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80542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第一篇】

用双语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我一生无大建树,但自觉还丰富多彩。”袁教授一开头就介绍他自己说。“1950年,当抗美援朝运动席卷祖国大地时,正在念高三的我居然瞒着父母,放弃了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志愿,毅然报名参了军。经过第三野战军,最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校学英语。1953年,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解释团的英语翻译入朝工作了五个多月。1954年,还没来得及做毕业鉴定就被调入外交部。接着,就被借到当时的经贸部,赴当时尚未建交的叙利亚,参加大马士革世博会,在那儿工作了近半年。回部后,连板凳还没坐热,1955年5月又被外交部选派至印度留学。”这是我国首次向社会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派遣留学生。他学的是印地语和印度学(包括历史、政情和文化等课程),成绩出众,获硕士学位。1959年初,他被留在我驻印使馆工作。

袁教授回忆说,在50年代的大半个时期,中印两国关系相当密切,官方和民间的交往频繁,“印地―秦尼帕依帕依”(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在两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在1959年发生叛乱事件和边界纠纷之后,两国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总理亲赴新德里就边界问题同尼赫鲁总理会谈,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而做出的努力未得到印方响应。1962年10月,印方在边境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蚕食中方领土并向中国发动进攻,我方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两国友好往来中断。

伴随中印两国关系的恶化,我驻印使馆于1960年逐步进行精简,从原有的100多人减至20来人。当时,28岁的袁士槟通晓英语和印地语,就被留了下来,曾先后为潘自力大使和陈肇源临时代办当翻译兼秘书。1960年访印时,他充当翻译,主要用印地语,也用英语,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64年,他奉调回国时已在印度整整呆了九年。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亚洲司印度处。后来,他还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及主管亚洲事务的韩念龙副部长当翻译。

用英语教授“多边外交――联合国”

70年代初,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关系僵局的打破,我国的外交事业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交部从全国各地调进大批干部,而他们中的多数需经过外语培训才能投入工作,因此外语培训班就在原外交学院院址开办起来。1973年,袁士槟从江西“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开始了他的教学历程。70年代末,他还数次应邀临时前往联合国,为大会或专业会议担当同声传译。后来,他把做同声传译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一门课程,专为英语双学位班上口译课。当时,其他院校英语专业的一些教师闻讯前来听课,他们对这门紧密结合“实战”的课程及讲授的内容,评价甚高。

有位老大使曾向我介绍说,袁士槟的英语和印地语造诣都很高,他有学习语言的天分。对此,他本人如是说:“天分谈不上,主要还是勤奋加机遇吧!我在上海,八、九岁就开始学英语。在南京参加军干校后,又被分到北外。那里有全国最好的英语老师。到了印度,又是通过英语来学习印地语。印、英两语都是官方语言,那儿学习语言的环境很好,应该抓紧时机学好两语。我的近视眼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然勤奋很重要。开始教学时,我已40岁出头了,自行编写教材,工作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在联合国干同声传译,开始很感吃力,但我还是拿了下来,靠的是一股拼劲。”

1980年,外交学院恢复。袁老师面临着两条出路:一条是回外交部亚洲司印度处,因中印关系已有所松动,有工作可干;另一条是留在外交学院继续教学。他说:“当时,我对教学工作已产生了感情,认识到为外交事业培养有用人才是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再说数年的教学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就选择了后者。”从此,他的教学生涯便正式开始,并担任了英语教研室主任。1984年,他陪同刘春院长赴美国参观访问,考察了十几所大学,收效颇丰。他深有感触地说:“访美归来,我们参照美国外交学院的做法,也考虑在外交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边外交课程,如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当时,我曾提出应开设有关联合国的课程,但因条件尚不具备而未果。”

