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知足常乐议论文范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265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知足常乐议论文范例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知足常乐议论文1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1篇议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

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1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

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论证一番自己的观点,后又用“但是”一转,作出相反的议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但是,我们强调观点鲜明,并不是说,通篇只能说支持论点的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时为了论述的全面辩证,就需要从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方面去阐述。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时,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肮脏的环境是只大染缸,会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孟母择邻,就是因为她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报上不时登载,有些国家干部,本来很廉洁,后来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由受贿到索贿,最后锒铛入狱。这可算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了。但是,因此断言‘近墨者黑’就绝对化了。这些‘近墨者’变‘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对于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来说,再‘近墨’,也‘黑’不了。”

这一段论述,讲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似乎拆了自己的台,但其实是更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还使论述显得全面辩证,不陷入片面性。由此可见,论述中注意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与“观点鲜明”并不矛盾。

三、“观点鲜明”即篇首提出论点。

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升考指导时,反复强调,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篇首亮出论点,以为这样才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个“观点鲜明”的印象。其实这是对“观点鲜明”理解的又一个误区。首先,观点鲜明的文章不一定要篇首提出论点。有的文章,以一则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比喻作为话题,自然引出论点。这样的开头,不仅可使观点鲜明,而且还避免了篇首亮观点给人的突兀感,这比篇首亮观点效果好。其次,篇首亮观点的文章并不一定观点鲜明。观点鲜明,不仅表现在开头,还表现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论述中模棱两可,或偏离中心,这样的文章,即使开头亮了观点,观点也不鲜明。

四“叙事简洁”即要用概括事例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引用事实作论据证明观点时,我们要求叙述简洁,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那个侧面说清楚就行了。这与记叙文要求叙事具体生动正好相反,这是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叙事是为议论服务的。

例如,唐tāo@①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在论述“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向生活吸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这一观点时,是这样叙述论据的:

“普希金跟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便写信告诉斯特拉霍夫,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把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作者并未具体叙述普希金如何跟奶妈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如何写信,契诃夫如何记录有趣的谚语,只是三言两语地概述,但能证明观点的事实说清楚了,就能很好地证明观点了。

但是,我们强调叙事简洁,并不是要求用概括事实,相反,我们认为具体事实比概括事实更有说服力。还看上例,相对于“古今中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是靠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丰富了自己的笔头的”这一概括了事实而言,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就属于具体事例了。两相比较,显然,具体事例更具说服力。

由此可见,我们强调的叙事简洁,是就叙述方法而言的;而具体事例则是就事例本身的性质而言的:两个概念不属相对关系。我们一方面强调叙事要简洁,另一方面又提倡尽量用具体事例,两者并不矛盾。

五、“立意准确”不允许多角度选择立意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议论文,最主要的一步是确定立意。立意准确是写作这样的议论文的重要要求。所谓准确,就是所确定的观点要符合原材料的内涵。

一提到立意准确,便容易产生误解,似乎一则材料只有一个立意是准确的,那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寓意立意。其实不然,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立意。比如《滥竽充数》的中心寓意是讽刺南郭先生这样的不学无术、弄虚作假者,我们可以据此立意。但我们亦可以南郭同事为议论对象,提出“莫做和事佬”的观点;以宣王、怀王为议论对象。提出“选拔人才要严格把关,使用干部要加强考核”的观点。这些观点均符合原材料的内涵,都是准确的。我们要求立意准确,并不排斥多角度选择立意,否则,就会导致写作中“千人一面”的局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论述片面、偏激。其实,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跳出理解的误区。

字库未存字注释:

知足常乐议论文2

一。开宗明义,亮出观点

写文章犹如抽丝剥茧,找对了头儿,丝会源源而出,长抽不断;找不对头,则会时时梗阻,纠缠错乱。开头写好了,作文就会顺畅。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它告诉我们议论文开头要精彩亮丽,亮出观点,直接告诉读者我们要说什么,才对读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让其觉得有可读性,收到夺人耳目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

