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素材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1538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材料作文素材范例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材料作文素材1

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化无穷,离不开阴阳八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体现着思辨色彩的材料作文。真正至善至美的事物,往往都简单。而这种简单,不是肤浅,不是简略,而是一种透过复杂问题,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由此可知,简单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够超越自我的生活态度。因此,可有以下立意角度。

角度一:可以从“简单之美”这一角度立意。简单,是至善之美。生活需要简单,简单才能让我们变得轻松。追求简单,渴望轻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结合当前人们对慢生活的理解,选取诸如慢递、慢城等素材,表达对简单轻松生活的认识。还可以将现实中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情形进行分析,从反面引出写作中心。

角度二:可以从“生活的智慧”这一角度立意。生活需要智慧,而智慧并不代表复杂。一部《周易》,在玄妙之中幻化的是简单,是生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智慧地生活,我们才能活出快乐,活出精彩。

选材小贴士:此类素材非常丰富,如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蒙田等人,都是懂得生活智慧的人,通过对他们名言及事迹的理解,便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意蕴。另外,还可以选择能够运用生活智慧、轻松化解困难的事迹,如苏轼、林则徐等人的事迹,表达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角度三:可以从对人生的辩证认识这一角度立意。世界是相对存在的,越是简单的事物,往往越能表现丰富的哲理。《周易》和《老子》的内容都很简单,却表现出至善的生命之美。具体写作时,就可以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对立的关系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得出哲理性的认识。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对立统一性。如龙应台宣布辞去官职,而将心思放在孝敬母亲上面,这就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背后,表现出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出一种矛盾中的解脱途径。

高分素材

名言素材:

华丽常常伴随着伟大,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威・沃森

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事实上,能够简单便是伟大。

――爱默生

素材点拨:这两句名言表现出对简单的理解。威・沃森将华丽与简单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对伟大的认识;爱默生将简单与伟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具体运用时,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出发点,从而引出对简单中展示丰富的认识。

新闻素材:

2014年10月15日,一条“阿姨不哭”的新闻刷遍大江南北的高校微信圈和微博圈。该帖子讲“有同学在自习室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到原因,她说昨晚明明打扫得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领导检查看到教室仍然有很多垃圾要扣工资”。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条普通的号召大家讲卫生的微倡议,在自媒体圈愈演愈烈,衍生出古文版、英文版、甄职妗⒑文版等,还有因为“没填好坑罚钱”的“挖掘机师傅哭了”版本。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以视作是一则反面素材。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微信圈和微博圈里一转发,便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版本,从而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经典素材:

英国作家、诗人塞缪尔・约翰逊中年时在泰晤士河北岸买下一块墓地,他垂危之际,却发现已经被别人占用了,还埋下了两座坟,只在两座墓之间有点空隙,约莫棺材的宽度。得知这个消息的约翰逊说:“那就将我的棺材竖着埋下去吧,让我站着死。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么为什么不能站着死呢?一个人的价值和受尊重不是在死后,你们别去打扰人家了,让我站着做他们的邻居吧。要是真站累了,我还可以去他们两家坐坐,多好!”

约翰逊的自我解嘲和最终决定让家人无法拒绝。在他死后,家人将他站着放进竖起来的棺材里,再将棺材竖着埋入那块小空隙处。到目前为止,约翰逊是英国唯一一个站着死的人。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表现的是对生命智慧的思考。大多数人都是站着活,躺着死,也有些人是躺着活,也躺着死。只有约翰逊是站着活,站着死的。因为他的宽容,因为他看明白了生死。他以这种方式安放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具体运用时,可以将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生活的哲理。

素材演练

简单,是一种生命之美

刘欣萌

简单而美,是一种境界,一种真正上乘的生命境界。真正的智者,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相反。

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总会找到一些看似聪明的方法来困住自己。有一只猴子,因为拾到游人丢在森林里的一块手表而成为猴群的领袖。它的聪明,让它能够清楚手表的用途,并以此规划猴群的作息时间。然而,它的聪明,也让它在拾到另外几块手表后失去了猴群的支持。因为,每一块表,时间都不一样,标准的不确定,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猴群的作息时间怎能不混乱呢?其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虽然简单,却足够让猴群舒服自在;只相信一块手表的时间,也能够使猴群的生活从容有序。而无端增加的标准,带来的不是好日子的乘方,而是开方。

