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论文范例4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创业论文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创业论文【第一篇】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共27个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背景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调查;第二部分是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学习能力、领导才能、风险承担能力和抗压能力、接受创业教育情况等。本文研究样本来自华南地区3所农业高校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1份,回收率%。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研究对问卷作信度分析,结果发现测评项目的信度系数(标准化克朗巴哈α系数)为,表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信度,问卷调查的数据可靠。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1.个体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密切相关
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创业人文环境较差,到农村创业更具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在农村开展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创业活动有很大的风险性。这要求到农村基层创业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挑战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坚定的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而性别、年级因素、专业、心理素质等可能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的形成带来深刻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明显,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女生占%,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创业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见图1-A)。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加追求事业成功,风险承担能力更强,更富于冒险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改变命运,取得创业成功,同时还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追求工作稳定、男性担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有关系。持无所谓态度(观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业成功,同时对创业更加慎重,更显犹豫。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于大四学生%)。相应地,不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见图1-B)。大三学生经历过创业憧憬和创业教育成功案例激励后,创业冲动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学生历经了找工作、毕业论文、考研等诸多压力后,变得更加现实,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惫,创业激情被磨灭,创业意愿大幅下降。依据专业特点,将受访学生分为两大类:传统农科类和非传统农科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传统农科类学生创业愿意(%)明显高于非传统农科学生(%),无创业意愿的传统农科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非传统农科学生(%)(见图1-C)。其原因可能包括,传统农科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受家庭和自身条件限制,就业相对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所学专业比较对口,凭借专业知识更容易自主创业;农科学生由于专业“冷门”,更具危机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农科毕业校友中成功创业的案例较多,对农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
意愿以及事业心等对创业意愿形成有重要影响采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对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样本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值为,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见表1)。样本的KMO值为,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原变量适合做因子(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作为纳入标准,运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提取因子,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8个因子(见表2),这8个因子共解释了17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说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贡献率较高,该分析结果可以接受。最终提取的8个公因子,涵盖了所有17个变量,根据载荷最大的变量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各原始变量的载荷、公因子的命名、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假设一个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家庭、年级、专业、社会兼职与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创业相关经历等不变时,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主要受到8种因素的影响,依据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为:人脉和资金支持(%)、财富与地位的追求(%)、政策了解(%)、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教育(%)、事业心(%)、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就业形势感知(%)。将因子分析中所得出的8个因子作为变量,分析其与受访者创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小于,即所提取的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极显著相关。为探明各因子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其中,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教育、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这5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资金和人脉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强。据此建立回归方程:y(创业意愿)=-+*x1(人脉和资金支持)-*x2(自学能力)+*x3(创业氛围与教育)+*x4(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x5(事业心)。观察所有个案的残差数据,标准化残差呈正态分布,并且从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见图2)可以看到,散点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说明变量之间呈线性分布。由此可以推断,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3.兼职、创业教育或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愿意创业的占%,无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具创业意愿的占%,两者之间相差%;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不愿意创业的比例(%)比无兼职经历学生的比例(%)低%(见图3-A)。表明大学生课余到校外兼职有利于促进创业意愿的形成。积累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社会兼职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振了创业的信心和愿景。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创业意愿无明显影响。担任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创业意愿分别为%和%,不愿意创业的比例分别为%和%,均无明显差异(见图3-B)。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提升创业意愿。[2]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实践和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参加过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学生其创业意愿(%)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学生(%)高出%,处于观望状态的比例也高出12%,不愿意创业的比例(%)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低%(见图3-C)。表明通过亲身参加和创业有关的活动,接触与创业相关的事务,对于了解创业、激发创业热情有积极的影响。洛达克(Roudaki)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强化有重要作用;[3]李(Li)研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和印度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发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意愿形成影响很大;[4]大学期间关于创业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对他们预测创业能否取得成功,评估是否做出创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愿,应该强化创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让学生了解创业,掌握技能,勇于创业,热爱创业。
