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报道范例(推选【推荐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英语新闻报道范例(推选【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英语新闻【第一篇】
一、听英语新闻,提高听力水平
听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能,许多会读会拼的单词却在听到时总是反应慢半拍,导致学生对听力有畏惧感。另一方面因为高考听力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平时训练的材料多是与高考相关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觉得乏味。因此,英语新闻听力材料可以很好地调剂学生的胃口。当然正常的国内外英语新闻报道不仅涉及较多的专业词汇,语速也是高中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上可先从VOASpecial着手,内容涵盖政治、文化、教育、时尚、科技等话题,训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选择、填空、提问。对于简短的文 章笔者也尝试过听写,即要求学生听四到五次材料后将新闻全部写下来,学生们争做“听力王子”、“听力公主”,甚至期待下一次的挑战。
二、结合新闻巧学语法英语
在语法上与我们的母语有着千差万别,很多学生甚至缺乏名词单复数或动词时态的概念,更别提复杂些的复合句了。比如定语从句的学习,教师绞尽脑汁讲解,很多学生却还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学生上课听懂了,到了独立作业时又犯糊涂了。其实无论是教语法还是学语法例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翻阅了不少英文报纸,利用一些典型、知名的新闻作文章。如世界人口在2011年11月1日达到了七十亿,作为象征性的世界第七十亿人口出生在菲律宾。当笔者向学生们展示相关图片时,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纷纷编了含定语从句的句子,比如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这种形式的例句非常乐于接受,学生既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语法,也可以了解了天下事。
三、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新闻的亮点之一在标题,它不仅能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更能唤起读者的好奇心,而英文新闻的标题往往会涵盖整则新闻的“Keywords”,因此笔者往往会利用标题让学生预测新闻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读完新闻后概括出新闻的大意,这与高考阅读理解题中频频亮相的“文章主旨题”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并且能帮助学生高考中新闻题材的阅读理解题。词汇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应用,但当前的阅读课教学却经常出现教师重词汇、轻阅读的现象,事实上无语境或伪语境下的词汇教学是收效甚微的。读新闻,学生最大的获益是词汇,将词汇放在新闻这种真实、生动的语境下,学生对猜测词义和记忆词汇更有兴趣了。英语新闻能博得学生青睐还缘于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因此国外的人和事特别能牵扯他们的神经,让他们领略到不一样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尤其是后者,其结果是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他们理解在将来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类似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国家培养了合格的地球公民。然而教师一人的力量毕竟有些有限,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成为笔者曾经深思的问题。幸运的是,学生积极挖掘到了校内可利用的很多资源。如本校电子大屏幕每天课间滚动播出双语新闻,英语组办公室有大量的ChinaDaily以及21stCentury的英文报纸,因此笔者尝试了每天安排一个学生收集一到两则英语新闻在上课前五分钟与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所收集的新闻既关注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涉及的词汇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英语新闻【第二篇】
一、英语新闻广播的交际过程及特征
新闻报道是单项的交际过程。通常情况下,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都是双向的过程,如聊天、对话等。这时交际的双方或多名参与者既可以是话语的发出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即交际双方既是说话人也是听众。然而,收听新闻的过程是单向的交际过程。新闻播音员和听众虽然构成了“说”和“听”的交际双方,但他们不在同一现场,只能与脑海中的抽象听众进行交流。前者在参与者的表情、手势等辅助语言帮助下,“听”不显得那么难。而且交际双方同在一个交流现场,即使出现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使谈话暂停下来,通过提问沟通弄清问题。相比之下,收听新闻除了来自收音机的声音,没有可视对象,没有匹配的、同步的场景等辅助手段,这种“一对众”的单一媒介形式非常容易让人跑神,难以集中精力。尤其是遇到广播噪音或其他外部声音的干扰,听者就更容易分心。收听过程中一旦跑神,就会出现语言信息流被阻断的现象,使前后文失去连续性,增加收听难度。