1986年~1990年,袁教授被派往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任参赞兼新闻发言人。其间,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对联合国内部机制及其运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联合国的各种资料。工作之余,他成了以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命名的图书馆的常客,并把书中有用的资料复印下来。回国后,他对这些资料整理加工,在外交学院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班开创了一门新课――“多边外交――联合国”,并完全用英语授课。据说,用英语讲授联合国,在全国高校中仅此一家,是该院的“拳头”课程之一。他组织过两次模拟联合国活动(邀请北京高校会讲英语的学生和北京国际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参加,让其分别代表某个国家或地区,围绕某个专题发言或辩论),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当时,中国联合国协会的代表也出席了这两次活动,他们认为办得很成功。

英译《孙子兵法》受到美军方的青睐

几年前,记者曾从香港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内地袁士槟先生翻译的《孙子兵法概论》在美国再版,西点军校的师生人手一册。对此,我顺便提及。袁答:“《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久负盛名,被西方推崇为‘兵学圣典’。据我所知,西点军校确实开有《孙子兵法》课程。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防部还向参战的基层军官散发了我翻译的那本书。”他接着介绍说,此书是陶汉章将军编著的《孙子兵法概论》(主要是记述他在战争实践中运用《孙子兵法》的体会)的英译本,1987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曾多次再版,在世界上流传很广。

接着,我又问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他稍加思索后说:“自己工作了50年,一半在外交部,一半在外交学院。虽未对外交事业做出多少突出贡献,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我不论是在美国当客座教授,还是在联合国总部工作,抑或去欧洲旅行、参加国际问题研讨会,走在大街上,常会听到‘袁老师,您好!’的招呼声,其中多数素不相识,但对方却说‘我认识你――英语启蒙老师’。”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这一景象是再恰当不过了。且不说通过电视节目、录相带学习英语的人,单说他直接教过的外交学院的各类毕业生,就难以计数。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第二篇】

关键词汉译英测试 分析语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我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合作与交流桥梁的翻译日益重要。通过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英语能力要求的调查[1],在听、说、读、写、汉译英与英译汉笔译以及口译7项技能中,认为相当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意见所占比例分别为: 79. 6%、89. 3%、%、%、%、%、%。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翻译能力有相当高的期望,甚至超过对听和写的要求。

二、测试与分析

(一)测试对象我们的测试对象为太原理工大学99级233名参加第二次校选拔优秀生考试的学生。他们来自全校12个学院,全部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报名的基本条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第三学期第一次选的优秀生。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学习主动性强。根据学校规定,两次当选的优秀生可被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学习,加之涉及个人荣誉,学生对本次考试相当重视,同时考试及评分过程也非常严格,增加了测试本身的可信度。

(二)测试内容本次考试英语试卷由听力、词汇结构、阅读、汉译英、写作五部分组成。根据大纲中基础阶段汉译英能力对汉语材料“难度略低,内容熟悉”的要求,所选用的翻译材料为《许国璋电视英语》(上册)第22课的节选。内容为:“直到近代,旅行还常常是个漫长而艰难的历险。人们不得不靠着骑马、骑骆驼或者步行去旅行。现代交通工具的首次飞跃是轮船。在最近一些时候,汽车和飞机使旅行变得既快又方便。广告业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为旅馆和旅行社做旅游胜地的广告时,航空公司和其它运输公司就做开了到达这些地方的便宜票的广告。现代通信手段使得游客可以从遥远的地方预订机座和旅馆房间。

(三)结果及分析考试于2002年4月进行。在参加考试的233名学生中,124人全部完成了汉译英部分,82人部分完成,另有27人汉译英部分只字未做。后两部分人数分别占到了考生的%和%,这一结果让我们感到很意外。在后来进行的调查中,这两部分同学解释其未做或部分完成汉译英的原因主要有:1)题型生疏,平时练习少,重视程度不够;2)无法进行词汇的选取及语言组织,感到无从下手;3)尽管内容熟悉,但翻译起来没有把握,不如省出时间来用于短文写作。在124份全部完成的试卷中,根据评分标准,能够达到“译文通畅,用词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要求的仅为22份。从整体上说,参加本次考试的学生代表了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较为成功的学习者的水平,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汉译英能力以及由此而体现的英语语言能力不能令人满意。从译文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1)单词的拼写及使用错误在单词的拼写及使用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三、讨论