4.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
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意愿形成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发现,亲友中有成功创业案例的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比无亲友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高%,前者无创业意愿的比例(%)比后者(%)低%(见图4-B)。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处于亲友经营企业的环境当中,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会有一定了解,或者对企业经营产生兴趣,这样也容易激发创业意愿。这些影响可能在于创业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能够激励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坚定创业理想并朝着创业目标前进,从而提高创业的可能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创业氛围对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无明显差异,即生源地(城镇或农村)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
三、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创业理想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将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农村条件艰苦、就业岗位少、薪酬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基层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应站在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基层创业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类创业活动所必备的挑战精神、自学能力和事业心,核心是要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自觉适应社会需求,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业,树立面向农村自主创业的观念。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应渗透“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一些农业高校把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的无奈之举,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把回农村基层创业视为求职不顺之后的选择。学生创业意愿受事业心的追求影响较大,在创业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基层创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农业院校必须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批立志学农爱农兴农的优秀学子。如袁隆平院士早年读书期间在学校组织的园艺场参观时,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下了学农爱农的志向。再次,创业教育应与农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农业现代化知识是农科大学生创业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要特别注重农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高度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农科教育为特色,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要加大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尽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更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普及,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在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保证农科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还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探索农科学生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重视大学生农事训练与实践,积累创业技能
首先,建立农业院校农事训练与实习基地。调查表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相对工业类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农科学生创业缺乏平台和载体。因此,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主动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以科技创新、课程实践、就业实习等为目标的农事训练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践。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大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培养了一批立志农村基层创业的学生。另外通过农业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其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农业技能实践内容。农业院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操能力,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激发其创业意愿。定期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业实验技能大赛、农业知识竞赛、生态沙盘制作大赛等活动,强化农业技能和农事实训,畅通科技创新和创业探索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感悟创业。还可尝试举办面向农村的大学生基层创业计划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在比赛中接受农业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整合社会资源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需要与多个部门发生联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农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其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师资缺乏。一方面需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规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到企业完成;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也可作为创业教育的师资,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和实践。对愿意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重点开展帮扶和指导,尽量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3.营造惠农兴农的良好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愿
