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创业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88149

【导言】此例“大学生创业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创业论文1

一、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着重视教育主体、忽略教育客体实际情况的问题。对于一些教育者来说,往往也只扮演着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种角色,使教育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在课堂外则缺乏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向和枯燥。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机械式灌输,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没有把整个教育过程当作是一种含有生命情感和生活实践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实践中独立出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空洞和抽象。在教育方法上,只注重疾风暴雨的“瀑布式”灌输方式,而忽略润物细无声的“喷泉式”交互探讨;只强调外在规范的灌输与被动认同,而忽视启发个体的理性自觉,不能很好引导学生重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创业教育应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革新教育方法,进而使学生实现自觉地提升自己。一是要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实现多样化发展,不仅要有教师系统化的讲解,更要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二是教学形式上多样化,配合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三是教学手段上现代化,借助信息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打造立体化的声影课堂,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从而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办学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学生自身,而是以服务社会需要为目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化、圣人化,不注意一般性思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错视大学生的正当利益需要,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过分热衷于政治层面的教育,忽视教育活动真正蕴涵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教育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和放大,会逐步限制学生的言论、思想和行动,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统一起来,重视教育目标的可实现性,而不是学生空学了一大堆思想政治理论的名词概念,却不知道怎么样面对社会现实中的道德生活,致使他们很难从实践层面上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创业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经济上,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创业型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社会上,创业中大学生将自己的技能、特长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为社会奉献的远大理想,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政治上,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乎国家的发展大计。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绝对权威性和受教育者完全服从性”,忽视现代社会对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背离人的实践本质相关规定。它只是单一地把人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阶级需要的工具,人的需求不能够满足,主体性不给予肯定,创造性不得到施展,个性不充分发扬,受教育者被简单地看作理论知识的接受容器、可以训练甚至驯服的工具。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陷性在于过于追求学生的统一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而产生了对学生教育方法的固化和僵化,难以将晦涩难懂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带进学生心理。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出固化思维,摒弃工具化的倾向,抛弃以往用单一的绝对标准来“裁剪”和“抹杀”学生个性,打造个性差异的培养模式。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朴实化、平民化、具体化,呈现出强大的时代特征,从而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如果只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考虑恐怕是不甚恰当,但就业却是学子展现才华、实现理想抱负、成就辉煌事业的重要途径。它涉及相关者的多方利益,事关民生根本,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大学生个体性的实现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引导学生把握就业规律,提前准备,长远打算,在创业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自身目标,突破个体极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同点

(一)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方向一致,互为渗透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为目标,这使得培养学生的目标愈加宽泛和深远。而创业教育着力于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精神等,反映了国家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提出的种种要求。“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就是对创业教育本质与目标的最好诠释,其中它所重点强调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它们都是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教育对象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思维的开发,善于把握独立性和合作性,具有敢为性和坚忍性,具有克制性和适应性等个性品质,二者在目标上相互融合。

(二)二者在教育内容上,融会贯通,相互包容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例如,创业教育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团队互助意识以及助人意识等,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他们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畏艰难的信念。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共同点。此外,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讲授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去激发大学生内心对于创新创业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努力促进其各方面创业素质的形成和提升,使大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人和做事,让国家创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创业人才不断涌现,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贯通。

(三)二者在教育方法上,知行合一,重在实践

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方法方面,都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应如此。创业教育的首要工作环节即是各高校通过建立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办创业实训试验班,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将创业计划书的内容付诸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让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是否正确。大学生要发挥聪明才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智力成果,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因此,二者在方法上相互依托。