(一)关于词汇教学及后续课程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级)学习完成后学生应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但大纲并未明确标明哪些单词需要复用式掌握。我们认为“复用式”掌握的单词应基本接近Wallace(1982)对本族语者“认知”目的语一个词汇的要求:1)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2)随时回忆起来;3)与适当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4)以适当的语法形式使用它;5)口头上清晰地发音;6)书写中正确地拼写;7)按正确的搭配使用它;8)按其适当的正式程度运用它;9)意识到词的内涵意义与联想意义。

(二)关于语言的输出只进行语言知识积累并不能成功实现语言的习得,语言的输出非常重要。Swain(1993)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目标语的活动可以促使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地去认识一些语言问题。按照其“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的假设,汉译英和英语写作同样是一种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的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学生在用英文表达意思时,不得不主动地调出已学过的知识,对语法规则、词语搭配进行斟酌,追求词句使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学生的英语知识因此而不断得到巩固内化,从而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三)关于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考试,不得不大量采用多项选择题,目的是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同时实现机器阅卷,提高处理速度。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大量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练习。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多项选择题的答题过程本身也不是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不可能反映产出性语言运用能力。而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最直接测试的短文写作,如今正在演化为一种“洋八股”训练。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语言能力上,而是一味地去训练“启、承、转、合”的模式、有关题目的套话,影响了四、六级考试写作的效度。汉译英作为一种产出性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测量准确,效度高。它能够测量出考生各个层次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和语法、语篇能力,语用能力等,而且可以同时测量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合适性。对教学会产生很好的后效。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建议在大学英语考试中增加汉译英试题。

四、结语

目前,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四级)的英语学习后,其综合语言能力尚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在大纲设计、教学过程、语言测试等各个环节对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第三篇】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外语教育 科学教育

[作者简介]许炎(1978- ),女,安徽六安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89-02

一、引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外交往的严峻形势以及订立条约以英文为正解的硬性规定,迫使清政府将创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提到议事日程。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奏准于福州成立船政局。两所由洋务派代表人物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对待科学教育的态度泾渭分明,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同。本文拟从科学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探讨两所学堂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其经验和教训,以期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启发。

二、科学教育

1.京师同文馆与科学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其创办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创立之初,课程就以西语为主,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教学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主要特点是为以语法为纲,翻译为教学的基本手段。课程设置贯穿始终的是西语和翻译,学生的时间都用在西语的学习和翻译的实践中。在语言基本功夯实的基础上,学生为总理衙门翻译公文和西书,担任对外交涉的现场口译和随团赴外时充当口译员的角色。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单一的翻译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统治集团在政治上的诉求,这时既懂西语又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受到热捧,特别是懂得西方“坚船利炮”的科学技术人才。以奕为代表的洋务派于1866年奏请朝廷批准在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中除了设置西语外,还应设置一些西学,如推算、格致(物理)、制器、尚象等科学教育课程。

京师同文馆于1872年公布新的八年制西学课程。“八年制的西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外语贯穿始终,翻译是核心。”同文馆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急需的翻译外交人才,其创办目的是满足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能够交流顺畅、不至于在订立条约时因语言文字而吃亏的需求。虽然后期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教习一些科学教育学科课程,但正如洋教习丁韪良所言“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在于文字代表一切,而科学没有丝毫地位”。

科学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传统是重道轻艺,轻视科学技术,洋务进步势力所倡导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已经超越了守旧势力所能容忍的极限,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面对来自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所推行的西学科学教育课程也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第二,同文馆地处北京,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西学的兴趣并不浓厚,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是正途。第三,同文馆创立初期,清政府忙于清剿太平天国,无力拿出更多的银两创立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海关。教师的选聘和管理工作都是由海关总税务司幕后操作。同文馆的师资主要是西方的传教士,如林乐知、丁韪良等,他们只是把中国同文馆当作是在中国谋生的跳板。心思不在教学上,由于其具有传教士身份,在教学中,伺机进行宗教布道。