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形成创业意愿的催化剂。首先,农业院校要全方位加强中央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通过校园网络、电台、校报等媒体宣传农业文化,将农业文化宣传融入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从而最广泛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定期邀请在农村创业成功校友回校作报告,设立在校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形成“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南洋创业中心,主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研究。为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家及风险投资人之间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知识和创业信息。由于良好的创业氛围,该中心成立至今,已有35%的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次,政府应建立农科学生创业支持和保障系统。人脉和资金支持是影响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还没有鼓励农业院校大学生去农村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应从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实际出发,完善具体配套措施,协调财政、金融、保险、工商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拓宽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将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简化相关手续,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优质社会资源。利用政策吸引农业院校大学生去基层创业,如对农村自主创业的学生免除大学期间的学费贷款,并提供创业资金贴息或免息的优惠。将农科学生创业者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对于创业失败的学生,选择留在当地就业或担任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先录用。再次,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农村创业空间广阔,涉及的行业有经济作物的种植、禽畜养殖和加工、农业生态旅游等。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考虑适当向农业院校倾斜,从技能培训、信息支持、项目推介、场地对接、资金保障、咨询辅导、创业孵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地应主动将农业发展规划与农业院校对接,吸引具有农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开创事业;社会应进一步关注“三农”问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创业;农业企业要主动搭建农业科技孵化平台,提供实践场所。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兴农的理念,培养立志服务“三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联动,各司其职,为农科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保障和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基层创业意愿。
大学生创业论文【第二篇】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重要的创业主体,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目前,国家通过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办法破解就业难题,既是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税收政策是国家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肩负贯彻落实地方税收政策重任的地税部门,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扶持大学生创业促就业责无旁贷。
(一)税收政策做保障。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各部委相继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39号)、《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民政部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3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5〕18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民政部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补充公告》(2015年第12号)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服务。
(二)优惠力度做推手。加大减免税优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3年内按最高限额标准执行每户每年9600元的税收减免,对吸纳毕业年度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在3年内按最高限额标准执行每人每年5200元的税收减免。
(三)优惠享受更便利。把创业就业减免税收政策的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管理,建立落实税收优惠减免管理台账,保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遗漏。
(四)跟踪问效抓落实。根据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自治区地税局召开了专题协调会议,关礼局长对“建议建立大学生就业税收减免和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专项统计”作出了重要批示。为此,全区地税系统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税收政策落实情况统计周报制度,着力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问效,要求各市逐级汇总上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统计表》。
(一)宣传平台。深入广西人才市场、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专题辅导,大力宣传优惠政策,扩大影响范围。编撰发放《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指南》,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涉税QQ辅导群,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税收政策咨询等在线解答服务。广泛深入园区、企业,重点宣传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吸收大学生就业。主动走进高校“双选会”、全市人才活动交流场所,提供涉税咨询服务,积极引导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大学生和企业尽享优惠。
(二)流程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高校毕业生充分享受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由事前审批变为事后备案管理的便利和高效。落实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落实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减少事项、减少环节、缩短时限、精简资料、优化流程、减轻负担”为工作目标,以“前置审批环节、强化后续管控、持续扩大范围”为工作原则,开展涉税事项“先批后审、审管分离、办管分离”试点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加强后续管理的措施和办法。适应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需要,在职责范围内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推进“三证合一”工作。继续执行免收税务登记证和取消发票工本费政策,并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复印涉税资料服务,进一步减轻纳税人负担,优化纳税服务,支持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三
)规范平台。一是依法行政。按照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简政放权的要求,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避免多头入户执法、重复税收检查的现象。二是征管规范。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税收征管规范》,对税务登记、认定管理、申报纳税、税收优惠、税额确认、税款追征、税务检查、违法处置、争议处理、凭证管理、信息披露等11类涉税业务共618项具体业务做了规范,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税收法律法规与税收征管操作实务承接起来,形成统一的规程指南,更加方便纳税人。三是纳税服务规范。全面实施《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及时制定出台《纳税服务规范(广西地税实施操作版)》,全面梳理前台业务规范,理顺后台业务衔接流程。依照纳税服务规范逐条比对自查,梳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更新表证单书,简化资料报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服务流程,确保了纳税服务规范顺利执行。(四)信息平台。依托科技手段,拓展网上申报、网上咨询、自助办税、免填单服务等业务种类,拓展网上办税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电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基础,构建语音、邮件、QQ、微信集一体的电子综合服务平台;扩大自助办税和同城通办覆盖面,最大限度方便高校毕业生。
(五)纳税信用等级平台。与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共同建立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及分类管理工作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综合信用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进社会信用管理建设。立足行业特点,运用税收诚信机制建设成果,积极扶持创业就业,使企业发展更顺利,就业岗位更稳定,就业报酬更有保障。
