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4487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2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

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3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4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5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不长也不短,六十五年,其中有十年零六个月在黄州、惠州、儋州度过,有人说是被贬的经历成就了苏东坡的诗词人生,成就了苏东坡豁达乐观不平凡的一生。

都说苏东坡是圣人,达观积极,其实不然,他也是普普通通的常人,也有悲悯伤怀的一面。当四十三岁的苏东坡任湖州太守时,第一次经历写诗惹祸,被押送至京城的水路上,他也曾想过跳太湖,一死了之,然而一想到弟弟苏辙,手足情远远深于这太湖水,为了不辜负老弟,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这一次被关押大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不过他的豁达确实是常人不及的,苏东坡五十八岁被贬惠州时,却乐于欣赏罗浮山的奇特风景,乐于享受当地的美味荔枝,甚至乐不思蜀,写下千古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苏东坡六十一岁,谪居儋州时,更是超然脱俗了,在给好友写的书信里,他明确提出,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做一副棺材,其次,修一座坟墓。倘若自己死在海外,就让儿子把自己葬在海外。或许,正因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惧生死,才能活得坦然。这些经历何尝不在告诉我们,将生死、名利、地位置之度外,才能无惧人生低谷,才能有翻身的那一天。

苏东坡的达观比常人更胜一筹,除此之外,他的智慧才能亦不同于常人。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京城礼部考试,然而考试之前弟弟生病不能如期应考。宰相听说此事立马禀告宋仁宗,今年参考的人员中苏轼兄弟最有声望,然而如今缺考一个,岂不可惜?结果当年的礼部考试就破天荒地延期举行。由此可见,苏家兄弟的名望多高,才华多出众。苏东坡的智慧才能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苏东坡有一个姐姐嫁给了表兄程之才,姐姐成家后受到虐待,最终抑郁而死,因此苏东坡家和表兄家绝交四十二年之久。当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章惇利用程之才对付苏东坡,苏东坡却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化解了这四十二年的隔阂。前前后后给还在来惠州路上的程之才送达了两封信,其言语之诚恳,其行为之智慧,其自身之才华,无不让程之才为之动容。

即使被贬儋州,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地方,一个不敢和友人有来往,也没多少人敢和他来往的地方,苏东坡的智慧也可从小处显现。一次,外面下了大雨,苏东坡脚踩木屐,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一身泥水,回到家中自家的狗竟然冲着苏东坡就是一阵狂叫,苏东坡慨然而叹:不过换了身衣服,自家的狗都不认识我了,如今我这般境况,谁又会记得我呢?狗尚且如此,人又有何不同?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反思人生的智者,也是一个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人。倘若人在一生中懂得触景生情,大事小事有所思,有所想,那又何尝不是一个生活的智者?如此看来,人的一生也是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的一生,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苏东坡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善于理财之人。四十四岁的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俸禄一个月四千五百枚铜钱,中年苏东坡要养活一大家子,怎么办呢?他把钱分为三十串,每串一百五十枚铜钱,并悬挂在房梁之上,一天只取一串作为家庭开支,剩余的钱就存起来,如此一来,即使日子过得紧巴巴,每个月也能吃上肉,家人的温饱基本解决。这般精打细算,也的确让人佩服,古人尚且计划着过日子,今人怎能不规划,等到人至中年,凭什么去担起一大家子的重担?凭什么让老少一家过得安稳又舒坦?

都知苏东坡有三任妻子,殊不知苏东坡并非一次取三妻。第一任妻子王弗德才兼备,文化修养极高,陪伴苏东坡十一年,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于苏东坡而言,这何尝不痛彻心扉?三年之后,三十二岁的苏东坡续娶了二十一岁的王闰之,此时苏东坡父母早已相继离世,和苏东坡做了二十五年夫妻的王闰之,受过乌台之惊,吃过黄州之苦,也做过高官之妻,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既要做苏迈的继母,又要照顾亲生的苏迨、苏过,并且三个儿子一视同仁,或许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能品味其间的不容易,没有真情真性,哪能经受这大灾大难?王朝云乃苏东坡的妾室,或许王闰之早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又不忍心将三个儿子留给苏东坡一人照料,王闰之说服苏东坡,让其纳朝云为妾。然而王朝云也在苏东坡之前去世,为苏东坡生下的苏遁也早早夭折。三妻三逝,命运似乎总是捉弄苏东坡,连同捉弄着他的三任夫人。

三次被贬,三次丧妻,三十丧父,只剩三个儿子,三三三,伤伤伤。即使这样,苏东坡也成了一代伟人,一代大家,着实令人佩服。然而苏东坡的一生以及苏东坡身上难能可贵的种种品质又岂是我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不管后人如何评判苏东坡,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最不普通之处,大概在于,管他命运何其多舛,只管活出本真自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444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