2.福州船政学堂与科学教育。京师同文馆虽然颁布了学习西学的八年制教程,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守旧派的反对,洋教习的不专业等多种原因,科学教育课程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福州船政学堂所培养出的学员,人才辈出,群贤聚集,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中学西传第一人陈季同,《茶花女》的翻译者之一王寿昌,“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等。福州船政学堂高素质人才辈出,其成功的原因源于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的紧密结合。

首先,学堂在办学规划中,将外语教学看成是其他专业的学习基础。选用教材是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对师资团队严格管理,学堂的管理层始终坚持权操在我,对每位洋教习都制定了严格的合约,使得他们不能像同文馆的洋教习那样,来中国混混而已,而是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教学中。学员经过几年的外语学习,能够听懂洋教习的讲课。教材是外语,课堂的教学语言是外语,进厂实习或航海实践工作语言都是外语,由此看来,学习和实习的整个过程具有外语交流的真实性,有利于促进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员外语能力的发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重视外语实践,坚持在外语实践中巩固已有的西学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发展外语能力,最终获得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双赢。

其次,福州船政学堂创立之初秉承培养熟练掌握外语的造船、驾驶人才的理念。“福州船政学堂课程内容以科学知识为主,这是它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以及书院,也不同于先它而设的京师同文馆的地方”,“福州船政学堂比京师同文馆更多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从一开始就以科学课程为主,实施了科学教育”。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主要培养轮船的设计和制造人员,教学语言是法文,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等。后学堂主要是培养轮船的驾驶人员,教学语言为英文,课程内容包括英文、航海术等19门课程。科学教育课程得到贯彻实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课程学习占课堂教学时间的一半左右;进厂实习以及航海实践大约也有一半的时间;严格的考试制度,从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据统计,1866~1911年的45年办学中只毕业五百多人,每届毕业生人数是招生人数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只有学业成绩达到中上的学童才得以毕业。”船政学堂区别于京师同文馆的地方体现在语言学习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学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凸显语言学习是其他专业的基础,语言学习为科学教育课程服务,为实践服务的理念。

三、启示

1.外语语言学习是起点,科学教育是终点。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科学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地布局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外语语言学习和科学教育课程两者偏颇不得。福州船政学堂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辈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重视外语语言学习的结果。“福州船政学堂的辉煌直接源于其外语教育的成功;没有外语教育的非常成效,就不可能有福州船政学堂的灿烂辉煌。”学堂从创办之初就没有忽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这成就了学堂成为晚清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科学教育课程自晚清开始实施到如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培养既懂外语又有技术的科技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在不同高校会有所偏重,但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时,语言障碍是很多高校学生头疼的问题。虽然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但教学效果的监测手段是四、六级考试。四、六级考试在我国高校举办了多年,这对提高全国范围内英语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学好英语具有积极意义,但很多院校把四、六级考试成绩与教师评优、评职称以及学生拿学位证挂钩,导致众多教师把四、六级考试当作指挥棒,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结果是“费时低效”,出现了极端注重书面英语、严重忽略口头表达的哑巴英语现象。

2.外语教育要以科学实践为主,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外语为主。改变当下大学生为了过四、六级考试而学习的局面,教育者要想办法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之初的目的是培养造船和驾驶的人才,而法国在造船领域、英国在驾驶领域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学员得学会法语和英语,才能听懂洋教习的授课以及看懂原版教材,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所渴求的造船或驾驶技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时真正有益的学习发生了,学员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

外语学习必须以实践为主,必须是跟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科学实践。船政学堂的学员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外语与洋教习进行交流和阅读原版教材外,还要用英航海日记,做海图作业,根据法语的船图和机器图进行实地施工;进工厂时要用外语与外国技术工人进行日常技术探讨。语言能力经过科学实践检验,突飞猛进。

当下许多高校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引进了双语教学的理念。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旁听过许多双语课堂的教学,所谓的双语也就是PPT等讲义用英文制作,教师用英文读讲义,课程内容还是用汉语进行教学,外语学习和科学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分开的,所谓的双语教学流于形式。从京师同文馆中可看到大量的英语实践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从福州船政学堂可看到,外语学习是为了保证科学教育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创造自然的学习环境,用外语教习科学教育课程。

