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知足常乐议论文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4593

【导言】此例“知足常乐议论文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知足常乐议论文1

一。开宗明义,亮出观点

写文章犹如抽丝剥茧,找对了头儿,丝会源源而出,长抽不断;找不对头,则会时时梗阻,纠缠错乱。开头写好了,作文就会顺畅。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它告诉我们议论文开头要精彩亮丽,亮出观点,直接告诉读者我们要说什么,才对读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让其觉得有可读性,收到夺人耳目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

唐代白居易强调“首句标其目”,主张好的开头要开宗明义。梁启超也规劝我们:“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开门见山是一种节省文字、直入主题的很好的方式。这种开头,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统摄全篇,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如:

2012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知足常乐》的开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这篇议论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知足方能常乐”,收到了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运用题记 展示主题

题记一般语言优美,要么提示论点,要么富有哲理,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情。读者一读题记,便可以有先入为主的功效。它是一种靓丽文章、使思路清晰的很好的方式。如:

2011年云南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运用题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生与道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道义;利与诚信不可得兼,舍利而取诚信”开头。

这个题记化用诗文,既展示了考生的才情,又提出了文章观点“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明白文章的观点。

(三)比兴开头 导入话题

议论文的开头,使用比兴手法,会收到引入自然巧妙,观点明确,又富有文采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如:

2011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情有独钟》运用比兴“雄鹰搏击长空,是对蓝天的情有独钟;溪流奔流东归,是对大海的情有独钟;春雨润物无声,是对大地的情有独钟。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我的情有独钟”开头。

作者由“雄鹰对蓝天的情有独钟,溪流对大海的情有独钟,春雨对大地的情有独钟”自然导入话题,谈到“我对平凡中的执著、高尚的情有独钟”,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

总之,这些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会使议论文思路清晰。

二。逐层展开,论证观点

(一)结构组织

议论文中间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要思路清晰,就需要恰当设置与排列分论点。恰当地设置分论点,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从理清逻辑关系入手,安排论证结构,逐层展开。常见的设置分论点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并列式

设置分论点用并列式,能使论证从横向展开,让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2011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的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一:总有对未来的期待,引领智慧人生。

分论点二:总有对成功的期待,开启希望征程。

分论点三:总有对自由的期待,谱写青春之歌。

分论点分别从三个角度横向展开,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思路清晰。

2.层进式

根据分论点间的内涵递进关系设置分论点。按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以显示论证思维的深刻性。如2012年广西高考优秀作文《轻装上阵》按分论点间的内涵递进关系设置分论点如下:

分论点一:轻装上阵,是个人的成功之源。

分论点二:轻装上阵,是企业的立世之本。

分论点三:轻装上阵,是国家的富强之基。

分论点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作纵向展开,层层深入地设置了三个分论点,把中心论点“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论证得非常充分,说理透彻,文章层次分明。

3.对照式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显示优劣高下,见其是非美丑。如优秀作文《谈个性》,就是根据同一事物的两方面对比设置分论点的。

分论点一:个性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合理的思维创新。

分论点二:个性不是新潮的奇装异服,而是有礼貌的行为举止。

分论点三:个性不是随意的放浪形骸,而是高尚的思维品质。

通过对比,把“个性是什么”论证得非常充分,让人一看,清楚明了。

从建构理论角度看,以上设置分论点的方式可以体现文章结构中的“建筑美”,能使论证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设置好分论点后,要合理地排列分论点,其排列不仅关系着紧密论证中心论点,也影响着文章的思路。一般说来,分论点的排列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把分论点作为总起句放在段首,把分论点作为总领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总结句独立成段,把分论点作为小标题。不论哪种排列方式,都能使文章的思路清晰。

议论文是有条理有次序地说理的一种文体。就文章整体而言,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要么并列式,要么层进式,要么对照式排列,使文章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但要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佳作,还要注意段落内部层次的精心安排。

(二)段落构成

议论文的一个主体段,首先要提出分论点,其次要对分论点进行简要的阐释或说明,再次是叙述事例或引用事理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是进行小结,或者推论升华。分论点有时也可在段的中间或结尾提出。这是就局部来看的,每个层次围绕分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使段落内部思路清晰。如2010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光影共筑美丽人生》:光影相融,走向成功。(1)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光明和阴影是浇灌的养分,没有养分的花迟早会枯萎,没有光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2)不懂得光影相融,昔日楚霸王乌江自刎,徒留悲风在江边哭号;(3)懂得光影相融,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曲《命运交响曲》激励后人,生生不息……(4)光影相融,所以风雨过后我们总能看见彩虹;(5)光影相融,所以荆棘之后我们能看见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6)

