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26个留守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些站在穷山之顶,恶水之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甚至娇弱的身躯撑起了那一片土地。还有他们的孤独生长。
又爱又累,他们依然微笑。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
岳朝虎 2011年4月13日
星期兰
晴
家里很穷,每天上学我都饿着肚子回家。早上起得太早,也不想吃饭。这是我的一个困难,也给妈妈增加了负担。
放学回家时,我看见路边有一片绿绿的草,一下开了窍,心想:我家附近也有这样的草,每年夏天栽稻秧的时候,人们没有时间给牛弄吃的,很多人家还要到场坝上去买干草,我现在可以把这种草割到家里,用机子砍碎,再把它晒干了保存起来,到夏天拿出去卖!
回到家,我就兴冲冲地拿着镰刀,背着背箩上山去了。果然收获不错,很快我就割到一大背箩草。我家没有打猪草的机子,就借邻居家的用。不一会儿就砍好了。我兴奋极了,可惜今天已经很晚,没有太阳了,只好等到明天再晒。明天割的后天晒,就这样循环下去。
我把我保存下来的草装进麻袋里。我问妈妈:“妈妈,这样一袋能卖多少钱?”妈妈回答说:“运气好的话,可以卖十五块钱,运气不好最多可以卖到十块。”妈妈又笑了,说:“现在开始懂事了,可以找自己的零花钱了!”我高兴中又加高兴,心中已经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了“你开始懂事了”这几个字,我一定会一直做下去。
徐江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晴
早上,我起床洗了脸就去背水。昨天我姐姐带了两位同学来玩,我们去背水的时候,那两位同学也和我们一同去。
现在还有水的那个水井,出水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洞,里面很深,洞口小得连抽水机都放不进去。抽水的人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小小的管子绑在一根很长的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放进洞去。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差不多要放完了才触到底。那水很好,又清澈又凉快。
回来的时候,我们要经过一段很陡很长的大坡,爬坡十分艰难,我们的脚都抖了。我背的水一路走一路洒,回到家,三十斤的壶里恐怕还没有剩下二十斤呢,好可惜啊!而我似乎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想起以前,有很方便的水的时候,不光用水不节约,而且就算是水摆在面前都还不想洗衣服。现在好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可衣服还得洗。我决定每个周末都要把衣服洗干净,再不懒散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天赶快下雨,要不然,就是背水这件事,我们都要被折磨得很惨。
夏丛艳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晴
我今天突然想到我十岁那个生日,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也很满足。
说起生日,孩子的生日几乎是没有人提的,也就不用说谁过生日了。但值得骄傲的是,我十岁那年,真的过生日了!
那一天,妈妈对我说:“丛艳,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真的不敢相信妈妈会想到我的生日,当然就笑得合不拢嘴。我问妈妈:“我有生日礼物吗?”妈妈说有,她指给我看的是一桌香喷喷的饭莱,我太满足了。后来,妈妈又带我去了奶奶家,奶奶也做了一桌好饭菜招待了我。我又去了外婆家,外婆又特意给了我几个苹果。回来时,我高兴得快要飞起来了!跟别的小孩比起来,我真是太幸运了!
杨敏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多云
爸爸昨天晚上才回来,今天一早他又要出门。我真舍不得他走,但是他要挣钱来养我们,还要供我们读书。
爸爸一早起来就做饭,和我们一起吃了饭,他就收拾东西出发,我们也收拾书包上学。我们一起走在那段山路上,边走边说话。爸爸对我说,在家要照顾好弟弟,还要把地扫干净,要喂鸡,晚上不要看电视太晚,还说他这次可能只去七八天就回来。到了大路上,爸爸又问我们还有多少钱。我说只有五块了。他又拿了十五块给我们,叫我们每人每天只能用五角。说完,就有一辆客车来了,爸爸就走了。
杨海叫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晴
昨天爸爸回来了。他没有给我们买什么东西,他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带一些钱回来还债。但是我们还是特别高兴,因为从此以后,什么事情都有爸爸在,我们不用担心了。
可是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今天一早起床,爸爸就说他又要出门了!他对我们说:“今天下午四点钟,我就要走了,你们在家要听奶奶的安排,下雨时,要记得把包谷种下去。”
我没有说什么,就默默地煮饭和做菜,吃完饭就去洗衣服,我没有心情去上学。我真是想哭,爸爸好不容易才到家,可是才这么一个晚上,他又要走了。我在家又要读书又要带弟弟,又要干地里的活,天(天)那么干,还要背水,我怎么办嘛!光说是下雨了要种包谷,可是我还要上学呢,说来轻巧,做起来就难!难道还要让我再请几天的假吗!我多么希望爸爸可以留下来,可是我能有什么理由呢!