3.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紧密结合,满足专业需求,建立严格的淘汰考试制度。高校管理者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面向国际化,引进外籍专家,或培训专业教师能够用外语进行教学科学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

高校应聘请外国专家,教习国外最新的科学技术。为了听懂课堂内容,学生上课时用英文提问,课下用英文完成作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争取到国外的工厂实践和学习。这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专业教师不懂英语,英语教师不懂专业知识。学生在与专家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践,同时在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英语能力也能得到同步协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高校管理者应建立管理条例,监督专家的教学过程。

大学英语走到了十字路口,再也不能以四、六级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高校管理者要想出对策,把大学英语与各个专业结合起来。英语教师要与各个专业课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帮助专业教师用英文教习科学教育课程,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大学外语课堂呈现科学教育的元素。

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度,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如果课程不及格,学生有补考、跟班重修的机会,最终达到所修习的课程量即可。很少有学校能拿出福州船政学堂的魄力,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为了督促学生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淘汰考试制度必不可少。高校管理者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使得学生进校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会在大学四年里只是混混而已,而是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傍身,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4.拓宽英语专业的课程范畴,增加科学教育课程。从洋务运动创办的两所新式学堂的教学效果来看,优秀人才的外语水平自然不在话下,其日后在各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追根溯源得益于在学堂接受教育时所获得的科学教育。从福州船政学堂走出来的翻译家林纾、语言学家马建忠等著名学者都很好地印证了人们常说的文理不分家。英语毕竟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不是科学,英语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很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者在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时,除了已有的语言和文学课程外,还要考虑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不会由于缺乏相关经济、物理等学科的科学知识而无法胜任一些翻译工作。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不应硬性规定学生学习哪些课程,课程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学生根据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教育课程。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科学教育素养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选择余地大,可胜任某一领域的翻译工作。

四、结语

晚清中国,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无疑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由于科学教育威胁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颁布的八年制西学科学教育课程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其外语教学没有造就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而福州船政学堂在强调外语教育的同时,开设大量的科学教育课程,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呈现出精英教育的特点,约510名毕业生在许多领域都是行业里程碑式的大家。外语与科学相结合,重视实践以及拓宽英语专业课程范畴,这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顾卫星。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历史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2]牛道生。英语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冬凌。科学教育在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最早发端辨析[J].教育科学,2003(5).

[5]福建船政学校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船政学校校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翻译【第四篇】

关键词: 高级英语 任务型教学 活动设计

一、高级英语课程的特点

高级英语是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语音、语调和语法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词汇储备,并具备了相应的自学能力,基本上能够借助词典及其他工具书理解语言和文化,或通过网络、其他各种资料收集背景知识。学习高级英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应用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并能用简易英语解释不常用词组,用汉语翻译文章中的长而难的句子,还要求能使用英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1]

如果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全部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或者只是单一地采用问答式授课方式,势必导致课堂沉闷无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实践表明,突破传统模式的任务型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实现这些目标,而且能使课堂活跃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及时检测,及时改进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种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2](71)作为一种教学法,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goals)、信息输入(input)、活动方式(activity)、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学环境(setting)等要素组成。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3]任务型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定的学习任务,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展示教学效果的过程。学生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感受成功[4],发展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进一步改进教学。此外,还要求所设计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即学生通过真实的参与或合作运用语言完成一定的工作。

三、高级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英语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等外语学习需求分析,设计英语教学目标、英语教学过程、英语教学策略、英语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5]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并收到切实的成效。

1.针对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首先要针对大纲要求,针对考试目标,针对学习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需要,也就是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的现实需要。针对该考试的考核目标和题型,活动的设计其一是要在难度上加以匹配,其二是要在内容上加以覆盖。依据这样的原则设计的活动,学生才能放心地参与完成,不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担心完成了任务而耽误了考试。

2.任务梯度原则[2]72

为了让学生始终就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设计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的梯度原则,让学生逐步适应,然后再提高要求,变化形式。一方面可以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降低了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学生能力在不断提升的现实。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公平,可以确保始终有学生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评价性原则

