人的作用关系不断演变。图书馆经历了从藏书阁到信息集散地再到知识中心的演化,而今后的演化方向将是文化交往中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随着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新技术工具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地方。程焕文先生说:“自因特网兴起以后,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历史就已经随之结束,如今如果哪个图书馆还号称自己是信息中心,一定会令人笑得满地找牙。”这意味着,图书馆必须改变功能定位,从人的需求出发。渴望交往、渴望思想上的互通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后的精神渴望。即使是被称为“宅男”、“宅女”的这类人,也同样渴望跟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交流,网聊、以及联机游戏其实都是他们在寻找志同道合者的表现。作为社会人,不能永远在网上交流,需要在现实有一个交流的渠道和场所。当社会学、人类学等更加关注主体精神的人文学科介入图书馆价值和功能后,图书馆的功能也从狭义的图书资源使用延伸到了广义的社会行为。
早期图书馆的工具功能
撇开古代的藏书阁不算,图书馆发展早期,对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得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图书上,即重视在资源上满足读者的需求和业界的指标。彼时读者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上图书馆,图书馆不用花费太多心思,坐等读者上门即可。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图书馆也确实在信息集散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图书馆建设和功能取向往往偏重于过度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而漠视其情感和精神价值。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更多的是一个物质工具,一个满足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可以称之为“工具图书馆”。
新时期图书馆的“交往功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主体价值取向在不断进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提升,图书馆基于这种大环境,开始注重生态、人文、精神、思想等,环境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开始作用于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服务中。以前图书馆一直宣称“以人为本”,实际上,这时期的图书馆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图书馆开始更多关注“人”这一行动主体以及图书馆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空间也是“人”的空间,是“有意义”的空间,是一个人与人、人与图书、馆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空间,而非存在于主观意识之外冰冷的客观世界。社会学理念下的图书馆彻底摆脱了传统服务范式,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图书馆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傲立于读者面前,而是真切地认识到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
②图书馆价值取向提升,不再单纯考虑资源数量、空间大小等物质标准,而是更多考虑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需求。图书馆空间的塑造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空间上,而是向社会空间拓展,试图为读者创造更适宜、更和谐的氛围。这个层次的图书馆可以称之为“交往图书馆”。
2建设“交往图书馆”的思路
读者参与建设
让主体对客体有认同感、归属感,最好莫过于使客体渗入主体的思想和爱好。在图书馆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读者参与,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图书馆空间建设既要考虑图书管理的环境要求又要考虑读者身处其中的感受。首先,其总体要舒适宜人,更多考虑主体的舒适性和交往空间的亲切感,疏密得当,动静相宜。其次,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读者优秀的书画作品、雕塑、手工艺品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空间的装点。最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来完成,图书馆只需要做好规划、协调和组织即可。读者参与度高,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也更高。
休闲模式空间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快节奏的创造活动中,人们总希望在闲暇时间慢下来,放松身心。休闲是提高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调查显示,中国人首选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其因可通过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较强的信息传播和娱乐的特点而获得当代60%国人的青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文化休闲职能的不足。吴建中先生表示,要把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第三空间,一个仅次于市民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的休闲空间,这是图书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可以给不同行业、地位、经济状况的人提供服务。在图书馆人们可以通过较少的经济支出获得信息,发展图书馆事业是消弭信息鸿沟的有效举措。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的品质要求更高了,假如图书馆不能令身在其中的人身心愉悦,就很难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多从读者的感官出发,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又要符合人的“安全距离感”和舒适度。因此,图书馆要注重细节、注重视觉的美感和触觉的舒适感,如精心设计的花草造型、舒适而又多样化的桌椅、精美的小台灯等,都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定能让人流连忘返。
文化百花齐放
