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可持续发展论文【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6091

【导言】此例“可持续发展论文【汇集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々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争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现,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现是可以借鉴的,但是鲍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它不仅把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且彻底否定了传统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看法,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彻底变革。从积极意义上来看,这是试图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它的理论探讨是富有建设性的。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整体主义可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早在5o多年前,美目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他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著作(沙乡年鉴>中说。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他进而警告人们,征服者最终会祸及自身。可以说利奥波德的论述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如今,这种声音已不再孤独,在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基础上,铺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说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为其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认可,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区域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强调最根本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在考虑人的利益的同时也要同等的考虑自然的利益,这样就必须坚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从“自然的立法者”向“大地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生态整体主义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流认为,不讲“内在价值”,就没有环境伦理学,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而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可持续”一词也是在“生态可持续性”意义上定义的。它吸纳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认为在实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自然权利上要有赖于人类对自然义务的履行。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执行者,不仅要顾及人类自身利益,还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i2l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与发展,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

与此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理论框架。生态整体主义是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之上,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二者都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碴体主义为了阻止人类破坏自然中的生物物种,将“权利”的概念赋予自然,要建立起“确认自然的权益和权利的理论”。并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物种,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也有道德伦理关系,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都是依赖着唯一的地球上的生物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们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呼吸空气的动物,我们在生态圈内按国家和地区分出界限,但是它仍然属于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生态观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了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毋庸置疑的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仍然是讲求发展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目的,这就是与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生态整体主义由于理论自身和现实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也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整体主义的理论弱点

总的来看,生态整体主义对当代环境危机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警醒人们要关注现在严重的刍二态问题,以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生态整体主义为解决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生态整体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和缺陷,特别是在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些理论弱点也导致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一,生态整体主义扩大了伦理学的边界,似乎过分强调了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而削弱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表明生态整体主义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思维模式,重整体轻个体,过分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有可能出现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牺牲人类生命的结局。其中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中就赞成为了整体的“好”而牺牲个体的“好”。利奥波德提出,“当一个事物是要保持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的美丽时,它就是对的,否则就不对。”这也工‘是对大地伦理学整体主义的最重要的批评,利奥波德赞成为了整体的“好”(good)而牺牲个体的“好”。难道对与错、好与坊就是依赖于对整个系统的好坏,而不是其成员?如果我们真的要根据生物共同体的“好”来定义行为的正确与错误,那么,个体成员(包括人类个体)确实可能要为了共同体的“好”而做出牺牲。利奥波德似乎也赞成为了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而猎杀动物个体的做法。既然他把人排绘成生物共同体b平等“成员”,那么,他是否允许猎杀人类个体呢。如果这样做能够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吗?这是否是助长了为了“好”的生物圈而牺牲人类的极权主义?兵实,任何一种关系,既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一面,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强调整体和联系,另一方面也重视个体对其环境的依赖性。而生态整体主义恰恰只注意了生态学强调的联系和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酒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举。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整体上关注自然——人系统,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利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

第二,生态整体主义过分强调自然界的价值,否认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价值的“属人”的本性,这无疑是理论上的缺陷所在。生态整体主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人类道德上和其他物种平等的概念,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两大关系中,过分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指出这是一种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的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强调地球生物圈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导致其理论主张只能是建立在消解、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把人降格为普通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仅仅理解为一种本能生命的存在,从而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类降低为一般的生物,进而否认了人类在事物的系统中处于一种特别的位置。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的好坏确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利用改造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自然环境无法阻止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人类的评判无疑是以人类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人们对自然的评价必然是从人类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根据经验做出判断,无疑是具有人性色彩的,带有人的印迹,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只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类所认识的自然对人的价值,“非人类的生命体”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种理论的缺陷使得在实践中走向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说某物有价值,是指此物对自己来说是可取的,可重视的,是“好的”。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价值究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它表现为:价值既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意愿,也表达了人类的目的和要求,从这个息义上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的主动性及目的性。价值的形成也总是同人的主体性活相联系,这里的人就是主体,绝非其他。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恰恰是关注主体人的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提倡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文化需求,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底蕴。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使得人们具有强烈地主体页感意识,更加关注人们的前途和命运,认识劲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要珍惜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基本人权”的问题,主张一种“世代人的平等权利”,不仅要遵循代内平等原则,而且遵循代际平等原则。代内平等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均等,是调整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世界贫困、寻求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并且注意维护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在实现代内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代际平等原则,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路就在于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就使得生态整体主义在实践上走出困境,提高主体参与意识的觉醒,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进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也需要各国政府和首脑本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投身到全球性行动计划,摒弃狭隘的局部利益,落实到实践中。

