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1000字]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759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1000字]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一篇】

李杜诗篇国人自小吟诵,早已各自占领了自己的山头,想要超越,也已是难于上青天。但不同于诗仙的洒脱风流,诗圣的悲天悯人,有一人用自己的才情与气节,创造了另一座山头,引领了一个时代。

这个人名苏轼,号东坡居士。

忆少时,放歌解诗性。

月出于亢氐之间,温柔地轻抚却并不孱弱,那月光之于东坡是天赐的皎洁。

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遥想当年,少年郎意气风发的伫立于澎湃的岷江边,壮志凌云的苏轼与长江相会时,也定然是心比天高,想一较高低。于是便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更广阔的世界之于少年再也不是书上的寥寥几笔,那山间猿鸣,芳华梦落早已被苏轼铭记于心,化作银河,轻落吾心。

试想,这世间能有几人有如此真性情?子瞻之心,无关风月,只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哪怕有再多的起承转合也敌不过这颗单纯而固执的心,这颗心早已与千千万万颗年轻的心相融。一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天上地下,惟其独尊。

思半百,为官直忠肠。

月挂于尾箕之间,明亮的不逊色于太阳,那月光之于东坡是慷慨的贡献。

苏轼经历了宋朝的清明与黑暗,官场上的大起大落丝毫影响不到他为官的清廉与以身作则,东坡先生始终将忠君爱民铭刻在心。拳拳赤子之心可谓是:“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会发出“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嘲讽。

苏轼隐藏于一片片乌云之中却能像月亮一般等待云开。党争的得失对苏轼来说从不算什么大事,他真正关心的是天下黎民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稳。

为了理想,为了追寻那光和热,宁肯化作一只蛾子冲过去,灰飞又何妨?不过是人间梦一场,一尊还酹江月罢了。

空夕阳,论理证释然。月落于觜参之间,空明而清澈,那月光在普天下释然绽放。

东坡最终的归宿成了海南,这早就已然成为其可预见的必然。但苏轼的生命不会只存活于一条深幽的篱径。前半生他遵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真理在朝为官,现在看来恍如隔世,放下成了最好的解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以想见鬓角斑白的老人,抚过胡须嘴角浮过的那一丝淡笑。

我们不能选择道路的方向,那么为什么不去看看沿途的花草呢?“人生有味是清欢,东流之水尚可西。”何必为年华之旧事神伤?世间的人常在寻一个安好永远,却鲜少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闭目,聆听,静思,那一轮阴晴圆缺,早已长存我心。正如《苏东坡传》所言:“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失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苏轼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努力、拼搏、跌宕、厚重、安详、从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二篇】

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最后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吧:“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学家”。时代造就人物,时势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难,成多大的”事“!

《苏东坡传》读后感【第三篇】

很高兴能够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按照时间顺序,苏轼的一生在政治斗争与黜陟迁徙的大背景下展开。其实看完以后对他的人生有一种印象就是疲于奔命。古代的交通本就不便,而他一生在数个州县辗转,路途遥远跋涉之苦可想而知。但是仔细一想,奔命或许不假,他也确实接受过很多始料不及的搬家命令,但是还不至于用“疲”来形容他。真正的天才,总是不知疲倦的。而苏东坡的天才,体现在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上。

一开始对原著的书名感到奇怪,gay指的不是一种性取向吗?查了资料才知道成书时间其实是早于gay这个词的“同志”义广泛使用的,也就是说,“The Gay Genius”指的是“快乐的天才”。标题如此,不难看出林语堂对苏轼最概括的一个评价了,而且他也喜欢用gay这个词,不光形容苏轼,还描绘了京城富丽堂皇的街道、坐拥西湖的杭州、有伎女请他题词的聚会宴饮,也描写了侍妾朝云的形象,而且紧接着就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王朝云是最懂他的女人”,这也才配得上苏东坡的“gay”。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才华与慈悲让他步入仕途、名满天下,受各方百姓爱戴,也让他受朝中小人嫉妒;刚正与狷介让他惨遭构陷,又或是扶摇直上,然而政局更替,无人知晓明天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更甚者身陷囹圄性命攸关;唯有他的乐观旷达,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他,让他有愿望也有能力支持他人,让他如清风一般活着,带给人美感与希望。黄州突围之后,这个才华横溢的中年人才开始了然自己的内心,他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是他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粒尘埃,真正的天才,从不以天才自居;“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世界,皆在自己心中,内心澄澈,世界自然宛如明镜。

更为触动我的,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维琳方丈对他耳语:“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或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他的一生无不在践行这个道理,他遵从着自己的本心,不计后果,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问心无愧。我生病三年,也是从抗拒慢慢向顺应转变,若是无比困难,勉强或许适得其反,但既然本心想要走向更远的未来,脚步蹒跚也不应停歇,若是有荆棘拦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与败很快就被时间抹去,而留下的是我的那一份“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虽不至于像苏轼一样万古不朽,但至少可以使君微展笑颜。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第四篇】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3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