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5791

【导言】此例“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就应当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和内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业教育,狭义的讲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的教育,广义来看是以开发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创业教育既是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教育,又是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以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其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在于开发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具有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和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为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塑造其创业素质。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能力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高校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信念、世界观教育,还包括创新精神、方法论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创新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蕴藏的强大理论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品格及创新创业能力,唤醒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验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方向、行业特征、技能要求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既能明确学习方向,找到奋斗目标,又能缓解就业心理压力,这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更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陶冶思想理论情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有助于缓解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新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大力鼓励高校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大学毕业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企业急需的人才,能够自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以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方面。实施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在思政课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在思政课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设相关专题。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设《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创新创业》等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设《当前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增设《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专题内容。同时,在思政课中还要着重突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等教育。

2.以通识课的形式开发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培养选修课程

比如传授思维方法论的《创新思维》、《思维与方法》《创新与创造》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SYB创业课程”、《创新与实践》、《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金融》、《创业营销》等。

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突出学校历史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核心内容

每一所高校都有艰苦创业史,可邀请学校老领导介绍学校的创业经历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创业发展的艰难不易,从而树立创业意识。另外,可每学期都由学生处邀请创业典型作报告。创业典型也曾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奋斗创业史是鲜活的创业实例,最受学生信赖并最易为学生学习模仿。通过他们的报告,可鼓励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弘扬创业精神。

4.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创业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实地了解创业环境、感受创业气氛

还可丰富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内涵,在不同时期创设校园创业主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挑战杯、创业论坛等大规模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并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2][艾军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西部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2013年5月,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今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达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再加上历年没就业的4万多人,总数达到21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做好毕业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重担。尤其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而言,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吉林西部高校在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如今还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的缺口很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带来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为西部高校和西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然而,目前西部高校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且研究的实效性不强。西部高校对于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大都从某一方面或环节以专题形式进行的,缺乏系统性。而且一些专题研究深度挖掘不够,仅限于问题的发现和方案的提出,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西部高校对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研究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研究,大都是对一些以前或其他地方现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实地调查研究很少,致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高校学生大部分创业就业活动还处于自发状态。

(三)系统建设限于理论层面,实践工作进展缓慢。对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来说,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现在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就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研究项目太少,一般都是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某一问题的探究。从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来看,西部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进展缓慢。

二、构建吉林西部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一)以加强组织建设为保障,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组织体系。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和其他创业教育的专职部门,负责制订创业就业的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负责学生创业就业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有针对性地创业就业教育研究;负责对学生创业就业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等管理工作,增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契合;负责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组织或平台,以有效开展创业就业活动;负责与院校其他部门协调运作创业就业活动,尤其是要通过联合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及学生会等部门搭建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组建各种形式的创业就业团队,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就是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是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索与实践。三是要加快课程改革,尤其是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其将来的创业就业奠定多维的知识基础。四是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弹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以校园创业文化为载体,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活动体系。高校要重视校园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以提升学生对创业文化的认知,从而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活动体系。首先,要加大创业就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师生之心。尤其是一些创业就业典型的树立及宣传,可以将创业文化和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增强创业文化和精神的感召力。其次,要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创业就业实践活动,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营造“人人有激情,人人能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搭建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企业家讲座、创业论坛、模拟创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中汲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四)以高校创业制度为基础,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保障体系。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创业教育的各层面、各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以规范和完善创业教育行为,保障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要建立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期保障。三要建立创业教育的考核机制,对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系统的考核。已经建立学分制的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创业教育学分。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68-02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内涵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动力,鼓励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以及环境氛围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的综合体。它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1.创业物质文化,是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文化,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有形设施。它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表面层次,是创业文化向外传播的有形载体。

2.创业行为文化,是为推动创业而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教学与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

3.创业制度文化,是为调节和规范高校师生员工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既包括学校为鼓励、引导、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和开展创业实践而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包括各级各类社会制度中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有关内容条款。

4.创业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和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哲学以及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如一所高校传统文化中的创业创新特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创新内容、创业教育的学术思想及主张、蕴含创业内涵的校训和创业文化景观等。

二、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研究进展

(一)国外关于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当前,国外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各国高校也正不断地加强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然而,专门关于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仍比较少。从国外文献来看,研究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的学者比较多,而且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如墨累·罗(Murray Low)和杨·麦克·米伦(Ian Mac Milan)合著的《创业:过去的研究和未来的挑战》,详细阐述创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目标、理论观点、研究聚焦、分析层面、时间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六个相互关联主题;他们从不同学科特有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对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进行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将创业理论划分为: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与机会学派等学派。

各国高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最早源于美国。目前,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的创业教育已形成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完备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 100所美国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英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为本校创新、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并至少有45%的大学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日本在高等学校积极倡导创业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可见,国外学者对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而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一种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也更侧重于创业理论方面的探析,或是创业教育方面的创新研究,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分析,或是完善创业制度领域的探索。这就决定其理论和研究结论在我国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用性不够强,还需要将国外创业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4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