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心理教育论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98466

【导言】此例“心理教育论文【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一篇】

目前,随着军队院校普遍开设《军人心理学》课程,学员心理保健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但心理疾病的排除、健康心理的培育,是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几十学时的心理学授课就能够实现的。仍有一些学员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军校心理教育应充分认识到自尊需求对于学员群体的突出意义以及他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挖掘自助潜能。

(一)自助互助是学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靠一时的教育就能具备,而是要靠平时经常性的自身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所以,对于军校学员自身来讲,日常的自我教育将是关键。学员可以在咨询老师的指导、培训下,了解、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心理调适能力,进行心理调节,这是确保学员自身心理健康的最根本途径。

(二)自助互助是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

学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他们时空的接近性,情绪情感、态度的相似性,使得学员互助会产生特殊而有意义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接纳、支持、鼓励和帮助,可以满足学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战友的尊重理解,可使其开启心灵的大门;相互的倾诉、倾听,会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方便。可使新老学员队结成互助队,从老学员队中,挑选心理素质优秀的学员,定期和新生面谈或通过电话、校园网等方式交谈,帮助其他学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小组是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的延伸

心理机构可以通过学员心理健康小组将工作延伸到学员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员中的影响力。军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学员中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组成心理健康小组。学员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员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员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员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员的情况及时向所在部系或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做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监控的工作。

二、建立中级保健网——以基层主官和政工干部为主力

基层干部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负有基础性、前沿性的责任,学员队主官、基层政工干部与学员关系密切,对学员了解最多,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骨干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工作

所谓全方位,就是针对心理教育贯穿到军校工作、学习、训练和管理各个方面。多层次就是针对学员间不同年龄、性格、家庭、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是指学员不同发展阶段,面临问题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把各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态了解清楚,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正面的心理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重点,就是在新学员入伍,老学员毕业、入党、评优争先等时机,做好他们的心理调节,避免不良诱因造成学员的情绪不稳定甚至精神障碍。

(二)以基层干部为骨干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学员心理障碍的发生,军校基层主官、政工干部也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心理健康的环境和氛围,自觉为学员创设出宽松的适应环境、科学的训练环境、文明的管理环境、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从而能陶冶情操、融洽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为他们提供合理心理宣泄的良好场所,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发挥引导、监控的作用,密切注意学员个体心理动态的变化

作为二级保健组织,应结合军校各时期的军政教育特点,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对训练和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苗头,及时发现并转化。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信息网络,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日常监控与维护工作,这样才能在中间环节达到有效的心理引导。

三、建立高级保健网——以专业心理人员心理咨询为中心

军队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保健网络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领导、规划、组织、实施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初、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特别应加强对基层人员中心理骨干的培训。(2)提供预防发展性咨询,而非治疗性咨询。把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发展学员的心理保健意识,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全体学员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常识教育,为需要进行心理指导的学员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服务。(3)建立广泛而全程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军队院校自己特点的量表、档案系统,对学员定期测评,建立和更新心理档案,使之成为有实效和时效的参考评价体系,为顺利开展和有效地管理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系统心理发展监控与评价工作。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员心理发展的整体状况,对心理发展存在特殊问题的学员进行遴选和甄别,提供科学的心理诊断服务。(5)建立定期巡诊制度,特别对心理障碍者应当建立定期随访制度,追踪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就其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并同有关人员交流看法,做好心理维护工作。(6)借助校园网开展网上咨询。可开设专家咨询网页,或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网页单独与学员对话,迅速地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2]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心理健康课论文【第二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校围绕“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基于校本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多措并举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力度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是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外辅导员、关工委、家委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展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二是配备专兼职教师。我校配备了两位专职教师,五位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

2.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背景资料、各类心理测评的资料以及与个体学习活动有关的资料。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及生活状况的资料,如本人的基本简历及其经济状况、生活态度等;生长及健康资料包括学生个人的生长史和基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等;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及社会环境等。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心理测试,并建立档案,留下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并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学籍卡、素质教育评估手册的评语中,反映学生的心理情况。

3.完善实验研究制度。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一是每月上一节实验课,进行一次专题研究;二是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举行一次校内课题研究研讨会,组织一次心理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三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讲座,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由于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加强了管理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文化熏陶,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基础

