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实用2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768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实用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1

关键词:神话传说 跨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金龙峒位于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地域,这里群山绵延起伏,是中越边境的前沿,也是守护西南内陆和北部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金龙峒是历史上对现在第六区霜蒙、武联、金龙、光满、侵笔、民建六个乡的总称。金龙峒的民族据一九五四年四月的人口调查登记表记载,主要有傣人、苗人、壮人,其中以傣人最多。一八八七年,金龙峒地区正式划归中国。金龙峒子秦汉以来属地已无从考证。一九四九年六月广西通志馆油印本广西通志地理篇国界云:“金龙唐羁縻州,属安南都督护府,见唐书地志。”根据文献记载和当地居民提供的文契来看,傣人祖先从越南迁来已有一百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在金龙峒地区定居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经过长久历史的基奠,金龙峒地区出现了很多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在这些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世界的起源、风俗的流传、何为善恶、万物生息等等。这些传说是傣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解释了很多独特的民俗现象。在收集、阅读这些传说故事时,出现了很多汉族文化里的人物元素,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一、以地域为界限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通常来说,跨文化传播可以以地域为界限,例如中美间跨文化文化传播。此类传播以地域、人种为界,文化形态差别巨大。以金龙峒地区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考察对象,是对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关注。未跨出国界,在国内研究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稳定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1.汉傣两族关系的演变

在2012年12月份下乡考察中发现,傣人、侬人的男性现在都改穿汉装,基本与汉族无异。上年纪的傣人妇女和风景区年轻傣人妇女穿本民族服装,大部分妇女穿汉装。只有在当地节日时穿民族服装较多。汉族、傣族、壮族从衣着上来看基本看不出差异。而在过去金龙峒地区未划分到中国之时,这里是没有汉族居住的,更不用说汉装。傣人和汉族的关系是在金龙峒划入中国之后才逐渐开始的。划归中国后,广西地区的官员都是朝廷政府指派的汉族官僚,傣人称之为“汉官”。清朝时期,统治阶级认为傣人、侬人都是未开化蛮人,需要压制,因此汉族官僚又称“弹压官”,与当地百姓的关系十分紧张。到了民国,在金龙设立了特别区,除了加重税收和兵役之外,还强制傣人改变生活习俗,企图汉化傣人。在解放前后,汉傣两族关系仍旧有间隙,傣人“宁愿把女留在家里死去,不愿把女嫁到街上(特指汉人)”。解放之后,汉傣两族关系逐渐缓和,虽然现在傣人的婚嫁还是以本民族间或少数民族间为主,但是汉族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却越来越和谐,没有民族矛盾出现。

2.金龙峒傣族与越南傣族

广义的傣人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区域:东北部(越南东京与中国)的土人,西北部(上缅甸与上老挝)的掸人,东南部(下老挝与暹罗属老挝)的老挝人,以及西南部(暹罗)之暹罗人。在金龙未划归中国以前,本地的居民同越南边境的傣人同属一个民族,关系紧密。回归中国后,金龙傣人与越南傣人关系仍然不变,只是政治地域划分有差异。在边境地区,中越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唱山歌的方式进行。双方经常举办民间赛歌会,官方也会有山歌剧团来展演,文艺交流十分频繁。经济上,在各个关口有很多中国人开设的进出口贸易公司。有越南人到中国这边做工,价格很便宜,或者做一些小买卖。2013年5月份,走访位于边界的一个傣人跨国婚姻村落。据村民讲述,该村落基本上一半以上人家的媳妇都是越南嫁来的。媳妇回娘家,只要翻过一座山腰就能进到越南去。尽管政治、地理的界限分明,但金龙傣人同越南傣人的关系却仍旧紧密,不可分割。

二、金龙峒地区传说与汉族神话传说的比较

1.早期金龙峒地区神话传说

金龙峒地处中越交界,是多民族聚居之地。2012年12月25日在金龙地区走访过程中,当地民族文化研究员农瑞群讲了很多关于当地流传的故事传说以及他的亲身经历。经过总结,主要有下述内容:“鸡鬼”的故事,具有“神体”的老法师,“鬼出龙州”的说法,有关灵魂轮回的解说,道公、巫医、仙的法事等等。这些传说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自然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2.神话传说中的汉族元素

汉傣两族的和谐关系也只有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从一些传说之中,仍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子。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本文所收集的故事传说并不是最齐全的。从已经收集的资料梳理,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外族元素出现的形式主要有:一、故事角色的名称借用;二、故事主要内容;三、讲述傣人与汉人的关系;四、故事叙述框架的相似性。

首先,经霜蒙乡弄晶屯农尚仁口述,记录一则关于“继母狠心”的故事:

从前有一人名阿舜,不幸母亲早故,父亲便去了继母。继母心狠,常常想害死阿舜。有一次继母请木工做了一个谷仓,叫阿舜到空谷仓里看守老鼠,阿舜听从她的吩咐,于是走下谷仓去。继母便把谷仓防火来烧,四周熊熊大火,阿舜生命危急,大呼救命。天神文职,马上响雷下大雨,火势立刻熄灭,救活了阿舜。……其实继母始终没法害死他。后来尧皇生了两个漂亮的姑娘,把一个嫁给阿舜为妻。后来尧便让位给舜,舜即位称皇。他做皇帝后,想到天神救活了他,因此做了十天的差(祭祀天神),以报天神之恩。

该故事主要揭示的道理是邪不压正,与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在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尧皇”这一称呼。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三皇五帝我们都耳熟能详。故事的主角“阿舜”其实是三皇五帝里的舜皇。

另一则故事根据霜蒙乡板烟屯马仕龙口述“顺治是哥哥万历是妹妹”:

顺治是中国皇帝,万历是越南皇帝,顺治和万历是同胞兄妹。在顺治初期,越南大乱,顺治皇帝便派遣他的妹妹到越南治理,叫做万历皇。……万历也把自己头发剪光,改装成男人。……当顺治写明十年归国的令旨传到越南是,有一个大臣就把“十”字加上一笔,改成“千”字,……因此万历皇帝就永远不能归回中国了。

其内容完整地讲述两位中国皇族的故事。万历是明朝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顺治则指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虽然故事情节严重荒诞,但是可以推测,可能明朝时期,金龙地区已被纳入中国管辖。而清朝立国之后,由于此地偏远封闭因此误传亦未可知。

第三则故事是根据根据金龙乡板烟屯马宝臣口述“鸡啼天晓”:

古代有一次大洪水,平原山谷都被淹没了。但雨水仍然不停的下着,洪水继续上涨。这时候,天下万物都被淹死了,只有鸡和鸭没有死(鸡飞到山顶上,鸭浮在水面)。……这只公鸡便大叫了三天三夜,大雨停止了,太阳也上升,把雨水慢慢的晒干。因此每当晚上鸡啼后不久即天亮,人才起身工作,同时今天鸭子不能够自己孵蛋,也是这个缘故。

故事中关于“大洪水”的描述与圣经中淹没世界的洪水极为相像。

第四则传说是霜蒙乡板池屯李克令口述的“常相”的故事。描述了当地傣人同审母官(译音——朝廷官吏)的斗智斗勇。故事中也出现了“观音婆”的说法。“观音婆”指的是当地巫术中的仙婆,这里借用了佛教的说法。

三、金龙峒地区传说与汉族神话传说的比较

金龙地区的神话传说具有明显不同于汉族神话传说的特点。

一是其没有建立独立的神仙体系;在两次下乡走访中,笔者发现当地居民的宗教是以“天琴”为名的巫术。在这个巫术体系之中又有“道”、“仙”、“佛”等多种说法,这些名称之间关系比较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文著作,也没有完整统一的教规。

二是没有统一的称呼。在讲述同一则或者相似性很强的故事时,不同的讲述者所用的关于故事内容中出现的角色,称呼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多元民族认同)。

三是其传说中有关巫蛊之术的内容比较多。据当地居民农瑞群讲述的“巫医”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个有名的巫师,其患者喝掉念过经咒的清水治好了他的神经衰弱的事。

金龙地区神话传说与汉族神话传说中也有相似之处。一是在故事主角遭遇挫折或者罹难之际,会有仙神的指引和帮助;二是有相似的故事框架——都弘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说法;三是根据当地的特色,解释一些以前不能科学解释的现象,例如公鸡为何会在天亮啼鸣。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主编。

[2]广西古代汉族文化对壮族的影响,陈金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3]梁祝传说在少数民族中的流传与变异,过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蓝鸿恩搜集整理。 神弓宝剑 [ M ] . 北京: 中国 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5.

[5]过伟。 南方民族文化探幽 [ M ].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

[6]于玲。古代鄂西土家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7]揭开汉族文化研究之冰山一角——读《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一书,田夫,西部时报,2005.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2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母题

结构主义在西方首先是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后借以对文学作品作分析评价。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衍生出来的研究作品的一种方法,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四大民间故事,来认识此类故事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深刻意蕴。

一、四大民间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变结构

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同类型叙事性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其内在的结构是不变的,而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同一类属的故事,尽管发生许多细枝末叶的变化,但是其基本的结构是不变的。普洛普认为:“我们将功能理解为一个人物的行为,该行为是根据其在情节展开之中的意旨来决定的。”[1]像四大民间故事所讲述的都是“大故事”,至于你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需要,可以添加不同的人物,甚至故事情节,使其变成一个个内容有所不同的故事,但其内在结构是不变的。这一现象普洛普在研究俄国民间故事时就发现了,他通过对100个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的民间故事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他的叙述结构却往往相似甚至相同。正如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中指出的,不需寻找“可靠讲法”或“较早的讲法”,也不需要寻找“唯一讲法”。