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交际特征。虽然新闻题材要求语言使用简洁、准确,但新闻报道毕竟是口语表达体,一经“说”出就具有以下个性特征:第一,话语呈连续语流状。生活中的新闻播报不是朗诵诗歌,语音语调起伏不大,鲜有情绪色彩。英语是拼音语言,靠重音组成高低起伏的语调。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按照意群划分,每一个意群自成连续的语流,即不间断的、有意义的语句。对英语是非母语的人而言,听到一个连续语流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好判断正确的逻辑意群停顿的界限在哪而往往造成听力困难。例如:YousaythatitisapartfromwhichIcanstart.(你说这里就是我可以开始的部分)此句中共有三个意群:“Yousay”,“thatitisapart”,“fromwhichIcanstart”。在自然状态下,第二个意群中的“apart”与第三个意群中的“from”容易被误听成“apartfrom”(意为“除了”)。一来因为“a”和“part”与“apart”几乎听不出差别,二来因为后跟的介词“from”恰好构成了人们熟悉的词组“apartfrom”。这样的误听就把整句话的意思歪曲并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其不具有可理解性,造成理解困难。第二,连读同化本色。英语是拼音语言,汉语是音调语言。英语由元音和辅音组成音节,又依据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表意。连读、弱读及同化现象在说话间随发声部位和发声方式的改变以及口腔肌肉的运动而自然发生。一般来说,一个辅音后接一个元音时,这个辅音就和这个元音连起来读,听起来好似一个自然音节。这就会造成词与词的界限不清,引起误解。有些词,特别是虚词在说话时,由于不被强调而弱化,甚至被简单化以至于在听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或听不清。英语新闻播报要求字正腔圆,自然发生的同化现象正说明播音员是正宗的本族语操有者。同化是指一个音带有一些或全部邻音的特点。英语的语音同化有两种:顺向同化和逆向同化。顺向同化是指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反之则是逆向同化。如腭化、齿化、鼻化等是英语中常见的同化现象。研究表明[1]英语的塞音(f,v;F,V;s,z;W,T)和塞擦音(tF,dV)最容易受逆向同化而由浊辅音变为清辅音。第三,个体语言差异。英语是音节语言,其重音、语调等的改变会带来意义的不同,出现语言变异的情况。有些变异是出于语言自然规则下的变异,但有些是说话人自己的讲话风格、习惯、口音、音质等,这种个体语言差异如果较为明显或听者不适应的话也会影响其理解。例如,anicecup.“cup”中最后的双唇爆破音“p”会因人而异地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发送气的清辅音,耳朵能听到气流声;另一种是不发音,只做口型,即耳朵听不到声音,但实际上能看到说话人的双唇合拢。英语新闻播音员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收听的效果,同一条新闻由不同的播音员播出,其语调、发音和重音的不同会让听众有不一样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第四,“说”的转瞬即逝性。英语新闻难听懂的又一原因是听的内容转瞬即逝,真实的新闻报道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听众没听懂的情况下回放。这点与阅读新闻报道不同。以读报为例,读者若遇到生词或复杂的语法句子,可以停下来,从前至后地反复多读几遍,而且定睛时间以看懂为止,还可以查字典或参考书,甚至可以询问他人。当时看不懂可以放下,间隔半小时、一小时或几小时、半天或几天、更长时间再看,新闻都不会从报纸上消失。也就是说,广播新闻是说出来的话,说过了就过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由于广播新闻的单一交际过程,听众与播音员之间没有交流,这种情况下听不懂常常会让人气馁、心乱、跑神,直至失去耐性。
二、“听”的认知机制
听新闻广播就是用我们的耳朵接受声波传来的口头信息,再经过大脑的相关主导区域解析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听又与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机制密切相关。根据神经科学、医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的左右大脑有不同的分工区域,如感觉区、记忆区、语言区、识字区和运动区等。同时,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别交叉控制人的身体运动和机能。也就是说,当我们举起右手时,是我们的左脑半球支配的;反之是右脑半球支配的。人的左脑半球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语言中心,主要负责语言、分析、逻辑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右脑半球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综合、几何、绘画等形象思维。左脑掌控着的语言中心区。人类大脑解析语言的中心位于左脑。一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了解到,左大脑分三个区域掌管着语言功能,即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和三角回形区,负责产生和理解语言。这些区域被认为具有内在属性,其特定的细胞及其与大脑其他功能区的连接关系使得它们特别适合处理语言,特别是右耳处理口语信息的优势。右耳优势论。意大利基耶蒂大学的卢卡•托马西博士和达尼埃莱•马尔佐利的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对双耳听到的声音处理方式不同,右耳接收到的信息被优先处理,接收到的命令更易获得执行,这就是“右耳优势”。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右耳得到的信息是由左边大脑来处理的,而左脑比右脑更具有逻辑性,更擅长理解口头信息。