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756

【导言】此例“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谈大学生就业【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及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当前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1.1大学生就业市场从“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步由计划分配模式转变为市场配置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于市场化,并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

1.3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宏观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在离校时待就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20xx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20o3年7月达到70万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密不可分。当前,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就业群体呈现三峰叠加的态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宏观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 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健全

我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架为:建立了校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处管理。学院一级的单位就业指导工作由党总支办公室兼管,具体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实施。在此体系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与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长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首先,职能的宽泛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导致把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一般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各学院辅导员的工作变动和更替,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容易产生工作衔接断层。第三,由于整个体系中行政、教学人员参与程度不高,会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不能发挥就业状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2.2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这使得毕业生就业状况没有真正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经费拨付、职工待遇及工作职责挂钩,对各学院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压力和约束。

2.3就业指导工作片面化,服务内容单一

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仅是毕业班学生,内容上单纯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和条件,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所有在校学生中,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3 改进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3.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要更新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屏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少数部门、少数人的思想。从校领导到每个职工都立足做好本职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二是树立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的思想,改变以往就业指导工作对象只针对毕业生,而忽视非毕业生的做法。应从新生人学开始,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

3.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按照下列两种模式建立的,一种是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模式,只设有校一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不设院系级的就业指导人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直接对学生展开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另一种是当前高校(包括我校)普遍采用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院系辅导员”模式,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服务,而院系辅导员则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咨询服务。但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按照这两种模式建立的就业指导体系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后一种基础上建立一种由学校领导、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专职人员,院系的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首先,学校应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其他校领导为副主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党办、校办、学生工作、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成为委员会成员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日常工作由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工作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汇报,总结全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要求。”

其次,院(系)应成立以院长(系主任)为组长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院(系)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或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教务办主任、分团委书记为成员。院(系)要建立一支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在内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

3.3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一直以来有许多高校存在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等到学生进人到毕业班阶段后再考虑,平时把专业知识学习好就行了,但事实上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长期的点滴积累。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遵循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掌握必需的就业技能、技巧。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一个人对其步人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依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其内容主要有:

3.4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应当具有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律和其主要工作。主体框架为:设置三个一级指标(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成效),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包括若干二、三级评价指标,每个指标按照不同的权重设定具体的分值。整个体系涵盖工作经费、专职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等多个观测点。在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适度挂钩制度,力求实现“四个”挂钩。即就业与经费投入挂钩,就业与招生数量挂钩,就业与专业、课程设置挂钩,就业与各院系、各部门考核评优挂钩。

3.5充分实现就业指导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应该成为我们完善就业推荐工作的主要手段。对于学校而言,收集到的需求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因此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或完善专业的就业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有效实现相互间的供需信息沟通。

大学生就业论文【第二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形势。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和成因,指出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每年临近年底,新一轮的“应聘季”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蜂拥而入全国各个城市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招聘场所,京津沪广等一线大城市更是拥挤不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但是,深入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招聘场所都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不是大学生们花费了几千元做简历、经过日夜奔波劳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单位,也没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满意的单位,就是一些招聘单位对前来报名应聘的学生们条件苛刻,首先第一条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让前来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毕业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约27万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平息并且在一些层面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减小,只能更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这是一件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每一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会都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大学生们走出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从而使其今后的人生之路充满正能量。

1、高校的快速发展、专业老化、教学内容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步,社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供给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工作岗位较少。由于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有2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全国城镇每年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大多数工作却是大学生们所不屑一顾的。因此,自然会出现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许多工作岗位还得到偏远的山区招工,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每年所毕业的大学生由原来的145万猛增到727万,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就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变化,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脱节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大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一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职业取向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低不成,高不就”,“宁愿京沪广一张床,不要二线城市一套房”的传说已被大学生们变为现实。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选择排在后几位单位的人仅有7%;同时,选择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镇、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只有3%。这说明,作为家长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的“精英情结”也非常严重,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农村工作,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因此,宁愿让孩子漂在“京沪广”,说起来是在一线城市工作,脸上很有光彩。其实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确是“剪不断,理还乱”。轰动一时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社会各行各业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应聘的考试场合,面红耳赤,言不达意,失去了对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三是一些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忽东忽西,目的性不强,定位不明确,脚踩两只或多只船,最后连上一只船的机会也没有了。

3、用人单位设置的苛刻条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招工单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或者是“低职高聘”,办公室的文员也都要有硕士学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这种重经验轻学历或重学历轻实践严重脱离现实的招工方法给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如专业设置、教材老化、教师队伍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开设的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结构性的供需矛盾突出。还有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都没有设立,大学生无法在校内得到应有的就业指导。

5、社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种种困难。大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档案就得返回户口所在地,由于近年来有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就成了必须越过的一道坎。但是,在具体办起户籍、档案等手续来,实在不易。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己在中关村找到工作,先后耗时一年多时间,连续跑了8次河北省某县老家,都难以办到自己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手续一事,让无数大学生扼腕感叹。正是这一道道有形的、无形的“网”,使许多大学生与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着多种因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和培训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种种难题,就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与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责任。在招聘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很少具备必要的求职知识与技巧,一些很小的、本来不应该发生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功亏一篑的导火线问题。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交谈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成为每一所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抓出成效,选拔一批有意愿为大学生就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教师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要深入研究本校毕业生的流向,研究他们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辅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及时、主动地与各类用人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到自己校园里来选拔可用之才。另外,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孩子将来可能选择的工作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们从多个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尽可能地“贴近地气“,从而有效地解决”供需矛盾“。

