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4341

【导言】此例“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1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创新

论文摘要: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创新了图书馆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而且对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职具有积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1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领域。何为知识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盛小平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内知识及其相关无形资产的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和保护等过程的系统管理来达到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笔者综合他人观点后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中,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拓宽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对象,对用户知识等非编码化的知识进行挖掘,管理图书馆内外的知识流,进行组织知识重构,激发图书馆用户知识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与工具观,二是系统观。前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后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经设计和开发的为组织的决策者或用户提供决策和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知识的一种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中于创造、聚集、组织和传播一个组织知识的信息系统。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将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及内涵与图书馆相关理论结合,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简称LKMS)是一种基于收集、存储、组织、传播、共享、创新知识,为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图书馆内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图书馆用户知识

从用户知识的来源来说,图书馆用户知识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用户从图书馆获取到的知识(显性知识,即所有可编码化存储和系统化收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电子数据资源以及用户反馈给图书馆的已编码化的知识等。二是有关用户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及满意度,图书馆业务流通统计等。三是用户潜在的知识(隐性知识,即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产生和创造出的、个人化的、不能够明确编码储存的知识,主要包含存储于用户大脑中的经验、技能、智慧、思想等)。这部分知识是用户在长期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与图书馆交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和技术等高度个人化的无法表达和记录出来的知识。四是图书馆和用户共同创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图书馆和用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知识又反馈知识给图书馆,在图书馆和用户互相传递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达到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产生出的新知识。

2高校图书馆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完善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文献中心,不仅信息存储量大、系统、完整,而且信息资源类型多元化、专业性强。其次,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引入了相当先进的网络设备、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这些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高校高层次的用户和馆员提供了内容支撑。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受教育层次高,具有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在长期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的有关各专业、各领域的显性知识以及他们潜在的隐性知识都是高校图书馆巨大的资源资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整个学校的知识信息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十几年来,尤其是继2000年图书情报学会“知识管理年”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创新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图书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仓库、建立图书馆知识导航、个性化用户门户、馆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等。这些管理方法、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为构建一个完整的、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式

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仅仅发展了20多年,任何一种模式和技术后面总是蕴含着一种管理思想,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基于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系统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知识实践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基于B/S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知识管理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式,本文探究的知识管理系统旨在挖掘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知识,激发用户从图书馆获取资源,交流创新知识,最终反馈给图书馆。通过分析上述各个模式,笔者认为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知识的获取、加工、传递、分享、创新到应用的过程。众所周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和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迫切需要从以文献资源为主的信息管理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进军,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协助用户获取信息和隐性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隐性知识资产。笔者结合日本知识管理学者NONAKA的SECI知识转换模型,参照夏敬华的知识管理3层模型,提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型。

知识资源层知识资源层表示了知识的来源,在基于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资源层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同时最重要的是本系统将用户反馈给系统的知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将这种资源进行收集、呈现、储存提炼,并在知识生产层上运用NONAKA的知识转换模型对其进行管理和应用。

知识生产层知识生产层主要是用于描述知识生产的过程。在此基于NONAKA的知识转换理论,通过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来达到知识螺旋上升的状态。第一种转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用户之间相互分享经历而获取隐性知识。第二种模式: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第三种模式:组合化(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第四种模式: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也是人获取隐性知识后将知识升华的过程。

知识应用层在知识应用层次,用户通过个性化的知识门户,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获取知识,并反馈知识给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对用户反馈的知识进行再一次层次上的处理,进一步丰富用户知识库。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型

上文已描述了基于用户知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一些知识管理技术,构建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式。