(一)税收政策受惠面偏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与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适用对象的叠加,削弱了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2014年10月1日起,对所有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均已免征营业税,我区绝大部分持《就业创业证》从事个体工商户的人员因规模不大,属于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纳税户,以致申请享受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减少,影响了该政策的执行效果。广西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减免税的扣除限额为每户每年9600元,与所有从事个体经营的纳税人都可以享受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的免征营业税这一普惠政策相比,扣除限额依然偏低,按广西最低的征收率%来计算,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个体经营者每年可以减免的税费为15048元,远高于创业就业规定的9600元/年的扣除标准。财税〔2014〕39号文还规定“本通知所述人员不得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加上企业必须为失业人员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因此,往往只有月营业额3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才有必要适用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实际申请享受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多,从而导致该政策适用性不强,形式大于实用,没有真正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行业放宽、税种不放宽未能充分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财税〔2014〕39号文取消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对行业的限制,原被财税〔2010〕84号文的政策排除在外的从事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行业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吸纳就业的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等服务型企业,按新政策都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但是在扣减税费范围上,财税〔2014〕39号文仅增加了地方教育附加,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依旧未纳入扣减范围,税种放宽幅度不大,所以尽管财税〔2014〕39号文出台的目的是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但是只完全放开行业的限制却没有完全放宽税种限制,影响了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这意味着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支出主要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制造加工、修理修配等缴纳增值税的行业也是创业就业集中的重点行业,但是政策没有将增值税列入抵减范围,必然会削弱税收政策对创业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且随着“营改增”试点行业的不断扩围,越来越多的行业将纳入增值税的范围,将会进一步削弱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办理涉税减免手续较为复杂且跨部门较多。比如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不需办理申请即可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但要享受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减免,还要持《就业创业证》、个体工商户登记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材料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而在企业单位吸纳就业方面,企业不仅要提交《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与新招用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社保缴费记录等材料,还要催促新招用人员办理、提交《就业创业证》。整个涉税减免过程要经过人社、教育、民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纳税人需要在多个部门间来回跑,所以相对于减免手续更简单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大部分纳税人不愿再花时间和人力物力去申请享受减免程序相对复杂的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四)落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合力尚未形成。部分地市和有关部门关于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方面的信息共享不够及时,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导致效率不高,影响了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及时贯彻落实到位。目前,人社部门只负责发放《就业创业证》,工商部门只负责工商登记,而作为税务部门在落实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工作中,往往受制于《就业创业证》(身份认定)和工商登记(经济性质认定),这些前置认定的分散设置不利于规范税收管理,不利于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准确落实。
(五)落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实行定期减免形式,而且财税〔2014〕39号文规定审批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年31日,仍然规定3年的审批优惠时限,而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直接、明显,它的弊端在于容易使企业为了获得实惠而发生短期行为,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投资规模小、经营期限短的项目有利,而对于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等投资项目的鼓励作用不大。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央和自治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效应评估机制,指导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加强政策执行反馈。
(二)积极从以下几方面扩大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各项税
收优惠政策。1、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税种范围,从仅营业税单一流转税优惠为主向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多种流转税优惠并重转变。目前,对吸纳就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仅是减免营业税及其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一方面这对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主体税种的企业没有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必须要以盈利为前提,所以政策对一时难以取得利润或利润微薄的企业的扶持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2、建议调高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减免税的扣除限额。针对2014年10月1日起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的免征营业税的普惠政策实施后,享受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减少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国家应及时适当调高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减免税扣除限额,以体现国家出台该政策初衷和效应,增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在不超过3万元免征营业税这一普惠政策的基础上,考虑给予叠加使用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3、建议扩大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的适用范围。建议将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扩大到所有的小微企业,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吸纳更多的创业就业人员。同时建议国家放开西部地区在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类型的限定,综合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将主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的企业纳入税收优惠政策对象,进一步提高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积极性。
大学生创业论文【第三篇】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选择的深入。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必然对自己培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等社会适应能力做出相应的策略反应。大学创业教育就是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自觉行为。
1.提升职场能力,正确引导创业
《就业促进法》的第44、49、50条提到了两种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要有。我们倡导创业是因为创业对就业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创业是在寻找现有的商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自身资源如知识、技能、社会其他资源等开展的社会商业活动。往往能产生社会经济的巨大创新和变革。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创业率反过来证明经济的繁荣与和科技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教育与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的策略不谋而合。网易、搜狐、阿里巴巴、纷众传媒等一大批新兴企业的崛起都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