如果只有学生的参与,而没有相关的评价,学生的成就就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能力也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在学生展示完活动成果之后,同学的评价和教师分析必不可少。将评价原则贯穿整个活动设计的始终,可以帮助活动者提高,也可以促进效仿者学习。评价的内容可以涉及语音语调、活动的组织、材料的整理、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的标准以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宜,切实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既要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也要培养全面学生的能力。学生全面的能力包括团队能力、配合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全面学生的能力指要顾及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尽量获得同等的参与机会。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安排。

5.创新性原则。

如果每次活动的模式总是一成不变,相信到最后师生都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不断对活动的展示形式加以创新显得十分必要。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也应当不断加以改进和改变。当然,创新的前提是所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熟悉了原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二)活动设计的类型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活动设计的各项原则,将班中同学进行合理地分组是重中之重。总的来说,可以由学生自愿按4―5人一组进行自由组合,辅之以教师的个别调整。此外,活动参与的形式可由个人陈述和集体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根据高级英语教材的内容特点,活动的形式根据上述提及的四项基本原则,可按以下方式加以开展。

Report and Note Taking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Mini-lecture部分一直是学生们倍感头痛的部分。如何将这种摘记重点笔记的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当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上安排一个学生朗读新闻,除了要求朗读者解释相关的生词,以适当的语速朗读新闻和重复新闻外,还要要求听新闻者做笔记,将新闻中的涉及重点信息的名词、数词和动词快速记下来。朗读之后,朗读者就新闻内容提出问题,随机点取同学回答。回答的正确与否就能反映理解与否及参与与否。这种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摘记能力,还要求全身心投入,集体参与,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且针对了考试,正可谓“一箭多雕”。

2.背景知识介绍

针对八级考试中的人文知识部分,可以安排由4―5个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其中的一人负责课文背景知识介绍,其余的同学分管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归纳、写作技巧讨论等。收集背景资料的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一定的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师生就陈述者的仪态、所述内容的正确性、板书的条理性、语音语调的正确性等方面作出评价,便于其本人改进和他人效仿。

3.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归纳

高级英语课后有大量关于文章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练习题。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但学生作业的质量并不高。学生在没有一定积累的情况下也常常会无从下手。不妨让学生在讲解完课文之后直接参考答案手册,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加以整理后陈述出来。学生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这些技巧,还于无形中学会了这些技巧,日后也会逐步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了。

4.翻译技巧“对对碰”

作为八级考试的必考项目――英汉互译,在日常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任课教师都不赞成学生参考翻译答案,而是多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翻译。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翻译能力,但中国式英语的表达却是屡见不鲜。翻译水平的高低跟翻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精通程度成正比,翻译者所积累的词汇和表达越多,选择也越多,语言的地道性也相应增强,在学生还不能十分熟练地进行双语互译的时候,与其让学生去拼凑句子,不如引导学生两两分组,进行翻译“对对碰”,也即一人朗读,一人翻译,然后互换角色进行,要求他们直接掌握各种句子表达,也许效果会显现得更快、更直接。毕竟,他们的积累是相对有限的。不可否认,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得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翻译,以便教师检测其学习效果,也便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改进学习。

5.改错篇章自主设计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八级考试中的短文改错也颇为伤神,如果由学生自己通过改动、删除、替换等手段来自主设计篇章中的错误,或者挑选同学作文中有错误的篇章用作改错素材,不仅能增加一点学习乐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其中的解题技巧,增强解题的能力。改错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犯错,因此,为了防止学生过多地接触错误的句子影响学习效果,改错练习的频率务必控制得恰到好处,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地道正确的短文,以培养正确的语感。

四、结语

在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日趋提高的今天,突破传统的填充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显得迫在眉捷。任务型教学法旨在走出“课堂小天地”(classroomese),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6]依据任务型教学法,按照相关的原则,针对学习内容和考试目标,有效地设计课堂活动,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经伟。高级英语[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专著).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专著).

[3]http://baike.省略/view/,2010-12-30,(网页).

[4]林新事。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2,(专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80542