用户知识门户登录用户经过统一登录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知识管理系统(KMS)。个人知识门户平台首页主要有“E-learn”“Mylibrary”“我的订阅”“在线学习”“知识推荐”“知识地图”等应用模块,用户通过点击Mylibrary可查询自己借阅图书的情况、新书推荐、网上完成续借、预约馆际互借、发表书评等;“我的订阅”通过RSS技术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聚合,用户不用点开其他网页就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状况;“E-learn”提供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与教师交流、上传作业、分享观摩同学作业,并可以链接到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下载;“知识推荐”是基于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多次的浏览借阅信息的记录,分析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是将知识资源组织起来,系统地管理知识资源,为知识管理提供导向服务,将用户知识仓库的知识源(即高校图书馆用户)连接起来,更加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沟通和分享,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管理及应用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SECI管理及应用过程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用户知识社会化。基于SECI知识转化理论,加之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引入用户社交网络功能,构建供用户交流的网络社区。具体技术如:E-Learn学习平台、BLOG、SNS(社交网络)等,使同一领域或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结合成为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通过即时聊天、日志、论坛、网络会议等方式传递不易明示的隐性知识。

(2)用户知识外部化。用户知识外部化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用户潜在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知识挖掘等技术将潜在的、有价值的用户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即通过一些表达的技术,将用户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影片等视觉器材表达,最后将这些显性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储存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

(3)用户知识组合化。用户知识组合化是一种将图书馆长期存储的信息资源整合、明示、智能化传递的过程。在知识库知识推送给用户的过程中,关键技术有智能搜索、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等。在智能搜索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访问搜索历史来确定其爱好兴趣,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过滤,主动推送给图书馆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知识。

(4)用户知识内部化。用户知识内部化是用户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获取知识后将知识升华反馈给图书馆的过程。基于人工智能,在解决新问题,使用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来推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解决新问题获得的知识也归入知识库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登录知识管理系统,系统自动将问题反馈给知识库,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则通过虚拟参考咨询解决问题后发送给知识仓库,这时知识仓库的知识会获得更新。在用户与知识管理系统交互的过程中,用户获得知识,图书馆知识库也得到进一步更新,图书馆与用户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

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在本模型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主要包括数字馆藏文献、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用户个人知识库。知识仓库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动态的过程中,在提供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导入、导出,分类知识,维护知识,存储知识,推送知识。其中用户个人知识库是知识仓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挖掘出的用户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用户在与图书馆互动中反馈给图书馆的显性知识,以及本馆用户尚未出版的学术资源等。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库设置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对于上传到高校图书馆知识仓库的用户申明保密个人信息保护,对用户愿意分享的知识资源确定来源和责任者,在保证用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维护通畅的知识分享渠道。

4结语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行政管理;研究综述

一、资料统计与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以“图书馆行政管理”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共得到文献73篇,其中相关文献60篇,起止时间是1982年至2012年,其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从检索结果来看,有关图书馆行政管理主题的文章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论文数量并不多。1982年至1992年间,我国有关图书馆行政管理的文章陆续出现,但数量有限,且绝大多数是来自图书馆实践部门的作者对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的介绍与经验总结、同其他图书馆进行行政管理交流的总结,缺乏对图书馆行政管理进行整体性认识的理论思考。1993年至2002年间的文章数量上没有增长,但是已经开始从理论层面对图书馆行政管理进行探讨研究。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2年,有关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研究深入、发展迅速,涉及面也越来越宽。这说明人们相信科学高效的图书馆行政管理对于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图书馆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图书馆行政管理的内涵

关于图书馆行政管理的概念,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图书馆行政管理作为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另一类则是将图书馆行政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一部分看待。

第一类概念比较少见,只有马书堂明确提出“图书馆行政管理”应是一个专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领导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事务的活动。”[1]。

第二类概念是目前图书馆界普遍接受认可的。李普杰等人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图书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工程。[2]苏斌认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就是要遵循高校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及其运作规律,通过管理者采取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创新等行为,最合理地使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资源的作用,以达到办馆的目标和最佳效益的过程。[3]李源江认为图书馆的行政管理,简单的说,是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工作;具体的讲,是上级机关赋予图书馆领导群体的职权,来保证上级指令和图书馆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对上级机关则具有执行性的特点。[4]郝建军则提出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规范图书馆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并确定责、权、力,实现图书馆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助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及服务创新。[5]欧阳剑等人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从总体上分成了两种: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中图书馆行政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馆内部的人事管理、考勤管理、财务管理、上级及本馆里的相关文件档案管理、使用设备及科研管理等。[6]