读一读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我们的心便会随作者进行一次诗意的旅行。一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种平平常常的心情,在他走出家门的那一刻简简单单地交融在一起。淡淡的忧愁,因为得以暂时的解脱而变成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又因无法超脱现实而转化为淡淡的忧愁。正是这种特定的心情,使得作者笔下的每一种景物都衍生出一种淡淡的朦胧。那荷花,那荷叶,那荷香,婷婷袅袅,清幽而又渺茫;那月光,那月色,似梦似幻,均匀而又和谐。在那种宁谧的氛围中,每一种景物都诗意地存在着,真实而不晦涩。这时的他,已经在浑然不觉中成为一只思想的蝴蝶,用眼前这份简单的朦胧暂时的超然于世外。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高声慨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啊,世界本来就是和平的,生活原本就是无事的,庸人啊,总捣什么乱啊?你看,让你们一闹腾,社会的规则破坏了,生活的节奏打乱了,谁还能够简单?谁还能够轻松?但其实,“华丽常常伴随着伟大,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威・沃森这句话说得太好了。那么还等什么啊?赶紧把那些总是感觉放不下的东西放下吧,简单地活着,幸运自然来。

喜欢简单,知道它是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简单,会让我们在平静中放松身心。人们都说,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做好自己,就是最好。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让自己快乐,这种生活不简单,却充实。

教师评点

材料作文素材2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1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感,可发表议论。

百万欧元买一张土豆照片

爱尔兰知名摄影师凯文2010年拍摄的一张爱尔兰马铃薯的照片,被一名欧洲富商花100万欧元买走。他们一起喝了两杯葡萄酒,富商说:“这张照片我喜欢,我要了。”两周以后他们就把价钱定了,这是凯文直接卖出的最贵的作品。

凯文拍摄这张土豆照片时,并不知道这将会给他带来什么,他拍摄众多的土豆照片只是为了自己照片系列中的一个特殊系列。至于为什么拍土豆,他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喜欢。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震撼人之处是一百万欧元和一张土豆照片之间的价值落差,感动人之处在于欧洲富商和摄影师之间的心灵契合点――“因为喜欢”。这件事成为新闻,恰恰说明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财富,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却忘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请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喜欢”吧。

无论喜欢什么,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准则:自己喜欢,且不伤害别人,不污染世界。

喜欢一个人。身边凡人、成功人士、青春偶像、历史名人,甚至虚构一个“意中人”(超级英雄)也未尝不可,写出他们令人喜欢的地方,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喜欢一个物。可以是已经得到的,也可以是梦寐以求的,比如一朵花、一棵树、一缸鱼、一只风筝、一本书、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等等,写足自己喜欢的理由。

喜欢一件事。很容易就做到但迟迟未实现的事,如陪老人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做一次旅游;一时做不到但不久会梦想成真的事,如给家人一份满意答卷;很难做到但坚持不懈的事,如将来投身于环保,找回碧水蓝天,找回安全的饮食等等。

喜欢一份情。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心怀苍生的悲悯、中流击水的豪情等。写作时,还可以用上很多历史经典素材,以保证文章内容的丰满。

喜欢一种境。桌前品茗的悠然、林间漫步的自在、园中赏花的陶然、朋友举杯时的开怀。写作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慢”生活和当下人的“快”生活做对比,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对照,得出文章的主旨。

推荐素材

素材一:据知情人士透露,只要没戏拍,葛优都会在家里陪妻子,总抢着做饭、洗衣、拖地板。正常情况下,葛优和妻子每天至少都要下厨一次。为了纪念结婚20周年,葛优送给妻子价值千万元的豪华别墅,还给她配了豪华房车。葛优说:我们当时的经济基础特别不好,谁也不图谁什么。后来有没有碰见比她好的?肯定有。但我们是在没名的时候就同甘共苦的,干不出再婚换人那种事。

