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256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1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表示, 全社会要关注留守儿童,只要给予充分关注,留守儿童是人力资源有待开发的富矿。对此,我认为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这一最基础的社会教育机构应成为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先锋。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以下简称“延陵镇”)属于茅山革命老区,经济比较薄弱。这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我们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根据调查,延陵镇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46%,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们主要表现在: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秀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和孩子的交谈中发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上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他们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孩子的生活需求,而学习情况却被忽视。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发展问题:父母在外,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儿童性格的发展非常不利。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他们亲情缺失,极易产生孤独感,出现心理上的失衡。

综上所述,镇留守儿童的问题已不是某些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国务院日前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两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并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保护,谁是责任主体?”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社区教育中心首先应担负起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尽自己所能为留守儿童做一些实事。

二、社区教育中心成为守护农村留守儿童先锋的具体做法

根据以上情况,本中心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力求成为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先锋。具体事迹有: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成立社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本中心校长任“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组组长,本中心的教师为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本中心,负责日常工作。

(2)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档案。本中心定期研究留守流动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成立关爱小组、守护志愿者,成立“寸草心”爱心视频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组织。

2.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1)我们社区图书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至六点对所有儿童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让他们看书,增长知识、丰富见闻。并定期进行作文竞赛,选出优秀作文在表彰会上朗诵,且发给获奖者证书与奖品,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本中心利用本身资源为儿童提供篮球、乒乓球、军棋、象棋、羽毛球、五子棋、跳绳等体育和娱乐器材,让儿童随时能到本中心借器材参与体育锻炼或游戏。本中心还适时开展一些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提高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所有的儿童在社区中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3)开通“寸草心”爱心视频之家,让孩子能到本中心电脑房与父母交流,增进感情。本中心每周末开通孩子爱心视频,让孩子通过与父母约好上网时间就能和父母见一面,这样大大缩短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感情纽带更牢固。

(4)利用本中心志愿者队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帮扶活动。我们组织爱心帮扶小组,志愿者明确服务职责,落实具体服务项目。由爱心妈妈及镇、社区干部,学校教师等担任爱心辅导员。每位爱心辅导员负责一至两名儿童的帮扶,通过与儿童一起活动、交流、 走访儿童家庭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帮助。爱心辅导员必须一个月走访儿童两次,并及时填写走访记录。

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以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将继续努力,充分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8).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

——安庆市大观区海口中心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汇报

留守儿童由于多数处在广大农村的生活边缘,长期的亲情缺失、有效监护的严重缺位,使得他们个体在身体素能、情感心理以及道德行为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呈现出社会性、群体性特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万人,其中,小学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数的%。而这一比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显得更高,仅就海口中心学校而言,这一比例高达46%。

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心每一生命个体,不仅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体现,也是学校“人文关怀、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内在需求。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多年来,我校以“同在蓝天下,共享一片爱”为主题,具体落实“九个一”关爱机制,渐趋形成“一一四四”关爱工作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正因如此,海口中心学校于2013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示范留守儿童之家称号,被《安庆日报》褒誉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察样本”。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强化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全面配合,健全组织,完善机构,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位。

学校制定了系统的管理制度。明确的工作职责,科学的工作计划,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我们把班级、团队作为关爱“留守儿童”主阵地,让责任心成为教师关爱工作的爱心起点。为此,我们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专题会议,开展关爱工作专题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习工作理论,交流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让所有老师自觉成为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行动到位的爱心使者。在市区团委、妇联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健全了关爱工作组织机构,形成了“以中心学校为关爱工作中心、以儿童之家为关爱工作基地、政府主导、企业帮扶、高校结对、家庭配合”的立体关爱工作网络。

二、全面掌握留守现状

海口镇是农业大镇,外出务工人口众多,留守儿童成为当地农村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在海口中心学校所辖7所完小、1所初小的1801名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有828人,高达%。其中中心本部在校学生968人,留守儿童达361人。这些留守儿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均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抚养;二是寄居监护型,即由亲朋长辈监护;三是无监护型,即独自自理。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缺失父爱母爱,心理状态堪忧。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为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镇各校认真开展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结合学生学籍管理,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八项档案。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信息汇总、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三特儿童(特困生、特长生、特殊学生)登记、留守儿童活动登记、班级关爱活动记录、留守儿童成长特殊事迹和案例分析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留守儿童档案资料的建立,让教师掌握了每位留守儿童详细信息和生存现状,使关爱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全面提升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成效。