到了下午,爸爸又说他今天去不成了,他说还有两家人的钱还没有送去,今天晚上还得跑路。不过他说明天非走不可。
杨敛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晴
昨天,爸爸和妈妈刚去打工,我已经好想念他们!以前他们没有去打工的时候,我和弟弟每天放学回来都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后也有好长时间不一样,读书回来只能自己做饭做菜了。
今天在学校里,老师叫我们搞一项关于节约用水和防火的宣传设计,我们小组设计的是一个人在山上放牛,还有一个人在山上乱丢烟头,烧毁了整座大山上的森林。这些设计,虽然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是我写了那图上的人说的话,我们忙了整整一节课。
回到家,我看见小鸡喝的水没有了,就给它们打,然后就烧火做饭。我做的饭菜不是很好吃,不过我自己觉得有点像妈妈做的。妈妈去打工时叫我做饭菜给弟弟吃,照顾好弟弟。所以,等弟弟吃饱饭以后,我就收拾碗筷洗干净,以后每天都是这样。
杨海叫
2010年4月14日
星期兰
阴
今天我又没有去上学,家里没有水了,我必须去背水。
发水的地方离我家很远,我背了两趟,回来脚好痛呀,连路都不想走了,但我还得动手做午饭。然后,放学的时间就快到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赶最后那点时间的课了。
等休息够了,脚不太痛了,想到家里柴也不多了,我就和奶奶上山去背柴。在山上,我筐里才装了一半柴,看天色要下雨了,我们就赶快往家走。可是回到家里,却发现老天把我们给耍了,并没有真正下雨。
到了下午,想到弟弟们该放学了,我得准备做饭。可是没想到我去拿柴的时候,一不留神让一根柴倒下来,把我的脚打着了,当时疼得真是叫人受不了。但我没有哭,只是蹲下来咬牙顶着,一直挨了好长时间。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
农村留守儿童获取外界舆论的途径大致有三:一是与农村外联系较密切的外出务工者、教师等;二是电视新闻、广播和网络等媒体的报道;三是当他们自身外出求学或求职时,他们即成为社会舆论的直接受众;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甚了解其自身于社会舆论中所呈现的形象,很多孩子甚至并不知晓“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的含义,遑论其所指即为他们本身。“留守儿童”问题可谓“农民工”问题一个并发的社会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越来越多农民工曝露于大众眼前,新闻媒体由此及彼,更将那些遗留在农村未被父母带入城市并与之共同生活的孩子们引入公众视野。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许多公益团体自发地组织起许多留守儿童爱心帮扶活动,从生活和教育上提供帮助,但这些帮助大多局限于物质资助层面。
二、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少
消极影响多基本上,新闻受访对象均是由媒体自行选择的。作为受访对象的留守儿童大多都是思维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低龄儿童。面对媒体记者各式各样的采访技巧,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辨认和抉择,更多的是基于本能地进行回答。然而,记者并未意识到其采访行为及选择性报道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正、负面向的报道分别会形成正负面向的评价,正、负面向的评价又会分别形成正、负面向的激励。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自卑、孤僻、自闭、沉默、消极、厌恶学习、调皮、纪律差、暴力、不懂事等方面和没有梦想。经济的弱势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极易诱发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而“意外的”外来关心会让这些毫无准备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受助于人”的被动地位,从而促使自卑的形成。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的选取以造成新闻效应为目的,故不可避免会对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进行夸大表现,以期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此,“留守儿童”一称谓不仅强化他们的自卑感,还容易让他们形成社交恐惧症,其危害自不待言。留守儿童的自卑性格并非其自身选择,而是由于客观环境所致。虽然他们排斥与外界接触,心里却期望得到关注。但在夸大的社会负面评价中,他们没有与媒体相抗衡的话语权,而被迫以消极应对。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其积极影响。通过问卷分析,笔者发现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评价处于一种偏负面的状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少数人处于十分了解留守儿童的状态,中立评价居多,负面评价为少。(2)多数人处于一般了解留守儿童的状态,正面评价、中立评价和负面评价持平。(3)多数人处于偶尔了解留守儿童的状态,评价摇摆不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中立评价为多,负面评价与正面评价基本持平。(4)少数人处于不了解留守儿童的状态,中立评价为主。以下为调研基地问卷分析结果:1.广西大学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在广西大学发放50份问卷,回收43份。被访大学生中,77%认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7%认为其是问题儿童,16%认为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2.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群体印象,西南民族大学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在西南民族大学随机发放了300份问卷,经统计受访大学生中140人无留守经历,其中45%来自城镇,55%来自农村。其中来自城镇的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印象72%的认为是弱势群体,9%的认为是问题儿童,9%的认为和其他儿童一样。来自农村的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印象62%的认为是弱势群体,9%的认为是问题儿童,29%的认为和其他儿童一样。3.成都市社会人员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在成都市人民公园随机访问,被访女性中103人无留守经历,其中有2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孤僻,6%的人认为留守儿童暴力,23%的人认为留守儿童独立,23%的人认为留守儿童懂事,7%的人认为留守儿童厌学,15%的人认为留守儿童敏感,5%的认为留守儿童成绩差,0%的人回答其它,0%的人无回答。被访男性中74人无留守经历,其中有25%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孤僻,7%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暴力,21%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独立,16%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懂事,6%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厌学,14%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敏感,6%的答案认为留守儿童成绩差,0%的答案回答其它,0%的答案无回答。
(二)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过程持续长久