唐代白居易强调“首句标其目”,主张好的开头要开宗明义。梁启超也规劝我们:“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开门见山是一种节省文字、直入主题的很好的方式。这种开头,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统摄全篇,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如:

2012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知足常乐》的开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这篇议论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知足方能常乐”,收到了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运用题记 展示主题

题记一般语言优美,要么提示论点,要么富有哲理,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情。读者一读题记,便可以有先入为主的功效。它是一种靓丽文章、使思路清晰的很好的方式。如:

2011年云南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运用题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生与道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道义;利与诚信不可得兼,舍利而取诚信”开头。

这个题记化用诗文,既展示了考生的才情,又提出了文章观点“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明白文章的观点。

(三)比兴开头 导入话题

议论文的开头,使用比兴手法,会收到引入自然巧妙,观点明确,又富有文采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如:

2011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情有独钟》运用比兴“雄鹰搏击长空,是对蓝天的情有独钟;溪流奔流东归,是对大海的情有独钟;春雨润物无声,是对大地的情有独钟。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我的情有独钟”开头。

作者由“雄鹰对蓝天的情有独钟,溪流对大海的情有独钟,春雨对大地的情有独钟”自然导入话题,谈到“我对平凡中的执著、高尚的情有独钟”,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

总之,这些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会使议论文思路清晰。

二。逐层展开,论证观点

(一)结构组织

议论文中间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要思路清晰,就需要恰当设置与排列分论点。恰当地设置分论点,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从理清逻辑关系入手,安排论证结构,逐层展开。常见的设置分论点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并列式

设置分论点用并列式,能使论证从横向展开,让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2011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的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一:总有对未来的期待,引领智慧人生。

分论点二:总有对成功的期待,开启希望征程。

分论点三:总有对自由的期待,谱写青春之歌。

分论点分别从三个角度横向展开,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思路清晰。

2.层进式

根据分论点间的内涵递进关系设置分论点。按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以显示论证思维的深刻性。如2012年广西高考优秀作文《轻装上阵》按分论点间的内涵递进关系设置分论点如下:

分论点一:轻装上阵,是个人的成功之源。

分论点二:轻装上阵,是企业的立世之本。

分论点三:轻装上阵,是国家的富强之基。

分论点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作纵向展开,层层深入地设置了三个分论点,把中心论点“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论证得非常充分,说理透彻,文章层次分明。

3.对照式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显示优劣高下,见其是非美丑。如优秀作文《谈个性》,就是根据同一事物的两方面对比设置分论点的。

分论点一:个性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合理的思维创新。

分论点二:个性不是新潮的奇装异服,而是有礼貌的行为举止。

分论点三:个性不是随意的放浪形骸,而是高尚的思维品质。

通过对比,把“个性是什么”论证得非常充分,让人一看,清楚明了。

从建构理论角度看,以上设置分论点的方式可以体现文章结构中的“建筑美”,能使论证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设置好分论点后,要合理地排列分论点,其排列不仅关系着紧密论证中心论点,也影响着文章的思路。一般说来,分论点的排列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把分论点作为总起句放在段首,把分论点作为总领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总结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小标题。不论哪种排列方式,都能使文章的思路清晰。

议论文是有条理有次序地说理的一种文体。就文章整体而言,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要么并列式,要么层进式,要么对照式排列,使文章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但要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佳作,还要注意段落内部层次的精心安排。

(二)段落构成

议论文的一个主体段,首先要提出分论点,其次要对分论点进行简要的阐释或说明,再次是叙述事例或引用事理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是进行小结,或者推论升华。分论点有时也可在段的中间或结尾提出。这是就局部来看的,每个层次围绕分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使段落内部思路清晰。如2010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光影共筑美丽人生》:光影相融,走向成功。(1)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光明和阴影是浇灌的养分,没有养分的花迟早会枯萎,没有光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2)不懂得光影相融,昔日楚霸王乌江自刎,徒留悲风在江边哭号;(3)懂得光影相融,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曲《命运交响曲》激励后人,生生不息……(4)光影相融,所以风雨过后我们总能看见彩虹;(5)光影相融,所以荆棘之后我们能看见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6)

