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4051

【导言】此例“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教育科研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教育研究;策略研究;教师学习联合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其突出点在于,不仅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促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否得到推行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内化程度与执行的自觉性。如果广大教师依然按照过去的老经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去通过研究领会新教材所蕴涵的改革理念,探讨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改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落实和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我国中小学,虽然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但是“教研”“科研”两张皮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各中小学都或多或少有几项省级、市级甚至部级立项课题,但是学校却往往是只关注“立项”和“结题”,而且立项和结题材料的准备往往是由学校组织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一气呵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线教师严重缺失,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问题与研究意识淡漠,部分教师认为科学研究是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的教育工作毫不相干,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方法培训缺失,教育研究与科学实践严重脱节。科研课题的选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日常教研活动中缺乏科研含量。

第四,某些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大部分课题自结题之日起就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科研的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二、对策研究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管理机构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科研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过程也往往不够科学。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尽快完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制。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当中,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门类和课时远远不够,不仅与国外相差甚远,与国内教育需求也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师范大学或培养师资的各类综合性大学,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开设,积极整合各种优质资源,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同时积极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夯实教育科学研究基础。

再者,必须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推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把培训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它还可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进行规范的训练,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因此,实施校本培训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条捷径。

2.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论文。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的现象,但这一规定总体上有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现行的分配制度也应该改革,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科研工作应占一定的比例。应把教师的科研劳动及成果纳入分配之中,同时加强评估,探索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获得应有的回报。中小学校的机构设置也需要完善。应当提高教研室的地位,使之成为与教务处并列的业务部门,便于其开展工作。其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鼓励、支持教师的行动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申报纵向研究课题。

3.转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参与的科研组织形式

1.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思考。年级组、学科组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教师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要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具体实际,作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改进自己的行动。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必须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广大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研形式,既能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又能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创建教师学习联合组的实践探索。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运用“多组别,小团队”“优势互补”“组间流动”“自主管理”等组织原则,将教师学习联合组建设成为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一个新的学研平台。

教师学习联合组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教师根据兴趣和校本研究主题自由选择。学习联合组适合学校多数教师参与,甚至总务处后勤教师也能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联合组进行活动与交流。

3.发掘教师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联合组的建立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拥有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并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服务,这个组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不会夭折。在实践中,教师学习联合组可以实现如下成效。

一是整合常规工作,实现精细管理。联合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校各种教学研讨、观摩,组长带领大家做分析,互相点评。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能在其他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比如对同一文本,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教师通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读书后的交流也会让教师大开眼界。

二是锤炼基本技能,夯实基本能力。联合组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教师聚在一起不仅要提升理论水平,更需要在专业素养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追求学研实效。联合组在选择学习内容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让教师在同仁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问题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此中的问题可以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找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他人课例中发现的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的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的问题。

四是完善管理流程,提炼学研成果。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联合学习组的学研活动流程逐步清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开启了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联合组每月活动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确定。

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培训机制

课题研究组织的建设要规范,使之成为区别于教研组,有利于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把教育科研的重点从“书斋研究”转向“教育问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开展研究,不图大,不图深,但求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科研处每学期制定详细和科学的校本培训体系和计划,使教育科研与教学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培训解决教研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开展科研前培训先行扫清障碍,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答疑解惑,开展培训后要检验效果。

教研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不仅要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商议教学案的设计,围绕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更要为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选择、运作的方式等方面开展论证,寻求解决路径,使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既能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理论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理论研究人员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教师科研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教科研论文【第二篇】

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我们深感教育行政,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一把手”的重视和助推,是教育科研得以规范、有序、健康、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的认识和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育行政统一认识,自觉强化“三个到位”

1.认识到位,牢固确立“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促进教育质量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教育质量内涵转型发展的强劲推力。一所学校要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发展为名校,就必须通过教科研提高软实力。因此,加强教科研,改善教科研的制度与环境,提高各级教科研机构建设水平,确立“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2.管理到位,实现开放视野下教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为此,我们一方面创设一种结构优良的内部环境,采取择优、竞聘的方式,加强对教科研人员结构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教科研人员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创设一种合作共享的外部环境,全局“一盘棋”,有效整合科研、教研、师资、电教等部门资源,在教学改革、职称评定、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等方面,融入教科研人员的力量,激活教育科研合作共享的正能量,用教育行政的力量全面推进教科研工作从“有为”到“有位”、从“被动”到“主动”、从“单打”到“合作”的转变。

3.保障到位,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可持续的质性发展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说“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要使教科研系统成为“思想库”“智囊团”“设计师”“宣传队”,其关键要素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此,我们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研工作列为各级教育督导评估以及职称评聘、评优表彰的重要指标,把教科研机构设置、教科研队伍建设、教科研经费投入、教科研成果及其成效列为硬性指标,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千方百计加大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稳定的教育科研经费拨付渠道,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全市每年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及教科研表彰奖励等经费达100万元,用于教科研各种培训经费达260万元。另外,每年还争取县(区)、市财政专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

