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张海迪的事迹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0221

【导言】此例“张海迪的事迹优秀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张海迪的事迹【第一篇】

(一)

不被挫折击倒的贝多芬

正当贝多芬带着维也纳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赞扬“不久将扬名世界”,踌躇满志地想去掀开音乐史上新的一页的时候,命运之神,开始同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音乐家开起了玩笑。

命运之神,开始用无休无止的“嗡嗡”声来彻底搅乱贝多芬的听觉神经。这太残酷,它将摧毁他毕生的追求,他整个年轻的心灵中被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所充满。他来到无人的旷野中,对着上苍,撕扯着自己的头发,悲愤地呐喊,请求上帝垂怜于自己。

1802年10月的一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叫海利根的小村庄。半年时间里,为音乐而生的贝多芬竟然没有和音乐发生过任何关系,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拿起笔,想留下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文字。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怀,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强的性格,他有蔑视一切的勇气,他有他的伟大的使命。在这挫折面前,他苦苦的思索后,终于醒悟:“假如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我要同挫折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决定向挫折挑战。耳朵聋了,但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类精神上最崇高的声音。听不到声音了,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深刻。在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创作中,我们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一种崭新而坚定的手法,深切而纯洁的景象。

1803年,贝多芬继他的《英雄变奏曲》之后,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响曲》。

1807年,贝多芬创作完成《命运交响曲》。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

贝多芬的听力虽然过早地衰竭,最后归于虚无,但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大量音乐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同挫折作斗争的勇气、意志和力量,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衰竭,它们是不朽的。贝多芬用他的经历与作品向世人宣告:不服从命运安排的英雄,在同挫折的抗争中,战胜了命运。

(二)

坚忍不拔的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试验。他就是在大爆炸后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会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颤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

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更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坚忍不拔。在奋斗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诺贝尔把挫折踩在了脚下,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科学奖,被科学界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为人生的理想不懈地奋斗,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我们极易选择放弃和退缩,那将一事无成。诺贝尔说:“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若夫日出而林____开, ____,晦明变化者, ____。

(三)

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

还不到6岁,张海迪突然得病了。是脊髓血管瘤!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张海迪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尽管张海迪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除了语文,张海迪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张海迪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开始了农村生活。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张海迪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奋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张海迪的事迹【第二篇】

王佐良和张海迪走进围城26年来,他们的爱情已远远超越婚姻的范畴。张海迪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先生给我营造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家,我不会活到今天,更谈不上有今天的成就!”

爱《莫多克》,也爱你!

今年58岁的王佐良是上海人,曾在安徽庐江县插过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的资深教授,他身上有着十足的书卷气。

1981年12月9日的上午,王佐良翻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立即被头版头条上那篇题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文章吸引住了。反复读了几遍文章后,他对身残志坚的玲玲(张海迪的小名)姑娘升起了一股倾慕之情,立即提笔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寄给了千里之外的张海迪。随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友情与日俱增。

几个月后,王佐良长途跋涉来到山东,向张海迪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张海迪也喜欢上了这个瘦削、俊朗的大哥哥,但顾忌到自己的身体,她还是违心拒绝了王佐良的爱意,并劝他打道回府。王佐良却执著地在她家里住了下来,并主动担负起伺候张海迪的任务,帮她学习英语、德语。王佐良还找来杂木,精心为海迪做了一辆轮椅,学习累了他就推着她到外面转转。渐渐地,海迪被王佐良打动了。就这样,1982年,两人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为了方便照顾海迪,婚后王佐良一直住在海迪父母家中,1990年以后,他们才搬进了济南市的花园小区。这个小区是济南市为解决市内各界知名人士“房困”问题而建的,人称“名士楼”。

多年来,王佐良和妻子的生活已达成了默契。每天晚上,和父母一起吃过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后,夫妻俩便回到书房,一人一张书桌开始了一个晚上的学习和写作。有时实在太累了,他们其中的一个便说:“嗨,不行了,我们歇会儿吧!”于是,王佐良就推着海迪在房间里走一走。这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走一会儿,海迪便说,现在就当我们是去公园,你说现在走到哪儿了?王佐良便说,走了还不到一半呢。于是,他们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可想而知,那个公园是永远也到不了的。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丈夫合作,共同翻译了一本20万字的美国长篇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故事》。翻译这部小说期间,有时为了一两个单词的说法,两人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后来,张海迪在此书的《译序》中说:“尽管我们曾为这本书争论不休,但那都是为了我们的读者朋友。在此,我想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先生王佐良说,我爱《莫多克》,也爱你!”