一个常被科学家用来证明右耳有优势的实验就是让受试人同时听站在他左右的两个人说出的单词,之后被问及听到了什么单词时,受试人总是先说出站在他右边那个人所说的单词。科学家们对此的解释是右耳听到的单词到达左脑的线路更直接,用时短(前文表述过人脑是交叉控制人类身体的事实);而左耳听到的单词要先到达右脑,再到左脑的语言中枢,因而线路较长,用时也长。右耳优势给我们的启示是充分利用人的身体机能争取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化信息和最佳听觉效果。“节能型”大脑转换站。大脑是人们思维、推论、认识、交流的总指挥部,里面好似是由数以亿计、错综复杂的神经连接起来的线路。虽然语言中心在左脑,但要把语言作为工具来实现交际目的,还需要大脑其他功能区域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语言思维活动。特别是在人们持双语进行交际时,大脑就好似一个转换站。有研究表明,人们掌握外语的程度不同,语言信息在大脑中从一种语言向另一语言转换的时间快慢也不同。词汇量大、语言水平等级高的人相对快些,用时短些,因而同样时间里捕捉的口语信息也多些。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脑使用语言时所需工作能量与人们掌握语言的熟练度成正比,语言运用熟练度越高,大脑越省劲。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酒井嘉邦通过实验发现,如果人们熟练掌握英语,其位于太阳穴深处的语言中枢只需很少的能量就可以工作,成为“节能型”语言中枢。研究人员请15名东京大学学生快速挑选英语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断层扫描装置检测学生大脑的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回答越正确的学生其左太阳穴深处的语言中枢血流集中越不明显;而错误连连的学生其语言中枢活动却十分活跃,血流集中。这表明,人们在熟练掌握英语后,其大脑语言中枢会成为“节能型”语言中枢。[2]“节能型”语言中枢这个研究成果提示我们在收听英语新闻广播中,听众应对自己的语言水平有所了解,一方面要听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节目,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重复多听,力求熟能生巧。当大脑转成节能型时,英语新闻难听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英语新闻【第三篇】
一、修辞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新闻标题作为传达给读者的第一信息,应当言简意赅、吸引眼球。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标题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修辞手法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主要作用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新闻标题就如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够起到传神达意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1]。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赋予这双眼睛以神采,因此,标题中恰当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使标题生动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概念化的东西形体化,从而赋予标题以明晰的立体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其阅读的兴趣。通俗易懂新闻语言务必做到措辞明确,简洁精辟,作为归纳全文的新闻标题则更需要言简意赅。新闻的读者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所以新闻标题也必须要通俗易懂,趋于口语化,做到妇孺皆知。朗朗上口新闻标题在字数、节奏和音律等方面进行推敲,可以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语言内在的韵律,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也为新闻标题添加神采。在英语中,常用的音韵修辞就能产生音律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效吸引读者注意力。
二、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新闻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如何让新闻标题吸引眼球成为报纸需要仔细考虑的重要一环,因此,标题语的使用和选择至关重要。常用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格包括音韵修辞格与词义修辞格,这些修辞手段的巧妙使用能使有限的标题更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增强可读性,突出新闻事实,同时赋予标题以美的形式。在追求修辞效果和深层含义时,新闻标题与文学英语有共同之处。
(一)音韵修辞格