这段文字采用总分结构。(1)是分论点,(2)是对分论点的阐释,(3)是列举反面事例,(4)是列举正面事例,(3)与(4)构成正反对比论证,(5)(6)是小结和对分析的推论升华。这样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避免了杂乱无章。

三。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议论文开头写得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精彩亮丽,仅成功了一半。文章结尾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精彩。“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精彩有力的结尾能辉映全篇,对成就1篇佳作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结尾扣题、精彩有力、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卒章显志 收束全文

议论文运用这种结尾方式,可以深化观点,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使文章写作的目的更加清楚、明白。如:

2012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放下顾虑,轻装上阵》的结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历史已经证明,困难坎坷之后,放下心中包袱,笑脸迎春,轻装上路,必定能寻到心中的太阳”。

这段文字,在文章结尾得出结论“放下心中包袱,轻装上路,必定能实现理想”,卒章显志,既结尾扣题,表明写作目的,又给人以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的印象。

(二)照应开头 结构圆合

作文的优劣除自身语言功底外,更重要的是结构是否完整,而照应的“机智”则能彰显出结构的巧妙与严谨。在议论文结尾用一些恰当的话语与文章开头照应,既强调论点,使文章观点得以升华,又使全文结构缜密,让中心论点贯穿始终,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圆合美。如:

2012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平凡也美丽》的结尾“平凡不是平庸,那是一种比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品格。平凡何尝不美丽?就让我们去做那一滴水、一朵花、一颗螺丝钉,于无声处绽放我们最光彩夺目的美丽”(其开头是“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

上述文字通过首尾照应,既升华了“平凡也美丽”的观点,又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有一种圆合美。

我们选择恰当的结尾方式,可使议论文思路清晰,色调更加清新。

当然,议论文写作思路清晰的策略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多角度去探讨,但无论运用哪种策略,都要求我们紧紧扣住中心论点,凸显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效果,从而使行文生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知足常乐议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知足常乐议论文的相关认知。

知足常乐议论文2

跟2015年相比,今年作文材料由文字表述转化为漫画,难度稍微有点加大,首先你得看懂漫画,然后确定立意。但不管材料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把握漫画主题,知道这跟教育有关,既然不偏题、不跑题,为什么得分还如此之低呢?原因就是大部分同学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写得大而空,没有触及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一句话,就是不深刻,而深刻才是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才是文章得高分的基础,那么,1篇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呢?

首先,善于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19世纪上半叶,曾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病梅馆记》就是1篇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事理的名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但都属于作者关注生活,积累厚实,一招制胜所至。

其次,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文章平平。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述中引用了某一材料,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认识上,要加以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学会不断追问、思考。随着观点的逐层深化,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显得深刻。

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材料为例。显然我们先要挖掘出它的比喻义,再进行行文。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即“赠人玫瑰”是什么意思?“手有余香”又指什么?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揣摩出“玫瑰”寓指美好的事物。而且这个事物不大,也不太难;“余香”寓指自我所得,同时得到的收获。第二步追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赠人玫瑰?因为在给予物质或精神帮助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也得到提升。第三步追问怎么办,即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在文章中,引导大家要奉献爱心,尽自己一分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当然,还要阐述清楚一点,施恩不必图回报,不必居高临下地对待被帮助者。因为“手有余香”,自己也有收获。如果从接受“玫瑰”一方面来说,就要写懂得感恩。这样一步步追问,一环扣一环,文章的立意也就越挖越深,论证也就更深刻、独到了。

再次,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备、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例如有一组常见的辩证命题,叫做“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一般来说,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充分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人生乐在知足,或人生乐在不知足;也可以综合起来讲,生活上应知足,工作上应不知足;或者换一个角度讲,物质生活上应知足,高尚的精神生活上应不知足;还可以由己推人,讲到生活上对自己来说应知足,关心别人生活应不知足。但这些都是常人所见。如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辩证法因素”,则可以讲在生活或工作中,都应该既有相对地知足,又有绝对地不知足,既有阶段性地知足,又有长远地不知足。这样的观点更符合生活实际,更有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因而就更有启发性。

最后,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 。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

知足常乐议论文3

一、考生在议论文立意上的常见错误

(一)立意不准确,把握不住材料的意旨和中心。

很多学生往往材料还没有读懂,中心还没有明确,就动笔行文,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2010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为《早》,有很多学生把“早”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要知道,这个时间往往可以置换为中午、晚上等。这些都没有准确地把握材料和话题的内涵,偏离材料或话题的意旨,导致立意不准确。