在图书馆广场举行婚礼,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在10多年前就开始这项服务了。暂且不论这项服务在图书馆能否推广,这种思路给图书馆人一个重要的启发,即打破人们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塑造更加充满生机、更新鲜的图书馆。图书馆可以是获取信息、看书读报的地方,也可以是品咖啡、看电影、赏画展的地方,甚至可以是民间工艺品展。其可以设立不同专区,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总之,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场所。
容故亦能纳新
图书馆被人比喻成知识的海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断容纳新生事物,图书馆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资源获取方式、阅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变化。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和读者时尚的需求,就要更新自身的资源概念、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载体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行业群体读者阅读的习惯。图书馆可以及时将新型信息产品和电子产品引进图书馆,使之成为图书馆传播信息的载体,让读者体验这些工具。在图书馆里,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和谐相处,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网络手机、互联网、各种搜索引擎等将不再是图书馆的竞争对手,而是得力的助手。这正符合戈曼(MichaelGorman)图书馆新五定律中“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尊重过去,开创未来”的工作定律。
自由平等交流
目前各图书馆都非常重视读者文化活动,如组织各领域的培训、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主讲等。这些活动确实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吸引了大批读者,但是,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见识的增长,读者渴望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图书馆需要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机会,多组织沙龙式的平等交流活动。“沙龙”是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进入法国后引申为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褪去早期浮华的外衣,沙龙其实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与时下盛行的网络小说、快男超女等流行活动的根源都是一致的,即满足草根(非专家)群体自我表达的需要。沙龙去专家化、去权威化,参与者平等对话,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次,参加沙龙的人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可以就某个话题畅所欲言。其轻松自在的氛围能激起与会者的灵感和谈锋。沙龙比“头脑风暴”更轻松、更写意,更能在无功利状态下激发人们的思维、灵感。因此,沙龙式文化应成为图书馆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
3结语
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它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调整,它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一个不断发展的图书馆,一个满足人类交往需求的图书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是不会消亡的。
有关图书馆的论文【第四篇】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与更新,高校图书馆作为当代高校的地标性建筑、高校教育“硬件”象征之一,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图书馆承载的是高校几十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无论从选址、设计还是气势,都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主要从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复合型功能出发,结合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浅析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布局,从中找出可供其他高校图书馆参考的长处及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1、图书馆的建筑功能
一般高校图书馆的自然采光方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建筑中的一种,拥有开馆时间早、闭馆时间晚、使用频率高等显著特点。其每年开馆时间在10个月以上,开馆时间一般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十点,长达14个小时以上。
为了保证图书馆苛刻的采光需求与阅读环境要求,图书馆建筑的采光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在自然采光方式中,一般主要采用的是被动式自然采光。
建筑的采光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效果最好,同时又最节约能源的就是自然采光。自然采光,顾名思义就是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并且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加理想、质量更好的照明效果。建筑的自然采光方式分为被动式采光方式与主动式采光方式两种。两者的被动与主动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1)被动式采光:被动式采光就是利用不同的采光窗进行采光,其采光原理简单,自然光线通过建筑上的孔洞直接射入建筑内部,起到照明的作用。
(2)主动式采光:主动式采光是利用集光、传光等设备与控制系统将自然光传递到需要照明的部位。