二、以教育行政统揽决策,推动创新“三项机制”

1.创新教科研运行机制

沈健厅长在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坚持以有效的机制保障教科研工作按既定轨道深入推进,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我市教育发展主题,注重实效,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的推进运行机制,为我市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教育品质,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我们制订并实施了《连云港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纲要》,召开全市教科研工作推进会,引领学校切实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真正走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

2.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

我们制订并实施了《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基本要求(试行)》、《连云港市中小学教科室建设标准》、《连云港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办法》、《连云港市精品课题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研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教科研引领作用,促进学校和教师同步发展。充分发挥“港城名师工作室”引领示范作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3.创新教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我们出台了《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中小学教师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机制,加大行政表彰奖励力度,通过打造名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三年,培养了省特级教师26名,评选表彰“港城名师”40名,市级“333工程”、名教师、名校长及模范班主任1400余名。

三、以教育行政统筹举措,联动搭建“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基础型教师科研普及平台。我们整合多方资源,组织教科研专家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帮助他们谋划发展定位,引领他们以科研手段走内涵发展之路。几年来,“教科研进基层”校校行活动走进全市百余所学校,3万多名教师在活动中受益,极大地强化了教科研工作在我市中小学的普及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帮扶力度,让众多基础型教师找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方向。

二是搭建全能型教师科研发展平台。为打造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科学的理论素养的全能型教师,我们在中小学开展了“教・研・写”一体化系列培训。“教”就是课堂教学观摩;“研”就是评课议课;“写”就是针对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规律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及时地提炼出原创性的论文写作话题进行写作。几年来,我们在中小学连续进行了40余场“教・研・写”一体化培训,有160位教师执教观摩课,300位教师做大会发言,近2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让处在发展期的教师获得了快速地成长。

三是搭建学术型教师科研引领平台。为突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高原期”瓶颈,我们以赛代训,以“中小学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竞赛”为擂台,开展包括教、研、写三项内容的综合性评比,有效地构建起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培训模式,让处在高原期的教师发现了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重新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我们还启动了“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聘请以省教科院专家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量身打造”,引领学术型教师走学术研究之路。