素材点拨:葛优是银幕上风光无限的贺岁帝,却没有一丝绯闻,这在娱乐圈绝对是奇迹。喜欢一个人,期限是一辈子,正如他所言:男人可以丑陋、笨拙,甚至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品质,因为那是他的根基、他的气度、他的胸怀和他的未来。这则素材可在叙议时直接引用。

素材二:“转型”这种问题,贾玲从不考虑:“我好喜欢喜剧啊。一切能让人发笑的东西我都喜欢,我的手机流量总是不够,因为看到别人说好笑的视频,我一定要点开看。拍电影也不会这么吸引我。这就像,你喜欢特别丑、没有钱的一个男人,跟他一起就是开心,那怎么办?另外一个男人又高又帅,也挺爱你,你就觉得不行,犯嘀咕,这在一起能开心吗?”

素材点拨:中国一向缺少女笑星,因为难做,而贾玲做得风生水起,不但登上央视春晚,还上了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她喜欢喜剧,并全心投入,肯躲起来沉淀、琢磨。参演正剧的机会一旦和喜剧工作计划冲突,她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痴迷喜剧的人,观众怎能不喜欢她?

素材三:日本有一个偏僻的铁路小站,由于经营亏损一度面临停运。铁路负责人灵机一动,任命一只流浪猫小玉为小站站长,这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众多游客争先前去一睹小玉的风采。此事被日本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小玉一年内就创造了亿日元的经济价值(当时相当于七八百万人民币)。

素材点拨:“猫咪站长”小玉有着传奇的一生,让她足以在日本铁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并收获了全世界无数粉丝的喜爱。喜欢一只流浪猫,救活一条铁路线。爱心萌生创意,创意留下传奇。一颗热心悯苍生,世界从来不冰冷。这则素材可以在叙议中引用,也可触类旁通。

素材四: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野生动物园,饲养员像往常一样给围场内一只3岁大的雄性阿穆尔虎(中国称东北虎)投喂一只活山羊,不可思议的是老虎非但没有吃掉这只长有黑色长毛的公山羊,还和山羊成了形影不离的“密友”。

材料作文素材3

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家庭条件不好,他每次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好成绩,妈妈会给他一个苹果。这时他觉得苹果的味道好极了。

另外一个孩子家里条件很好,爸爸妈妈每天逼着他要吃苹果,因为这样可以吸收维生素,孩子不愿意吃,父母便用各种方法强迫他把苹果吃进去。这时他感觉苹果难吃极了。

要求: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材料作文。材料以对比的形式出现,两个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同,家长在给予孩子苹果时的方式不同,使两个孩子对苹果味道的感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长的积极引导,让第一个孩子在渴望吃到苹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家长强迫补充营养,让第二个孩子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对苹果产生了反感。据此,有以下角度立意。

角度一:可以从“家长的引导”这一角度立意。材料中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态度,其实表现的是引导的作用。以吃到苹果为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是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以吃苹果来吸收维生素,逼迫孩子强吃下去,这是消极被动的引导。不同的引导方式,会让孩子对苹果产生不同的味道,而这种味道,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感觉。

选材小贴士:选择这类素材时,可以从正反两面入手,列举一些不同的引导方式,表现其最终的引导效果。家长的引导,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而此类素材又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虎妈”“猫爸”等热点人物。具体写作时,可以将这些教育方式进行客观对比,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剖析,得出自己的认识。

角度二:可以从“主动与被动”这一角度立意。主动与被动,体现的是生活的态度。主动面对生活,人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而被动面对生活,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两个孩子对苹果味道的感觉,便体现了这一点。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需要家长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刻的反思。

选材小贴士:选择此类素材,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因为能够争取主动而成功的人士,如“独臂钢琴师”刘伟,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都能够展示出这种品质。另外,还可以将一些自然中的现象作为论据,如龙与虎争斗时为了发挥最大威势而采取的姿势等,也能够表现写作的中心。