这段文字采用总分结构。(1)是分论点,(2)是对分论点的阐释,(3)是列举反面事例,(4)是列举正面事例,(3)与(4)构成正反对比论证,(5)(6)是小结和对分析的推论升华。这样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避免了杂乱无章。

三。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议论文开头写得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精彩亮丽,仅成功了一半。文章结尾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精彩。“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精彩有力的结尾能辉映全篇,对成就1篇佳作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结尾扣题、精彩有力、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卒章显志 收束全文

议论文运用这种结尾方式,可以深化观点,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使文章写作的目的更加清楚、明白。如:

2012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放下顾虑,轻装上阵》的结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历史已经证明,困难坎坷之后,放下心中包袱,笑脸迎春,轻装上路,必定能寻到心中的太阳”。

这段文字,在文章结尾得出结论“放下心中包袱,轻装上路,必定能实现理想”,卒章显志,既结尾扣题,表明写作目的,又给人以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的印象。

(二)照应开头 结构圆合

作文的优劣除自身语言功底外,更重要的是结构是否完整,而照应的“机智”则能彰显出结构的巧妙与严谨。在议论文结尾用一些恰当的话语与文章开头照应,既强调论点,使文章观点得以升华,又使全文结构缜密,让中心论点贯穿始终,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圆合美。如:

2012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平凡也美丽》的结尾“平凡不是平庸,那是一种比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品格。平凡何尝不美丽?就让我们去做那一滴水、一朵花、一颗螺丝钉,于无声处绽放我们最光彩夺目的美丽”(其开头是“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

上述文字通过首尾照应,既升华了“平凡也美丽”的观点,又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有一种圆合美。

我们选择恰当的结尾方式,可使议论文思路清晰,色调更加清新。

当然,议论文写作思路清晰的策略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多角度去探讨,但无论运用哪种策略,都要求我们紧紧扣住中心论点,凸显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效果,从而使行文生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知足常乐议论文3

跟2015年相比,今年作文材料由文字表述转化为漫画,难度稍微有点加大,首先你得看懂漫画,然后确定立意。但不管材料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把握漫画主题,知道这跟教育有关,既然不偏题、不跑题,为什么得分还如此之低呢?原因就是大部分同学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写得大而空,没有触及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一句话,就是不深刻,而深刻才是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才是文章得高分的基础,那么,1篇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呢?

首先,善于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19世纪上半叶,曾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病梅馆记》就是1篇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事理的名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但都属于作者关注生活,积累厚实,一招制胜所至。

其次,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文章平平。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述中引用了某一材料,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认识上,要加以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学会不断追问、思考。随着观点的逐层深化,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显得深刻。

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材料为例。显然我们先要挖掘出它的比喻义,再进行行文。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即“赠人玫瑰”是什么意思?“手有余香”又指什么?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揣摩出“玫瑰”寓指美好的事物。而且这个事物不大,也不太难;“余香”寓指自我所得,同时得到的收获。第二步追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赠人玫瑰?因为在给予物质或精神帮助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也得到提升。第三步追问怎么办,即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在文章中,引导大家要奉献爱心,尽自己一分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当然,还要阐述清楚一点,施恩不必图回报,不必居高临下地对待被帮助者。因为“手有余香”,自己也有收获。如果从接受“玫瑰”一方面来说,就要写懂得感恩。这样一步步追问,一环扣一环,文章的立意也就越挖越深,论证也就更深刻、独到了。

再次,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备、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例如有一组常见的辩证命题,叫做“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一般来说,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充分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人生乐在知足,或人生乐在不知足;也可以综合起来讲,生活上应知足,工作上应不知足;或者换一个角度讲,物质生活上应知足,高尚的精神生活上应不知足;还可以由己推人,讲到生活上对自己来说应知足,关心别人生活应不知足。但这些都是常人所见。如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辩证法因素”,则可以讲在生活或工作中,都应该既有相对地知足,又有绝对地不知足,既有阶段性地知足,又有长远地不知足。这样的观点更符合生活实际,更有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因而就更有启发性。

最后,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 。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0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