(二)思路混乱,立意不集中,中心不明确。

思路混乱,行文就不流畅;立意不集中,文章的论点就会散漫模糊,中心就会不突出,甚至出现多个论点。2010年的湖南省高考作文,入门槛低,一般不会出现偏题离题现象,但还是有少数学生一下谈“早起”的好处,一下又谈“早恋”的害处,一下又谈“早创业早成功”,出现了多个中心论点。

(三)立意陈旧俗套,没有任何新意。

有些学生作文在提炼论点、确立中心方面,总是写别人或大多数人写过的东西,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是带着一种平庸的观点、陈旧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这样就毫无新意。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要“想前人之未想,发前人之未发”。如“知足常乐”话题,大多数学生喜欢按传统定势去阐发知足的人常常会得到快乐。但有些学生反弹琵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知足不一定长乐”,因为知足会让人安于现状,产生惰性;知足会让人裹足不前,固步自封;知足是阻止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就连物质生活上的知足,都不利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这些方面立意,文章就有一种“新”意。

(四)立意肤浅,不够深刻。

立意肤浅,主要是指学生只看出标题或材料表层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对标题或材料进行挖掘研究,没有触及标题或材料的实质。如湖南省2010年高考作文,“早”在《说文解字》解释为:“晨也,从日在甲上。子浩切。”(“日在甲上”意谓太阳从龟甲般乌黑的空中出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早晨:清早;从早到晚;(2)表示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早已,他早走了;这件事我们早商量好了;(3)时间在先的:早期;早稻;(4)比一定的时间靠前的:早熟;早婚;忙什么,离开演还早呢;(5)问候语。用于早晨见面时互相招呼;老师早!(6)姓。除了上面六种基本含义,“早”还有其隐喻和转喻义。如作为“早晨”之“早”,可喻青春年少、希望、美好等;作为问候语之“早”,隐含礼貌,尊敬或关爱之意;作为时间副词或形容词的“早”,常有勤劳、快速等含义。从整个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取(1)(4)(5)项词义立意的较为多见,在议论文中,取词义(4)立意的更多,如“早立志”、“早筹划”、“早起步”等。对于此项意义的“早”,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如“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对“早筹划”的肯定;“欲速则不达”;“顺其自然”是对违背规律的“早起步”的否定,这些立意都被视为切合题意。但有些学生把“早”理解为只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文章未能对其内蕴加以开掘,拓展或衍伸,其主旨游离于“早”的意蕴之外,就显得立意肤浅,不够深刻。

二、选好角度,准确立意

历届高考总把立意方面的要求放在评判考生作文的首要地位。要准确立意,我认为选择角度非常关键。就是作者写文章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用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观察、审视客观事物,从而展开分析议论、评价等。

(一)要保证立意准确,要求选择的角度要正。

“角度正”就是在观察、分析、评价客观对象时,要从正面认识和把握对象的主体或主流,把其中积极、健康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阐释出来,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而绝不能把那些消极的、颓废的、支离破碎的、微不足道的、毫无意义的东西搬进文章中。2010年高考作文阅卷时,核心评分组明确规定反党反国反社会主义或黄色文作直接判为零分,就是对“角度正”的要求。

(二)要保证立意深刻集中,要求选择的角度要小。

一般来说,材料或话题反映出来的信息和思想往往是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如果立意的角度太大,过于宽泛,那么提炼论点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可能会出现大论点、多论点。如果学生对文章的驾驭能力不强,就会导致学生作文立意不深刻,论述不集中,毫无中心可言,因此,立意选择的角度要小。审视材料要从大处着眼,提炼论点要从小处着手。角度小了,就容易抓住材料的主干,把笔墨集中于一处,毕其功于一役;角度小了,就能以小见大,以一管而窥全豹,把论点说深说透,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方之有序。

(三)要保证立意新颖,要求选择的角度也要新颖。

所谓角度新,就是要站在独特的位置,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来审视和评判客观事物。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不因袭前人,不落俗套,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读之能让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特别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求同存异,平中见奇,胜人一筹。

(四)要保证立意的格调高,要求选择的角度要站得高。

站在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大众的高度来审视、评判事物,看出事物的整体和全局,看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保证立意的高格调。例如2010年湖南省1篇高考优秀作文,在内容上由人生说到国家,紧扣“要有早的意识,要早行动”的观点,格调高远。文章选用的论据,阐述的观点都有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引用、正反等)加以申说,文气一贯到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于是被判了满分。

