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871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第一篇】

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就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学习态度跟范仲淹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感到很惭愧。

这篇文章讲了范仲淹因为十年苦读,所以当上了成功的'宰相,赞扬了范仲淹认真,一丝不苟的读书精神。

范仲淹生活简朴。他每天都只吃几块冰冻的稀饭,睡觉只盖一层薄薄的被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范仲淹依然能坚持计划地读书,就算到了半夜也没把一天的读书计划完成。而我呢,每天吃饱饭后偷偷拿了一包薯片出来吃,然后我把计算机打开,边看玩游戏边听流行曲子。

我觉得:我跟范仲淹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一个是好吃好睡不肯读书,一个是不吃不睡也要读书。

坚持就会成功!范仲淹就是因为坚持才取得好成绩呀!而我呢?答应妈妈每天坚持读40分钟书,但是,前几天表现很好,后几天就没有坚持读了,还说:哎呀!反正我读了这么久也不见起效,干脆不读算了!”正因为我没坚持,正因为我放弃了,所以,我的知识只能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

范仲淹那勤奋好学的质量真值得我们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以后一定要学习范仲淹那种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第二篇】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说起来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种“鸭梨”的人:范仲淹母亲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面目轮廓长得较柔和的年轻人,叫朱说,23岁,以深深的焦虑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说出来了。谎言重复一百次成真理,真理重复一百次变絮叨。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啥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在笑声的后面,是那种根本没有血缘亲情的陌生眼神。

范仲淹也曾是“范跑跑”

此时,可能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说道:“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父亲就不在了,是你母亲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真相揭晓后的朱家大院,从暖春变为寒秋,从繁华变为洪荒,一砖一瓦,曾是那般温馨亲切,如今不堪细看。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那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请给我十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寒窗苦读,供养母亲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名师林立,是当时国家一等的综合性学院,而且还是免费的!范仲淹赶着免费读书的好政策,在书院住了下来。考取功名,不只是个名声问题,还是个独立生存的经济问题,是认祖归宗的荣誉问题,背负着这么多问题的范同学,读起书来可不轻松。他必须得制定一个速成计划,把人家十年的学分缩短到五年学完,把持久战变成闪电战,这个叫以密度换长度,换取考取功名的最终胜利。

范仲淹的“魔鬼训练计划”人为拉长每天的时间。

时间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基本上是和衣而睡。

苦读过的`人都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在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把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能早一天接母亲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

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

范同学的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和钦佩,于是他们打包美味送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

“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句贬话,但是,真的要求学问,做大事,人生确实有一段不闻窗外事的时期。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那时候没有电视,看国家的领导人的真实相貌也是个稀罕事,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骄傲,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母亲当年携子改嫁,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想找个人维系他们母子的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保持姓氏的独立。范仲淹想到自己差点成为异姓家族的一员,可能都出了身冷汗。他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事业,也就是义田。他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也就是按照人头数量发放生活费用。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的“鸭梨”不只是局限在范家,以母亲改嫁为耻的他,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他深情地说继父对自己“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如果他对恩情“此而或忘”,那么“己将安处?”自己的脸往哪搁呢?

“鸭梨”跟志向成正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在家庭中栽种成长出来的“鸭梨”,其清香一直蔓延到整个天下。他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了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着越来越大的“鸭梨”,这“鸭梨”推动他成了名相。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

成长成才路上,一定要吃点“鸭梨”,当然,这“鸭梨”的个儿不能太大,味也不能太苦涩。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说起来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第三篇】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十分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但因没钱而寸步难行。范纯仁知道后不假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可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

范仲淹的另两个儿子范纯礼、范纯粹,虽然名声及修为不及范纯仁,为人处世也颇有其父之风。当时,范仲淹设置了义田义庄。所谓义田义庄就是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之用。为了让义田义庄扩大并持续下去,范家兄弟们先后数十次增补义田,以使其正常运行。范家兄弟们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而好的家庭氛围是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家风能让人拥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修养。良好的家风好比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不仅能使传承的好品格生根发芽,还能长成参天大树。

范仲淹专题观后感【第四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可反映范仲淹对学习的态度。今天伴着清风,我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寒冬苦读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我的心仿佛是微波荡漾,波浪时而高时而低。 在文中主要讲了范仲淹十年苦读书,最后成了宰相的事情。赞扬了范仲淹读书不怕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也,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人家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范仲淹不管环境与天气如何,一定要把计划读的。页数读完,他对自己负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暑假的一天,张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那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7:00才回来,我望着作业许久,才慢慢吞吞地拿起字帖练了起来作业就只有一本了,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八点了,出去玩会儿吧!读书笔记明天再写也不迟!”说着说着,我就穿好鞋了。可刚出门没几步,我就犹豫了:“明天岂不是写得更多?”眼前仿佛有两个“我”,第一个“我”让我写完再去玩,第二个“我”让我先出去玩,他俩还在争吵着。不到5分钟,就转身对妈妈笑了笑:“明天要提醒我写读书笔记!”我竟不知就在我关门的那一刻,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却高兴地出去玩了。

啊!我真不如他!我这个等待光明的暗者,希望范仲淹寒冬苦读的精神给我带来巨大的启迪,波浪有在我心中腾起,又是一个大浪撞击在我心岸的礁石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9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