角度三:可以从“生活的味道”这一角度立意。不同的生活味道,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两个孩子,因为家长让他们吃苹果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对苹果的味道便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样,就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挖掘,运用因果剖析法,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态度。

选材小贴士:选择此类素材,可以运用叠加法,将一些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素材进行简要概括,并以排比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同时,可以从正反两面进行叠加,正面的有撑电线大妈、暖手女孩儿、让飞机平稳迫降的机长等;反面的有郭美美、李天一、复旦大学投毒学生林森浩等。通过叠加,再表现出对比,主题便突出了。

高分素材

历史素材:宋代邵康节与儿子在院子里乘凉。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认为是个小偷。邵康节便启发儿子:如果是小偷,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他为什么还要瞅了一圈?儿子才想到可能是找东西。邵康节又问儿子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这时儿子很自信地回答:找大东西。找什么大东西,儿子更自信地说,农家能跑到别人家找大东西肯定就是牛了。

素材点拨:这一故事充分表明了引导的作用。邵康节的一步步引导,让儿子对问题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最终形成了严密的逻辑。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挖掘引导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名言素材: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莱辛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柏拉图

素材点拨:这两则名言表现的是鼓励教育的重要性。从莱辛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只有不断地鼓励,才能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去接近太阳。柏拉图的名言,则从教育孩子的方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运用时,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进行深刻解读,并由此引出写作内容。

哲理素材: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我会飞了,我会飞了。”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上天了!”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叶子得意洋洋地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素材点拨:这一寓言故事表现的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那片脱离树枝的叶子,因为缺少主动,凭借着风力飞向了天空,便夸耀自己,最终只能落入泥潭。而小鸟因为能够主动,才能在天空自由飞翔。

素材演练

积极引导,才能不断进步

李 颖

孩子的成长,需要恰当的引导。主动的引导,会让孩子品尝到甜蜜的味道;被动的引导,则让孩子感觉苦涩的味道。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宋代,邵康节父子坐在院子里聊天,一个农夫隔着栅栏在院子里看了一圈,没说什么就走了。这时父亲问儿子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儿子认为是小偷在摸底。父亲提示说,如果是小偷,为什么看见院里有人没有跑,反而围着院子看一圈呢?儿子若有所思,想到这是在找东西。当父亲再问找什么时,儿子竟然分析起来,看一圈就知道有没有,这说明东西很大。父亲的做法值得称赞。他没有直接告诉儿子这个陌生人在干什么,而农夫家较大又会跑到别人家的东西,应该是牛。儿子的判断,得到了父亲的赞赏。而在整个过程中,父亲的引导很明显的起了重要作用。家长,尤其是懂得引导孩子的家长,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发展的方向。一个家长以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在每一次好成绩后都能够品尝到苹果的甘甜;另一个家长却以强迫的方式,天天让孩子吃苹果补充营养。两个孩子对苹果的感觉可想而知。在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成为千古奇谈。这与他幼年时接受父母的引导密不可分。包拯的父亲与知县交往密切,看到包拯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且对推理断案颇感兴趣,便有意识地让包拯接触一些案件。在父亲的引导下,包拯学会了很多断案知识,掌握了为民除害的本领。成长的道路上,家庭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真正明智的家长,一定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走上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受外界支配,就会失去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活得从容。苹果的味道是一样的,主动争取吃到的,肯定甘甜无比;被动无奈吃下去的,必然酸涩无味。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清楚地展示出来。生活中,晕车、晕船的现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坐车、坐船时,之所以会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因为身体是随着车身的起伏而起伏,随着车身的摇晃而摇晃的,是被动的。试想,如果骑在自行车上,哪怕是颠簸起伏的道路,也不会出现晕车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这时的人掌握着主动。主动与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命。带着积极的心态,争取生活的主动,我们便会感受到阳光与快乐;笼罩消极的心态,在被动中挣扎,我们就会承受阴暗与忧伤。

取得了成绩就能吃到苹果的孩子,学习上一定会有动力;为了补充营养不得不吃苹果的孩子,生活上一定存在压力。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特点,结合他们的个性,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父母的最佳选择,而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