知足常乐议论文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1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解析

2012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目一出,就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江西著名女作家温燕霞表示,“拥有什么”和“没有什么”算是比较有趣的议论文题目,但也会给考生造成一些困扰。她说:“重点不突出,评判起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程维表示,这次高考作文,乍听起来确实有些绕,但从试题的技术性角度来看,题目出得比较高明。试题中前后两种观点,会让人觉得立场不是很鲜明,态度有些“暧昧”。也许会让考生觉得难以把握,因此要考出高分并不是很容易。

作为一位在一线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只要弄清了题意,今年的高考作文并不太难。文体已经非常明确:议论文。江西的作文命题有一个特点就是住往会明确规定以什么文体来写作。“文体特征”是江西省阅卷判分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本次的作文写成了记叙文或抒情式散文,那么则无视其内容怎样,直接低评其作文。2008年是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书信体),2009年是根据蔡铭超的事例写时事评论(时评体),2010年的“找回童年”则是偏向干写记叙文(可写成议论文),2011年的“君子三乐”则是偏向干议论文的(可写成记叙文),2012年则非常明确规定“必须写议论文”。2013年将会侧重考测哪种文体的写作呢?根据其命题的趋势、规律性,极可能会“轮回”近些年考过的文体或者“必须写记叙文”。因此,在平时考试尤其是高考临场,都必须保持高度的文体意识,切不可随心所欲。

就本题而言,在这两个相互对立统一的辩证论题之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需要考生运用自己的人生观加以分析:“没有什么”和“拥有什么”。

“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加以思索。物质层面:金钱、别墅、宝马、官衔、安逸……精神层面:梦想、温馨、理念、高洁、奋斗……“不要老想着”是一种必须要否决的负面的人生观,“要想到”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命题中的两句话分别对应着两种人生观:一是快意于现实,珍惜现有的东西;一是执著于理想,不满现状。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能让人的心灵宁静,安享人生的美好。物欲横流,欲壑难填,“老想着你没有什么”只能让人陷于名利泥潭之中不可自拔,只能让人陷于烦恼愁苦而不能释怀适意,于是就有自知之明,做一个平凡的人,过着朴素的生活,岁月静好,诗意地栖居,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是嘹亮的奋进的号角,是不满于现状的呐喊,是锐意突破自我的强烈意念。

论点明了,立意已定,选择怎样的论据来论证成为作文成败利钝的关键。什么是论据?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是用来证明论题的逻辑判断。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强有力的论据,因此,一般而论,就不能用考生自己的经历作为论据,而应该用历史、现代、当代一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人事,这样才有说服力、影响力。为了让自己的论据具有新颖性、时代感,请考生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论据库,不要那些“老生常谈”,而要具有“陌生化效应”。耳熟能详的典故使阅卷者感到味同嚼蜡,闻所未闻的材料能使阅卷者耳目一新,有了新鲜感,得分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

高分佳作1

知足常乐 江西一考生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得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放下了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没有令唐伯虎陷于悲伤,他反而享受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的遭遇,反而豁达乐观,生出了这样一番大境界,如何不令人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彻底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个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一位大词人,璀璨了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会更加快乐。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么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

(得分:50分)

高分秘诀

文章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正反对照分析,层次分明。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各有特色,前半部分偏于推理分析,透彻、到位;后半部分偏于例证、引证,引述丰富,诗文与分析交相辉映,既有理趣又显情趣,整体议论思路既摆事又讲道理,论证方法变化多样,不失为考场佳作。

(黄助昌)

高分佳作2

知足常乐 江西一考生

西绪弗斯面对苦难,没有老想着自己没有自由,仍能快乐地同蝴蝶玩耍,他坦然面对无穷尽的价值否定与意义消解而从不懈怠。陶渊明面对苦难,没有老想着自己无官无财,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因为他知足常乐的积极心态,才使他过着洒脱的人生。塞万提斯面对身落残疾的儿子,没有怨恨苍天不公,而是积极面对,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回报。由此可见: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应该常常想到你拥有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此等觉悟。面对财富的诱惑,和坤老想着贪赃枉法,最终身败名裂,为后人所唾弃,正是因为他追求着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才落得这样的下场。面对美丽的容颜,邪恶的王后由妒生恨,狠心要杀死白雪公主,最终却自食恶果,正是因为她不知足,奢求自己不该得到的美貌,才落得这样的下场。由此亦可见,我们应做知足常乐之人。