四、加大投入,构筑爱巢

我镇各校教学用房不足,硬件设施较差,但各校都力争创造条件,为留守学生开辟各种活动场所、添置活动器材,竭力为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物质保障。2008年9月,在共青团安庆市委的关怀下,海口中心学校本部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安庆市立医院捐资6000元,为“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了电子琴、乒乓球台等器材,学校为“留守儿童之家”购置了图书。海口中心学校从最初的“一家”开始建设,逐步建立艺术室、体育室、心理咨询室、亲情联通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室等活动室,形成“七室一厅” 的大家格局。2016年学校创建“乡村少年宫”,又将新建的科学实验室和电脑室纳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序列,进一步完善“家”的建设,使它成为我校留守儿童日常读书学习、心理辅导、娱乐活动的主要空间。

民生工程东风劲吹,留守儿童之家在海口乡村各个角落相继建立。以中心学校现在的“乡村少年宫”为关爱教育研究活动中心,先后建立了皖江、海口、镇江、培文、保婴、义湖、引河7所村小校内留守儿童之家,“1+7”辐射状关爱活动平台既是学校开展日常活动的教育空间,又成为了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的有效着力点。学校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管理功效,发挥教育人力资源长项,凭借“1+7”关爱活动平台空间优势,着力渗透“家文化”,学校负责做好在校留守学生的关爱工作,同时协助政府,主动抓好学前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从而在全镇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我校留守儿童或离学校较远,或无人接送,往返不便,中午学生在校外胡乱吃一顿,既吃不饱,也不卫生,成为留守儿童家长十分担忧的大问题。2009年以来,各校纷纷拆除了陈旧的烟土灶台,购置了液化气灶,相继成立留守学生食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午餐。2009年9月,中心本部积极筹措资金30余万,兴建留守儿童餐厅并投入使用,配备一位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三位持健康证的专职炊事员,组织全校教师轮流值日,为300余名留守学生提供安全营养的午餐和细心体贴的服务,让个个孩子既吃得饱又吃的好,家长在外务工更加放心了。近三年学校全面启动各村小留守儿童餐厅改造计划,进一步优化了留守儿童的就餐问题。

以前我镇私立托幼机构混乱、学前教育缺失,外出务工的家长对留在家中的幼儿极不放心,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进入规范的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2009年9月,我校在公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30万元,将原西中小学改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幼儿园,海口中心学校幼儿园成立。2012年3月镇江小学幼儿园改扩建项目落实,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目前两园入园儿童达365人,其中留守儿童达200余人。同时,全镇其它各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创办学前班,致力将留守关爱工作向学前延伸。学校积极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园的办园行为,提高民办园保育水平。2015年9月,为了优化学校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机制,学校大刀阔斧对中心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革。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批准、帮助下,率先启用了“公建民营”的办园模式,进一步改善了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形成一个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村小学前班、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幼儿教育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镇近 700名学龄前留守儿童享受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的创立、《行动计划》的落实迎来了我镇幼儿教育发展的春天,为我镇留守幼儿的保育、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注重常规,呵护成长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灵上缺少抚爱,对他们的关爱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校将这项工作纳入常规管理,抓实抓细。班级中,老师们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老师总是关注他们的变化,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使他们享受到父母般的师爱,像其他学生一样快乐的学习。班级还开展特殊学生关爱活动,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浓浓的爱的氛围,每个班集体都成为“留守儿童”享受爱的家园。

家访是走向留守儿童世界的通道。为此,我校还制定了具体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教师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学校每学年举行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让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普及家教知识,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给孩子少一些责罚多一点爱。

“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是学校、家长的共同心声。由于“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接送,为了学生路途中的安全,学校实施路队护送制度,每天安排教师将他们护送到安全路段。对放学乘车回家的孩子,我们将乘车学生人数、乘车方向、司机姓名、司机联系方式、车牌号码等都详细登记。为了避免学生挤车抢位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们将所有乘车的学生按方向、乘车车牌进行了分组,并设立正副小组长,每天对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管理,确保孩子们平安无事,也让他们在外务工的父母放心。学校适时召开学校、司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专题座谈会,要求司机严禁超载、安全驾驶、及时接送学生,请“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学校还邀请交警部门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不断增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还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介绍孩子的点滴进步,共同探讨孩子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之家”里,留守学生不仅可以与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情对话,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与他们面对面的心心交流,现代网络让母爱亲情超越了时空的阻隔。

这些常规工作扎实细致地开展,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学校都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享受到父母一样的爱护,满足了孩子们的情感需要,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也使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六、五老精神,关爱后代