三、创业教育视域下如何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

对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就业制度从以往“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方式转变。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然而,相比于已经形成的创业社会大环境来说,高校的内部环境却仍缺乏丰厚的土壤,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的意识,更难以对这种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只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促进实践、指导行动,所以要明确创业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创业素质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厚基础之上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进行创业教育为正确解决教育方针并找到合理的育人途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创业教育观念的传播和发展,必然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通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这包括触发他们对于创新的动机、信念和信心等。在培育创业意识过程中,贯穿着正确的三观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些内容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发挥创业意识的先导性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就业、择业和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就业择业观以及创业观;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将其聪明才智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其次,促进创业意识的养成。冲破传统是树立创业意识的前提,当今在校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在创业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思想观念:一是等、靠的思想;二是固步自封、骄娇习气。创业意识的实质是创新精神,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易于使得教育内容落于实处。再次,开展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创业活动对创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就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承受能力,良好过硬的心理品质是重要的内在条件。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创业者的智力差异,而是在于创业者内心是否拥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决心。由此,我们要通过创业技能实践培训、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健全大学生健康心理,切实展开教育奠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

(三)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国外创业教育活动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而创业文化氛围则存在着大学生接受慢、教育氛围难形成等劣势。因此,应当在校园中积极地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勇于创业、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心态。此外,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广泛讨论和平等交流的氛围;要广泛宣传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社会要形成合力,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提供制度支持、机会给予、资源共享、资金扶持等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开展多样形式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突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使创业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顺应时展大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把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中,充分运用好创业教育的新阵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者:张玉 孙雅静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渤海大学

第2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探析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

四、总结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第3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大学生创业的有机契合

目前学术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现代服务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人才。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起来,实施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创业能力,对我国人才培养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应该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专业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性创业素质,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对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一些大学生也想通过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大学生创业意识、意愿不断增强,但事实上,大学生真正自主创业人数较少。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最终选择实际创业的却只有%。即使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创业平均只有3%,这一数字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近7倍的差距。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也较为客观的反映了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1)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明确但创业态度不积极

从学者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是明确的,认为创业是开创业一份事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实体。大学生对待创业是有明确的动力和动机的。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创业意向显著不同。虽然大学生对创业具有较强的意愿,但创业的态度却并不积极。受传统就业观念、资金、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急于实现创业愿望。

(2)大学生创业知识相对匮乏,创业技能无法满足创业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愿望,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较为薄弱,大学生对企业运作知识和市场知识欠缺并缺乏信心。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希望提高创业心理品质和其创业知识。

(3)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热情不高

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挑战杯”之类的创业竞赛热情并不高。各高校为鼓励学生参加比赛,都把保研和学分等与之相关联。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竞赛对创业能力有影响,但仅仅重在参与,锻炼个人的综合能力。这一研究也体现了我国目前的创业竞赛存在诸多问题。

(4)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度高

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有较高的需求,并认为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创业教育实施形式与内容上的需求也是多样的。目前创业教育实施形式主要包括:开设创业类课程;参加创业竞赛、模拟实践及参与企事业社会实践。而在各种方式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企事业实践是获取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2、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创业教育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

第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总体上说,创业教育还只限于第二课堂,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创业教育知识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就业政策的支持等方面来实施,缺乏系统性。大多采用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讲座,没有形成独立、公认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尤其是专业性的创业学科体系。第二,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第三,缺乏有效的实施机构。除了试点院校,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创业教育的机构,导致了学校创业教育不能系统、持续、全面的组织实施。没有机构对实施创业教育的各机构与主体进行组织、协调与沟通。

(2)创业教育模式固化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具备了较为开放的外部支持环境和逐步改善的内部支持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创业教育实践。鉴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国内高校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第一种,“课堂式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第一课堂增设创业相关课程,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第二种,“实践式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设立创业教育教研机构,提供创业实践场地及条件,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第三种,“综合式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综合创业素质为目的,提供创业实践资金和条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如基于行动学习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但仍处于理论探索期,未能真正得以实践。

(3)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程度低

第一,创业教育研究缺乏。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系统论述薄弱,大多数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经验的探索,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第二,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学院派的师资多,企业家型的师资少;另一方面,成功的创业者普遍缺乏学术背景和授课经历。