创业成功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专业对口,而是如何利用自己在观念思维、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创新。提升大学生尽快能适应本职工作的隐形知识如思辨力、创造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融资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和显性知识如外语能力、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行业知识等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
2.破除创业高端化误区,立足市场需求
讲创业,我们容易联想起微软、谷歌、通用、丰田、中石油等国际化巨型企业。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计上的现象是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以上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在40~55个;全部劳动力在灵活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的比例在65~80%。以经济升级成功的日本、韩国为例:2000年的日本,中小企业共万家,占企业数%,每千人口企业数量为41个,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2004年的韩国,人口为4829万人,企业数量为280万个左右,每千人企业数量将近58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比率占总就业的80%;美国目前共有中小企业2140多万家占了全美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75%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在起步阶段,通常都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在市场的“丛林哲学”中,只有投身现实,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超越,才能取得成功。马云的成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创业范例。
3.锤炼意志品质,培养企业家精神
面对在特殊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团队合作、群体交往、挫折教育是必修的课程。“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是第一代“浙商精神”的真实写照。浙江成功的企业家如南存辉、鲁冠球、钟庆后都具备了企业家良好的特质和精神。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们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要有体力、有脑力、有耐力、有魄力。创业成功既需要具有创业的硬实力,更要具有软实力,还要注重创业实践,比如创业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实践的锻炼培养,因此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大学创业教育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社团、课余兼职和实习、参与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企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具备企业家胸有成竹的宏韬伟略是学生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元素。要创立自己的企业,必须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善于居安思危,开拓创新。有战略眼光,能看到潜在利润的机会;有胆识,敢于冒创新的风险;有组织能力,能动员社会资金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简单地说就是一能确认一种商机;二能管理一种资源;三能领导一个团队。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
中国改革开发30多年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也积累了深刻矛盾。多年来集聚的各种不利因素的累积效应逐渐释放,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土地、自然资源价格、能源包括国际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加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压力,增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依的赖性,对资源、环境的承载的巨大压力以及依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由于大量企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企业对高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就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的招募和使用。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新增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难。根据统计,2003-2008年,各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6万,559万人,年均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这种远远高于经济增速的人才就业需求,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给社会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客观上降低了人力资源使用和预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数据,2008年有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大学生失业率仍将达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成为2009年社会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能力定义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作为国家策略来实施,更突出了它的战略性地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划、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三、大学创业教育展望
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创业教育经历了从简单到综合,从无序到有序,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反映了一种国家行为和国家战略。大学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一项特点:
1.大学创业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创业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必须建立完整的创业科学教学学科体系。它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研究、总结、指导创业实践与创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科学。研究如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的搭建、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创业教育质量体系的内涵、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方法、创业实体后续扶持体系的构建等。
总体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观念、师资队伍、组织架构、制度保证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创业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创业科学的发展。所以,大学创业教育的科学化是创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2.制度化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North,1990)。制度是社会或组织的游戏规则,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据教育部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点研究课题披露: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大学生创业率低,一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制度缺失是深层次的因素。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率基本保持在20%~30%,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完善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环境,帮助创业者成功开办企业和经营企业,逐步形成以创业者为基础,以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创业服务就业工作,就必须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加以制度化。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委就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1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一份关于创业带动就业的文件——《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鼓励创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专业化