先生既是我的健康顾问,又是形象顾问

“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当年张海迪在报告中说的这句话曾激励了许许多多残疾青年,也同样激励着她自己。这么多年来,作为丈夫,王佐良目睹了太多妻子痛苦时的情形,因此,他照顾起妻子来也格外尽心。

1985年,由于昼夜伏案创作《轮椅上的梦》,张海迪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一块,从此不断溃烂出血。可为了写作,她一边用手绢捂着,一边仍不停地写,一直拖到了1990年。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

为防癌变组织扩散,医院决定对她实施手术。在手术台上,因为高位截瘫不能麻醉,她就凭自己的意志去抵御疼痛。几个小时后,当张海迪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地从手术台上下来时,王佐良疾步走上前握住妻子的手,心疼得泪湿了眼眶。

近年来,张海迪不能较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写作了,王佐良便为妻子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后来,张海迪甚至不能倚着床或平躺着写作了,她必须将电脑放在身体的一侧,扭着身子敲击键盘。因为第二天要上课,王佐良晚上睡得早些,张海迪常常过来叫醒他:“快去看看,电脑可能出了故障”“打印机出问题了。”每到这时,王佐良总是一骨碌爬起来调试电脑和打印机,然后再重新躺下睡觉。

张海迪喜爱画油画,写作之余还创作了多幅画作。2005年6月,张海迪读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读着读着,小说里描绘出的意境让她有种想用画笔表达出来的冲动。可是,她转着轮椅来到画架前时,却发现颜料大部分用光了。张海迪很着急,她怕那稍纵即逝的灵感会离她远去,王佐良二话没说就出了门。一个多小时后,他汗涔涔地回来了,给她买回了一大堆油画颜料。

像所有女性一样,张海迪很爱美,也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王佐良出差时,总不忘给妻子捎件纱巾、毛衣之类的礼物,而且买回来的衣服常常让张海迪眼前一亮。在多种场合,很多人都对张海迪的着装大方、新潮赞不绝口,海迪总会笑着说:“这要感谢我的先生,他可是我的‘健康顾问’兼‘形象顾问’啊!”

你当老板娘,我做侍应生

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在家里,她尽可能地做些家务,譬如扫地、擦桌子等。张海迪还很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她的轮椅进不去,她就让不善烹饪的丈夫代她“操作”,做她发明的菜品,比如“丰收在望”――辣椒酱拌胡萝卜、“金谷满仓”――番茄沙司炒鸡蛋等。做菜时,张海迪在厨房门口说步骤:放油、放葱花、用急火炒……菜做好后,张海迪总会吃得津津有味。用她的话说,虽然菜是丈夫炒的,但每一道工序里都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思想。

张海迪和王佐良都是喜欢孩子的人,他们当然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张海迪非常喜欢女孩,她曾对丈夫说,如果我们有孩子的话,现在也该上大学了。说这话时,张海迪的语气里透出掩饰不住的伤感。

虽然不能像常人那样做一个幸福的母亲,但张海迪却把爱给了更多的孩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为孩子们写书、译书,还在几年前捐出巨额稿酬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于残疾儿童,张海迪更像母亲一样处处关怀,在每年的“两会”上,海迪为全国的残疾人朋友提了很多切实的议案。

张海迪和先生不仅爱孩子,对小动物也有一种悲悯情怀。他们曾养了一条白底黑花的“西施犬”,张海迪给它取名“板凳”,这条狗整整陪伴了张海迪夫妇14年。可有一天,张海迪、王佐良发现“板凳”不见了,到处找也没有它的影子。张海迪满眼泪水,担忧地问丈夫:“‘板凳’还能回来吗?”王佐良安慰妻子:“能,肯定能,别担心。”

可一连三天都不见“板凳”的身影,王佐良夫妇竟难过得吃不下饭。王佐良跑遍了宠物市场,到处张贴寻狗启事,并印上了“板凳”的相片。经过10天的苦苦等待,终于有人打来电话,说“板凳”找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会送过来。

第二天天刚亮,张海迪就把先生叫起来了,夫妻俩早早下了楼,在小区门口等待“板凳”的到来。不大一会儿,随着几声喇叭响,一辆面包车停在了楼前。隔着车窗,张海迪一眼看见了日思夜想的“板凳”,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当“板凳”呜咽着扑到她怀里时,张海迪顾不得感谢那位送“板凳”来的好心人,一把将它抱得紧紧的,再也不肯松开。然而,半年后,陪伴了王佐良夫妇14年的“板凳”寿终正寝,两人噙着泪把小狗和它日常使用的所有东西埋在了一块芳草萋萋的草地上。

张海迪的事迹【第三篇】

那个会为培养21世纪的作家而召开。如今21世纪已快过去十年,铁凝和海迪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海迪说:

“我有一种愿望,不但要写残疾人.还要写出我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多年的病残生活给了我很多痛苦,使我失去了很多,但也使我得到了很多健康人所没有的东西。过去的经历成为我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总抱定一种想法:健康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否则就不公平。用英文讲Itsunfair。”

说到这,海迪乌黑的眸子透过近视眼镜,含笑看着我说:

“人,唉声叹气是一生,快乐奋斗也是一生。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

我问起她的家庭生活,海迪笑了,带着某种会心的意味:

“你大概是想问社会上的那些流言吧,说海迪离婚了。其实,我从不在乎那些流言,时间会证实一切。

我爱人是上海人,工作很努力,现在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教德语。他还会英文,编过杂志。这些年他对我一直很好,他工作也很忙,常要在晚上加班。我写作和翻译,他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公公婆婆一家人对我也挺好,我正打算有机会再去探望他们。”

“听说你得了癌症?”我终于问到这个我最不愿意接受最难于启齿的问题,海迪却毫不介意:

“是的,医生说,是很危险的黑色素瘤,已动了手术,但还要作化疗和放疗。”

“那是怎么发现的呢?”