(4)缺乏可行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由于创业教育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同时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估较为复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环节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没能有效跟踪评价创业教育结果的机制。有学者引用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的柯氏四级评估法评价体系提出创业教育评价的四个层面: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是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所构建的体系还有待于今后评估实践的检验和完善。

三、基于现代服务业背景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

现代服务业是大学生切实可行的创业方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探讨性思考和建议。

1、确立合理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创业教育政策更多的体现为功利性,主要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出的。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遵循了商业经营的思路。创业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知识教育、创造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应统一认识,确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宗旨,以人为本和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为根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减少功利性。

2、清晰创业教育分层、分类实施的发展定位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而学生背景、专业等的不同,要求创业教育应分层次、分类型的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应体现不同层次的差异性,明确不同类型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然认识到创业教育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更对倾向于实务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创业意识教育阶段主要是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尊重创业的文化环境。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中期,重点是创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制定创业计划或商业策划方案,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职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实践中,学生开展高层次的创业活动,创办企业、积累创业经验,为其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做好准备。目前,文科学生是创业教育的弱势群体,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为有效的达成创业教育目标,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依据专业差异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方式的创业教育。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对创业类的知识感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创业知识,而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在专业学习中接受了更多的创业类知识,所以希望获得创业能力的培养。

3、完善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采取企业成功人士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专业教师提供创业方面的技术指导,校外教师传授创业设计、企业管理等实战经验。此外,为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设计一整套的教师培训学习计划,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编写创业教育教材,构建学科渗透、课堂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创业课程模式。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一部分创业实践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技能,掌握创业实务。同时,高校应有计划地联合校外企业人士共同开发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教材。

4、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必须构建起多方位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有学者从政府激励与引导政策、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融资信贷支持、高校创业支持子环境、社会文化与商业氛围以及社会网络支持六个方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环境对学生自主创业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各子环境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的形成均是重要的,尤其突出的是融资信贷支持与政府激励引导的作用。相对而言,社会文化与商业氛围、社会网络支持作用次之,而高校创业支持子环境的影响仍是最弱的。就高校创业环境而言,高校应创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应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依托地方创业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还可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基地,通过平台的建设,使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作者:刘丽君 左文进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探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施意义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解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拥有很好的创业能力,基于此,开设与之有关的课程,并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注重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具备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应有的素质,包括知识、心理品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以便为创新型人才和高实践能力人才添砖加瓦;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技能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开设有关课程、资金资助和创业咨询等形式,让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并助他们一臂之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义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14年达到727万人,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整体的就业岗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必须在各大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可以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事实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努力付出和坚持奋斗,而当代大学生是各行各业无可替代的接班人,所以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让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质以及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力,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足够的事业心和开阔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各大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贯彻落实创新创业理念和模式,可以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以选择自主创业来实现人生价值为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中能够应对自如,更好地面对未来世界中的严峻挑战。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也不够积极,只是临时开设一些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之类的课程和有关的讲座和报告等,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使大学生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标,导致很多大学生都火烧眉毛了才仓促准备就业的有关东西,使得就业成功率不甚理想。其实,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25之间,甚至更小,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而且接受能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向他们灌输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以及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高校没有真正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只要举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或开办几场创业讲座就可以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实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学生一旦真枪荷弹的走向创业战场就会立即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同时还会对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创业胆识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很多高校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当做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方法,侧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希望他们通过掌握理论知识来避免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但是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创造性,综合能力并不强,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

2.有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理论知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高校相关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过分依赖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大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来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行政管理等岗位,他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单纯,也没有经历过实际创业,所以他们几乎都是照本宣科,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即使做了一些实践指导,也大多脱离实际,没有大多的参考价值。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确立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业意志。

3.实践教育缺乏平台,实践培养较弱

实践培养方面可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理论知识上的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得学生很难在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很多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无论是其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都不够重视,采取不参与甚至远离的态度。同时,很多高校的实践培养活动流于形式,只是组织一些比赛或者是讲座,很少再有其他新颖或有效地活动,即使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创业孵化园”类似的实践项目,也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措施