顾秀莲在2010年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上将“五老”精神概括提炼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五老”精神的提出,彰显了退休老同志崇高的精神风貌和关爱后代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为此,学校与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关工委、镇关工委合作,挖掘“五老”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建立了一整套的“五老”关爱机制。首先,通过区关工委聘请德育报告团的老干部们来校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德育教育等宣讲,多年来,有数位老干部、老红军到校开展了德育报告会。其次,学校还与镇关工委合作,走访各村“五老”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确定了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五老”名单,充分考虑“五老”的年龄层次、区域范围,就近与身边的留守儿童进行配对,更便于他们开展帮扶活动。目前,经过努力,学校已经联合近20位“五老”与50多名留守儿童结对,并不定期的开展了帮扶活动,进一步解决了留守儿童节假日开展活动的空白。

七、丰富活动,丰盈生命

留守儿童虽然缺失了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成为特殊的群体,但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最知心的“父母”。

首先,学校借助乡村少年宫,以“留守儿童之家”为基本活动场所,每天中午,少先队组织留守学生到“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爱好音乐的可以弹琴,喜欢体育的可以打球,小书迷可以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还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他们练书法、习丹青。“留守儿童之家”时刻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守儿童不再寂寞、不再孤单。学校每年都针对“留守儿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专项特色活动,组织孩子们积极参与,让留守孩子与同学们共同体验、感受成长。为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结合“明德教育项目”,每年,少先队都开展学生诚信、励志、厚德、爱国等主题作文比赛。每期,我校都有二百多名留守学生作品参加比赛,在活动中,留守学生表达同学情,感受父母恩,发现社会美,净化了留守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局团委组织的大观区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中,我校的留守儿童秦婷婷同学,以一个“留守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赞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她那热情洋溢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最终力挫群雄,勇夺冠军。每逢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祭扫渡江烈士墓,让他们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感悟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立志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每学期,少先队都会组织留守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他们给老人买去水果糕点,帮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精彩的节目。让留守学生从小接受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懂得自己不仅收获爱,更要用爱去回报社会。

2009年4月,海口中心学校组织留守学生到安庆市民广场、莲湖公园春游、踏青。2010年4月,少先队组织留守学生春游龙山,聆听龙山风水。2011年4月组织学生参观独秀园,瞻仰伟人追慕先贤。2012年4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安庆飞机场,感受祖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增进留守学生祖国荣誉感和时代使命感。这种实践活动让从未走出家门的“留守儿童”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拓宽了知识的视野,丰富了生命,提升了境界。在每年的阳光体育活动中,留守学生积极锻炼、坚忍不拔,学校运动场上,他们是英姿飒爽,佳绩频传。2009年镇江小学阳光体育活动获安徽省三等奖,他们收获的是健康和快乐,更有坚毅和顽强!2015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美术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画出美丽家乡。为此,《安庆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以“画春天 赞家乡”和“走出校园画春天”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2009区教师节诗歌朗诵会上,由我校教师和留守孩子同台演出的《大爱无边》,展现了海口教师全心全意爱护留守儿童、无私奉献于关爱工作的感人事迹,表达了留守孩子对老师和学校的无限感激和眷恋之情,被评为区优秀作品。由留守儿童表演的大型舞蹈《祖国你好》,成为大观区第三届校园艺术节的压轴戏,舞台上,我校的留守儿童精彩表演,一点都不比城里孩子逊色,他们以恢宏的气势、优美的舞姿和灿烂的笑容,向观众展示:“留守儿童”同样阳光。2015年学校自编自导的情景剧《老师去哪啦?》在安庆市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同年的安庆市“春满桃园”小春晚节目中亮相。2016至2018年三年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安庆市青少年黄梅戏电视大赛,留守儿童胡优雅同学在连续三年的比赛中都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决赛,获得优异成绩,数次接受电视台采访。

“我活动,我快乐,我健康!”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有效载体,在活动中,留守孩子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道自己被别人关爱,懂得去关心别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学会克服生活中困难,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2010年5月30日,我校在安庆市体育馆举办了《让留守儿童沐浴雨露阳光》专场演出,演出展示了留守儿童的才艺,体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成果,市、区、镇和各单位的领导以及学生家长亲临观看,交口称赞,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