由上可见,人们对图书馆行政管理的定义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的。虽然图书馆行政管理曾被认为是管理图书馆的活动,但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图书馆行政管理是图书馆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讨论和研究也都是基于此定义展开的。

(二)图书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于图书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者们主要是以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和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为对象展开论述。

朱纯琳等人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图书馆人才建设问题,即知识层次低的人员无法满足图书馆数字化的要求;三是图书馆管理问题,即图书馆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仍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社会缺少对图书馆的必要监控机制,人员缺乏动态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图书馆缺乏特色。[7]

万玉荣认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准备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快速向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复合型图书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对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种全新的图书馆模式,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由于管理的惯性思维定势延缓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复合型图书馆的到来应对每每陷入被动。这种应对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不足,对复合型图书馆的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文献数字化方面,或者更浅显的层次上。二是人力资源不足,是指由于超编人员无法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求而复合需求的人员却不能到岗造成的结构性人才缺乏,这直接导致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一些研究性较强的工作,因为缺乏专业的开拓型人才,许多优质服务项目无法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费的增长赶不上书刊价格的上涨速度;二是作为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一项硬指标,生均纸本书刊的保障率可能造成书刊购置经费挤占电子文献经费的状况。特别是对那些规模小、人员少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情形更为严重。四是管理方式落后,高校图书馆管理仍以传统的经验管理和静态的制度管理为主,缺乏动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致使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8]

袁思本则总结了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规模小、人员少、职能多而乱,这直接影响了图书馆自身的工作效率与对外声誉。二是资金少、条件弱,信息化不足。由于自身办馆经费不足,馆办工作也常常缺乏信息化的系统管理来辅助工作。三是头绪多,素质欠,办事效率低。[9]

综上所述,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其行政管理工作中共存一些,如经费问题、人才问题、管理方式问题。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不够深入且存在重复,除此之外又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不足,因此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究。

(三)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为解决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进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对策和措施。

朱纯琳等人提出了解决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问题的两大对策,一是公共图书馆的行政管理改革,包括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培养职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加强人才管理,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馆。二是公共图书馆的行政管理改革,包括引进产业管理模式,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主辅业分离,合理开展业务外包;积极寻求外部支持,革新管理体制。[10]

对于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很多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郝建军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注重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包括馆员和读者。从馆员角度看,重视馆员的精神、价值观在工作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用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二是减少管理层次以及增加横向协作原则。三是按图书馆发展目标同时结合组织功能设置行政机构的原则。[11]

万玉荣提出了解决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问题的五项措施,一是思想上做足准备,调整工作服务观念,迎接新形势挑战。二是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加强人力管理。三是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经费管理:1.经费应专款专用;2.严把图书采购质量关;3.统筹兼顾。做到既要节约利用经费,也要拓宽经费来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四是改革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五是开展科学管理研究。实行量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怀,开展业务研究工作。[12]

袁思本将办公室作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中心,提出了针对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改进措施。一是明确服务本位,理顺职能定位;二是制定科学目标,完善科学管理;三是加强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日常学习,提升人员素质。[13]

马佳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改革的三项措施,一是加强人才管理,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二是加强经费管理;三是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努力改变传统的以重经验、轻创新为主的管理体制,逐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进行取代。特别是积极运用科学管理中的目标管理、人员聘任制、职称评审制。同时,加强图书馆现代化方式的运用。[14]

刑中芳强化了办公室在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了重要作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办公室工作特点出发,重点抓好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三项办公室基础工作。二是加强管理,强化办公室的枢纽作用,促进办公室工作上新台阶。三是从根本上提高办公室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开创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15]

陈洁认为,搞好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人的管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题);三是搞好经费管理(确保业务建设的根本保证);四是加强自动化设备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16]杨秀珍则提出要强化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17]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改进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解决方案,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措施。但是,这些建议和措施还是存在着很多重复且缺乏针对性,并且都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学者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践,探索规律,从实践上升至理论。

三、总结

图书馆行政管理对图书馆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理论探讨和研究,是改进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提炼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图书馆行政管理的研究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的不断丰富,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行政管理的探讨和研究也会愈加深入。如何全面、深入地理解图书馆行政管理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其实质,如何具体、有效地开展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书堂。图书馆行政管理的涵义[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1(3):10-12.