1.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方向,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和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高能力并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因此高校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要正确、科学的理解和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之外,还要完善相关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创业技能、创新方法等,以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其次,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利用问题式教学、讨论交流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进行培养创业型人才,建立单向讲授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后,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知识,并展开市场调研,同时聘请成功地创业人士、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知识与实践讲座,丰富教学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2.为大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实践平台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实践平台来实现。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学的辅助手段,也为其提供了保障功能。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技竞赛、参与创新科技项目及其他的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模拟营运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创业的艰辛、理解创业的含义。当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极大程度地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他们的实践意识。

四、总结

大学生创业论文2

本研究主要参照的是TAM,但使用的是Davis的精简后的TAM,即忽略了态度和意图的中间作用,直接把有用性认知和易用性认知看作影响采纳行为的因变量。同时,考虑到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企业机构中应用的研究,本文在使用态度的影响因素中增加了感知风险这个因素,本文中的感知风险是指被试者所认为的在创业过程中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在该研究模型中,重点分析和测量有用性认知的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风险性共五个变量对大学生利用云计算进行创业的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自身因素代表着个人能力以及所能提供的环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在利用云计算进行创业过程中,个人能力越强,所能提供的设备越先进,接受云计算的心理就越大;创业者对云计算系统有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体验也积极地影响着对云计算方式的采纳态度,云计算系统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越高,大学生创业者利用云计算的态度就越积极;利用云计算进行创业的态度除了受自身因素和云计算系统的技术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云计算所处环境和使用云计算的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云计算所处环境越安全,使用费用越低,相关法律规范越齐全,用户的使用态度就会越积极,积极的利用云计算的态度会正向地影响用户的利用云计算的行为意图。已有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说法。Davis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接受技术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2]。Sy-mantec对企业使用云计算的障碍的研究表明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6]。Goodhue指出个人特质等背景因素会影响使用者使用信息技术的容易程度以及使用情况[7]。基于上述分析,以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指导,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在性别、专业类别、家庭经济情况、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这几个方面上存在差异;H2:自身因素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H3:技术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H4:服务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H5: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H6:感知风险对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

2问卷形成及数据收集、分析

2.1问卷形成及数据收集

本问卷主要使用的是7级Likert量表。本次数据收集的活动从2013年8月24日到2013年9月24日,最终回收问卷303份,得到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比例为85.8%。此次问卷的发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其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分别为50.8%、27.3%和21.9%。并且调查的对象涉及高职高专、本科及硕博士研究生等学历的大学生,其中理工科、文史科、经管科和其他专业的比例分别为38.1%、17.3%、41.5%和3.1%,因此样本具有普遍性。最后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使用SPSSStatistics19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分别进行信度分析,所得的Alpha值分别为0.795、0.853、0.882,均大于0.7,表明数据内部结构较好,可靠性较强。效度是衡量测量结果正确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效度分析最理想的方法是利用因子分析来测量量表的结构[8]。首先进行KMO值判定和Bartlett氏球体检验,得到的结果为KMO值为0.875,大于0.80,Bartlett氏球体检验值为2579.409,p值为0.000,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各问项的负荷均在0.512~0.803之间,因此本文的测量问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转轴后在8次迭代后收敛,萃取出五个因子,这5个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6.988,2.545,1.731,1.354,1.206,它们一起累计解释了总方差的65.831%,这说明5个主成分基本可以提供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提出来的5个因子的CronbachAlpha值分别为0.535,0.785、0.836、0.853、0.882,并且每个因子中任一问项删除不能显著提高Cronbach’sAlpha值,因此有效性符合统计研究要求。提取出来的5个因子分别对应“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因此,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与本研究最初设计的核心要素相符。