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这些孩子在“留守”、“非留守”和“流动状态”之间变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脱离“留守儿童”群体,而是作为“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人”进入社会。笔者将这个过程为四种模式:一是小学阶段进入社会,二是中学阶段进入社会,三是高中阶段进入社会,四是大学阶段进入社会。基于角色转换,他们从社会舆论的边缘受众进而成为直接受众。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和网络渐渐得到普及,留守儿童亦开始偏离边缘位置而向中心位置迈进。结合对留守的中小学生、以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他社会人员的调查,笔者发现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直接影响在于其自身的选择性承受。小学、初中生普遍低龄,其心智有待发展。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评价,他们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能力去辨别该接受何种评价及如何接受;相较于前者,高中生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主观上他们对现成的社会舆论评价有了相应的理解,因此可以初步确定他们该接受何种评价及如何接受;对于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员,他们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虽然社会舆论难以在此阶段对他们发挥影响力,但他们仍难以摆脱前两阶段既已形成的心理影响。虽然新闻媒体的本职是承担社会责任,但是现代媒体已不可避免地具有逐利性。因此,新闻媒体渐渐趋于以新闻效应和经济效益为导向来选取传播角度。而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新闻媒体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在留守儿童的报道中,它表现为媒体更倾向于将留守儿童整体刻画为一个以负面评价为主的整齐划一的片面形象,而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呈现极易使受众形成扁平刻板的印象,从而对留守儿童形成社会舆论式的偏见,同时又会反作用于留守儿童身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消除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之法律控制
(一)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之消极影响中的法律问题
公民有权他人拒绝传播有关其隐私的信息。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有隐私权、生存权、发展权以及人格尊严并给予优先保护。然而,多数媒体在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报道时都剥夺了留守儿童的话语权,剥夺了留守儿童“是否公开隐私”的决定权。他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却处于严重的话语权缺失状态,他们有表达言语的权利,但是却很少被倾听。法律对此的困境就在于:新闻自由以及公民隐私权的边界究竟如何认定?笔者认为,《宪法》第三十五条虽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并非绝对无限制的。这种自由必须建立在不得妨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违反国家承认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目的之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报道问题上,媒体应该端正报道的目的,注重儿童权益的保护,打破单纯地追求新闻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思维误区。
(二)对社会舆论的法律控制方式
1.法律控制方式的必要性分析。新闻自由和公民的隐私权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两者的矛盾时常不可调和。新闻自由是国家的“第四权”,但新闻自由的泛滥又容易跨越言论自由的边界,从而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许多国家对新闻均有专门立法,例如英国就有《官方保密法》、《版权法》、《诽谤法》等宪法性法律;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报纸除有害于公共利益和法律禁止的场合外,享有报道、评论的完全自由,其中包括对禁令批评的自由”。这些国家的做法,就是划定一个新闻报道的“”,即在诸多影响社会效益的情形设定法律后果,强化新闻媒体的媒体责任,尤其体现在弱势群体上。故通过法律的方法规制社会舆论,实现对留守儿童心理的保护实属必要。2.社会舆论法律控制之建议。我国新闻领域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相关立法如《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法规也并对记者的采访工作有详细和可操作性的规则。在部门规章层面,仅有的一部《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确立了记者证制度,即新闻记者在法律范围内,得自由发表其言论,但也并没有明确言论自由和采访对象权利保护的界限。虽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但由于缺乏强制力故也没有实际的法律效果。如何做到保证新闻自由,又有效限制社会舆论成了最关键的问题。社会舆论的形态属于不特定民众的言论集合,具有群体性和抽象性。以牺牲公民自由权的方式直接禁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故笔者认为,法律对舆论的规制需视情况而定,例如可以规定非出现某一具体的损害法益事由,特定公民的言论不受法律规制;在舆论生产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内,对其言论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笔者还建议,应当明确记者的采访行为及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等相应的法律后果,不再单纯地依靠道德约束的方式。具体如下:(1)以保护弱势群体、尊重弱势群体为原则,要求要到真实、客观。(2)提高相关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审查标准。(3)对严重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追究媒体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4)对于记者证的取得要求增加道德考察并建立定期道德考核制度,以保证记者队伍的道德素质。
四、法律控制之外的多元路径
(一)正确引导社会大众看待留守儿童的心态
在媒体责任缺失的当下,报道失真已司空见惯。在留守儿童上,此现象尤为严重。一方面,新闻媒体应端正对待弱势群体的看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社会大众自身也要培养鉴别新闻的能力,正确发表言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歧视知觉比对儿童的影响比贫困更值得关注。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村贫困问题得以缓解,然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则日益凸显。因此,笔者还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须关注他们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父母在日常生活应与留守儿童保持交流和联系,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保证孩子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学校亦应承担其责任。笔者建议,学校应当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有条件的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同时,社会在关怀留守儿童时,要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以平等的心态对待留守儿童,保护留守儿童的人格尊严。