KAB是KnowAllBusiness的简称,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该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KAB属于创业的启蒙教育。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除了类似KAB基本的课程以外,还必须拥有专业的教材、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支持平台。
要取得创业教育的成功,必须保证有一套完整的创业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实施方法可行的新颖教材。该教材应该具有鲜活的素材、立体化的呈现手段和可触可摸的现行案例。
专业化、训练有素的教师是保障教材内容得以正确传递和被学生理解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成功保证。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学者+企业家”素质。“学院派”师资,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而创业教育需要“双师型”人才,从实践来看,现在教育的师资条件不成熟,专门从事创业指导的老师往往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把国外的教材、职业生涯理论、MBA理论移植过来,缺乏自身实践的经验。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只能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串教师。教学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的高校认为师资不足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以,加快创业专业教师培养成为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4.市场化
大学创业教学市场化趋势一是指大学创业教学必须整合校园资源,集社会化力量开门办学。二是指大学创业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去引导学生创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理解。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还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很多项目只能留在实验室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但没有市场,成为一种变相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为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协调发展,国家及时推出了产业振兴的一揽子计划。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中部崛起计划、西部大开发、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文化产业计划等。这些计划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地域、行业更多的选择。
《2007中国创业观察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经确立进入“机会型创业”阶段。机会型创业在创业类型中已从40%的比例提高到2007年的%,而生存型创业则从60%降到%。机会型创业中,本科和研究生比例占%,而生存型创业中本科与研究生比例仅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是大学创业教学和大学生创业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市场需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将成为未来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论文【第四篇】
(1)学生创业动机主要是满足个人志趣、挑战自我。创业动机立意是否高远,直接影响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影响创业成功、自我激励的重要因素(对创业学生的动机调查见表1)。从学生反映出的创业动机看,主要是个人兴趣、挑战自我和创造更多的财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战自我是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最崇高的兴趣与目标必须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有可能长远、持久地推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有近60%的学生把挑战自我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创业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它对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与个人。创业资金是影响创业开展的重要因素,创业资金来源关系到面对创业风险的态度,影响创业稳定性。筹集创业资金也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实践,这一实践本身对未来创业成败有重要影响(资金来源调查数据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同学表示,创业资金首先得到了家人的投资,表明我校创业同学能够正确与家人沟通,以获得创业的首选资金来源;有%的同学反映,创业资金是合伙团队成员投入的,创业团队成员投入,表明了许多创业同学在开展创业活动时,有组织雏形,有合作共赢意识,成员对投入资金有不同的要求;比较可喜的是有%的创业同学创业资金是从同学融通借入的,资金的市场意识比较强,这对于创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调查分析表明,学校、社会与政府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3)创业项目的来源途径多样,主要来自同学转让。创业项目来源途径,从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创业的普遍程度。我校学生创业项目有%来自于同学的转让(传授),创业项目转让、传承的氛围比较浓烈;创业项目有27%得到专业老师支持,创业与专业老师有一定关联;创业项目有%来自于自己寻找(设计),学生在创业项目上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二、促进高职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1.期望政府部门给予更直接、充分的政策支持创业学生有%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创业贷款、融资渠道拓宽、创业财政补助和税收政策等直接政策扶持;有%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包括搭建直接面向市场的创业平台,提供创业供需信息平台等间接性政策扶持;有%的同学认为政府应提供简化注册程序、开展为创业同学融资担保等间接性扶持(具体调查信息数据见表2)。
2.期待学校制定学分和针对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以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最主要因素,创业实践的同学们最期望学校专门开设创业课程,这一比例约占%,希望学校能够制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将学校的众多服务(如课程录像、文档编辑、毕业摄影、办公设备整理与维修)面向学生招标、针对学生创业实践等管理制度,使教师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日常业务活动和学生日常操行等制度有起到促进学生创业的功效(调查数据见表2)。创业学分是学校鼓励学生创业常用的政策,这一政策既是学制的改革,也是学生教育形式和学生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对这一政策也比较期许。
3.期望社会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是一种综合性、体验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创业实践中的大学生们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有%的同学希望有社会性的大学生创业咨询委员会等公共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制订创业计划、收集创业信息、提供创业指导;有%的同学希望建立全国或省级区域性创业成功经验交流平台,提供创业成功经验借鉴与学习;有%的同学认为应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保障基金;有%的同学期待企业家能够给予资金、理念、产品、技术等的支持与指导,实现真正的创业(调查数据见表3)。
4.创业学生期待自身素质提高创业者认为最需要提升的素质:有%的被调查者认为迫切需要提高创业者的进取精神和责任心;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工作主动性、真诚、敬业品质需要得到改善;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必须强化自信、自强、自主、自立创业精神;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者必须提高竞争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我校创业成功同学的调查,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以一个专业来进行支持,学校除了开设创业园外,应更多地从政策和教育日常行为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同学直接提出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录像、课程录像等,提供毕业摄印服务,提供文印服务等),创业实践更多是从业务流程、与客户沟通、资金与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升了同学的能力,学校应当针对创业活动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如课程替代政策),以使创业教育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