教师点评

材料作文素材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节选自王开岭《做个有“祖”的人》)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教师解析

这是一则事理观点类材料,已经不是纯粹的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述。省略句前是连续的三个问题,省略句后的句子是对前面问题的一种解答。该类作文一般的审题方法是整体把握,抓住实质。其步骤一是找出关键句,二是深入理解关键句,将其作具体化、明确化、通俗化的解读,从而形成准确的立意。

关键句一:“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

选材小贴士: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心中大惑。可见,对于其它类似的材料只要能够有效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在文章中适当运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关键句二: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生命方可定位……

选材小贴士:该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对哲学命题回答的理解上,王开岭用“打通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的论断来回答这些哲学命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需要一定的哲学积累和思辨能力。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找到“生命定位”“来龙去脉”“生命角色”“生命的身份证”等关键词,再结合关键句“打通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可以确定王开岭的论断在于确定人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若具体化,可以把选材的范围细化为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

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就是提示考生可以依托材料展开思考,思考生命个体、生命群体以及整个人类,选材时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经历来表达对“身世感”的认识。如果感性理解“身世感”,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或生动的记叙文;如果理性思考“身世感”的内涵,可以结合自己感悟写出精彩的议论文。

高分素材

名言素材:“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这大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最不需要作深刻阐释的一句话了。

素材点拨: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历史是什么?它不但是印在书上的文字,更在我们身边,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记录身边人的一生也是另一种历史。

新闻素材: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

素材点拨:虽然《客从何处来》从形式上借鉴了国外节目《你是谁》,但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在文化和精神上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易中天著作等身,不过是立言,今乃立身。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曾经熙熙攘攘,如今人迹稀冷。这就叫“人心不古”。

热点素材: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

素材点拨:作为中国人,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并发扬光大,我们才有立国之本,才能更好地汲取别国的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

素材演练

寻根问祖

王丽星

偶然翻开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所著《香河畔的微笑》,一句箴言跃入眼帘:“一个没有祖先的人,永远都是孤独的。”由此看来,问祖是人们摆脱孤独的良方。

祖先在何处?在故乡。在我们血脉发源之地,祖辈的故事不断发生与流传,一代代人降生又死去。身在故乡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打通了时间,可以徜徉于祖辈的故事之中,从而怀着充足的底气去回答那灵魂三问: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之后,他们终将找到生命的定位。

可悲的是,当下国人时常在忘却祖先之后追悔莫及。王开岭就曾在书中谈及这样一位朋友:背井离乡到北京打拼,过了许多年终于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挣到了一套房子。可是有一天在楼下仰望这牺牲青春换来的“家”,却发现密密麻麻的窗口中竟全然辨不出哪一个是自己的,一种巨大的失重感淹没了她。

是的,一件空荡荡的屋子,挤在千百间相同的屋子中,这样的地方找不到“祖”,生不出根,孤独必将碾压这里的一切,在某一个万籁俱寂的午夜,使人流下自己也不明白缘由的泪水。没有祖,失去乡,人孤独得好像快要死去。

那么该如何问祖?我想,不妨回到故乡,到那血脉发源的地方找寻自己生命的根。之后,我们的生命将被一个“祖”字连结,从此不再随风漂泊,而能茁壮成长,因为故乡无处不可以生根。无怪乎“自然之子”叶赛宁也说:“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这使我想起曾经横眉冷对自己的同胞、在外漂泊半生的索尔仁尼琴,他最终也还是回到了祖国。这位雄狮一样的伟大作家目光深邃地说道:“不了解过去就意味着没有未来。”所以他返回了祖先所在之地,在故乡雨后的苹果树下找到了自己的根,生活得以继续。

而海子也高声呐喊:“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没错,独立世间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寻根。转回故乡或是寻访先辈,无论以何种方式,我们都应当叩问自己的祖先与故土,而后来自祖先世界的风会曳去迷茫的烟云,让我们看清自己生命的坐标。

回去嗅嗅故乡的气息吧,那里面有祖与根的味道。问祖寻根,是为了找到灵魂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11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