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承载着新的任务和使命。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科研氛围明显增浓,基础性科研载体明显增多,规范性科研管理明显增优,体制性科研活力明显增强,特色性科研成果明显增亮,服务性科研决策明显增效。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行政助推教育科研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给力”教育科研,努力推动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绩。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第三篇】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即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或遵循教育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其要点是1、在已有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即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这些内容大部分在师范院校中学过。包括教育学导论、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德育论、教学论,行为科学,美学,未来学。这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点,可以指导教育科研的方法,开拓思路。为怎样设计研究,组织实施。怎样总结研究的成果提供依据。2、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对象教育就是教育实事。一是理论,二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目标),可以是教育的过去,教育的现在,教育的未来。把教育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性科学和实际教育技能,技术。如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才算是创新,怎样做才是素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因才施教,有四个要点:诚实,爱心,现代公民意识,良好习惯养。案例1: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经过思维。探索研究,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的。案例2:邱学华的“尝试创新教学理论”的主要框架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认为尝试是一种探测活动,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以“尝试、研讨、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大地。鼓励学生“学会争论,在争论中合作”,其中心是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案例3: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情境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学的主要特点是:①、形真,即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见可闻,学生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②,情切,以老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教学成为他们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③,意远,“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情境教学便是顺应作者的思路,创设出意境深远的情境。④、理寓其中,形象、情感、意境三者融为一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正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的形式。运用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是: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方法上的启发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情境教学法从小学语文拓展到整个小学教育,甚至影响到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案例4: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调查及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和培养目标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样选取毕业后留在济南工作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工作性质。继续教育、师范教育所学课程的适用性、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毕业后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和进修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课题提出了新时期教师素质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科研能力等。该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省内同类课题研究的先进水平,尤其是本课题在新时期教师素质目标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对理顺目前师范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课题在我省者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已达到领先水平。3、学校的教育科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基本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运用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实验,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4、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科学性和教育性的体现。即不随意性的,从提出研究目标(课题),明确目的。为实现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进行。5、学校教育科研是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如探求学校教育各方面的未知,发现新规律,求得新结论,创造出更科学的新的教育方法如诱思探究。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现在学校有很多问题,大家人人谈论的问题,(减负、素质教育、创新等)有的就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二、为什么学校要搞教育科研(一)教师认识上存在的问题。1、教育科研是专搞研究的人做得事,我们搞不了。实际上是各有侧重点的。专家学者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未知,获得有价值的发现,是研究;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这同样是一种研究,而且是不同于前者,不能为前者所代替、更为重要的研究。一个重在描述、解释教育现象,建构理论,一个直接指向实践,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解读;一个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每个教师都因为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活经历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这种“个人知识”,“个人哲学”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的理解,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方式的建构。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便是他自己反思教育行动背后的“个人哲学”重建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念,进而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制度化、课程开发自上而下,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等,迫使教师成为别人研究成果的、专家课程、外在规范的照搬者、被动执行者,其教育行为背后的传统观念“内隐理论”、“个人哲学”得不到应有的触动与重建,难以适应教育革新的要求,以致于不少教育革新的方案写在纸上,专家的建议、理论工作者的设想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的落空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并不排斥合作)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构建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则,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的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水准。近年来,不少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动、自觉的到中小学去,参于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盖缘于此。教育史上许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乃是理论工作者从外到内参与教学改革实验,与教师学生对话互动而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双方知识的共振与视界融合的结果,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魏书生产生于教学,生存于教学。教学是一项艰苦、细致、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一个教师,实际上我们天天在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应用研究。(可叫自由由研究)。但存在问题是随意性在大一些,我们有时称事物性工作,天天忙忙活活,回头一看,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2、有时看到别人论文时,自己都做过,想写可自己又写不出。这关键是自己积累少,没有掌握方法,方法掌握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十分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天天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每个人都要自信、果断。有实现自己计划的能力。我们有水平,有能力在教育科研方面拿出成果。(二)学校教育科研的提出是对原教育教学工作规范。1、国家重视。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11条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0日,报道设立“青年教师奖”:各类人才支持项目中,强调教学科研并重,鼓励科研创新,体现教学导向的优秀人才奖励计划。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第十届年会在济南召开。2、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各级教委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政府令到改革纲要都强调。从国家来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教委来讲,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学校讲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从教师讲是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必须学会教育科研。科研的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人才也是以成果来证明的。学科同样要以成果来证明。三、课题的选择与确立1、课题的特点,价值性(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尝试教育理论大家听后都可以重复实验)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2、课题的来源,重点是教育实践中来,学校、社会社区、教育信息的分析、比较,理论上等。如热门话题,现在的网络与教育的关系等。3、选择与立项,研究的方向要明确,可行性论证,多看别人研究情况,把握进度与个人价值趋向的有机结合。(每年教科所提供课题)4、制定研究方案,以书面的形式对研究思路进行描述。(一般有标准的申请书)四、组织实施开题,收集研究资料,(各类杂志,书刊物,对自己有利的论点都收集,注意标明引文出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抽象概括出结论,总结研究工作形成科研成果,结题,五,教育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对教育科研的成果进行文字加工,以一定的形式(论文、科研报告)准确的表述和再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教育科研报告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题目:要求简练、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文。引言:交待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等。正文: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条目,分门别类的叙述。防止引文过多,空洞无物。讨论和建议: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表明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结论: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注意:1、语言文字的规范。标点符号,格式,文字等。2、防止空。大话空话多,名人名言多,少新意,少高度,少难点,重点。只要留心处处皆文章。手勤、脑勤。六、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与应用七、学校科研工作的规范与管理建立一种“借鉴超越”模式,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先检查自己到借鉴,再到博采众长,然后凝聚力量,认定目标,到最后开辟捷径,直达目标。定学校的科研规化,课题规划,课题管理,鼓励成才,成就,成名、成家。众多人士评价我国学生的两个优势是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发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创新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成为重要的目标,生物教学中有广泛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十几年来众多的人士探索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各种不同层次、专业的交汇点正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模式在中学中的体现,培养学生从小就学会研究的能力,可以称为培养小科学家的模式。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如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经过思维,探索研究,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的。邱学华的“尝试创新教学理论”的主要框架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认为尝试是一种探测活动,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以“尝试、研讨、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天地。鼓励学生“学会争论,在争论中合作”,其中心是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目前,一些地区和省市成立的少年科学院也是重要的举措。《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中心是:“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这是美国教育模式“学生中心,从做中学”(中国是‘问题中心,从例中学’《中国教育家展望二十一世纪》朱永新等,P72)。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我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是中国教师的缺陷。所以,一些学校开始重视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引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说明,对教师来讲同样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活动今后学校的发展将是以教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模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P192)。教学是我们的常规工作,目前,这项目标完成的较好;文献信息中心可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实现;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育研究,是制约学校的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教师要善于“学习。研究、积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知识[1、教育伦理道德修养。2、教育艺术品质。3、教育哲学精神4、伦理学、美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5、处理人际关系、调节情感方面的技能](看电视。文章,重点自己收获什么?各类的教育方式启示着我们。)各校都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中心的建立,这一任务的完成,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关键。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事业,不可急功近利。对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愿意与大家交流,有什么需要,愿提供方便。为教师的发展做点贡献。

小学教科研论文范文【第四篇】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

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0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