3数据分析结果

3.1方差分析

在本文中,对假设H1的检验需要考察“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这几个研究变量分别在“性别”、“专业类别”、“家庭经济情况”、“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这几个方面上是否存在差异,其中因变量是被试者对相关陈述的同意程度的评分,用数值大小代表同意的程度,自变量是被试者的类别,因此本文中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对假设H1进行检验。在进行方差分析前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变量的显著性大于0.05,表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则使用LSD来检验,否则使用方差非齐性检验Tamhane值。方差分析的结果如下:(1)“性别”对“自身因素”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的F值分别为13.394和9.106,显著性分别为0.000和0.003,表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自身因素”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因素的感知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对于“自身因素”,女生的均值高于男生的均值,对于“感知易用性”,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的均值。而“性别”对“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风险”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2)“专业类别”对“感知风险”的影响的F值为3.045,显著性为0.029,表示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对感知风险这个因素的感知在0.0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专业类别对“感知风险”的均值为经管科最高,其次为理工科,最低的为文史科。而“专业类别”对“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家庭经济情况”对“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的影响均没有显著差异。(4)“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自身因素”的影响的F值为4.841,显著性为0.000,表示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不同的大学生对“自身因素”的感知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且对于“自身因素”,均值最高的是“不会去尝试新信息技术”,最低的是“关注且尝试新信息技术”。这表明自我认为个人能力强且所处环境良好的同学不太愿意尝试新技术,反而是对个人能力自我评价不高的同学更愿意尝试新技术。而“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对“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5)“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对“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的F值分别为2.887、2.967和3.635,显著性分别为0.023、0.020和0.007,表示“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对“技术感知有用性”和“服务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在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且对于“技术感知有用性”和“服务感知有用性”,均值最高的是“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且较强烈”,最低的是“已经尝试或正在尝试创业”;对于“感知易用性”,均值最高的也是“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且较强烈”,最低的是“从未考虑过自主创业”,其次是“已经尝试或正在尝试创业”。由此可见,“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且较强烈”的群体对新技术的接纳心理最强,对“已经尝试或正在尝试创业”的群体新技术则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对“自身因素”和“感知风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假设H1只有部分成立,即“自身因素”在“性别”和“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上存在差异;“技术感知有用性”和“服务感知有用性”只在“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上存在差异;“感知易用性”在“性别”和“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上存在差异;“感知风险”只在“专业类别”上存在差异。

3.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分别与使用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到,“自身因素”和使用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163,并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8,0.308和0.250,并且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感知风险”和使用意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感知风险”和使用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对“感知风险”的各问项与使用意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计算标准不统一”和使用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157,且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它问项和使用意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2.2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中,被解释变量是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对云计算的使用意愿,该因变量为二分类离散变量,即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考虑利用云计算(是)和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不考虑利用云计算(否),因此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研究。根据相关分析,并结合方差分析的结果,建立模型:使用意愿=F(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别、专业类别、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随机干扰项。进而构造大学生利用云计算进行自主创业的意愿的Logit模型二元行为选择模型如下:LogitP=ln[P/(1-P)]=β0+β1x1+β2x2+…+β9x9+ε其中,P代表大学生自主创业时利用云计算的概率值,β0为常数项,x1至x9分别表示自身因素、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别、专业类别、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九个变量。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其显著水平为0.436,大于0.05,因而在统计意义上是不显著的,接受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的零假设,即可以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回代检验,该模型对数据的判别准确度为81.9%,因此,模型回归结果从整体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分析的结果如表1。(1)“自身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411,显著性为0.003,表明“自身因素”对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前面相关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自身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间负向相关。对自我能力以及所处环境评价越高的同学,对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反而越低。因此,假设H2不成立。(2)“技术感知有用性”、“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它们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50、0.479和0.384,显著性分别为0.115、0.034和0.011,表明“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正向影响在0.05水平上是显著的,但“技术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服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新技术的接受态度上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技术感知有用性”有正面影响,但不明显。假设H3、H4、H5得到验证。(3)“感知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334,显著性为0.103,表明“感知风险”对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显著的,但“感知风险”中“云计算标准不统一”与使用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感知风险”还是会对使用意愿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云计算标准不统一”对使用者的使用意愿有着极大的影响。总的来看,假设H6基本得到验证。(4)其他因素中只有“关注且可能会尝试新信息技术”对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回归系数为3.540,显著性为0.030。

