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6844

【导言】此例“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

关键词:思政课 古典哲学思想 创新 教学模式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的深邃和睿智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社会、工作、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德育素材,研究其当代价值。通过创立“五大模块教学体系”、 创建个性化与生活化的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建构参与式、思辨式、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体系,引入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感恩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教育等,从而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实践上深化了思想政治课教法的改革。

一、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理念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强调道德践行,并作为道德传统世代相承。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内涵建设为核心、实用创新为重点,继承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髓,以人文性、民族性、发展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依托,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大学生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继承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建立模块体系,研究当代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将古典哲学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两课”教学中,将原有的内容体系优化整合成“人生观教育”、“和谐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发展观教育”和“创新观教育”等“五大模块内容体系”,从古典哲学思想这一独特视角,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

1、重视人的价值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的教育。

儒家的道德理想倡导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坚守的人生信念,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的功效,研究其当代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追求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认识你自己”的课内研讨会、“放飞理想翅膀”专题演讲会、“品国学经典、扬爱国豪情”的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孔子仁学思想与平等、互助、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其“仁者爱人”思想,在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诚信过程中,通过开展“忠心献祖国、诚心献社会、爱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献自己”的“五心”教育等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与学生签订了诚信考试、诚信应聘与就业等承诺书,为建立平等、诚信、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

3、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观。

知和行,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而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做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教学中,将古代哲人的这一思想融入到认识论的教学中,通过“我身边的哲学”、“哲理与生活”等内容,促进知行合一,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实效性。

4、老子“天人合一”、“无为”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中,借鉴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所蕴涵的唯物辨证的智慧精髓,来讲解当前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特色理论增加了文化底蕴,夯实了教育基础,同时又弘扬了传统文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综合能力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是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这就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全新的、立体的、长效的教育创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创建个性化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具体人物的思想个性的框架中获得一种独立思考的空间,将课堂上内化的认知外化为良好行为,并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以“听、讲、看、练、做、传”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与“讲”,将课程内容进行内化,形成认知;在教育见习、实习活动中,通过“看”与“练”,达到情感升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做”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做到知行统一;最后,在顶岗实习和自己的职业岗位上,通过“传”做到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做好传帮带。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特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长期性的功效。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和活动课教学,探索出 “探究式教学模式”、“愉悦式教学模式”、“生活性教育模式”,构建了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思辨式学习的“实践体验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开放式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评价体系,培养从业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习成绩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偏重知识掌握,考的是学生的“背功”、“应试技巧”,过分注重知识掌握,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则无从评价。因此,构建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 孝文化 感恩责任 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3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把没有整理的内容都写在论文当中,这样拼凑出来的论文思路混乱,层次结构也不全面,直接就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4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53-02

德育资源在高校的利用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思政学术界对德育资源做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关于德育资源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系统探讨高校德育资源的文献依旧不算多,研究此问题大多都是集中在发表的论文里,虽然有一些关于德育资源的学术专著,但尚未有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专著。

现在关于高校德育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类德育资源的研究,例如德育课程资源、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红色资源、德育社区资源、德育隐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等,研究主要围绕这些德育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利用与整合等方面。

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问题的主要分类

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定义。内涵的研究是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基石,也是高校德育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学术界目前对于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尚未有所发现。例如彭清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指开发主体根据现代德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改造、创新或优化组合,转变成现实的德育教育资源并有效地运用于德育活动的动态过程。”[1]吴蓉则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广义的理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只要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2]莫雪玲认为,“只要是能对德育目的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之为德育资源。”并且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德育能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德育发展也能提供深厚动力。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3]。从学者对高校德育资源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德育资源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综上所述,笔者得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的总和。

2.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学术界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大致上都是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来分类,但随着研究主体的不同则会围绕研究主体来进行分类。例如徐雁认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可以从政治道德、社会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三方面来阐述[4]。何广寿则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智慧的开拓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重礼守节的道德品格以及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一个很有利的补充[5]。刘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并认为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但同时我们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6]。张志巧则从民族地区生态德育资源这一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族地区存在物质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价值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以及制度形态生态德育资源[7]。从这些学者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但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分类方式略有差异。

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某一具体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例如何广寿就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素质的目的[5]。张志巧则从民族生态德育出发,认为应树立生态德育开发的意识,依托丰富生态德育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生态的德育体系[7]。王泽应认为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发掘适合当今时代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并且有必要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做出现代诠释,使之与现实衔接起来,同时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8]。其二,是从整体上论述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雁认为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隐形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也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4]。隗峰、姚元全从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价值入手,认为除了一般性的开发措施以外,应利用现实鲜活的生活渠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9]。彭清燕则主要从课程中和课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秦永芳认为,课堂才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媒介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才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机制的有效保证[10]。同时秦永芳从广西民间故事当中提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文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在《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眸――广西民间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阐释》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插图将广西地区民族民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通,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话语体系,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软传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1]。王付欣认为要开发民族地区传统德育资源,要以民族地区的重建与调适为前提,并且认为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

二、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问题研究的不足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体系尚不成熟。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的领域涵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利用等方面,但仍然有些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功能、范围等,这些领域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重点的论述。因此,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还需不断的探索,尤其是涉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课题的发展。

2.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我国学者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仅局限于德育本身的发展过程,对于国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全球化外国思潮踊跃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做类比。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必须更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汲取国外德育的相关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这对我们当下和以后的德育工作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学、民族学、资源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作为这些学科的附属研究,没有形成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自身发展的学科体系。因此,继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开发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新领域,依然是当代德育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深度不足。当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存在数量少,研究成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成果处在经验总结方面,而相关深刻理性的著作还尚未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德育资源蕴藏的宝库,现在的大多数文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比较单一,基本上包括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没有其他特别的分类方式。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大体上包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个脉络,但却显得粗枝大叶,例如像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文学这样的精细分类,在现有的文献中极少见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虽然有着与时俱进的开发利用方式,但归纳起来也就是从网络、课程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而这些利用方式的实践效果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没有被提及。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实践情况的研究,存在着空白区。而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应当包括理论后续的实践效果研究,才能将整个研究连贯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清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3]莫雪玲。和谐社会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4]徐雁。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何广寿。简论大学生网络德育中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6]刘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4(3).

[7]张志巧。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2(3).

[8]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9]隗峰,姚元全。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

[10]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1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