海迪抬起头,眼睛看着前方,平静地告诉我:

“1984年,我到湖南去给孩子们写《红燕快快飞》。50来天写了十几万字。湖南天气闷热潮湿,我架眼镜的鼻梁处老被汗泡着,后来就破了,又结疤,经久不愈。当时有人劝我去看看,但我实在太忙了,就没去看。这以后就没太在意。

后来我第二次到日本访问,参加日本和济南市合办的面向世界音乐会,我担任其中的主持人,那块疤稍一碰就流血。演出时,我就用油彩盖一盖,大家都说我化妆了很漂亮。只有我自己明白这漂亮的代价。

今年1月校对书稿,一会儿就疼得汗流满面,觉得自己快要挺不住了。到上海看病,医生很沉重地对我说:海迪,你是个坚强的人,我们不瞒你,你这病是黑色家瘤的可能性最大,要做手术,可能会破相。

我当时真想哭,但还是忍住了。

1月我被送上了手术台,给我这样一个高位截瘫的人做手术,医生怕出意外,没有给我麻醉,就那样,在我清醒的情况下,医生给我切除病灶,又从我左臂上剥皮,然后补到鼻梁上。就两个指甲盖儿那么大块地方,缝了50针,前后三个来小时。我一生中从没受过那么大罪,连剥带缝,疼得我死去活来。当时我我对医生说,给我一把手枪,就打死我算了。为什么我还不死?手术后又经历了一个星期撕心裂肺的痛苦,总算熬过来了。你看,我是不是还算得上勇敢?

本来应该去放疗,但放疗的部位后面就是视神经,眼睛有可能失明。我迟疑了很久,我宁可死去,也要看着光明死去。但医生说不放疗不行,我尽管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去。”

海迪似乎对她的病情有一种预感,在会议结束时的“21世纪之夜”联欢会上,海迪深情地为文学界的朋友们唱了两首歌,她的歌很动听,曾经发行过磁带。演唱前,她面带微笑地对大家说:“也许我看不到21世纪了,这是我为文学界朋友们献上的或许是最后的一首歌,希望大家记住我。”

她静静地坐在轮椅上,两条修长的腿叠在一起,身旁伴着一个刚刚摸彩摸到的绒毛熊。她微笑地说着,而许多人莫不潸然泪下。

她对我说:“我当然希望能治好病,但如果不能如愿,我也没有太多遗憾,好在该干的事已干了一些,也不怕了。几十年来,轮椅困住了我的身体,但它从未困住我的心、我的歌声。这次癌症也吓不倒我。

人总是要死的,我们应该把死看得光明一些,科学一些,超脱一些。我就是死了,也要请人们在床头挂上我笑得最好的一张照片。”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会议上的海迪为什么总是自信地微笑着,在电梯上、在会议室、在舞会和前厅,所有与会的作家们都看到了。

张海迪的事迹【第四篇】

最近,央视《面对面》节目以《生命的追问》为题,对她进行了专访,使人们又一次近距离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海迪,如20多年过去了,她的风采依旧,始终用理想和信念在探索人生,用轮椅托着那高位截瘫的身躯,用拚搏和奋斗,播撒着人生的希望和收获。张海迪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个年轻朋友珍视和学习,应该象她那样去探索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根本在于她面对无情的人生厄运,永不言弃,勇敢抗争,用坚强创造人生奇迹。张海迪自幼因患病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她苦闷过、傍徨过、绝望过,对此她也想到过自杀了此一生,但是她在亲人的关怀帮助下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激励下,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这些年来,她不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了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成为了一名有所成就的作家。她不仅用行动打破了医学专家对于“她可能没有很长的生命,假如要是得了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会因为感染而死去”的断言,而且也使她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张海迪的人生轨迹,对每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或身有残疾的青年朋友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不管人生碰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对生活布满信心,对人生布满渴望,对末来有着美好憧景,命运就把握在你自己手中。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她自强、自励,用生生不息的奋斗,创造人生的极致。面对不公的命运,张海迪选择了抗争,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在83年她被团中心树为典型前,她已自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以后的20余年时间里,她已了创作和翻译了多部作品;接着她又考取了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的人生历程,对那些至今仍然抱怨命运不公,无处施展才华,对生活心灰意冷的年轻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只要坦然面对人生困境,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