4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根据调研数据的结果,被试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考虑利用云计算的比例为75.4%,说明云计算这一技术很符合大学生创业节省资金、方便快捷的需求,为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所喜爱。(1)通过对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表明,“自身因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时利用云计算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自身能力较强的同学反而不太愿意使用云计算这种新技术,他们认为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能力足以轻松解决云计算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而且使用云计算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冒险;(2)“技术感知有用性”对大学生创业时云计算的使用意愿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服务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接受者都期望自己得到的服务是简洁、易用的、操作人性化的、不需要太多培训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花钱得到的服务能对自己有一定帮助。对一项技术所感知到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越高,使用倾向也就越高。(3)“感知风险”对大学生创业时云计算的使用意愿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用户长期习惯于什么都自己建、自己管,把很可能是一些机密信息交给第三方会有些不放心,加上云计算自身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云计算标准不统一”等,用户会担心使用云计算的安全性,从而放弃使用这项服务。(4)“关注且可能会尝试新信息技术”对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常关注并且对云计算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对这项新技术能带来的利益以及风险比较清楚,使用相对来说熟悉的新技术感知风险比较小,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此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身因素”和“感知易用性”两个因素上的感知有差异,女生虽然对自身评价比较高,但是大多数女生都对计算机技术不太感兴趣,对云计算会有先入为主的不太容易操作的偏见。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感知风险”上有差异,经管科以及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以及对风险的专业敏感性比较高,对新事物的感知风险比较敏感。对新信息技术持不同态度的大学生在“自身因素”上的感知有差异。

4.2障碍以及相关对策

大学生创业论文3

(一)CDIO基本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都不够重视创业教育,现行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把握机会、应对挑战、解决困难、综合决策等能力的培养都不足。尤其是工程类大学,其对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教育理念与教育精神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创业思维。就目前而言,越来越多的工程类大学开始重视并推行创业教育,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一,创业教育深度不够,大多数学校推行创业教育的形式是创业选修课、讲座、竞赛等,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应将创业教育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其二,师资力量缺乏,创业教育最好的导师应该是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但是工程类大学中的创业教师多数缺乏创业经验;另一方面,从社会上请进课堂的创业导师难以形成持续的培养机制。其三,培养系统性不足,流于形式,创业意识难以深入人心。总的来说,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全球最优、最大的工科生源,但是在工程类大学生中,创业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却严重不足,我国工程类大学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构成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二)CDIO教育实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世界理工科大学之最,也是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领导者。学院在课程改革方面,注重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打造课程体系;教学方面强调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个性培养的融合;通过增设课程设计环节,贴近工程实际;巨资打造实验室,培养学生构思新系统。南京工程学院借鉴CDIO理念,通过课程模块化、师资多元化、项目系列化、评价多样化以及科技普及化的“五化”模式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注重实践,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宁波工程学院从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了“卓越计划123模式”,通过闭环管理系统,推行CDIO教学法,致力于培养具有积极人生态度(Initiative)、良好工程素养(Industrial)和整合应用能力(Integrative)的3I特质的工程师后备人才,成效显著。基于CDIO理念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对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流高校就业压力有重要意义:直接以行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与创业标准来评价学生,注重就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要求教学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避免了传统的产学分离、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CDIO模式在工程类大学的实践,能够很好地推进创业教育,结合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推进大学毕业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宁波工程学院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基地+平台+窗口+模块”的创业教育模式,突出“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强化项目体验、校企互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结合工科院校特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也正是基于CDIO理念的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初步探索。

二、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一)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CDIO理念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一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对知识系统的自我构建,在思考、理解、实践中掌握并应用知识。二是提高职业素养与创业素质,具备对产品、过程、系统的掌控能力与领导能力,构建企业环境下的个人态度与创造性思维。三是从宏观角度理解工程类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战略影响,让学生理解技术如何带动产品革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这种战略价值观的培养也是CDIO所要达成的目标。