(三)调整不平衡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现象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好经济关。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调整不平衡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推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在农村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按照需求层次,培养劳务型、技术型以及劳务技术兼备型人才,降低企业对纯粹劳务性农民工的需求。
五、结语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3
关键词学习焦虑;调查;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0 引言
据段成荣等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六分之一[2]。《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现今0-17岁的儿童共有27891万,留守儿童占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万,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相比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3]。针对留守儿童,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的研究,如段成荣,周福林,2009;吕绍清,2005;王玉琼,2005;刘霞,2007等。现今国内研究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视角呈多元化,以差异性研究居多,国内大部分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有类似之处。从研究结论上来看,负面结论比较普遍。[4]本研究重点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状况,以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了解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从认知和行为等层面上进行辅导,以改善、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是否存在明显学习焦虑?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北部不同县四所乡镇小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在这四所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另一方面这四所学校的情况在陕西北部特别普遍,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因为估计在理解问卷方面,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有一定的困难,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四所学校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为164、91、98、48。共计4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363份(留守儿童185份,非留守儿童178份;男199份、女164份)。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的焦虑分量表。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此量表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该问卷由15个条目构成,对每个条目进行“符合”、“不符合”评价。每个题目若选“是”记1分,若选“否”记0分。若整个量表得分累加较高(8分以上):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学生必须接受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
在问卷调查后,选取爸爸长期出外打工,妈妈出外打工,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各3名进行了访谈。
2 研究结果
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调查结果
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差异
表1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为,标准差为,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分值达到8分以上,说明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受试需要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此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焦虑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老师家长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较弱,其均值达到,标准差,说明总的来说,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较强,关心自己的分数。为了检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此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其Sig.(双侧。47)值均小于。05,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留守儿童的情况分为爸爸长期出外打工,妈妈出外打工,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三种,据表2,焦虑程度最高的是爸爸出外打工,其均值达,妈妈出外打工次之,爸妈都出外打工的较弱,均值为,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
表2 不同情况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描述统计
根据单因素ANOVA及多重比较分析,爸爸出外打工与妈妈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型差异,其Sig.值为。213,大于。爸爸出外打工与爸妈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有显著型差异,其Sig.值为。038,小于(见表3)。
表3 不同情况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多重比较
注*.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A= 爸爸出外打工 B=妈妈出外打工 C=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