2、高校的责任。不解决好高校专业的配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与更新专业,设置最能代表时代特征、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学科,及时购置与更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将那些已被社会淘汰的专业与课程及时“关闭”,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时补充正能量,接好地气,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3、政府部门的责任。一是要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消除歧视,改革与简化户籍、人事、档案办理手续,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务。二是要切实采取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山区、到农村去,一定要将奖励措施落到实处。以上海某区为例,虽然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在社区创业的相关法规。但是实施起来却极为不易,其中有一条就使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止步,这条规定是:“凡是在社区创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在本社区辖区内租赁房屋。”能够符合此条规定者寥寥无几,奖励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与失业保障体制,及时帮助一部分尚未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调整思路,修正坐标,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一定要珍惜经过多年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能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白白流失,要将一定时间内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纳入社会救济体系,对他们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

4、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要来关心这些天之骄子,大家都来伸出友谊之手,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决不能让前文所讲的那位大学生一年多内为了办好自己的相关手续,前后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不让大学生们刚走出校门就遭受社会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他们。以招聘企业为例,要根据岗位选拔员工,设立既实用又环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没有必要招来一位研究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职生、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活,也没有必要招来一位本科生来完成此项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同时还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很强、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转换。在他们步入企业大门后,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从厂纪、厂规、安全、技术、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中。

对每一位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地参加笔试、面试,都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只有将自己的准备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从容面对新的、更大的挑战。要根据自己每一次的失败及时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尽可能地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长板”,从而使他们认可自己的这只“木桶”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尽可能少走弯路。

有位名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笔者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曾经有过许多次对学业的荒芜、考试没有下苦功的后悔与遗憾,但是深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心怀若谷,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认真做好就业筹划,以优良的“情商与智商”面对每一份工作,面对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专业、能够让自己展开理想翅膀、奋勇拼搏的广阔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中青网。习近平赴天津考察,称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

[2]易明。期盼孩子们能工作得更好。北京纪事,2013(9)

就业的论文【第三篇】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模式虽然已经转变为“三低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是,最新的人口统计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亿。庞大的人口总量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再次,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每年涌入城市的非农劳动力以及新增城市劳动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且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

就业;失业;就业政策;人口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就业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而且,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这些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希望在城市里某到职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次,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包括高校毕业生和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数量庞大,这些就业人口都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我国是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测量我国的失业率的,所以这个失业率不包括不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口,因此,现实中的失业率依然很高,就业形势很严峻。

(2)旧有的体制机制造成就业渠道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就业首选渠道是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剧增的情况下,旧有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了。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工资收入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工作无失业风险。所以这些观念导致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上述这些单位求职,以致于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失业、坐等就业。

(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与劳动者个体的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矛盾在结构性失业中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不够优化的。例如,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第三产业的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吸收就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些产业与提供的岗位需求与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相适应。例如,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一些制造业虽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但是,这个产业不能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等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在这些工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从工厂的门卫到办公室经理基本上看不到大学毕业的高素质人员。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因为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不能够提供大量的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制造业只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知识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4)劳动力市场发展不成熟。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不仅要完善产品市场更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中参与分配。而当前我国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都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分配中。要素市场中尤其是劳动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劳动就业模式没有充分建立、就业培训以及岗前培训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没有建立。从而导致市场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作用大大减弱。

(5)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是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革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一些旧有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只完整的存在于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而其他的私人企业个体户等经济单位则不能提供完全的社会保障。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就业人口在就业和择业上进行自由和公平选择。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在择业时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和国企等社会保障健全的单位。

二、造成我国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转型带来的阻碍因素。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既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单位,亦存在鼓励和发展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虽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职工福利待遇方面。这就造成劳动者在就业和择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行业,使得就业渠道狭窄,造成大量的的失业者。

(2)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绩,但是,若进一步分析这经济发展的结构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亟需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我国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的制造业重点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吸收的只是低廉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岗位只是简单、机械、重复的岗位。他们虽然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发挥作用。

(3)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就造成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不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与劳动需求不匹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之举。只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才能为就业市场的配套服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少就业人口的后顾之忧。

(2)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就业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靠劳动者素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增强。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好的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只是改善劳动者自身的就业择业素质,要想使他们的素质发挥就需要社会提供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4)注重社会建设,为就业服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择业时,主动选择非公有制行业。

因此,要把就业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放在社会建设的优先位置。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海萍,张柯。中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云南:云南民族大学。2010

[3]赵晓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J].企业导报。2009(11):13

[4]赵履宽。再论劳动就业问题[J].人口研究。1981(4)

大学生就业论文【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全国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不断进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出台了各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支持,高校也在不断地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制定的政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更不用说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者或者教师,构建出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才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就业指导课程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开设改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开设改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开设在晚上,很多学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时间去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且指导的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是针对毕业生的,因此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导方式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以及就业形势的原因,大多以商业性的内容为指导,比如面试应聘技巧、求职包装等,忽略了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再者,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极为不规范,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过于临时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讲授的课程重理论缺乏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批的就业指导辅导员也随之扩招,多渠道招聘的辅导员使得就业指导的质量和专业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决教师队伍素质的专业化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但是不成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生活环境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的经验不足,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也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对国家、对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比较大,经常处于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从,缺乏果断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具备以下特点的毕业生:

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所应聘单位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因此,有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示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的原则之一。第二,能够忠诚与企业。据调查显示,很多国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资源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宁可招聘能力差一点,但是具有忠诚心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员工。第三,具备敬业精神的专业的技术能力于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体现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质的高低,而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当今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对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明确新时期就业指导的理念,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很多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顶多算是出谋划策,而非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该弥补对大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建立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以国家的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最后,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入学习的总体教学计划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达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个高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必修课程,每个年级以不同的内容和重点有层次地递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责任。

[2]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

[3]王玉江,颜彬,段善利,于德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