2.整体改革战略。

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遵循“体验、融合、互动”三大原则,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其中,基于项目化的“做中学”方式是实施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是核心内容;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与互相渗透是实施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提供全真或仿真的职业氛围是实施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境,是环境支持。以上三个因素互相支撑、融合、集成,共同构成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整体改革战略。

(二)模式

1.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化课程是互成体系、相互补充的专业课程,是培养个人、人际交往、产品及系统掌控能力为一体的系统方案设计。一体化改革直指传统课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不能兼顾的弊端。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体系内设置相互支持、互相补充的基础知识,并且将各项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个学科与每个教学环节当中。首先是基于CDIO理念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计划,增加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校外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考核机制,一改“课后考试成绩定论”的做法,在过程中评估教学效果与学生掌握情况,实时反馈推动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再次,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为基础驱动,以各种创业大赛、社团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与积极参与。最后,建立创业培训基地,构建基础、研究、创新的教学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无论对工程类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重要参考,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沟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和难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会牵涉许多细节,高校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工程实践机构,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训、企业内训以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以高校为主,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并落实到学生学习、实训的各个环节。此外,联合校外众多企业,以行业发展变化与前景为主导,对每个专业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化,针对性地做出及时性、局部性调整。

3.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CDIO理念对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齐头并进的。CDIO理念的培养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三大方面,这三方面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在大一年级时,侧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人文、数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系统基础培养为主,同时鼓励学生感受创业创新氛围,并积极参与。第二阶段,在大二、大三年级时,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注重依托项目,在工程实训中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在实训与实践环节中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到大三年级时,要注重走近企业,开始接触企业的运行思维。培育一些创业训练项目,依托创业工作室,让学生在创业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感悟创业真谛。第三阶段,到大四年级时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整合与提升,对学生进行就业方向的分流。主体学生以到企业中去实训实习为主,按企业的要求来完成毕业设计,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培养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思维方式靠近企业的实践运营,重点突出学生在创业中信息分析、问题解决、综合决策的能力培养。这个阶段还要鼓励一小部分学生直接创业,并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每个阶段还需配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培养平台,包括专业知识阶段的“校内专业实验室”、创新实践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企业实习教育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

三、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有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

基于CDIO理念的教育模式改革,最为重要的着力点是对现有课程的系统改革。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特色创业课程体系,要将创业教育与技能教育均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老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以“学生学习到什么、得到什么培养”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针对用人单位反映的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开设“重实践能力、轻理论知识”的课程,引导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此外,增加创业教育课程的比重,引进企业运作分析方面的课程,从成功或失败的企业经营案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创设与构建要更突出系统性原则,全面兼顾基础知识、创业能力、综合素质三大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各个课程模块、学科设置、教学环节中保证三方面相互协调,落到实处。此外,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的学习效果,用实践的形象化与具体化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CDIO理念倡导的是系统性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新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素养,促进就业。

(二)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工程类大学中,将企业运作机制与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培养直接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CDIO理念中突出实践教学是培养创业意识的关键,创业实践应该以企业原型为模板。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更贴近企业的实际运作。为此,一方面可以在校内搭建创业大赛、创业交流会、模拟企业、营销策划大赛、企业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的创业教育载体;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名企高层和创业新秀讲授创业经历与经验,与学生亲密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创业创新型企业参观、实习,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长效机制的构建是CDIO理念下创业教育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部分。长效机制可以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在企业建立长效的校园实训基地,组织校企双方讨论编写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教学实践、毕业设计、假期实习等都注重校企合作,秉承“合作共赢,扶植创业”的原则,与大学生创业园共同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同时以此为基础,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突出企业经营实践,突出企业运作中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要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从创业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创业教育之所以没有深入开展、没有构成长效机制,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关键。传统的创业教育需要改革的不仅是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的配套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高校的绝大部分教师是没有创业经验的,这就需要对教师结构进行大的“改造”。对本校已有的教师,一方面,可加强教学一线教师的专业培训,深化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选派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项目或创业实践活动,增加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增加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储备。此外,从校外引进社会人才扩充师资力量,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社会人才定期开展校园创业讲座或者特聘其为大学生创业导师,开辟多条教育途径,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四、小结