为了进一步得知不同情况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差异的原因,特对每种情况的3名学生进行了面谈,爸爸出外打工的学生普遍认为妈妈经常说我的学习,又怕爸爸回来没法交代。妈妈出外打工的学生大致认为没有妈妈的督促,电话说说也无所谓,即使考不好,爸爸也不怎么批评,所以不怎么担心。爸妈都出外打工的学生一致认为爸妈都不在身边,电话问问,不怎么担忧。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情况
据表4,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程度方面,男女生差异明显,据独立样本t检验,其Sig.(双侧)值为。048,小于。05,说明男女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均值明显小于女生,没有超过8分,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女生的均值为,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这类受试需要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
对于非留守儿童,男生的学习焦虑程度低于女生,二者都没有超过8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Sig.(双侧)值均大于。05,可见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无显著性差异(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
3 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高于8分,需要特别指导,尤其是爸爸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女生焦虑程度较高,需要特别指导。对于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型差异,不需要特别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学习焦虑情况,特别要对女性留守儿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3-8-17(2).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4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独特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批真实记录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纪录片,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本文对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反映留守儿童真实生活原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参与式传播,赋权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具有人文价值。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纪录片 价值
据全国妇联2014 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 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批真实记录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纪录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这些特殊选题和视角的纪录片有着怎样的社会价值?对留守儿童意味着什么?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反映留守儿童真实生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在评价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摩阿拿》时指出:“打动人心的电影用在记录与诠释真相,是一种影响大众意见的新工具,可以足以增加经验,促进我们对于公民权益这个新领域的想象空间。纪录片赋予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戏剧、从困境中锻造诗歌的能力。”①真实最能打动人,纪录片就是在向世界提供真相。
纪录片呈现的是中国6100 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从留守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来记录他们生活,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这些孩子的生存状态。独立纪录片人蒋能杰拍摄的纪录片《路》、《村小的孩子》等,将留守儿童的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也得到一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的帮助。在蒋能杰的纪录片中有一个7 岁的叫蒋云(化名)的女孩,从小由奶奶带大,也没出过自己的村子,纪录片播出之后,很多人给予她帮助,还有志愿者带她到长沙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理想也不再是出去打工,而是想做“服装设计师”。可以说,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因为纪录片而改变。
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是比较直观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影像,是这一群体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社会价值就是可以沟通情况,提供真实的信息,让人们对自己原本不熟悉的群体有更多的认知。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恶劣,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提供“真相”的价值。
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使其更有力量,当真实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人们会被其直观的影像所震撼。其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更能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属于关注社会现实的片子,接地气,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引发社会关爱这些孩子的成长,甚至可以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二、通过参与式传播,赋权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参与式传播是指留守儿童参与到相关纪录片的传播中,并通过参与为留守儿童“赋权”(Empowement)。这是从发展传播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参与式行动研究(PanicipatoryAction Research)出发,结合留守儿童的现实,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我们可以通过传播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方式,注重留守儿童的新媒介的体验,来促进留守儿童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从参与式行动视角来看,“参与”和“赋权”有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少年儿童专属网络平台是留守儿童参与传播的重要渠道。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应在少年儿童网站重点宣传,留守儿童可以和城市里的儿童实时互动,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会让留守儿童的参与感更强。这不仅利于纪录片的传播,也可以解决我国的少年儿童网站存在网页呆板、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②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成人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主人公们开通微博,让他们与粉丝互动。从受众角度,能更近距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客观上可使纪录片的传播更有效。