第三,生态整体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准则,片面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低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看与冲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对立的,虽然给人类带来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但是也会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和不可低估的力量与人类相对抗,如地震、海啸、虫灾等。人类为了生存而利用自然,同时也应该控制自然力,不能一味的谶让和忏悔。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导致人类不能在实践上过分干预自然,要维护自然的本来面目,但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不都是善意的,人类行动涉及之处,已经干预了自然,人类为了生存不能一味地只和自然讲求和谐。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加强作为主体的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既是人类的生存手段,又是人类的生存目的,如果讲究协调不去斗争,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和冲突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与能源在迅速地消耗,并且日益濒临于枯竭的边缘,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种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为基础的,这是人类以自然界为代价所得到的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性”经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牧童式”经济,实质上都是一种“掠夺性”的经济。这种“掠夺性”经济都是毫无限制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一自然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不仅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而且也能正视人类与自然界的种种冲突,对于调和与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紧关系,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通过对扩大伦理学的边界、自然界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道德准则这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看出带有某些乌托邦的味道,或者说作为一种信仰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生态整体主义抽象地研究和论述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但是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的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国际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没有作深人的研究和解答。

对于生态整体主义分析阐述之后,试问如果当人类在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必须要无条件让位于环境保护;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者动植物利益与人类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无条件让位于生物或者动植物;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任何违背生态学规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制约和严厉地批判,把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评价行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果试图超越现代意识形态而对现有社会体制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视同仁,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接受生态整体主义理论,而更愿意接受可持续发展观。所以,生态整体主义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一定应该避免生态至上主义。

三、结论

生态整体主义不仅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世界观,而且也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西方生态伦理学新潮,不仅把伦理道德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从积极意义上说,这是试图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它的理论探讨是富有建设性的。

继而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可否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自然的整体性,这些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是讲求发展为第一目的,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目的,这与生态整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生态整体主义在有些方面采取了激进的立场,带有明显地极端化色彩,它的理论弱点导致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篇】

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pre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l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truly effective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he economy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the human civilization can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1、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普遍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但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差异性、互补性,特别是要看到环境保护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即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重要内容。

2、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追求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基本达到“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的水平,人类改造、利用生态、资源、环境的能力提升到极高的层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再对立,而是相互作用、互补互促,形成良性循环。

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区别对待,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区情、市情乃至省情有着透彻的了解,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2、当前在优化环境与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依靠推进可持续发展来解决

尽管近年来过安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主要是污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问题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提升生态环境,迫切需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地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而这需要经济发展作保障。否则,生态环境建设最终难以落实。

3、牢牢把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应当认真落实生态立国战略,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既注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发展的成功实践来看,无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环境为前提;要优化生态环境,必须以发展经济作保障。因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一时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环境。做到两项工作一起抓,两种成果一起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阈;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以来,整的人类社会进入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如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100年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机器的广泛应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交通方式的变化,人口大量增长等等,这一切仿佛是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这一“法术”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这一“法术”带来的种种恶果。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开始困扰着我们。同时人类的欲望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为了满足这种膨胀的欲望,更加剧了这些危机。这些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便无法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这些危机的出现开始促使人类反思以往的发展法式,并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1972年,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为其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沾沾自喜的时候,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club)集合了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并完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指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受到有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的。这是人类社会对以往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的反思。人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和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界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危机接踵而至,面对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总结。促进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并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界定是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这一定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首要条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就是不断改善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最终消灭贫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国家面临着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问题。贫困加剧环境的恶化,同时环境的恶化又会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要把发展摆在首位。不发展贫困问题就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会危害后代的发展。短期内通过向自然资源环境的索取可以换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人类的活动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限制。无节制的索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必将影响后代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强调适度的人口规模、良好的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人口质量。当今,人口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结构失调、人口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任何国家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特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比如全球暖,臭氧层的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全球人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