大学生创业论文4

(一)团队绩效考核不完善一般团队在创建初期所有团队成员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投入时间金钱只为达成创办一番事业的短期目标。而缺乏制定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长远目光,这就成为团队后期发展的绊脚石。而一旦事业创办起来了,如若继续维持以往的无绩效管理状态或利益分配执行平均分配或按出资比例分配,势必会让较之他人付出更多努力的成员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而建立团队绩效管理亦存在两难局面。若以小组为考核单位,则容易忽视个体成员的出色表现;若以个人为考核单位,则容易产生“英雄主义”,导致好大喜功。因此如何在绩效考核中平衡个人与团队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团队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现如今大学生们在项目的选择、团队成员的吸纳、日常运营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据调查显示:40%的创业学生没有创业的经验,有80%的创业成员来自同一班级或者学院,这显然不利于形成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互补。因团队受限于资金资源不足,并不能为团队成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机会,再加之部分成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在校活动繁杂,学习时间有限,这就导致了团队成员素质与团队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织结构上稳定性不强,很难进行系统一致的后续学习,团队成员的中途退出也给团队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而导致团队后劲不足,甚至阻碍团队的后续发展,严重可致团队解散。

(三)团队制度建设不完善在团队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仅有团队领军人物的“人治”是不足以推动团队的长远高效发展的,唯有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将岗位职责划分清晰,从而达到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配合团队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扩大融资渠道,政府学校给予相应支持面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资金紧张这一情况,团队内部成员应尽力扩大自身融资渠道,如招募更多成员以壮大资金来源、寻找亲戚支持、朋友借贷、利用政府或银行提供的大学生小额贷款或寻找天使投资人注资等。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如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廉价场地、制定更多优惠政策,高校应该放开制度限制,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校内的试运营等。唯有如此,才能鼓励更多学生投身于创业创新当中,激发潜力,才能为有前景的创业团队保驾护航,避免其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二)建立稳固的组织结构,构建共同的目标愿景,保证沟通的流畅一是招贤纳士,招募有共同决心目标和价值观的不同专业的优秀人才,制定符合团队发展的组织结构,根据各成员的特长与性格特点将团队成员合理安排在各岗位上。二是建设符合本团队的团队文化,制定团队发展愿景和团队价值观与创业理念,并将团队文化书面化,融入到团队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中去,以此对团队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建立赏罚分明的内部奖惩制度,建立绩效考核标准作为一个创业团队,必须拥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内部激励机制并制定明细的奖惩制度来确保考核标准的实施。对于工作出色的成员应给予激励,对于消极怠工的成员应给予惩罚。同时应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一个清晰的利润分配方案,将最基本的责权利界定清楚,其中包括增资、撤资、利益分配等与团队成员利益紧密相关的事项,以保证团队不会因利润分配而产生矛盾,从而危及团队及项目发展。

(四)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创业项目与专业知识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交错的。打造学习型创业团队要求团队成员必须能够兼顾学业与创业活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必须落到实处,要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必须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首先要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定位科学的团队学习规章制度,保证团队成员都能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其次,团队内部应定期针对团队项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反省,从而不断修正错误和提升团队工作绩效,保证后续发展动力。积极打造高校大学生创业学习型组织更需要有高校教育的积极配合与引导。首先是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从基本的创业的概念、创业过程以及相关创业的注意事项入手,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大体上的把握,同时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进行正确的估计。其次是提升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立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操作可以聘请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兼任指导老师或者举办有关创业的专题讲座等,除此之外还应将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校内创业示范基地、校企合作培育基地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8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