鉴于主动式采光方式对建筑设计本身的要求,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一般主要采用被动式自然采光方式。在这种采光方式下,传统的图书馆阅览空间为了节省电能同时满足采光的要求,将采光窗开大,层高也较高,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阅览空间采光的要求,却无法在阅览室内放置大量的图书;同样地,传统的藏书室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对图书造成的损伤,会减小开窗面积或采用窗帘遮挡阳光,层高也不需要特别高,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合读者阅览的。但是,新型高校图书馆的复合型功能将阅览空间与藏书空间有机结合。这样一来,不但满足了读者阅览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藏书量,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这种新形式的阅览空间,其采光需求是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不但要创造出满足阅览需要的光环境,还要避免过多的阳光直射损伤图书,难点就在于“量”的控制。因此,对于新建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其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是需要经过慎重推敲的。
青岛理工大学的采光空间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图书馆结合建筑自身情况,主要采用的被动式自然采光方式。校区图书馆位于校区正东方,坐东朝西。从建筑朝向来讲,图书馆大厅的缓冲设计避免了最大的影响“西晒”,夏季午后的炎热对读者的阅览环境影响不大。同时,校区图书馆将大厅内西墙拔高,采用“高开窗”,既有效阻挡日光直射,又能最大限度地采光。
规避“西晒”的同时,校区图书馆主要采用南向与东向及部分北向的自然采光方式,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增加采光质量并有效保护藏书。
(1)图书阅览区内藏外阅。将较矮的阅览桌椅布置在采光窗直射区域,保证采光与通风;藏书架远离光线直射区域布置在中庭区域,这样,一来可以增加采光质量,二来避免光线照射高大的藏书架而产生大面积阴影影响读者阅览,三来可以有效保护图书。
(2)期刊阅览区交叉布置。基本同图书阅览区一致,同时,中庭区域阅览桌椅与期刊展示架交错布置,这样读者与期刊获得最大接触面积,避免空间死角。我馆采用110cm左右高度的期刊展示架,基本与读者坐高持平,这样既不会影响读者视线,又兼顾了领域感和私密性。
(3)阅读桌椅的摆放方向。阅览桌椅与采光窗成90°,避免读者的朝向正对着采光窗口产生眩光。
(4)南向及东向双层中空采光窗。这样的采光窗既能保证采光,又能保证夏季隔热与冬季的保温。
(5)采光窗结构的内表面和周围的内墙面及地面装饰,大部分采用浅色饰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览环境的亮度。
当然,我校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我校区因朝向问题,大厅内西墙拔高虽有效规避了西晒,但高开窗及中厅高大的藏书架不可避免地导致室内空气的不流通,夏季容易闷热。
(2)阅览空间仅仅采用被动式自然采光,夏季的遮阳方式只有窗帘,如此一来,夏季摄入的光线虽然减少,但其亮度不可避免的降低。同时,夏季拉上窗帘就减少了室内的通风,严重影响室内的阅读环境。
(3)我校图书馆为了出于造型、采光等多方面考虑,将南墙、西墙设置为有色玻璃幕墙,有色玻璃确实能够阻挡部分光线的高强度摄入,但是摄入的绿色光线却极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被动式自然采光方式下,我校图书馆因自然采光带来的不足就需要人工照明进行辅助,同时因兼顾采光质量所带来的室温问题需要大功率空调调节,这都不利于能源的节能减排。
总体来讲,我校区图书馆结合建筑朝向及功能划分选择综合的采光方式,比较好地兼顾了室内采光质量,比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使用感受。
2、图书馆的使用功能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师生课程教学的支持和补充,因此图书馆中的各类学习或非学习活动,均与教学存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强调开放式、协同式、无缝式学习,提倡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与阅览相结合的模式,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要求图书馆的设计跳脱出单一阅览空间的枷锁。图书馆传统的阅览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休息空间等空间界限被消解,各功能场所没有了明确的边界,最重要的部分――阅览空间也不再单纯按空间划分,整个图书馆都成为广泛意义上的阅览学习场所,阅览、交流行为无处不在。
结合美国人Demas在《大学图书馆的变化》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美国大学生在图书馆中的行为,将当代大学生的图书馆行为总结如下。
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
图书馆拥有让人安静学习的独特氛围,读者们通常十分享受“独自”在这个“看与被看”的公众场所学习的感觉,有时甚至连其他读者使用电脑的声音都比较厌烦。
个性化的学习
读者学习行为既有个人的一面也有社会化的一面,图书馆扮演着仅次于教室的角色。不同于教室、办公室、寝室等嘈杂的地方,图书馆是一个舒适的可以适合各种学术活动的地方,可以让人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非图书馆行为
阅读、学习、研究是大学图书馆传统的活动,其他与图书馆的功能和角色不太相符的行为,常常不被讨论和提及,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行为在学生读者群体中更为普遍。
会面和社交行为:许多学生愿意花时间在图书馆享受社会交往的氛围。
饮食体闲:学习行为的间隙需要咖啡、水甚至食品来支持和补充;因此,图书馆有必要改变管理模式,适应这种人性化需求。
其他活动:参与文化活动如“世界读书日”,看展览等。
当然,读者在图书馆发生的各种行为仍然以阅览学习为核心,这个核心贯穿于其他活动之中,最终表现出与各种相关行为融为一体的多样化阅览活动。因此,图书馆在空间布局设计上就要打破传统固定空间的模式,在方便读者多样化阅览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我校图书馆占据图书馆大楼二、三、四层,二楼、三楼为图书阅览区,四楼为期刊阅览区,各个分区融传统的“藏、借、阅”功能于一体,充分考虑读者的多样化阅览行为,将内部空间进行了契合建筑造型及复合型功能的设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图书阅览区结合建筑造型及采光要求内藏外阅,又将藏书、阅览、学习、交流、休闲等区域有机融合,既方便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览行为,又高质量地保证了读者的阅览学习等行为。
3、结论
图书馆一直是知识的圣殿,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大学图书馆向复合型方向蜕变和演进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建筑学空间及图书馆使用功能出发,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图书馆为例,探讨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从使用功能来说,我校图书馆基本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但建筑设计本身的缺陷,没有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采光方式上不能够节能减排,希望其他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