语言的韵律、节奏有类似音乐的效果,音韵修辞经常出现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它的正确使用会让读者提高对新闻的兴趣。英语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音韵修辞主要是头韵和尾韵。头韵(alliteration)的应用如一则关于运动学研究的新闻报道的标题是SwimmingandSweating(游泳和流汗)。Swimming跟sweating就是一个典型的头韵,通过对辅音/s/的重复,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很好地体会到头韵所带来的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另外一个例子:WhatWentWrongatBearingPoin?(BearingPoin公司到底怎么了?)(WashingtonPost,Oct24,2005)BearingPoin是美国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在这篇报道中,报道者详细解释了BearingPoin公司最近内部的调整和市场营业额下降的原因。在标题中用到“WhatWentWrong”三个/w/不仅使得整个标题朗朗上口,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尾韵(rhyme)的应用如Ballots,NotBulletsforAfghanistan(阿富汗要和平,不要战争)(TheHuffingtonPost,Nov.19,2010)。这个标题里的Ballots跟Bullets构成了一个尾韵,读起来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并且也能体会到一种节奏感。WheretoGo,WhattoDo(到哪里就做到哪里)(WashingtonPost,Oct17,2005)。此例中的go和do构成尾韵,读起来也能带来一种韵律感。
(二)词义修辞格
词义修辞格主要是指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经常运用到新闻英语标题创作中的词义修辞包括比喻、借代、典故、习语和双关等。比喻的应用比喻手法能化平淡为生动,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隐喻受到新闻人的青睐。如AllianceSaysCreamofTalibanFightersDestroyed[3]22。乍一看到cream这个字,读者也许会感到好奇,cream怎么会跟塔利班产生联系。其实thecreamofsomething是一个词组,在这个词组中,cream的意思是精华、重要部分的意思。该标题用了隐喻,标题可以理解为:“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称,塔利班军事主力已被摧毁”。ShakingMoneyFromBorneo'sTree(婆罗洲成了摇钱树)(Washing-tonPost,Nov.20,2005)。此标题也运用了隐喻———把Borneo婆罗洲这个地方当成摇钱树,不断从中获得利益。比喻的巧妙使用可以使标题更加简洁,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借代的应用英语新闻报道经常借用名人的姓名、著名的地名、著名建筑物的名称、甚至别名等专有名词来替代另一些大家熟知的名称或者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新闻报道常用这一修辞手法来节省篇幅,突出报道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表达。报刊上常见的借代形式有:借地名代国家(Beijing中国,Washington美国);借地区代行业(FleetStreet英国新闻业,Hollywood美国电影业);借典型姓氏代某国或某国人(JohnBull指英国人,UncleSam美国人)。如IsThereaWomanintheOvalOffice?(美国会出现一位女总统吗?)(WashingtonPost,June30,2010)。在这个标题中,OvalOffice———椭圆形办公室,就用来指代美国总统办公室,或者美国总统职位。TheyStillBuyAmeri-can(BusinessWeek,Dec17,2001)。标题中的A-merican指代的是美国国债,新闻中描述的是外国投资者仍然在购买美国的国债。可见借代在标题中能够产生一种文化心理共鸣,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OvalOffice能够用来指代美国总统职位,而Ameri-can除了表示美国人,在经济中,也能指美国国债。借代在标题中的使用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力和继续阅读全文的兴趣。典故和习语的运用典故和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恰当的使用典故能使读者产生心领神会、意在言外的默契感,新闻标题适当地用一些典故、习语,会使整个文章顿时生辉。如ATaleofTwoDebtors(TheEconomist,Jan22,2000),典出狄更斯《双城记》的标题,新闻讲的是两个欠债国的股市。读者在读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能够立即联想到《双城记》,体会到报道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够大概猜测出文章的内容。Earthquakepets:Tosaveornottosave?(ChinaDaily,May31,2008)借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beornottobe(是生是死),该标题提示读者讲述的是四川汶川地震中英勇拯救人类的动物们。在标题TysonBitesMoreThanHeCanChew[4]中,作者运用习语,“bitemorethanonecanchew,(贪多嚼不烂)表达出两重意思:讥讽泰森在1997年那场世纪拳击赛中咬掉对手霍利菲尔德的耳朵的丑闻;泰森虽然想东山再起,但已经力不从心。典故跟习语在标题中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文化心理共鸣,体会到作者的用意,根据典故跟习语的意思来猜测文章的大概内容。典故跟习语使用必须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新奇的典故和习语。贸然使用晦涩或者新奇的典故或习语可能会造成人们阅读或视听的障碍。双关的运用双关使某些词语具有双重意义,甚至多重意义,从而达到含而不露、生动幽默的效果。如BlairFiresNewWarningatIraq,GetsFlakatHome[3]23,“Flak”的意思是高射炮火,这里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严厉的批评,强烈的反对”,和前面的fire前后呼应,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读者也能立刻明白布莱尔所面临的内外皆忧的尴尬局面。Hopesblownaway(TheEconomist,Dec17,2009)(和平的希望渐行渐远)。此篇报道指土耳其前任总统Tur-gutOzal宣布大赦库尔德工人党(KurdistanWorkers'Party(PKK))的讲话余音未了,33名土耳其士兵就在一次伏击中被该党反叛分子杀死,他对和平的美好愿望也随之成了天边可望而不可及的云彩,在读完新闻之后,便能体会到“blownaway”所起到的巧妙的双关作用。