参与式传播还包括让留守儿童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中,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真实生活。比如张艺谋拍摄的《180 台DV的故事》,就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这部纪录片在四川苍溪县拍摄,当地的老师带着留守儿童用6 个月的时间拍摄完成,90%取自留守儿童自己的拍摄。留守儿童拿起DV,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拍摄,拍的是自己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意图:呈现留守儿童最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新媒体赋权,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前苏联著名纪录片大师吉加·维尔托夫曾创立“电影眼睛”理论,他指出摄影机也是眼睛,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但是,一旦有人拍摄,有人介入其中,就会对拍摄现场产生影响,因此,应尽量客观。而让拍摄对象本人拍摄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绝对的客观无法做到,但可以尽量的消减主观。在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中,留守儿童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会更加的客观和真实。
当然,留守儿童参与新媒体传播,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应拓宽少年儿童新媒体社会参与渠道,扶持建设公益性未成年人新媒体产品导航平台,大力扶持少年儿童新媒体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建设,打造少年儿童新媒体文化产品和公益软件上传、应用、推广的集成平台,研发少年儿童专用的网络导航系统、绿色搜索引擎、移动社区等公益性新媒体文化产品推送平台,帮助和引导少年儿童发现和接触好的产品。”③
新媒体时代,留守儿童因为条件所限,更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可以一定程度地缩小数字鸿沟。同时,参与式传播也是以儿童为本理念的贯彻,是对儿童权利的保护。
三、关爱留守儿童,具有人文价值
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主要就是指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关爱他们的成长。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就是将镜头对准人,落脚点也是人,主要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更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展示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思想价值。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被他者化,处于被动状态,需要进行主体性的建构。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从留守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自下而上的审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这与追求宏大叙事不同,是微观层面的叙事,也是直抵人心的讲述模式。平民视角和底层视角的运用,尤其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的真实记录,表达的是一种深层的人文情怀,更能唤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格里尔逊曾说:“纪录片不仅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敲打现实的一把‘锤子’……在一个充满活力和迅速变化的世界上,举向自然的镜子不如打造自然的锤子那样重要……我对这种来到我的有些烦躁不安的手上的媒介的使用,是把它当作锤子而不是镜子。”④从这一角度来看,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也是一把“锤子”,敲击现实,提醒人们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因为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命运,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不仅是为了拍出好的片子,最重要的是改变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与其他题材的纪录片相区别。因此,借助纪录片的影响,我们在现实中与留守儿童互动也是在传达人文关怀。如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参与实地拍摄,这是让人们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还有与公益组织合作发起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活动,比如举办留守儿童见面会;还有主动走向观众的纪录片的全国公益展映,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传播会更有针对性,也会更有效。通过这种线下的活动,也会对留守儿童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不是为展示孩子的悲情,而是为了呈现他们的乐观。这些孩子生活虽很艰辛,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留守儿童纪录片中“应始终贯穿的是平等、博爱的立场,对于弱势儿童群体,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成长及其需求,而不是仅仅把镜头放在他们羸弱的表面和困窘的境遇。”⑤优秀的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正是传达出了孩子的心声,也传播了留守儿童克服困难,乐观、积极、上进的生活状态。
新媒体环境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媒体的社会推动作用显著。为了让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发挥其社会价值,我们可以采用众筹、跨屏传播、社交媒体助推和线上线下互动等模式,更广泛地传播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以引起社会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通过影像赋权留守儿童,传达人文关怀,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Arthur Rothstein 著,李文吉译:《纪实摄影》[M].远流出版公司,1993