“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方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随着大课间活动的不断开展,全校学生体质得到不断的提高。2015年9月,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新建了塑胶运动场,为此,于2016年5月学校成功举行了海口中心学校全镇首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18年5月成功举办第二届全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获得全国足球实验学校和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称号。结合学校特色并借助少年宫的平台,积极开展足球、啦啦操等运动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在第一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我校足球队取得小学组女子冠军;2017年,在第二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我校足球队取得小学组女子季军;2018年,在第三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我校足球队取得小学组女子亚军;在2017年的中小学生啦啦操比赛中,我校啦啦操队取得小学乙组季军。在发展科技运动方面,学校也高度重视,多年来学校一直都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航模训练,每届的锦标赛中,学校航模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2015年的第十三届航模锦标赛中,虽然没有获得团体奖项,但是学校航模队是所有参赛队中运动员最少,取得名次比率最高的代表队。2016年的第十四届航模锦标赛中,全体师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刻苦训练,积极参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佳绩。

八、志愿行动,帮扶结对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使农村留守孩子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大观区自2005年区划调整以来即启动教育帮扶工程,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学生结对、城区教师支教、大学生顶岗支教等帮扶举措。数年来,有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来校顶岗支教。同时,海口镇在局域内正稳健推行教师志愿轮岗制度,鼓励中00青年教师赴边远学校支教,让边远学校孩子享受同等资源,为边远学校留守儿童奉献一片爱。在中心校团支部的倡议下,先后有数十位中青年志愿者走进支教行列。

2011年9月团市委再次热心组织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我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外语系十位大学生志愿者与海口中心学校张杉杉等十位留守儿童结为帮扶对子,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从课业到心理进行全方位辅导,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孩子们一定会乐观自信、健康快乐的成长。

九、社会关怀,沐浴阳光

社会各界也没有忘记留守儿童。安庆石油公司的干部职工,来到我们学校,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跟留守儿童“手拉手”。他们带留守儿童游安庆、逛公园、吃麦当劳、买学习用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就在身边。2009年10月由市侨联牵手上海德正化工有限公司捐赠价值20万元1700套课桌椅项目得以落实,解决了我镇学生尤其是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自带课桌椅的问题。2011年4月安庆市委组织部已故老干部捐款10万元援建杏芬图书馆,为留守儿童再添一块精神绿地。2012年初春,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资助和帮扶。安庆民建20多名委员为留守儿童捐赠一大批学习文化体育用品;民进胡桂友委员为贫困留守儿童捐助现金4000余元;民进委员陶鸣为留守儿童义务送教,免费开设电子琴班;兴利达集团叶复兴先生帮扶结对两名留守儿童,捐资 10000元,大爱助学。 “绿地关爱每一天春蕾行动”、“安庆电视台看点800暖冬行动”、“春蕾计划春蕾桥”等爱心资助、爱心帮扶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2010年5月28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俊率省政府八个厅的领导来我校视察留守儿童工作。张主任一行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浓浓关爱,领导们视察了留守儿童之家,与留守儿童谈心,与留守儿童家长通话,对我校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2010年9月29日,省政协教育界别30多名委员到我校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专题调研,杨玉华副秘书长为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欣然命笔:快乐家园。2011年3月15日团中央志工部廖恳副部长、团省委副书记周密等领导来校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行调研。2011年5月31日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来校慰问少年儿童并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指导,跟留守儿童度过一个愉快的儿童节。2014年6月17日团市委书记郑志来校慰问留守儿童并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行了调研。市教育局、团市委以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考察、检查学校教育民生工作,对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社会关爱、领导关怀,留守孩子沐浴在党和社会的阳光雨露中。

十、正视问题,展望未来

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使留守儿童接受优质同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我们从制度到实施,从实践到理论都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安徽青年报》2011年8月3日刊文《送给留守的孩子一个快乐的家》,2012年1月11日《安庆日报》以整版篇幅《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2014年5月22日《安徽日报》通讯《让留守儿童共享一片爱》分别对我校留守儿童工作予以专题报道。2011年12月4日,由安庆市委组织部和安庆电视台联合拍摄的我校留守儿童关爱主题宣传片《同在蓝天下 共享一片爱》在安庆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党的建设”栏目播出。2012年1月17日,安庆电视台看点800栏目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并节目播出。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新鲜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实际来说,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和发展。

由于海口镇地广人多,留守儿童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开展关爱工作。在硬件设施上,到目前为止,中心本部现有的“留守儿童之家”已扩展建设成“乡村少年宫”,如体育活动室、艺术活动室、亲情联通室、图书阅览室等,并且添置了相应设备器材。但海口镇其它村小“留守儿童之家”缺乏基本的活动场所,所以需要加大创建力度,争取全镇各完小 “留守儿童之家”拓空间、上规模,使关爱立体化,凸显关爱“家文化”。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3

序 言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xx镇xx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4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