[2]李普杰。论图书馆的行政管理科学化[J].图书馆学刊,1990(1):30-31.

[3]苏斌。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之我见[J].图书馆界,2003(1):50-53.

[4]李源。搞好图书馆行政管理与后勤工作初探[J].现代情报,2002(12):111-112.

[5][13]郝建军。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7):28-30.

[6]欧阳剑。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行政管理系统的设计[J].图书馆界,2006(2):47-52.

[7][10]朱纯琳。谈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图书馆纵横,2009(3):142.

[8][12]万玉荣。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04-106.

[9][13]袁思本。试谈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4):130-131.

[11]郝建军。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7):28-30.

[14]马佳。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25):199.

[15]刑中芳。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探讨[J].图书馆论坛,1999(1):38-39.

[16]陈洁。谈高校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8):157-158.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4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功能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41-01

一、引言

所谓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指一种由图书馆的普遍性认知及其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同种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而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是对图书馆理论实践和图书馆学术领域的复制或者叙述,而是对于图书馆理论的实践与图书馆学的普遍问题总体的研究、总结、归纳及分析,从而在图书馆理论在发展中起到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由于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知识为本质的网络迅速形成,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从物质文明型体系过渡到信息技术型体系,在这种时代历史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图书馆学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和创新对于促进它的传承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地位

某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决定了其学科的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所以,我们不能够否定或者忽视对其理论的研究。

学科的成熟稳定不只由它是否含有新潮的语言和词汇,也不是由它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否先进所决定,而是要看其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和完善程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系统程度和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学科体系支撑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与完善程度的首要指标。其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正确解释图书馆这样的社会现象,总结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内在规律。

三、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处理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升其学科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发展和开发利用来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其学科的功能方面尤为重要。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如今的时代是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证实了人类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应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图书馆学曾经经历过:新图书馆运动、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和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三次历史高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三次研究和讨论让图书馆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更指导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其发展和变革奠下坚实的基础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作出指导。所以它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系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若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够受重视,那么图书馆学的科学、快速、健康发展便不能够得以实现。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培养图书馆学人才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又可以为图书馆学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使图书馆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图书馆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为本学科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一来,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的双重收获。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可“证明和推论”图书馆工作存在价值

图书馆学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因此便要求其基础理论根据图书馆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等及时地给予“证明和推论”,以便为图书馆界和社会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D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变革的可能性,而且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正是由其自身的创新发展为支撑点的一种体系完善。

1.基本理念的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手段和办法将图书馆资源合理处置,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协调配合、组织计划和方案从而让图书管理更能短时高效的实行,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管理。而为了满足人们对大量信息、资讯、知识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性能和作用,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办法相结合完成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知识管理。这样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理论则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

2.管理内容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组成。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创新管理包括了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等。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即依照种类不同或者指定要求来整理知识并用外部储藏库的方法得到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内化即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介即应用网络技术和软件设备、一些文件系统等途径来发送和配对,对特定的某个的人物和事物相关联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学习即包含学习原理、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等内容来使处理个人及图书馆的难题,从而来鼓励工作人员坚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以便于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得到一种新的提升和改进。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同级和不同工作任务来合理应用。

五、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知识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学的热点话题。知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工作有着长久并且密切得关系。新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发挥图书馆对于信息时代的促进作用和优势,提高去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以期待其更好的发展。

六、总结

对于学科来说,基础理论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整个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根基,若是少了根基就不会有后面的其应用与创新的环节,更无法推动学科正常的发展至今。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奠定图书馆学的基础,发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使之发挥它的创新性,让它能够在21世纪这样的高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使图书管理学学科得到科学系统的完善。所以我们要看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和创新,从而为其有更好的发展趋势而奠定好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紫翔。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6-9

[2]郑全太。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 图书情报知识,2001,(6):14-1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5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