②③孙宏艳:《媒介与新儿童:新媒体与少年儿童社会化研究报告》[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87
④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⑤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与儿童电视》[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120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5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家庭功能弱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笔者来自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很早便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及这个群体背后所隐含的问题。
一、国内学者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
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孩子”令人担忧》对3725名“留守孩子”进行的调查发现,与普通孩子相比,这些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黄应圣、刘桂平(2004)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知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林宏(2003)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发现,有%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显得更加自卑或暴躁等,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中, 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作文100篇进行调查, 时间以近十年为例,即从2001年到2011年。以4年为一个分界,每4年随机抽取25篇作文,作文主题包括写人、叙事、想象、日记四种类型。在抽取的日记中,笔者采用计词法,提取出和儿童幸福感有关的词汇,及它们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作文中提到“孤独无助”的词汇较多,占调查人数%;其次是“恐慌不自在”,占调查的%;“被遗弃”占调查的%;“轻松自由”占调查的%。调查反应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恐慌不自在”现象一直有很深影响。
其次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很重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作文中提到“喜欢上学”的词汇占61%,“一般”的占39%。学习上遇到困难,、提到“找父母”的词汇占16%,提到“向老师求助”的占44%,“向亲戚求助”的占11%,“自己解决”的占21%。
最后是,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研究中,在学习上,表明这些留守孩子希望得到更多指点和辅导的词汇占45% ,表明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的词汇占27%,表明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词汇占34%,表明希望自己学习好,能给父母争光的词汇占70%,表明希望得到老师更多关注和关心的词汇占26%,表明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的词汇占25%,表明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而想和父母一起去城里学习的词汇占1%。
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人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英国近代思想家约翰•密尔说家庭“就其对于人类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来说,却是比所有其他问题加在一起还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家庭成员能否感觉到幸福,取决于这个家庭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它的各项功能。所以说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有联系的,尤其在留守儿童身上,笔者认为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离开家后,家庭的教育功能会弱化,进而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如在有些留守儿童的作文里写道:“我不想做没有爸爸妈妈疼爱的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
其次,在情感满足方面,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长期陪伴,对家庭感受不到温暖,家庭情感功能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在2001年到2005年的作文调查中,笔者发现因父母不在家,“孤独、寂寞、不开心、想哭”等消极词是留守儿童写作中常见的,而在非留守儿童的写作中,“高兴、快乐、开心、爱、喜欢”等积极词汇是常见的,出现的频率高。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再次,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也随着父母的外出而逐渐减弱。在近10年的“小学生作文”调查中,笔者发现在2001年到2005年中,儿童的价值观还尚未出现偏差,作文中,反应父母不在家而不开心的词汇较2005年以后的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从2005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一方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
四、总结
我们知道, 儿童当下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它关系着他们现在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同时, 儿童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有同样的价值, 儿童当今生活质量的低下, 必定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主观幸福感。现当代,随着外出农民工流动增多,家庭功能也逐渐弱化,这同时也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每一天、每一刻的感受与体验, 让他们每一天的生活、让他们整个的童年既快乐又幸福。(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参考文献:
[1] 李继先。家庭、情感与幸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2] 殷世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M].中国教育学刊。2001.
[3] 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M].山西大学学报。2002.
[4]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