由此我们来看一下,四大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梁祝故事里,祝英台路遇梁山伯,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一起读书,情意相投并暗许终身,马文才逼祝英台嫁给他,祝英台投墓殉情。在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里,白娘子遇许仙,共舟而行后来结为夫妻,法海阻止白娘子和许仙在一起,白娘子寻夫水漫金山寺,白娘子被压雷锋塔。在孟姜女和万喜良的爱情传说里,孟姜女后园遇万喜良,两人相爱成为夫妻,官吏抓走万喜良,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在牛郎和织的传说中,女牛郎遇织女,两人结成夫妻,但是王母抓回织女,牛郎追赶,最后银河相隔。我认为四大民间故事情节发展有固定结构:即男女主角相遇+情投意合+情感受到阻碍+为情感而反抗+结局失败。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四大民间故事都是一种类型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变的只是每一个故事的内容。

二、二元对立的建构与消解

列维·斯特劳斯引入了语言学家的“二元对立”研究模式,他把内在“功能”不变的“大故事”分成一个个结构的成分,从而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彼此对立与联系的一些因素,从“二元对立”结构的发展、变化、消解中,发现故事深层意义,达到对故事“现实价值”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分析《梁祝》故事中人物的二元对立:一边是梁、祝要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一方是以祝父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对立双方已很明显。在《白蛇传》中的人物关系对立:一面是白娘子要和许仙生活在一起,另一面是以法海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在《孟姜女》里,孟姜女与万喜良结为夫妻,幸福的生活刚开始,但是对立面又出来了,官吏为代表的反对者把万喜良抓走了。在《牛郎织女》里,织女来到凡间和牛郎织布耕地,但是反对者王母娘娘出现了,抓走了织女,两人从此隔着一道银河。对立决不停留于此,必须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故事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一结构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造成这些爱情悲剧的并不仅仅是反对者这么一个人,反对者只是某个观念的代名词而已,他是维护某种制度或秩序的一个工具。所以这并不是两个人与一个人的对立,而是两个人与一群人,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社会观念或社会制度了。而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私自许婚,白娘子和许仙是人与妖相恋,孟姜女与万喜良是与逃犯结婚,而织女和牛郎人与神想爱。些在正统的观念里面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阻止“异类”的行动出现了:马文才逼婚、法海来降妖、万喜良官吏被抓走、织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上。这一深层结构中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异类与正统”、“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冲突。

二元对立结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会从最先的对立走向最后以一种圆满的方式得以消解,从中可以揭示故事价值的所在。祝英台和梁山伯化作一双蝴蝶飞走,以这样浪漫方式化解二元的对立,寄予着人们的理想。白娘子出塔,与许仙再续前缘,让孟姜女哭倒长城,报复暴君,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一解相思之苦。

三、主要母题的分析

列维·施特劳斯说:“神话的实质并不在于它的文体,它的叙述方式,或许它的句法,而在于它所讲叙的故事。” [2]对四大传说作结构主义分析,要真正展示这一类故事结构的演变,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母题进行分析。母题是民间文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其具体内涵就是指贯穿在同一类型题材故事中统一不变的某些因素,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可以表现为某些思想观念、形象或者意象。这些母题总是不自觉地在同类故事中以程式化的情节体现出来,并以某种序列组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架构。

祝英台路遇梁山伯,白蛇断桥遇许仙,孟姜女后园遇万喜良,牛郎织女河边相遇,故事由此进入一个美妙的开局,男女主人公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但是反角出场,马文才要娶祝英台,法海藏许仙,官差抓走万喜良,王母抓走织女,有情人被迫分离。故事到这里泛起波澜,不过主人公为了爱情奋起反抗,梁祝楼台相会,白蛇的水漫金山,孟姜女千里寻夫,牛郎追赶织女,故事进入了高潮。人们期待着主人公的抗争的胜利,然而最后,祝英台悲愤的投墓了,白蛇被压雷峰塔下,孟姜女不停地哭泣,牛郎与织女两人银河相隔,我们看到爱情最终还是在悲伤中落幕了。但是织女与牛郎虽终年分离但矢志不渝,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化蝶双飞。白蛇废弃千年修炼的正果,被压于雷峰塔下仍痴情不改。孟姜女历尽艰难,千里寻夫。在悲情的结局中我们还能寻找到一些希望,得以慰藉。

以上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四大民间传说进行粗略的分析,旨在发现这类故事内在深层结构中某种相同的语法,通过二元对立结构的分析,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深层次的意义。用这种“二元对立”模式分析作品,可以启发人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追索故事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原理,进一步探索其文化价值,这是有深远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可能从多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发现隐藏于作品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7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