1.精心规划校园环境。以“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和谐雅致”为目标,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充分地把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构建了人本化的生态校园。“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这是我们赋予校园建筑设施的文化内涵。为了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我校利用板报、橱窗、壁砖、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悬挂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自主展示小制作、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做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生态和谐、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我校从各班实际出发,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制定言简意赅的班训,引导学生自主拟定班级公约,紧紧围绕班级建设主题,设置相应个性版块,形成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同时,树立“为学生发展出发”的活动理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吟诵古诗词、新童谣编创、诵读等多种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团结向上的班风班貌形成。

3.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课余文化活动更能充分地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施展才华。我校扎实举办了活泼新颖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活动,通过各种训练、表演和竞赛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三、学习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水平

1.学习培训,拓宽理论视野

一是认真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实录,听取心理学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心灵驿站”栏目,针对教师易焦虑、失眠等情况,采用“Zung氏焦虑”、“Zung氏抑郁”、“阿森斯失眠”等量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成员到校为师生作《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等专题讲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关理论,扎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先后到了厦门、泉州等地参观学习,广泛学习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我们还选派多位教师外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围绕“精品化课堂和教学精品化工程”,结合我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采取行动研究的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引导教师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并立足课堂,以“岗位练兵”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课、说课、上汇报课、观看教学录像,训练教师的心理教育基本功;倡导教师认真撰写教学日志和教育随笔,循环研究,突出实效。并组织开展了教师优质课评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优秀心理咨询案例等评选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探索,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效

1.注重学科渗透,增强心理素养。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意识的磨练,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科教学中的经常性的任务,常抓不懈。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各学科中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观摩活动。

2.推行“道德早餐”,滋养心理“养分”。充分利用晨会课时间深入开展“道德早餐”活动,由学生轮流组织,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和体会,通过讲道德故事、演讲、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对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进行探讨和评论。以年级为单位,做好阶段“早餐”项目内容安排,各班课前制定好“早餐”方案,以讲故事、演讲、辩论、知识问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德疑问,谈谈对某个道德现象的理解和评论。最后老师在总结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断输入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养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化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书写心灵周记,调控心理情绪。情感交流人们是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无话不说,有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总是把一些不高兴的事藏在心里。这样长期压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心灵周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周以来的主要心理困惑和思想动向写下来,以释放心理压力,调控情绪。我校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班级心灵周记活动,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把心里的话向老师说、向知心朋友说,诉说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师点评,与学生交流。由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一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苦恼,寻求心理抚慰的场所,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积极面对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各班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班主任、辅导员经常聚在一起,将咨询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提供几种有效的建议给前来咨询的学生,并在每周理出热点问题,从关怀体贴、防患于未然的立场出发,在少先队广播站中举行心理健康小讲座,在手抄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尽量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认识自我,走出困境。三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和主题班会中,精心安排,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5.强化自我管理,内化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 我校重点发挥班级这个集体的力量,做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求每个班级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目标,并把教育目的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树立远大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每个班级建立心理健康交流信箱、QQ咨询与电话热线,并选出2名心理联络管理员;每个学期召开l~2次心理联络会议,交流经验,指导方法,排查问题,发挥心理咨询室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几年来,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课题实验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两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我校还被泉州市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素养普遍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心理品质得到了培养。

目前,我校正在制定近期的教育计划和长远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并将通过实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四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五篇】

当今医疗环境比较复杂,医患矛盾增多,信息比较发达,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居多,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随着人群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今天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护士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职业期望和道德期望,却往往忽略了护士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问题。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殊的工作时间(三班倒工作制),作息生活很不规律;同时在医院要面对医护、医患、护技、护护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传统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医患关系的紧张等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因此,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干预。同时,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现代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护士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术,也是临床工作的必备素质和专业技能。护士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等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将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影响护理的质量。

2.课程设置内容

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拓展知识体系。

课程开设形式

本课程是作为护理专业拓展类课程,开设一学期,4学分,72学时。授课对象为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以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有纸质考试、小论文、临床实践、实践报告等,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特色。

3.讨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9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