英文新闻稿【第四篇】
2021 抗击疫情作文 300 字新闻稿精选 1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我是党员让我上。""这里危险让我来。"许许多多战斗在一线的党员,把疫情当敌情,把病房当战场,把患者当亲人,将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光荣感和使命感是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是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力量源泉“党员”这个称号,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一个值得人们钦羡的光荣称号。她是先锋战士的美称,是先进分子的英名,是崇高精神的象征,是纯真人格的标志。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党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是危急关头的顶梁柱,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我们的党员为此而具有不可比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各级党组织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紧急行动、全办以赴,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奋力抗击疫情,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发挥了主心骨作用,广大党员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和人民召唤,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先进性。
“我是党员,让我上!”抗击疫情一线,时时闪现着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处处都能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危急关头,党员身先士卒,是责任使然、使命使然。而在平时,党员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强化身份意识同样重要。在中国党的奋斗历史中,无论是为民族解放献身的革命先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冲锋在前的党员,他们的言行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由此,令人不禁想起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党员“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从而赢得了一个个战斗胜利。
在那样艰难险阻的困境中,广大人民群众不顾性命安全,奋勇支前,紧跟党闹革命,就因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求解放谋利益;就是因为党员舍身忘我的崇高人格。
2021 抗击疫情作文 300 字新闻稿精选 2
在灾难面前,科学家和医生护士们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困聚,不畏生死,毅然前往一线,与病毒斗争,为的是控制疫情,为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的是让大家尽快投入正常的生产与生活中。看到这些,我又有了些觉悟:原来生命不止脆弱,更是坚韧;人性有时自私,但常无私。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我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够做好防护,不被感染。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最后附上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长夜才刚开始,黑暗中请记得太阳的模样,沉默中不要为魔鬼歌唱。”
2021 抗击疫情作文 300 字新闻稿精选 3
至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很多人员,这种病毒感染极强,不注意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病毒呢?是人类滥杀、捕食野生动物。随着人类捕杀,许多稀有野生动物已经灭绝,而我们要爱护野生动物,我提出以下倡议:
认真学习保护野生动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病及相关知识,严禁捕杀野生动物,要有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从我做起,拒食野生动物,并劝诫亲朋好友禁食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发现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不要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同学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一份倡议,一个承诺,一种责任。坚持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拒绝捕食野生动物,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中国加油!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