看那航路上,无数的人为我们指引,成为我们的罗盘,也有无数人在那暗礁上留下警告,成为我们的方向标。“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不管一切如何。”这是罗莎・卢森堡的名言。她告诉我们,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处世,不论遇到什么危险,哪怕是面临莫大的灾难也不要退缩。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做一个知足的人,你终会化解灾难,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福、一份回报。

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贪婪的心在这个世界生活,那么世界将不再拥有光明;而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平和的心对待自己,那么心灵世界将不再会有黑暗。

世界并非完美,总会有残缺,黑暗与光明二者总是并存,既不会有完全的黑暗也不会有完全的光明。是选择做平淡之人珍惜光明的“拥有”,还是做贪婪之人企图填充黑洞似的“没有”?我不会老想着自己没有什么,只会想到自己有了光明的“拥有”,做一个平淡者,做一个知足人!

(得分:50分)

高分秘诀

“文无定法”:本文开篇即述例,以西绪弗斯、陶渊明、塞万提斯三人的事迹,验证且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应该常常想到你拥有什么。如此一来,一下子抓住“牛鼻子”,鲜明地表达了命题者要考生表达的主旨。这三个例子先声夺人,以一种雄辩的姿态让人不可小觑。“有一定法”:虽然作者似乎没有严格按照常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去行文,但还是没有摒弃其模式,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各要素之间相互勾连,形成了一个较严密的逻辑体系,让人感到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知足常乐议论文5

近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和家长仍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围着提问。家住吴家山的高二学生小周说,他喜欢写意识流文章,中考时也按此操作,然而阅卷老师只打了5分,他因此与理想的重点高中失之交臂。“高考阅卷老师会不会欣赏意识流文章?”尽管吃过一回大亏,小周仍然不信邪。现场的一位家长也说,儿子从小喜欢读古文,曾将作文写成文言文,可老师拒绝批改,“但我记得以前好像有篇高考满分作文,就是文言文。”

对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夏纯德老师说,四平八稳难拿高分,但太标新立异也不讨好。意识流文章不是不好,但在高考中不提倡。高考作文要求主旨明确,形式和内容统一。意识流文章若把握不好,容易越写越偏题。文言文也一样,要想在时间很紧的高考中,写出1篇好文言文难度很大,他奉劝考生不要冒险。

命题作文审题功夫要下足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题型,审题看似无关紧要,但要想写好一定要下足审题功夫。

建议审题从三方面入手:首先从题目看这篇文章的范围在哪里?把关键字、词从题目中拎出来,确定写作对象或范围,在范围内作文章。其次是把握重点,要死死扣住重点来写。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行”是题目的重点,必须突出,一定是在边走边看中欣赏到的景色。最后就是审其体材,选取什么体材,与题目及个人写作优势有很大关系。有的题目适合写记叙文,但如果学生个人比较擅长写议论文,写成议论文也未尝不可。

话题作文下笔容易高分难

话题作文要较宽泛,内容只要与话题沾边就行。话题作文下笔容易,但想得高分也很难。

写话题作文时,考生要注意一个问题,可以自拟题目时最好是另外命题,不要用原话题作题目。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主旨摆在哪里、中心思想如何突出,以及适当运用华丽词藻、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色彩等。

材料作文是几类作文题型中最难写的,弄懂材料本身是难点所在。

以今年九月调考的一则考题为例。作文材料大意如下:三个人各推着一车瓦器登顶,第一个人刚到山脚,瓦器就摔碎了。第二个人爬到半山腰,瓦器也摔碎了。第三个人终于爬到山顶,瓦器全摔碎了。第一个人说:“我登顶的本事虽差,瓦器在山脚就摔碎了,省下不少气力,我没什么损失。”第二个人说:“我只花了一半力气,还看了半山的风景,也没吃亏。”第三个人说:“只有我爬上了山顶。”三个人都快乐地推着空车回去了。

对于这段材料,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是写“知足常乐”,但材料中只提到“乐”,未涉及“知足”。也有的考生写“舍与得”,可这三个人都没有说愿意舍弃那些瓦器。有的考生想到了“求同存异”,三个人的不同是翻车地点不一样,相同的是虽然都翻车了但仍表现得很快乐,还都为自己找到了高兴的理由。这样看来,立足点应该是“求同”,其意义在于“怎样乐观地面对失败或挫折”、“豁达地面对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等。

夏老师说,高考作文中,44分以下就算丢分,44分往上走才算是赢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0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