经典作家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了重大的历史进步,同时还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存在以及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私有制,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由人民群众共享劳动财富,从而消除了两极分化,同时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彻底化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马克思所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协调发展。关于这个理念,马克思都进行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可实现发展同时,人类的发展又受到资源环境及自然规律的制约,如违背了自然规律及无节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其次,关于适度人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人口自身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指出人口的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及自然相适应。只有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与自然这三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自身规模扩大时,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时要求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会加大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的索取,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是非常必要的。可见,适度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丰富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论述了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环境资源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阻断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反,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贫困往往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贫困人口为了生存的需要会不择手段的掠取资源,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从属与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发展为利用自然,并试图主导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恶化,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正确利用自然,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述较为薄弱。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发展阶段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这些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发展阶段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的阶段,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发展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也不能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我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道路,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吸收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加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资源、规律等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与可持续发展的共有之意

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要以持续性为原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生态系统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它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旦被人为地打破就很难恢复。再次,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适应自然。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第四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17-02

旅游是人类热爱生活、崇尚和谐、颂扬和平、向往美好的重要体现,正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人文现象,有力地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我国旅游业也迅速崛起。旅游业发展依托的是人文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以及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面对目前旅游所存在的问题,找出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我们似乎都不能否认发展的必然。以发展为目标的思想伴随着人类从原始时代走向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然而,回头审视人类走过的路程,环视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如梦初醒,发现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生存环境被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觉醒中被提了出来。

尽管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但其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内容的广泛性已被公认。其核心内容:一是“发展”,发展既要满足现实的需要,又不损害环境,殃及后代的需要;二是“协调”,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内涵;三是“限制”,一定时间、空间下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可再生资源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四是“公平”,公平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代际间,当代人和后代之间的公平;国际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间的公平。资源的利用分配在这两个尺度都要体现出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点是一种发展的哲学思想,适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始于对旅游业概念的重新认识,尤其对下列一些观点的纠正:①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②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③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旅游消费基本是“感情消费”的过程,所以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后,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①旅 游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是有影响的,因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对旅游地动植物的生活会产生影响;②由于没有将对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所以计算出来的旅游产品成本是不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的,不会存在耗竭问题,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例如,传统文化一旦变为旅游资源,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无意识的文化交流必然增加,传统文化必然会逐渐被同化,已不是原有形态的真实再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碍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方面。

2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环境承载力

一个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是有限度的,由于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环境、经济和社会矛盾,乃至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针对某一旅游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旅游者心理感应氛围——最低游览要求的情况下,该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的最大数量。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是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和确定,其中主要包括:

经济承载力某一旅游地综合承载能力大小取决于旅游经济条件,即满足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经济承载力主要包括主副食供应、旅馆床位、水、电、煤气、热力、电话、交通车辆、停车场等诸多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

生态环境承载力

指在不影响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游客的最大数量。

资源空间承载力

由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欣赏具有时间、空间占有的要求而形成的某一时段内(如一天)的游客承载数量,称为资源空间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亦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指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根据不同的旅游环境要素内容划分的各承载分量值的大小。它本质上是对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决定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极限,体现的是“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

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

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旅游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权威和作用,健全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以及完善旅游市场。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接受严格的监督,建立起一整套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防止盲目竞争,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加强旅游地的生态建设和管理尽可能的将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

加强法制管理

没有法律的约束,旅游活动在满足当前需求和考虑长远利益之间,就缺乏行为规范,就会导致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制止掠夺性开发,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监督稽查队伍,要防止因经济利益驱动而盲目开发所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以及超负荷接待所造成的旅游污染。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旅游和旅游业主要还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旅游活动涉及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因此,这三者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对能否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要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务必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当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国际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差距,如,文化层次偏低。旅游企业可通过培训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给员工不断灌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使其切身感受到当前旅游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为其在今后工作中向旅游者宣传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袁越。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谢亚男。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1999(3).

[3]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2):12-15.

[4]尹继佐。可持续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6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